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涪陵页岩气田白马构造带变形特征及页岩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周杨帆
罗良
曾联波
刘超
刘世强
犹钰玲
莫娟
-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
文摘
涪陵页岩气田南部白马构造带自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生气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变形复杂且差异性强,这对页岩气藏含气量具有控制作用,使得成藏模式多样,限制了勘探开发进程。本文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结合系列岩心、钻测井资料,分析白马构造带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页岩气富集成藏的三种模式。研究表明:(1)白马构造带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表现出纵向分层与东西分带的差异变形特征。纵向上被寒武系覃家庙组膏盐层、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层和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层三套滑脱层划分为上、中、下及前寒武系四套构造变形层。平面上自西向东可划分为断褶变形带与宽缓向斜带。(2)燕山晚期为构造变形活跃期,江南—雪峰造山作用产生自南东向北西的挤压,形成白马构造带主体北东向构造。喜山期为构造改造及定型期,印欧板块碰撞与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远程效应引起四川盆地发生逆时针旋转,在川东地区表现为右旋剪切作用,发育走滑剪切带。白马构造带受到近东西向挤压,先存的北东向构造受到改造,向北逐渐转为近南北向。(3)白马构造带可划分为低压破碎背斜型、常压宽缓向斜型与常压平缓斜坡型三种页岩气富集成藏模式。其中,白马南斜坡页岩气富集保存条件较好,单井含气量高,白马向斜核部与东翼次之,单井含气量较高,北翼较差,单井含气量略低;石门—金坪背斜带不利于页岩气富集保存。
-
关键词
白马构造带
构造变形
页岩气
成藏模式
-
Keywords
Baima structural belt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hale gas
accumulation model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P542.3
[天文地球—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