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 被引量:29
1
作者 赵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年第3期206-220,共15页
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是一个开向沪、港都市社会,尤其是其中的“洋场社会”的窗口。装在窗框间的,俨然封闭的小世界,光怪陆离,而不失自身的和谐。其中那些忙忙碌碌与百无聊赖的人们,似乎被时代忘却了,自己也忘却了时代。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传奇》 流苏 《倾城之恋》 《金锁记》 沉香屑 第一炉香 曹七巧 中国女人 生活情调
下载PDF
《金锁记》与《红楼梦》 被引量:11
2
作者 吕启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第1期50-67,共18页
《金锁记》是海外华裔作家张爱玲的成名之作,发表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很高,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以《金锁记》为代表的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虽然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却又直接承受了我国... 《金锁记》是海外华裔作家张爱玲的成名之作,发表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很高,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以《金锁记》为代表的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虽然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却又直接承受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传统。每一个熟悉《红楼梦》的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锁记》 中短篇小说 四十年代 流苏 贾宝玉 《倾城之恋》 华裔作家 上海姑娘 凤姐 金锁记
下载PDF
基于文本细读下的《倾城之恋》文学审美艺术特性研究
3
作者 南花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5-8,共4页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文学审美 流苏 范柳原
下载PDF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爱情解读
4
作者 李钦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文章从张爱玲1943年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出发,探索在以“爱”为主题的女性主义小说中,女主人公受到时代和家庭影响时的固守与觉醒,通过对其自我心灵之隐晦的深入剖析,了解20世纪女性作家融入文本的个... 目的:文章从张爱玲1943年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出发,探索在以“爱”为主题的女性主义小说中,女主人公受到时代和家庭影响时的固守与觉醒,通过对其自我心灵之隐晦的深入剖析,了解20世纪女性作家融入文本的个人自由意志及其对性别平等的呼唤,体会作品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感受女性主义文学永恒的艺术魅力。方法:结合《倾城之恋》中主角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对爱情与婚姻的探索与追求,考察女性主体“自恋”目光中表现出的极具先锋意味的新女性姿态,深入探究张爱玲的女性主义倾向和写作形态,发隐显微地明晰其成因,从而认识作家从文本延伸到现实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而观照自我命运的追寻。结果: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的反叛是近现代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生长于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中国作家张爱玲,将目光聚焦乱世中女性的颠沛流离、爱与恨、彷徨与挣扎。其笔下以白流苏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角色体现了她对革新、反叛与平等的认知与追求,展现了其对欲望本原的回归、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对爱和生命的意义的执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流苏 爱情 人物形象 女性关怀
下载PDF
未完成的“谢幕”:“晚期张爱玲”与《儒林外史》
5
作者 马泰祥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二书对于张爱玲而言“是一切的泉源”①,意义不言而喻。在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句法上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②,创作“...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二书对于张爱玲而言“是一切的泉源”①,意义不言而喻。在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句法上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②,创作“始终不能自拔于《红楼梦》型窠臼之外”③。张爱玲亦从《金瓶梅》小说情节中“夺胎换骨”,塑造出经典形象:白流苏“善于低头”的小动作源自“绣像本”中潘金莲初会西门庆时“妖情欲绝”的“三次低头”;曹七巧对待亲哥嫂的“冷热交织”,同潘金莲对待母亲潘姥姥的态度亦形成参差对照。这两部小说作为张爱玲“一切的泉源”,绝非作者自谦的客套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情节 《金瓶梅》 流苏 曹七巧 参差对照 夺胎换骨
下载PDF
娜拉神话的颠覆与终结——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出走”主题 被引量:5
6
作者 颜浩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81,共9页
深受"五四"启蒙话语影响的"女性出走"主题,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价值内涵。通过不同时期对父亲形象的书写与建构,张爱玲完成从"弑父"出走到重归"父亲的家"的精神演变过程,实现... 深受"五四"启蒙话语影响的"女性出走"主题,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价值内涵。通过不同时期对父亲形象的书写与建构,张爱玲完成从"弑父"出走到重归"父亲的家"的精神演变过程,实现在时代语境和生命体悟双重作用下对父权的审视。以母亲为代表的"女结婚员"形象的一再出现,则为"出走"想象提供别具意味的言说形态,显示出"娜拉走后怎样"这一话题所具有的多重意义空间。由此形成的张爱玲对于以"出走"为唯一价值指向的娜拉式妇女解放之路的质疑,标志着自"五四"以来作为主流价值观念而存在的娜拉神话的颠覆与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娜拉 妇女解放 父亲形象 小团圆 启蒙话语 主流价值观念 《倾城之恋》 流苏 女性解放 时代语境
原文传递
《倾城之恋》与《逃离》中女性生存观念的对比——以白流苏与卡拉的女性主义特征为例
7
作者 许嘉璐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4期14-17,共4页
现代,女性作家群体崛起,通过她们的文学作品与艺术视角,我们得以观照女性生存境况在多元文化下的相似与不同。例如中国的张爱玲,加拿大的艾丽丝·门罗等,其作品就塑造出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倾城之恋》 艾丽丝·门罗 流苏 《逃离》 文学作品 生存观念 张爱玲 艺术视角
下载PDF
鲁迅……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流变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英进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9,共8页
从鲁迅到张爱玲:文学史的两端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海内外迅速发展,将鲁迅和张爱玲相提并论似乎早已多见不怪了。但是,从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史角度看,这种做法的起源之一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初。
关键词 张爱玲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夏志清 小说史 王德威 刘再复 胡兰成 流苏 张爱玲作品
原文传递
丁玲与张爱玲:一个时代的升腾飞扬与苍凉坠落 被引量:3
9
作者 钱荫愉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5-30,37,共7页
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时代是一条长河。有人在这条河里获得升腾飞扬的喜悦,亢奋地顶风顺流向前;有人在这条河里感到沉没坠落的苍凉,知趣适时地作一种绝望的美的耽溺。当我们把文学历史哗哗地往回掀,在四十年代的那一页上,留下了两个面目... 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时代是一条长河。有人在这条河里获得升腾飞扬的喜悦,亢奋地顶风顺流向前;有人在这条河里感到沉没坠落的苍凉,知趣适时地作一种绝望的美的耽溺。当我们把文学历史哗哗地往回掀,在四十年代的那一页上,留下了两个面目迥异而都奇丽照人的才女,她们以各自十分独特的经验材料,描画出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生存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文学历史 民族战争 《金锁记》 文化心理 贞贞 《倾城之恋》 流苏 曹七巧 历史感
下载PDF
白流苏与林黛玉 被引量:3
10
作者 陶小红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9-228,共20页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让人想起林黛玉。她们均为大家淑女,一样的灵秀娇美,具足中国古典美人的韵味儿。两人都寄人篱下,漂泊而孤寂,满心无人可依、年华易逝的焦虑。她们都为命运而抗争,具有觉醒的个性意识和自主意识。而内心深处又难以...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让人想起林黛玉。她们均为大家淑女,一样的灵秀娇美,具足中国古典美人的韵味儿。两人都寄人篱下,漂泊而孤寂,满心无人可依、年华易逝的焦虑。她们都为命运而抗争,具有觉醒的个性意识和自主意识。而内心深处又难以摆脱大家闺秀的角色定位,面对着所爱的人,表现出了高度自尊的共同特征。两人同样把希望寄托于爱情,把爱情寄托于婚姻,为爱情而煎熬而失落,因爱情而坚忍而无畏。两个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林黛玉是诗化的,寄托了曹雪芹对人生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白流苏是世俗的,反映了张爱玲洞彻人生与社会之后的苍凉和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苏 林黛玉 张爱玲 倾城之恋 红楼梦
原文传递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以白流苏心理历程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娉 《大舞台》 2010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 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的心理发展历程则体现出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展示出张爱玲高于常人的创作艺术,使我们更能体会出作家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法 倾城之恋 流苏 超我 自我 本我
下载PDF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远帆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45-146,共2页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   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刨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创作 《倾城之恋》 流苏 女性意识 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一个矛盾的文本——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人物塑造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人锋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1-85,共5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之一,但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在出身、教养、个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是两个失败的人物形象。张爱玲之所以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并不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她亲身经历了战争,在战争中的...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之一,但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在出身、教养、个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是两个失败的人物形象。张爱玲之所以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并不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她亲身经历了战争,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予她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影响了她对人物的塑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与作者当时的高产有关。她当时正被许多报章杂志所吹捧,许多刊物向她索稿;而她又十分渴望成名;加上她主要依靠写作谋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张爱玲 流苏 范柳原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铁红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4-68,共5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描写婚恋题材的杰作。“倾城”后范柳原与白流苏步入婚姻的殿堂,范白之间是否有爱情颇有争议。细读文本不仅可以看到范白之间的爱情,还可以发现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层关怀。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流苏 范柳原 爱情
下载PDF
自救与沦陷——浅析《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的悲剧人生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爱华 《开封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40-43,共4页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带有古典美感的女子,这些女子或美丽,或精明,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人显得那么的悲惨和凄凉,她们在人生旅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倾城之恋》主人公白...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带有古典美感的女子,这些女子或美丽,或精明,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人显得那么的悲惨和凄凉,她们在人生旅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由最初女性意识觉醒到抗争再到最终不得不面对虚伪婚姻,演绎了完整的悲剧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流苏 自救 沦陷 悲剧
下载PDF
张爱玲《倾城之恋》对灰姑娘心理原型的沿用与突破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炫佼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9-53,共5页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通过“灰姑娘”形象的塑造对灰姑娘心理原型模式进行了沿用与突破。张爱玲沿用灰姑娘心理原型塑造出的女性都自卑、依附男性、把婚姻当作社会生存的唯一手段。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通过“灰姑娘”形象的塑造对灰姑娘心理原型模式进行了沿用与突破。张爱玲沿用灰姑娘心理原型塑造出的女性都自卑、依附男性、把婚姻当作社会生存的唯一手段。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形象对此有所突破,她大胆挑战传统与丈夫离婚,在镜子中发现自我,更有意削弱范柳原作为男性的优越感。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往往难逃传统灰姑娘的命运,而白流苏形象则增添了传统灰姑娘心理模式中缺失的一面——现代女性的自我寻找意识。这不仅折射出了女性内心对婚姻的渴望和对男性的依赖情结,同时也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生存问题的深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流苏 心理原型 灰姑娘情结
下载PDF
倾城成就的白流苏—《倾城之恋》中空间与身体的意象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晓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2-34,共3页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个体相对的家庭、社会空间。而在此空间中,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作为白流苏个体生命体现的身体,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是对身处空间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流苏 空间 身体 上海 香港
下载PDF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婚恋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开健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8期84-85,共2页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作品。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追求,也反映了张爱玲本人的婚恋观。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婚恋观 流苏
下载PDF
东方式的被动,西方式的主动——白流苏与简爱形象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雪华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2期21-24,共4页
白流苏与简爱是张爱玲和夏洛蒂在文学中塑造的比较丰满的两个新型女性形象。她们在生存困境中努力追求着理想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面对困难时都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作者文化体系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在思维方... 白流苏与简爱是张爱玲和夏洛蒂在文学中塑造的比较丰满的两个新型女性形象。她们在生存困境中努力追求着理想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面对困难时都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作者文化体系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阐释出东、西方女性在爱情观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苏 简爱 女性 爱情观
下载PDF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爱情婚恋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雨潇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3期11-12,共2页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两性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爱情被描写得千疮百孔,张爱玲为什么对爱情如此的悲观呢?本文以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真实性为文本进行分析,指出张爱玲虚无、悲观的爱情婚恋观形成的原因——早年家...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两性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爱情被描写得千疮百孔,张爱玲为什么对爱情如此的悲观呢?本文以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真实性为文本进行分析,指出张爱玲虚无、悲观的爱情婚恋观形成的原因——早年家庭生活的不幸、母亲的苛责以及港战的影响,从而揭示张爱玲的经验世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范柳原 流苏 爱情婚恋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