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0
1
作者 胡素云 蔚远江 +2 位作者 董大忠 李峰 王玉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共7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 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导致上部盖层破碎,使早期的二叠纪古凸起带成为浅表断裂破碎带。河道水系的冲刷下切极易取其走向,从而控制了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主河道及主砂体沿NE向主断裂构造线及早期凸起带的展布,进而也就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早期原生成藏与晚期调整次生成藏和再分配,盖层断裂通过与基底断裂的(反)树丫型、阶梯型、交叉型3种耦合方式形成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组合而控制成藏,两类断裂在活动期和静止期控藏作用各不相同。腹部凸起区及斜坡上部为“三位一体”断控砂体次生成藏模式,凹陷区和斜坡下部还可能存在低幅度背景相控砂体原生(—混生)成藏模式。油气沿古梁聚集的构造本质是基底断裂显性及隐性活动的上延穿层效应。基于这2种模式,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和勘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油气聚集 断裂活动 基底断裂 盖层断裂 砂体分布
下载PDF
沉积盆地断裂趋势带形成演化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伟锋 周维维 徐守礼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3-624,共12页
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的弱变形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期或中期阶段的产物.沉积盆地断裂趋势带隐蔽性较强,识别标志不明显,往往被忽视,因而在断裂趋势带上未发现油气藏的区域应该是未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领域.根据断裂趋... 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的弱变形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期或中期阶段的产物.沉积盆地断裂趋势带隐蔽性较强,识别标志不明显,往往被忽视,因而在断裂趋势带上未发现油气藏的区域应该是未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领域.根据断裂趋势带的规模可将其划分为:(1)圈闭级断裂趋势带,特征是多个雁列式断块、弧形断块或者复合型断块圈闭呈线状排列组成;(2)洼陷级断裂趋势带,表现为雁列式展布的多条断裂或褶皱,其间由小断层断续相连;(3)凹陷级断裂趋势带,表现为洼陷、凸起、沉积相带或圈闭等构造单元呈线状断续相间排列;(4)坳陷级断裂趋势带,属于区域性隐性断裂,一般表现为沿固定方向基底埋深突变、沉积盖层厚度突变、沉积相带突变等特征;(5)盆地级断裂趋势带,表现为成排成带的低幅度构造定向延伸组合成的大规模鼻状褶皱带或大型低幅度隆起.另外,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基底断裂走滑型断裂趋势带的5阶段演化模式分析认为,断裂趋势带油气聚集模式可以概括为6种:雁列状断块聚集模式、带状断块聚集模式、雁列状褶皱聚集模式、平行状复合圈闭聚集模式、网格状复合圈闭聚集模式、环状复合圈闭聚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趋势带 基底断裂 盖层断裂 走滑断裂 雁列式构造 弱变形趋势带 沉积学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基于新地震地质解释模式的川南荷包场地区茅口组油气地质条件再认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柳 朱亚东 +5 位作者 刁永波 杨荣荣 耿超 宋继胜 徐姣 郑虹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9-541,共13页
以往研究多认为川南荷包场地区茅口组遭受东吴期广覆式岩溶,叠加喜马拉雅期产生的北东向断裂(裂缝带)形成优质储层,围绕该断裂展开井位部署并获得一批工业气流井位。但前期对该地区茅口组的地震研究侧重于展示资料二叠系特征,缺少对地... 以往研究多认为川南荷包场地区茅口组遭受东吴期广覆式岩溶,叠加喜马拉雅期产生的北东向断裂(裂缝带)形成优质储层,围绕该断裂展开井位部署并获得一批工业气流井位。但前期对该地区茅口组的地震研究侧重于展示资料二叠系特征,缺少对地震资料二叠系—深层的整体解析。为此,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地质及钻测井资料,以二叠系—深层为整体研究对象,建立新的地震地质解释模式,并进行构造演化分析,重新认识了荷包场地区茅口组储层主控因素及源储匹配模式。研究表明:(1)荷包场地区新发现NE向和NWW向2组基底断裂,均为直立、花状走滑性质,2组基底断裂均发育于前震旦系裂谷隆凹转换带,在晋宁期均已形成,向上多消失于中二叠统内幕;(2)因东吴运动,NE向基底断裂顶部形成NE向二叠系层间滑脱模式的盖层断裂(前期茅口组井位部署区),盖层断裂在喜马拉雅期定型而非喜马拉雅期产生,该盖层断裂有利于茅口组灰岩在东吴期顺断裂岩溶,是茅口组裂缝—孔洞型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3)NWW向基底断裂在东吴期继承性运动,产生古构造坡折带(古地貌差),可能为茅口组较高能沉积区,叠加表生岩溶可形成优质储层,地震剖面茅口组呈明显“丘状、内幕杂乱”的反射特征;(4)基底断裂沟通志留系烃源岩与茅口组储层,主要排烃期荷包场位于泸州古隆起区域,晚期构造调整小,油气成藏条件佳。研究为川南地区茅口组扩大勘探成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包场地区 茅口组 基底断裂 盖层断裂 主控因素 高能沉积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付广 杨文敏 +2 位作者 雷琳 侯建国 申大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8-20,共3页
为定量研究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性,通过断裂带岩石与盖层岩石压实成岩所受压力大小的比较,利用盖层岩石排替压力和断裂对盖层封闭能力的破坏程度系数得到的断裂带内岩石排替压力,建立了一套盖层内垂向封闭性的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应... 为定量研究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性,通过断裂带岩石与盖层岩石压实成岩所受压力大小的比较,利用盖层岩石排替压力和断裂对盖层封闭能力的破坏程度系数得到的断裂带内岩石排替压力,建立了一套盖层内垂向封闭性的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性的定量评价,在乌尔逊凹陷评价大一段盖层内主要断裂垂向封闭性的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断裂 断层垂向封闭性 定量评价 排替压力 破坏程度 乌尔逊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