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76
1
作者 邢作云 赵斌 +1 位作者 涂美义 邢集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62,共16页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迹法等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铲式断裂一侧造山带隆升与盆地下沉呈完全镜像对称关系。同时对大同一带新生代玄武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软流圈上涌是该带玄武岩喷发的根源,并通过对该区地震层析和大地电磁测深的剖析,推断汾渭裂谷系主体形成机制应为被动机制,而其北部的桑干河断陷形成机制则为主动机制。此外,对汾渭裂谷系的地热资源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涌 软流圈 裂谷形成机制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忠杰 陈赟 田小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36-1150,共15页
本文综述了我们在青藏高原东缘实施的垂直切过龙门山断裂带宽频带地震探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西缘莫霍而深度为58 km与40 km±,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存在约15 km的莫霍面... 本文综述了我们在青藏高原东缘实施的垂直切过龙门山断裂带宽频带地震探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西缘莫霍而深度为58 km与40 km±,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存在约15 km的莫霍面错断;松潘—甘孜与龙门山断裂带域地壳纵横波速度比V_p/V_s比值远大于1.73,预示着粘性下地壳流或基性/超基性物质的存在。探讨了研究区强烈的盆山之间以及深部不同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推断四川盆地对青藏高原东缘软流圈驱动的物质东向逃逸阻挡作用可能深达整个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门 壳幔结构 层圈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盆山地壳横向变化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来自砂箱模拟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范绳 漆家福 +5 位作者 吴双 余海波 苗全芸 杨克基 张超 王利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1-596,共16页
前陆克拉通与造山带增生楔在地壳结构、力学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挤压作用使盆山地壳横向变化通过构造变形表现出来。本文设计了具有深浅两个滑脱层"克拉通"与不同能干性的"造山楔"接触砂箱模型,通过模拟实验... 前陆克拉通与造山带增生楔在地壳结构、力学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挤压作用使盆山地壳横向变化通过构造变形表现出来。本文设计了具有深浅两个滑脱层"克拉通"与不同能干性的"造山楔"接触砂箱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了盆山地壳横向差异变化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端部的挤压收缩位移由刚性的"克拉通"推挤相对软弱的"造山楔"使之形成挤压"冲起构造",而"造山楔"发生收缩变形的同时也斜向推挤刚性的"克拉通",并通过克拉通内部的滑脱层将收缩应变向克拉通内部传递。受不同深度滑脱层发育的影响,"克拉通"发育分层不协调收缩变形。在挤压作用下,随着"造山楔"与"克拉通"地壳在横向上能干性差异的增加,"造山楔"收缩形成的"冲起构造"幅度减小,而向"克拉通"侧向(斜向)挤压形成的"反冲构造"幅度增加,"造山楔"通过深层滑脱层向"克拉通"传递收缩应变的调节能力减弱,通过浅层滑脱层向"克拉通"传递收缩应变的调节能力增强。"造山楔"由深层过渡至浅层形成强变形带,由"克拉通"边缘至内部形成的深层冲断褶皱与浅层褶皱冲断组合过渡为深层褶皱与浅层的褶皱冲断组合,"克拉通"边缘的冲断带由深层的前展式楔状逆冲叠瓦扇构造向"克拉通"内部的浅层褶皱组合过渡。实验结果为理解中国西北部复杂山前冲断带构造的形成机制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力学性质 砂箱实验
下载PDF
如黛似翠斧劈石——安徽五大园林用石之三
4
作者 胡一民 华标 陈斌 《园林》 1998年第6期51-52,共2页
斧劈石,因其石质纹理与中国山水画中的斧劈皴相似而得名,是著名的园林假山和盆山用石之一。运用斧劈石,可于大型规则式水池内堆叠气势雄伟、挺拔峻峭之假山;或在照壁下长方型浅池中掇成大型宽幅式远、中、近景结合的峡谷险峰;或在厂矿... 斧劈石,因其石质纹理与中国山水画中的斧劈皴相似而得名,是著名的园林假山和盆山用石之一。运用斧劈石,可于大型规则式水池内堆叠气势雄伟、挺拔峻峭之假山;或在照壁下长方型浅池中掇成大型宽幅式远、中、近景结合的峡谷险峰;或在厂矿机关大院的正面墙壁下,掇理成由几个高低不一的浅方形水池组成的、带落差瀑布的组合式群山景观;或以草坪、翠竹、芭蕉为环境基调,砌成方形台地后叠山,用造型优美的松、柏、梅类作陪衬,或直接点缀植物于山体种植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斧劈石 园林假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被引量:228
5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王锋 陈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74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特征、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矿产赋存条件,长期以来为诸多地质学和矿产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带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程度不同地探讨,提出了不尽相同...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特征、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矿产赋存条件,长期以来为诸多地质学和矿产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带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程度不同地探讨,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认识。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将其中生代构造属性划归“前陆盆地”。在地质历史上,适于前陆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是相当有限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处于多个性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构造特征因地而异,演化过程十分复杂。本文根据最新勘探资料和测试结果,通过对区域背景、盆山关系、沉积响应、构造特征、原盆面貌、演化过程、发育时限和后期改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中生代整体上不具前陆盆地属性,为大型残延克拉通内盆地的组成部分;仅在晚侏罗世以来盆地发育晚期和之后的有限时期和局部地段,存在有与前陆盆地结构“貌似”的剖面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西缘 构造属性 残延克拉通内 前陆 耦合 区域构造
下载PDF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184
6
作者 张国伟 李三忠 +5 位作者 刘俊霞 滕志宏 金海龙 李伟 黄先雄 吴亚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3-214,共12页
伊犁盆地是在天山造山带所夹持的微地块上发展演化而成的山间叠合盆地,其现今垂向结构为自下而上由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系变形基底和二叠纪以来的盆地沉积岩系组成的3 层结构,南北向剖面形态总体为两侧造山带相... 伊犁盆地是在天山造山带所夹持的微地块上发展演化而成的山间叠合盆地,其现今垂向结构为自下而上由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系变形基底和二叠纪以来的盆地沉积岩系组成的3 层结构,南北向剖面形态总体为两侧造山带相对向盆地逆冲的对冲构造几何学样式,伊犁盆地内则呈现为二山三盆的复杂次级山 盆构造组合。伊犁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尤其与其南北两侧相邻的不同性质造山带密切相关。伊犁地块和盆地的形成演化可概括为4 个大的构造阶段和4 个成盆期。现今的伊犁盆地正是不同成盆期的原型盆地复合叠置的综合产物。石炭- 二叠纪和侏罗纪是伊犁山 盆构造系统的主造山成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 耦合 构造特征 形成演化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被引量:130
7
作者 刘和甫 汪泽成 +3 位作者 熊保贤 李永林 刘立群 张建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5-72,共18页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根据挤压造山带类型与前陆盆地类型 ,可以划分出 3种耦合类型 ,即 ( 1)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 ,( 2 )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及 ( 3)再生造山带与再生前陆盆地。因此前陆盆地是伴随着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而发育 ,造山带断滑系统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结构、沉积层序及构造样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碰撞造带-周缘前陆 俯冲造带-弧后前陆 再生造带-再生前陆
下载PDF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被引量:139
8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3 位作者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耦合关系 龙门 中国西部 沉积 动力学模式 C-型俯冲
下载PDF
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 被引量:96
9
作者 刘和甫 夏义平 +1 位作者 殷进垠 尚培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走滑造山带是大陆山链主要类型之一,走滑断层按卷入深度可分为转换断层、平移断层、变换断层和捩断层等。压缩弯曲和伸展弯曲可以形成走滑挤压带和走滑伸展带等。走滑挤压作用常形成走滑造山带及正花状构造,并在造山带两侧或一侧可以... 走滑造山带是大陆山链主要类型之一,走滑断层按卷入深度可分为转换断层、平移断层、变换断层和捩断层等。压缩弯曲和伸展弯曲可以形成走滑挤压带和走滑伸展带等。走滑挤压作用常形成走滑造山带及正花状构造,并在造山带两侧或一侧可以形成走滑挤压盆地;走滑伸展作用可以形成走滑盆岭构造及负花状构造,并在走滑带形成拉分盆地或楔形裂陷。印度板块的楔入及西伯利亚板块的阻滞在中国大陆中形成滑移线场,并在中国东部及中西部广大地区发育走滑造山带与走滑盆地的耦合,同时调节中国大陆中、西部的收缩与中国大陆东部的滑逸或蠕散,因此在中西部以发育走滑造山带及走滑-挠曲盆地为主,而在东部以发育走滑盆岭带及拉分盆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造 走滑 耦合 滑移线场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被引量:100
10
作者 刘树根 赵锡奎 +4 位作者 罗志立 徐国盛 王国芝 C.J.L.Wilson Dennis Arne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 (岩浆岩、各种矿物等 )进行氩 -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 ,得出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 ,共发生了 7次构造事件 :(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 (D1 ) ,形成 S1 ...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 (岩浆岩、各种矿物等 )进行氩 -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 ,得出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 ,共发生了 7次构造事件 :(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 (D1 ) ,形成 S1 和 F1 ,并有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 ;(2 )诺利期末的构造事件 (安县运动 ,D2 ) ,产生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和须四段砾岩的分布 ,并有较强的岩浆作用 ;(3)燕山期 (12 0~ 130 Ma,D3) ,有较强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4 )喜马拉雅期 6 0 Ma左右的构造事件 (D4) ;(5 )喜马拉雅期 30~ 40Ma的构造事件 (D5 ) ;(6 )喜马拉雅期 2 0~ 2 5 Ma的构造事件 (D6 ) ;(7)喜马拉雅期 10 Ma的构造事件 (D7)。后 4次构造事件使龙门山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氩年龄测定 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ESR年龄测定 系统 构造事件 前陆 龙门
下载PDF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被引量:103
11
作者 舒良树 郭召杰 +2 位作者 朱文斌 卢华复 王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研究表明 ,近东西向的天山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 ;平行造山带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证明当时造山隆升作用非常强烈 ,导致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三叠纪 ,天山造山带遭受区域剥蚀夷平 ,盆山高差缩小 ,盆地规模进一步... 研究表明 ,近东西向的天山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 ;平行造山带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证明当时造山隆升作用非常强烈 ,导致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三叠纪 ,天山造山带遭受区域剥蚀夷平 ,盆山高差缩小 ,盆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侏罗纪—古近纪 ,由于板内伸展作用 ,在准平原化的天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伸展盆地 ,呈近东西向分布。新近纪以来 ,受南面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影响 ,天山地区发生强烈陆内变形 ,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堆叠为特征 ;节理统计表明新生代的主压应力为南北方向。晚新生代 ,由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强烈挤压作用对大陆腹地的天山地区影响很大 :前中生代块体发生剧烈隆升和褶皱 ,伴随大规模新生代坳陷的形成 ,导致盆山高差急剧增大 ;脆性剪切与挤压变形构造叠加在韧性变形的古生代岩层之上。同时 ,中生代拉伸盆地发生构造反转 ,形成新生代挤压盆地 ,盆山交接带变形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由于盆地朝造山带的下插作用 ,使古生代的岩层呈构造岩片方式逆冲推覆在盆地边缘的中新生代岩层之上 ,当穿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时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强烈挤压褶皱冲断是晚新生代盆山交接带的基本特征和最普遍的盆 -山耦合方式 ,局部伴有小规模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构造作用 演化 新生代构造变形 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被引量:101
12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造剖面的解释、沉积充填特征和陆源碎屑物源的分析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均以冲断褶皱带相耦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提出了"复合盆山体系和亚盆山体系"的概念,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组成了一个复合盆山体系,并由多个次一级的亚盆山体系所组成,各亚盆山体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叠加、互相干扰联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盆山体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构造演化 四川 沉积
下载PDF
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例 被引量:101
13
作者 刘树根 邓宾 +1 位作者 李智武 孙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1-635,共15页
根据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地貌学、深浅部结构构造及动力学机制等,其盆山结构可分为板缘(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突变型和板内(齐岳山、大娄山和大凉山)渐变型两类。板缘突变型盆山结构具有显著深部结构差异性,浅部构造具典型冲断带(山... 根据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地貌学、深浅部结构构造及动力学机制等,其盆山结构可分为板缘(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突变型和板内(齐岳山、大娄山和大凉山)渐变型两类。板缘突变型盆山结构具有显著深部结构差异性,浅部构造具典型冲断带(山)和前陆盆地(盆)二元结构,其盆山耦合关系主要受控于深部结构的差异性和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现今山盆地貌反差大,地形坡度陡,盆山边界明晰。板内渐变型盆山结构,则深部结构特征相似,浅部构造具挤压-坳陷结构、不发育大规模冲断推覆,现今山盆地貌反差小、盆山边界不清,盆山为渐变过渡关系,其盆山耦合关系主要受控于邻区(盆外)的构造变形和盆内沉积盖层中多层次滑脱作用。不同盆山结构主要通过对现今四川盆地保存条件的影响而控制现今油气分布。四川盆地现今(残存)大中型油气藏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大部分主要分布于突变型盆山结构区,尤其是秦岭构造变形控制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耦合 油气分布 四川
下载PDF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 被引量:85
14
作者 高锐 肖序常 +4 位作者 高弘 李秋生 刘训 姜枚 史大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8,T001,T002,共10页
沿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实施了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移动式宽频地震观测,揭露出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的结构与横向变化,发现了塔里木大陆地块与青藏高原西北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 沿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实施了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移动式宽频地震观测,揭露出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的结构与横向变化,发现了塔里木大陆地块与青藏高原西北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的地震学证据,揭示出天山与塔里木、天山与准噶尔,以及昆仑山与塔里木之间的岩石圈尺度盆山耦合关系。阶段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注意,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这些新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对比研究青藏高原南北两缘不同的碰撞变形之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学断面 青藏高原 西昆仑 塔里木 深地震探测 陆-陆碰撞 耦合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碎屑组分对物源类型及其构造属性的指示 被引量:90
15
作者 李忠 王道轩 +1 位作者 林伟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天山南麓库车地陷不同剖面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它们的成熟度及演变时限总体可以类比,表明其成因演化主要受控于物源区——(古)天山的构造活动与造山作用。对碎屑沉积...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天山南麓库车地陷不同剖面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它们的成熟度及演变时限总体可以类比,表明其成因演化主要受控于物源区——(古)天山的构造活动与造山作用。对碎屑沉积记录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指示,天山物源总体以“再旋回造山带”类型为特征,其演变细节包括五期:①早三叠世古天山继承石炭纪以来的构造挤压和隆升,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中高级变质岩,以“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及“混合造山带”类型为特征;②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构造活动较弱,代表高成熟度的“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矿物组合发育,主要物源岩石类型包括变质岩和酸性火山岩,与“弧造山带”以及“混合造山带”类型关系密切;③晚侏罗世-白垩纪,天山开始新一轮的构造挤压隆升,物源岩石类型复杂;④第三纪(特别是中新世)构造挤压和隆升活动加强,稳定性极差的碎屑“角闪石- 辉石”组合增多,物源组分东西分异明显,西部沉积岩相对较多,物源构造属性趋向“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东部结晶岩相对较多,物源构造属性复杂或以“混合造山带”类型为特征;⑤上新世南天山强烈隆升和向南推进,与前一阶段相比沉积岩物源增多,但物源构造属性基本同上。第④⑤两个阶段砾岩层和不稳定碎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系统 碎屑组分 物源 中-新生界
下载PDF
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85
16
作者 张朝军 何登发 +6 位作者 吴晓智 石昕 罗建宁 王宝瑜 杨庚 管树巍 赵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1期47-58,共12页
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 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拉美丽有限洋盆拉张聚敛旋回、晚石炭世—三叠纪的古亚洲洋全面消亡、早侏罗世—古近纪的陆内断坳旋回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压扭强挤压聚敛造山旋回。伸展期原盆的稳定地层层序往往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聚敛期原盆受到改造,成为构造圈闭发育或油气聚集的时期;此外,通过恢复盆地的演化过程指出泥盆—石炭系是未来准噶尔盆地寻找油气勘探大场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耦合 洋陆转换 残留洋 弧后 前陆 叠合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 被引量:66
17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杨兴科 王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7-313,共7页
经典的前陆盆地的概念可定义为 :形成于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 ,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冲断挠曲盆地。此定义包含了前陆盆地的分布位置和地壳性质、动力学机制与发育时限、平面展布、剖面结构以及相应的沉积建造等主... 经典的前陆盆地的概念可定义为 :形成于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 ,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冲断挠曲盆地。此定义包含了前陆盆地的分布位置和地壳性质、动力学机制与发育时限、平面展布、剖面结构以及相应的沉积建造等主要特征。但前陆盆地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单元的位置在不同演化阶段是变化的 ;其规模和形态及含油气性也差别较大。以盆地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为基础 ,将前陆盆地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和分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两类为基本类型。中国中西部一些造山带周缘的压性盆地 ,总体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变形和沉积特征。根据其形成的动力来源、发育时限和主要特征 ,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盆地类型列出 ,命名为陆内前陆盆地。与弧背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相并列 ,并对应于板块构造演化历程中的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和陆内缩短三个不同性质的聚敛阶段。前陆盆地的确定依据和研究内容主要有 :(1)构造属性 ;(2 )发育时限 ;(3 )盆山耦合 ;(4)区域背景 ;(5 )原盆面貌 ;(6)演化过程 ;(7)沉积响应 ;(8)纵向分区等。在确定前陆盆地时 ,应注重该类盆地的共性 ;在研究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 陆内前陆 中国 中西部 关系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四川含油气叠合盆地基本特征 被引量:74
18
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5 位作者 孙玮 邓宾 罗志立 王国芝 雍自权 黄文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3-257,共25页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重新审视其基本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特点变得迫切而必要。四川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显生宙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三叠世伸展体制下的差异升降和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晚三叠世—始新世...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重新审视其基本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特点变得迫切而必要。四川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显生宙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三叠世伸展体制下的差异升降和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晚三叠世—始新世挤压体制下的褶皱冲断和复合前陆盆地(陆相碎屑岩盆地)、渐新世以来的褶皱隆升改造(构造盆地)3大演化阶段以及晚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海相碎屑岩、海相碎屑岩→陆相碎屑岩)、晚白垩世(前陆盆地沉降中心的迁移、秦岭构造域→青藏构造域、沉积→部分隆升剥蚀)、始新世(外流盆地→内流瓮地、沉积盆地→地貌盆地、沉积→整体隆升剥蚀)3大关键构造变革/沉积转换期。印支期以来,四川盆地受周边多个方向造山带(北缘秦岭造山带、东缘雪峰陆内构造系统、西南缘青藏高原)多期活动影响,形成多组、多期构造的复合—联合叠加。现今盆山构造格局呈现明显的三分性(地貌、基底和构造形迹),发育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边界。按盆地不同区域盆山结构特征、定型时间和主控因素,可将四川盆地划分为5大盆山结构区:Ⅰ区:川北突变型盆山结构区(秦岭构造控制域);Ⅱ区:川西突变型盆山结构区(青藏构造控制域);Ⅲ区:川东渐变型盆山结构区(雪峰构造控制域);Ⅳ区:川西南渐变型盆山结构区(青藏—雪峰—基底构造联合控制域)和Ⅴ区:川中原地隆起—盆地区(基底构造控制域)。四川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富气盆地,勘探潜力巨大。这是由充足的烃源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所决定的。首先,多阶段盆地叠合演化造就了5套重要的烃源层,总厚度可达1500~2500m,有机碳含量高,生烃量大,成气率高。其次,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的发育对海相油气起了重要的封闭作用,而冲断带—前陆盆地二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 演化 变革/转换 结构 油气成藏 勘探策略 四川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65
19
作者 李勇 周荣军 +2 位作者 Densmore A L Ellis M A 黎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成都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夹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盆地的长轴方向平行于龙门山,呈现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线性盆地。盆地中充填了3.6Ma以来的半固结—松散堆积物,最大厚度为541m,在垂向上由下部的大邑砾岩、中部的雅安砾石层和上部的... 成都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夹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盆地的长轴方向平行于龙门山,呈现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线性盆地。盆地中充填了3.6Ma以来的半固结—松散堆积物,最大厚度为541m,在垂向上由下部的大邑砾岩、中部的雅安砾石层和上部的上更新统至全新统砾石层组成,其与下覆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显示该盆地是一个单独的成盆期,并非是在中生代前陆盆地基础上形成的继承性盆地。在垂直于龙门山造山带方向上,成都盆地具不对称的楔形结构,沉积基底面整体向西呈阶梯状倾斜,盆地中充填的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西侧的龙门山,具横向水系和单向充填的特征;而且盆地的沉降中心具有逐渐向远离造山带方向迁移的特征,显示盆地的挤压方向垂直于龙门山主断裂,造成了成都盆地在垂直于造山带方向上的构造缩短。在平行于龙门山造山带方向上,成都盆地具有一系列的北东向延伸的次级凸起和凹陷,凹陷和凸起相间分布,且在空间上呈斜列形式展布于盆地的底部,其中次级凹陷(沉降中心)和冲积扇具有向平行龙门山造山带方向迁移的特征,表明成都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鉴于以上特征,认为成都盆地是在龙门山造山带晚新生代走滑与逆冲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走滑挤压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晚新生代 走滑作用 耦合 龙门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盆山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 被引量:63
20
作者 刘少峰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大陆岩石圈表面发育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换和在地表形态上相互调整、均衡,两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不同时期原始盆山结构、山脉变形样式、盆地充填格架及主要构造带、构造地块展布是... 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大陆岩石圈表面发育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换和在地表形态上相互调整、均衡,两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不同时期原始盆山结构、山脉变形样式、盆地充填格架及主要构造带、构造地块展布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几何学问题;山盆之间的叠加、转换和迁移历史,山脉基底和盖层剥露过程、折返机制,隆升过程,盆地的沉降方式、沉积记录和物源类型,造山带剥蚀物质的去向,山脉剥蚀量,造山带的增生方式等是盆山关系研究的运动学问题;盆山系统反映出的造山过程、区域动力学背景、深部流变学机制和调整过程及盆山演化动力模拟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动力学问题和最终目标。盆山关系研究的内容可初步确定为,不同时期的盆山几何配置关系,盆地层序地层序列与多幕构造控制关系,盆地沉积物物源与山脉剥露过程关系,盆地沉降与山脉隆升关系,地表过程与构造作用关系,盆山系统演化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隆升剥蚀 地沉降 过程 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