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月潇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9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价值。方法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46例,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组,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并给...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价值。方法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46例,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组,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并给予两组患者DTI扫描,测量病变同侧的CST以及病变对侧对应脑组织部分的异性值(FA),同时,采用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估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病灶同侧的FA值均低于对侧对称部位脑组织的FA值(P<0.05),脑梗死组病灶同侧病灶大脑脚、放射冠区、内囊后肢以及初级皮质运动区域均与FA值、rFA值、FAasy值与FMA评分密切相关(P<0.05),脑出血组病灶同侧大脑脚、放射冠区、内囊后肢层的FA值、rFA值、FAasy值与FMA评分密切相关(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够有效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具有临床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皮质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运动诱发电位和内囊区血流量的改变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书林 曾琳 +1 位作者 蒋晓江 陈曼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7期2536-2537,共2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内囊血流量的变化,以了解大鼠脑出血致肌痉挛模型中锥体束的功能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缓慢注入右侧内囊后肢制备大鼠脑内囊出血致肌痉挛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皮层运动诱发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内囊血流量的变化,以了解大鼠脑出血致肌痉挛模型中锥体束的功能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缓慢注入右侧内囊后肢制备大鼠脑内囊出血致肌痉挛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应用氢清除法观察内囊血流量的改变,以判断上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传导功能的变化。结果大鼠右侧内囊出血后右侧MEP波幅较左侧显著降低(P<0.01),出血1d以后右侧MEP波幅较出血前均显著降低(P<0.01);MEP潜伏时右侧显著延长,与左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内囊出血1d以后MEP潜伏时均明显延长,与出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脑出血后第1天,右侧内囊血流量有明显降低,低于伤前水平和左侧第1天内囊血流量(P<0.05)。结论内囊定向的脑出血模型引起明显的内囊损伤侧MEP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时延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和功能状态,以及内囊血流量恢复较快,这些可能与大鼠脊髓内踏步中枢模式发生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运动诱发电位 内囊血流量 皮质脊髓损伤
下载PDF
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损伤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董莹慧 张立杰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8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接诊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 目的:观察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接诊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东垣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使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患侧及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患侧与健侧FA比值(rFA),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结果进行CST损伤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和踝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FA大于对照组,CST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垣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CST损伤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东垣针法 运动功能 皮质脊髓损伤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频谱成像机遇和挑战——中国十年来发展成果及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毛椿平 毛家骥 +3 位作者 张翔 王梦珠 严序 沈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45,共9页
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级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技术,它不依赖先验假设的生物物理模型,利用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描绘人体组... 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级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技术,它不依赖先验假设的生物物理模型,利用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描绘人体组织体素内的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完整空间分布,并以高角度分辨率精确分辨组织内复杂错行的纤维信息。DSI纤维追踪技术是目前最为可靠的脑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传统的dMRI技术往往只能反映疾病的部分病理生理信息,而DSI技术能够结合多种弥散模型获得疾病更加全面的病理生理信息。目前,DSI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已从脑部疾病初步扩展到体部疾病,在疾病的诊断评估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但DSI技术对磁共振硬件具有一定的要求;DSI的纤维束成像在真实性及定量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DSI高级弥散模型在疾病中如何进行优化与组合使用,仍有待未来继续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深入探索;DSI后处理技术仍需自动化与产品化,以促进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广泛应用。本文综述我国学者近十年来利用DSI技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及体部疾病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目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更好地发展DSI技术和推进其临床普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癫痫 胶质瘤 皮质脊髓损伤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频谱成像 Q空间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2 位作者 郑兆聪 陈自谦 叶友强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皮质脊髓损伤 高血压性脑出血 弥散张量成像 个体化治疗方案 磁共振新技术 HICH 人类健康 实验应用
原文传递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薛胜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24期2089-2091,共3页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后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接受诊治的HICH患者82例进行研究,分别在入院时及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DTI检查,对比患者不同时期的部分各向...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后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接受诊治的HICH患者82例进行研究,分别在入院时及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DTI检查,对比患者不同时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率,肌力及NHISS评分,分析FA值、ADC值比率与肌力及NH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发病3个月后肌力4~5级组的FA值比率显著高于肌力1~3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CST完整组的肌力显著高于CST中断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显著低于CST中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可知,患者FA值比率与肌力呈正相关,与NHISS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比率与肌力及NHISS评分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TI可较好地反映HICH患者的CST损伤情况,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皮质脊髓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邵建中 张兴芳 陆龙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2期37-40,共4页
目的:探究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分析。方法:选取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组,21例)和慢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慢性组,39例)。对两组患者进... 目的:探究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分析。方法:选取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组,21例)和慢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慢性组,3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DTI扫描,测量病变侧皮质脊髓束、病变对侧分数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弥散率(MD)。结果:两组病灶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域FA值均低于对侧对称部位脑组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27,t=8.745,t=5.683;t=4.316;P<0.05);两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域MD值比较,病灶同侧均低于对侧对称部位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6,t=6.027,t=7.653,t=5.964;P<0.05);两组病灶同侧大脑脚、放射冠区、内囊后肢以及初级皮质运动均与FA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724,r=0.798,r=0.713,r=0.687;P<0.05)。结论:磁共振DTI能够有效评估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皮质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波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13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开展前瞻...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按照皮质脊髓束损伤级别将患者分为A组(41例,皮质脊髓束分级损伤为1~2级)和B组(41例,皮质脊髓束分级损伤为3~4级)。对比患者病灶处、大脑脚与健侧对应区域各向异性值(FA);分别于康复前、康复治疗6周后进行DTI检查,测量病灶处、大脑脚患侧及健侧FA,计算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生活指数评分。结果82例患者病灶处、大脑脚患侧FA低于健侧,且大脑脚患侧、健侧FA均高于病灶处;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大脑脚、病灶处皮质脊髓束FA值、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均升高,且B组FA值、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指数评分均低于A组,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大脑脚、病灶处皮质脊髓束rFA值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rFA值低于A组;B组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百分比、生活指数评分升高百分比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将DTI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的检查中,有利于对缺血区、受损纤维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还可掌握皮质脊髓束具体情况,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皮质脊髓损伤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钟珩 崔延安 黄海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皮质脊髓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急性脑梗死 形态变化 各向异性 DTI 梗死区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兴海 左楠 赵德强 《中国民康医学》 2016年第16期24-25,共2页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后皮质脊髓束(CST)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4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观察组患者采用弥...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后皮质脊髓束(CST)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4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观察组患者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检出率。随后对患者进行肌力测定,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部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及肌力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检出率为98.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8%;出院3个月后,DTI检查FA值>0.8的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入院时,且3个月后患者的平均FA值为0.83±0.47,显著低于入院时,但ADC比率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值>0.8的患者上、下肢肌力显著高于FA值<0.8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高血压性脑出血 皮质脊髓损伤
下载PDF
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杨亚茹 杨明 杜芳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4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挑选50例纳入研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来院就诊的健康自愿者50例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均采集两组散张量...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挑选50例纳入研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来院就诊的健康自愿者50例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均采集两组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相关数据资料,并作双侧下行运动纤维束重建及评估研究组的两侧的皮质脊髓束参数、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并观察记录该数值、偏侧性指数与上肢运动量表结果。其次,结合下行纤维束损伤形态实况,分为四组,并观察组间上肢运动量表变化。结果对照组皮质脊髓束参数均高于研究组患侧(P<0.05);对照组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均高于研究组患侧(P<0.05);对照组皮质脊髓束参数及皮质脊髓束联合运动纤维束辅助参数均与研究组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双侧及研究组健侧的下行纤维束解剖形态、下行纤维束连续性均良好,从中央前回下行到内囊且延续至脑桥;由于研究组患侧受梗死灶累及,其1组(均保留皮质脊髓束及辅助运动纤维束)、2组(均无保留皮质脊髓束及辅助运动纤维束)及3组(只保留皮质脊髓束)之间的皮质脊髓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散张量成像技术参数分析可知,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可以给予临床个性包康复治疗提供有效参考辅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缺血性脑卒中 皮质脊髓损伤 应用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