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37
1
作者 崔军文 郭宪璞 +2 位作者 丁孝忠 李朋武 张晓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带 西昆北 塔里木南缘拗陷 中、新生代 变形构造 作用
下载PDF
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带浅深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揭露 被引量:20
2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7 位作者 贺日政 蔡勋育 刘金凯 熊小松 管烨 曾令森 James H.Knapp Steven Roecke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16-4125,共10页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呈现出10~12km巨厚的沉积盖层,沉积盖层内发育滑脱断层;盆山结合部多排隆起构造以及天山山前上地壳显现出向北倾斜的断裂与地表地质观察吻合;盆山结合带展现出滑脱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断层褶皱;与塔里木盆地稳定沉积层相比,在南天山浅、中层地层受到强烈的变形改造,导致地层比较破碎,反射变弱、连续性较差;时间剖面上可以追踪到比较连续的Moho反射,从南向北有加深的趋势.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出的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这些浅-深构造,展现出塔里木盆地盖层向南天山滑脱与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逆冲推覆的特征,反映出陆内汇聚下的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 塔里木 结合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浅深构造关系
下载PDF
巴丹吉林盆地东南部盆山结合带航放航磁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卢亚运 张伟 +2 位作者 张翔 伍显红 贾化山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在对研究区航放航磁数据进行整理并编图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研究区航放、航磁特征。对区内典型铀矿床航放航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航放K、U、Th以及航磁ΔT化极数据求取各转换参量共36种,使用俄罗斯半定量成矿预测软件判别分析结果选... 在对研究区航放航磁数据进行整理并编图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研究区航放、航磁特征。对区内典型铀矿床航放航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航放K、U、Th以及航磁ΔT化极数据求取各转换参量共36种,使用俄罗斯半定量成矿预测软件判别分析结果选取19种参量建立了塔木素铀矿床数学-物理找矿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研究区开展找矿远景预测,圈定了塔木素—乌力吉、银根—本巴图、雅布赖等三片成矿有利区。认为该三片有利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放航磁特征 找矿远景预测 巴丹吉林 结合带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段的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志斌 赵晓成 任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5-611,共17页
文中收集了新疆测震台网2009—2018年记录的492个MS2.5以上的地震事件,以MS=3.5为界,分别用CAP方法和FOCEMEC程序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GCMT记录的该区域历史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按照全球应力图分类标准对计算得到的震源机... 文中收集了新疆测震台网2009—2018年记录的492个MS2.5以上的地震事件,以MS=3.5为界,分别用CAP方法和FOCEMEC程序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GCMT记录的该区域历史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按照全球应力图分类标准对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分类,发现区域内中强地震主要以逆冲型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获取新疆天山中段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最大主压应力轴由西向东呈扇形旋转,自西段的NW向逐渐转为NE向,仰角近水平,最大主张应力轴近EW向,仰角近直立。受喀什河断裂、那拉提断裂、博阿断裂、准噶尔南缘断裂和北轮台断裂等大型断裂带的影响,局部区域应力场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在帕米尔和塔里木块体持续向N挤压的影响下,天山整体被挤压缩短,但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缩短速率逐渐降低,应力形因子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且中间主压应力轴由偏压缩成分转为偏拉张成分。研究区南侧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15°E,而北侧则为近SN向,这与塔里木块体的顺时针旋转有直接关联。区内近期发生的2次MS6.6地震均造成区域应力场的逆时针旋转,震后应力场与主震震源机制解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中段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结合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晓尹 蔡志慧 +3 位作者 何碧竹 杨有星 程木伟 何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43-3752,共10页
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部位,以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变形特征,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关系的理想对象,也是塔里木油气成藏的重要潜力区。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图片解译以及重点地震剖面解释,对... 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部位,以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变形特征,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关系的理想对象,也是塔里木油气成藏的重要潜力区。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图片解译以及重点地震剖面解释,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和田地区逆冲体系的结构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时限。我们认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由几个逆冲岩席组成,这些逆冲岩席皆形成在中新世之后,并且形成时间由南到北逐渐变新。我们采用了平衡剖面恢复手段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的变形程度及演化过程进行推理。指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新生代上地壳缩短率为36%-38%,且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是新生代印度亚洲两大板块碰撞事件远程效应产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结合带 逆冲体系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西部典型盆山结合带: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 被引量:1
6
作者 曾令森 高锐 +8 位作者 高利娥 王海燕 贺日政 金胜 侯贺晟 薛爱民 熊小松 李文辉 叶高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56-63,184-193,共9页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岩石圈结构与变化记录着高原向东北发展演化的深部过程信息。西秦岭造山带也是中国资源开发的远景区,特别是随着全球石油的紧缺,我国石油地质界加快了新区勘探,西秦岭造山带与其两侧盆地被列为中国...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岩石圈结构与变化记录着高原向东北发展演化的深部过程信息。西秦岭造山带也是中国资源开发的远景区,特别是随着全球石油的紧缺,我国石油地质界加快了新区勘探,西秦岭造山带与其两侧盆地被列为中国油气勘探评价值得重视和重新认识的战略选区之一。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对跨越西秦岭和位于南祁连的临夏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的重要地质体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的测试工作。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重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中共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锆石LC-MC-ICP-MS定年数据(共计7个测试样品、145个测试点,测试精度为(2σ)均为2%)、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共计33个测试样品,每个样品有69个测试项,含量大于10×10-6的元素的测试精度为5%,而小于10×10-6的元素精度为10%)、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Sr和Nd同位素特征(共计27个测试样品,Sr和Nd同位素的测试精度分别为±0.000010 (n=18),和±0.000011 (n=18))。这些数据为厘定不同岩浆岩的形成年代和地球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解译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深部地质构造所代表的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带 西秦岭 临夏 地震反射剖面 岩石地球化学 数据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