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益智仁、草蔻仁、白蔻仁种子扫描电镜及光镜形态鉴别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刘心纯
赖小平
-
机构
广州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
-
出处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294-295,共2页
-
文摘
本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了益智仁、草蔻仁,白蔻仁三种种子的立体形态,用电镜扫描观察了三种种子表面纹理。结果:三种种子的立体形态、种脐均不同。体视镜下均可见由种脐至合点方向的平行细密纹,而在平行细密纹上的纹理则各不同。这些不同点可以按条件不同选取作药品鉴别标准。
-
关键词
益智仁
草蔻仁
白蔻仁
扫描电镜
光镜
解剖学
-
Keywords
ALPINIA OXYPHYLLA/anat. ALPINIA KATSUMADAI/anat. FRUCTUS AMOMI ROTIINDUS/anat. ALPINIA OXYPHYLLA/ultrastruct. ALPINIA KATSUMADAI/ultrastruct. FRUCTUS AMOMI ROTUNDUS/ultrastruct. PHARMAC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CD
-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刍议三仁汤君药之动态性
- 2
-
-
作者
王仁山
马少丹
-
机构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方剂教研室
-
出处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2期2346-2349,共4页
-
文摘
三仁汤之君药认定多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2种观点:一者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仁)为君药,一者以滑石为君药。结合《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中医古籍及近现代医家的相关文献、著述记载分析,发现上述2种观点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君药的动态性。文章分别对2种观点进行阐述,认为治法方面以三仁为君药重在强调宣畅气机,以滑石为君药重在强调清热利湿,根据治疗的侧重点不同,其君药亦可随之而改变。
-
关键词
三仁汤
君药
杏仁
薏苡仁
白蔻仁
滑石
君药动态性
-
Keywords
Sanren decoction
sovereign medicine
Almond
Amomum Cardamomum
Coicis Semen
talc
dynamicity of sovereign medicine
-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祛风药治疗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王娟
王竹
马巧亚
张晓强
孙万森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
-
出处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1-252,共2页
-
-
关键词
祛风
慢性肾炎
青风藤制剂
病生在肾
祛瘀通络
通络胶囊
汗出恶风
越婢加术汤
白蔻仁
胫肿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三仁汤加减治疗发热验案举隅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陈亚州
王保军
陈好利
-
机构
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
-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2期261-262,共2页
-
文摘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功效为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乃吴鞠通为治湿温、寒湿而设。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举例如下。例1:齐某,男,21岁,2016年9月12日初诊。发热1周,曾于半月前发热1周,怀疑肺结核,经专科医院检查后排除。近1周发热,午后较高、体温39℃~40℃,来诊时体温39.2℃,汗出,口不渴,咽略红,颈旁、颌下淋巴结肿大,腋下、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血常规检验WBC2.01×109/L,RBC3.97×1012/L,血红蛋白121g/L。
-
关键词
三仁汤加减
验案举隅
紫苏叶
金荞麦
人参败毒散
牛蒡子
地骨皮
白蔻仁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89.5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李咏梅
尚学瑞
-
机构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12期872-873,共2页
-
文摘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组成,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几年来,笔者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疗效颇佳,举例如下。
-
关键词
三仁汤
临床应用
《温病条辨》
暑温夹湿
湿温初起
加减治疗
吴鞠通
白蔻仁
-
分类号
R249.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甘露消毒丹加味配合西药治疗副伤寒16例体会
- 6
-
-
作者
喻永锋
-
机构
新余市城南胜利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出处
《基层医学论坛》
2011年第14期437-438,共2页
-
文摘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由滑石、黄芩、茵陈、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蔻仁、薄荷、木通、射干、川贝组成,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制名方,但其著作中未予收藏,此方最早见于何书迄今说法不一,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本方出自王孟英《温热经纬》。《卷五》有记载:王士雄: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
关键词
甘露消毒丹加味
副伤寒
治疗
西药
《温热经纬》
温病学家
石菖蒲
白蔻仁
-
分类号
R516.3
[医药卫生—内科学]
-
-
题名豆蔻减轻胃胀积食
- 7
-
-
作者
王新志
-
机构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
-
出处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4年第10期46-47,共2页
-
文摘
我外甥5岁时经常腹胀、食积,还吐酸水,我妹妹总是急得不得了。后来,我就教了她下面这个小验方:白蔻仁、莱菔子各12克,捣成末后混合均匀,每天6克,让小外甥开水送服。没过两天,小外甥就完全好了。现在,外甥已经上初中了,只要他一腹胀,我妹妹就会给他用上这个方法,每次效果都很好。
-
关键词
积食
胃胀
减轻
豆蔻
开水送服
吐酸水
白蔻仁
小验方
-
分类号
R247.1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 8
-
-
作者
杨秀俊
-
机构
利川市珠砂卫生院
-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1年第1期40-41,共2页
-
文摘
三仁汤乃《温病条辩》方。系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功能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或暑温挟湿,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肌,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濡等症.笔者在临证中,根据辩证施治之旨,扩大其治疗范围,每每获效。现举验案三则,
-
关键词
应用举隅
三仁汤
白蔻仁
辩证施治
上下分消
脉濡
清热利湿
畅三焦
湿温
舌质淡红
-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
-
题名附子中毒1例报道
被引量:5
- 9
-
-
作者
曹昌雪
-
机构
青海省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
-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8期705-705,共1页
-
文摘
病例:患者,男,37岁。患慢性胃炎10年,常有上腹胀痛,纳差,腹痛,腹泻,畏寒,喜热饮。近半年来间断性服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方(附子15g,人参10g,白术10g,炮姜10g,砂仁10g,白蔻仁10g,生甘草10g),方中附子每次先煎1h后再与它药同煎1h服,期间偶有口唇发麻等,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
关键词
附子中毒
附子理中丸
慢性胃炎
上腹胀痛
自行缓解
加减方
间断性
白蔻仁
-
分类号
R249.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三仁汤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贾春芒
-
机构
河北中医学院附院
-
出处
《河北中医》
1987年第3期45-45,共1页
-
文摘
三仁汤源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为吴氏治疗湿温之主方,方药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笔者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治疗耳鼻咽喉科病证,收到良好效果,举例如下。
-
关键词
耳鼻喉科
三仁汤
《温病条辨》
咽喉科病证
方药组成
吴鞠通
薏苡仁
白蔻仁
-
分类号
R76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R289.5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
-
题名三仁汤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王宏伟
-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5年第12期50-50,共1页
-
文摘
三仁汤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方药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宜畅湿浊的功能。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
关键词
三仁汤
白通草
《温病条辨》
白蔻仁
清代医家
吴鞠通
清热利湿
生薏苡仁
湿浊
湿温
-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孙德晶
杨晓敏
石志刚
-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中医院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
出处
《中国乡村医药》
2007年第8期49-49,共1页
-
文摘
三仁汤,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组成。是治疗湿病邪遏卫气的名方。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几年来,笔者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病证。收效甚佳。兹举例如下:
-
关键词
三仁汤
临床应用
《温病条辨》
加减治疗
白蔻仁
薏苡仁
-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R249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甘露消毒丹治疗过敏性鼻炎案例分析
- 13
-
-
作者
孔德丽
-
机构
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
-
出处
《医师在线》
2020年第25期41-41,共1页
-
文摘
甘露消毒丹出自《医效秘传》,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现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药物组成为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川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在临床上笔者用于过敏性鼻炎患者,也有较好疗效。
-
关键词
甘露消毒丹
白蔻仁
过敏性鼻炎
绵茵陈
肠伤寒
川木通
传染性肝炎
急性胃肠炎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三仁汤治急性发热
- 14
-
-
作者
吴金莲
-
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
出处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2年第8期30-30,共1页
-
文摘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瑭所撰名著《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组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化湿,常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孟肾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妊娠呕吐、伤寒、百日咳等。
-
关键词
三仁汤
急性发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温病条辨》
清热化湿
妊娠呕吐
白蔻仁
-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三仁”治疗湿热病
- 15
-
-
作者
王立群
-
出处
《医药与保健》
2001年第9期17-17,共1页
-
-
关键词
三仁汤
湿温病
白蔻仁
发热病人
治疗效果
全身疼痛
主治症
高热不退
多发季节
夏秋季节
-
分类号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中医小知识
- 16
-
-
作者
顾洪彬
-
出处
《中老年保健》
2017年第12期21-21,共1页
-
文摘
燥湿 ①“苦温燥湿”:因中焦为寒湿所阻,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苔白腻。用厚朴、半夏,白蔻仁、茯苓等。②“苦寒燥湿”:因中焦为湿热所阻,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黄连、黄芩、枳壳,猪苓等。
-
关键词
中医
燥湿
白蔻仁
苔黄腻
中焦
腹胀
大便
-
分类号
R2-03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为什么某些饮片在煎煮时要后下
- 17
-
-
-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1期33-33,共1页
-
文摘
芳香类药物,含有容易挥发的成分,煎时间长了损失药效,所以要等其他药煎好之前5分钟放入锅内,后下药一般由药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样。含有芳香性及挥发油的药材,如:桂枝、薄荷、佩兰、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属轻清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
-
关键词
煎煮
饮片
有效成分
芳香类药物
薄荷醇
挥发油
芳香性
白蔻仁
-
分类号
R285.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三仁汤对内科急重病症治疗体会
- 18
-
-
作者
刘泽珍
高俊英
魏风芝
刘云霞
刘凤莲
-
机构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三院
牡市传染医院
-
出处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225-225,共1页
-
文摘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仁汤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补,半夏,滑石,通草,竹叶八味药组成。三仁汤以“三仁”为主药,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发肺气,薏仁甘淡,功在疏导下焦兼能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先升后降”。故能转枢中焦,醒脾和胃,配以半夏苦温健脾燥湿,厚补苦辛理气化湿;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再用轻灵透利之竹叶宣泄内外之湿热。全方宣、化、利俱备,汇数法于其中,共成宣畅三焦,理气利湿之功效。我们用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内科急重病例疗效颇著,现摘要报道如下。
-
关键词
三仁汤
重病症
白蔻仁
苦温
淡渗利湿
《温病条辨》
益脾
化湿
吴鞠通
渗湿
-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
-
题名小偏方
- 19
-
-
-
出处
《医食参考》
2020年第10期25-25,共1页
-
文摘
腹泻。方一蒮香、佩兰各10克,白蔻仁5克。三种药材共捣成粗末,放入杯中,加入白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1剂,代茶饮。方二马齿英、葛根各20克,车前草15克,冰糖适量。将前三种药材共放锅中,加入适量水,煎沸30分钟,滤去渣子,加入冰糖,待其溶化即可。每日1剂,代茶饮。
-
关键词
白蔻仁
代茶饮
车前草
药材
冰糖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结肠炎
- 20
-
-
作者
魏睦新(点评)
-
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
-
出处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09年第2期24-24,共1页
-
文摘
党参、薏苡仁、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煅龙牡、茯苓各30克,山药25克,砂仁10克,扁豆、桔梗、白术、诃子、大枣、白蔻仁各15克。煎取150毫升口服,每日3次,2周为1疗程,1~2个疗程可收效。
-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
结肠炎
薏苡仁
肉豆蔻
赤石脂
禹余粮
白蔻仁
疗程
-
分类号
R274.1
[医药卫生—中医骨伤科学]
R259.746.2
[医药卫生—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