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革命的“哀怨”——重读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1-121,共11页
《丽莎的哀怨》是"普罗"文学中颇具爆破性的"革命"文本。这一文本的读者反应与作家的写作动机之间呈现出巨大差距,这不仅制造了蒋光慈的个人悲剧,而且揭示了"普罗"文学革命叙事的不同路向。作者将"... 《丽莎的哀怨》是"普罗"文学中颇具爆破性的"革命"文本。这一文本的读者反应与作家的写作动机之间呈现出巨大差距,这不仅制造了蒋光慈的个人悲剧,而且揭示了"普罗"文学革命叙事的不同路向。作者将"丽莎"这个流亡中国的白俄妓女塑造成了一个承载着流离之苦的"他者",并通过这一形象书写了革命者的"哀怨"。作品正面描写并歌颂了革命之路上的痛苦与感伤,但也因此冲击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成为蒋光慈这位"不合时宜的诗人"的最后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丽莎的哀怨》 白俄
原文传递
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史概要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述笑 《北方文物》 1983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东正教即东方正教,又称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十世纪末,东正教由拜占庭帝国传入俄国。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随着俄罗斯统一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的形成,俄罗斯东正教会摆脱了君士坦丁堡的管辖,建立了独立教会。一七二一年,沙皇... 东正教即东方正教,又称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十世纪末,东正教由拜占庭帝国传入俄国。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随着俄罗斯统一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的形成,俄罗斯东正教会摆脱了君士坦丁堡的管辖,建立了独立教会。一七二一年,沙皇政府成立“东正教宗教最高会议”。从此,东正教完全成了沙俄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十七世纪,随着雅克萨俄俘的归化,俄国东正教正式传入我国。从此,历届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作为沙俄侵华的一支别动队“打开了中国之窗”。二百多年后,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俄国东正教的神甫们一手捧着《圣经》,一手擎着火与剑,闯进了我国东北的大门。他们和铁路当局、护路队沆瀣一气,充当了沙俄侵华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铁路 传教士 俄国十月革命 东正教 沙皇政府 铁路管理局 白俄 阿列克谢耶夫 宗教侵略 义和团运动
原文传递
越界与革命——重读蒋光慈《丽莎的哀怨》中的丽莎形象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97,共11页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丽莎",不仅与俄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丽莎形象有着密切关联,而且铭刻和承载着蒋光慈独特的情感印记与爱情想象。文本中先后出现的"侨民"自称,则揭示出丽莎在"白俄"之外的另一...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丽莎",不仅与俄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丽莎形象有着密切关联,而且铭刻和承载着蒋光慈独特的情感印记与爱情想象。文本中先后出现的"侨民"自称,则揭示出丽莎在"白俄"之外的另一重流亡者身份,从而"越界"挑战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上海的西式公园是丽莎最为重要的活动场域,同时也是一个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化符号。而正是通过游荡在公园中的白俄妓女丽莎,蒋光慈摧毁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蒋光慈最终为丽莎选择了"中国式"的"投浦"自杀,以此让柔弱的丽莎承受着中国社会典型性的黑暗与绝望,并且通过自杀行为获得了反抗黑暗的革命气质。这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正是丽莎这一人物形象乃至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真正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丽莎 白俄 越界 革命
下载PDF
杨增新治新事略 被引量:4
4
作者 袁澍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25-34,共10页
杨增新是清朝末年,民国期间的一个历史人物,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位重要的地方统治者,“正如无限权威的君主一样,驾驭着新疆省。”就其统治地位而言,正象著名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所见:“在名义上虽只是中国一省的省长,但实际上他几乎是包... 杨增新是清朝末年,民国期间的一个历史人物,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位重要的地方统治者,“正如无限权威的君主一样,驾驭着新疆省。”就其统治地位而言,正象著名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所见:“在名义上虽只是中国一省的省长,但实际上他几乎是包括中亚细亚全部的一个国度的自主者。我有时问自己,在我们现在地球上哪个统治者有比他更大的权力呢?只有回答:没有。” 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就全国局时而言,正值军阀纷争混战,社会动荡,地方糜烂,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日趋内侵,导演外蒙“独立”,西藏“自治”丑剧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增新 新疆 哥老会 事略 难民 白俄 伊犁 阿尔泰 哈密 北京政府
下载PDF
新疆的俄罗斯人——从移民到少数民族 被引量:5
5
作者 琳达.本森 英格瓦尔.斯万伯格 沈桂萍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6-52,37,共8页
从一个外来流亡社体转变成当地少数民族,这个过程便是本文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新疆俄罗斯人改变命运的历史过程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口虽少却有相当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是怎样适应了当时十分复杂的局面——在苏联和中国正在发生... 从一个外来流亡社体转变成当地少数民族,这个过程便是本文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新疆俄罗斯人改变命运的历史过程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口虽少却有相当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是怎样适应了当时十分复杂的局面——在苏联和中国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同时,也可看到新疆俄罗斯人是怎样创造条件,积极地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维持自身生存。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俄罗斯人主要指近代反对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白俄人,本文并不探讨苏联在新疆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探讨苏联人在新疆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人 新疆 少数民族 俄罗斯文化 白俄 苏联红军 盛世才 犹太人 布尔什维克 苏联人
原文传递
靳以与巴金的分途——从两篇白俄题材小说谈起 被引量:4
6
作者 石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95-98,共4页
巴金的《将军》与靳以的《陨》,都是关于白俄流亡者题材的小说。作家对于异域人物描写,都突破了当时的主流模式,对其给予了一定的人道主义同情。不过,《将军》更具有"国际性"的深广视角,《陨》则更着眼于本土社会批判。透过... 巴金的《将军》与靳以的《陨》,都是关于白俄流亡者题材的小说。作家对于异域人物描写,都突破了当时的主流模式,对其给予了一定的人道主义同情。不过,《将军》更具有"国际性"的深广视角,《陨》则更着眼于本土社会批判。透过文本意蕴的反差,可以深入探求二位老朋友文学取向的分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靳以 巴金 《将军》 《陨》 白俄 社会批判 分途
下载PDF
流寓伪满洲的白俄“虎人”作家拜阔夫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劲松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146,共8页
(一)70多年前的东北有位很有名的猎虎家拜阔夫,他同时也是以描写虎的小说而蜚声伪满、日本和欧洲文坛的白俄作家。拜阔夫在东北近半个世纪,毕其一生精力猎虎,留下了大量的关于虎的作品。
关键词 作家 白俄 满洲 东北
原文传递
隐秘的书写——1930年代中国东北流亡作家的白俄叙事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0-173,共14页
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等东北流亡作家重新发现了白俄,并继承了左翼文学的叙事经验与话语规范。然而对于这些东北作家而言,白俄不仅是反革命的符号,也是故乡的印记。这些白俄叙事艰难生长在民族主义话语的破碎之处,并在无产阶级革命话... 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等东北流亡作家重新发现了白俄,并继承了左翼文学的叙事经验与话语规范。然而对于这些东北作家而言,白俄不仅是反革命的符号,也是故乡的印记。这些白俄叙事艰难生长在民族主义话语的破碎之处,并在无产阶级革命话语的间隙侧身前行。东北流亡作家讲述白俄,其实也就是探寻他们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表述自己:这些东北作家背负着流亡的苦难,以一种若即若离的"中间状态"漂泊在关内文坛,艰难而隐秘地讲述着自己的流亡痛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流亡作家 白俄 故乡 革命 叙事
原文传递
旧上海的俄国侨民 被引量:4
9
作者 汪之成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59-63,共5页
旧上海的俄国侨民汪之成一、早期俄侨19世纪60年代初期起,上海为俄商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搞茶叶运销的主要中转站之一。汉口的俄国茶商为处理贸易业务常去上海,并在那里逗留一段时间,因而就成为上海最早的俄国侨民。1860年俄国... 旧上海的俄国侨民汪之成一、早期俄侨19世纪60年代初期起,上海为俄商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搞茶叶运销的主要中转站之一。汉口的俄国茶商为处理贸易业务常去上海,并在那里逗留一段时间,因而就成为上海最早的俄国侨民。1860年俄国政府在上海设立了编外领事馆,首任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侨 俄国侨民 公共租界 旧上海 难民 哥萨克 白俄 音乐家 哈尔滨 工部局
下载PDF
关于齐尔品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辅叔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9-90,共2页
齐尔品这个名字对我们音乐界来说已经是相当熟悉的了。他是热受中国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为了想写一部中国题材的歌剧,他写信给鲁迅请求合作。鲁迅日记有收到他的来信的记载,却没有提到写回信。我在《鲁迅·音乐·萧友梅》那篇... 齐尔品这个名字对我们音乐界来说已经是相当熟悉的了。他是热受中国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为了想写一部中国题材的歌剧,他写信给鲁迅请求合作。鲁迅日记有收到他的来信的记载,却没有提到写回信。我在《鲁迅·音乐·萧友梅》那篇短文里面,推测鲁迅没有给齐尔品写回信的原因,其中有一条是鲁迅会不会认为齐尔品是白俄的关系。十月革命之后,有些俄国人被无产阶级革命吓破了胆,相率逃离俄国,一般是称为白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萧友梅 作曲家 鲁迅日记 白俄 十月革命 中国题材 音乐 无产阶级革命 歌剧
原文传递
杨增新在新疆收回沙俄侵略利权的斗争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北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54-61,共8页
一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新疆正处在强邻环伺、危机四伏的危险困难处境中。正当这时,杨增新称:“际此危急存亡之秋,正大丈夫担当事业之会,至于成败利钝,均所不计。”即于1912年6月间被袁世凯政府授任为新疆省都督,担负起了守卫新疆领土的... 一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新疆正处在强邻环伺、危机四伏的危险困难处境中。正当这时,杨增新称:“际此危急存亡之秋,正大丈夫担当事业之会,至于成败利钝,均所不计。”即于1912年6月间被袁世凯政府授任为新疆省都督,担负起了守卫新疆领土的重责。杨增新,字鼎臣,云南蒙自县人,于光绪己丑年简科进士。未来新疆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增新 新疆省 沙俄侵略 阿尔泰 苏联红军 北京政府 白俄 新疆各族人民 新党 十月革命
下载PDF
“文体”的困惑——关于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方竞 《中国文学研究》 1993年第1期60-70,共11页
蒋光慈因自叙体小说《少年漂泊者》而名声大振,又因自叙体小说《丽莎的哀怨》而蒙受耻辱,这荣与辱又都归因于他塑造的自叙主人公形象。作者与笔下人物发生如此纠缠不清的关系,是与“自叙体”的采用直接相关。因此,当我们试图对《丽莎的... 蒋光慈因自叙体小说《少年漂泊者》而名声大振,又因自叙体小说《丽莎的哀怨》而蒙受耻辱,这荣与辱又都归因于他塑造的自叙主人公形象。作者与笔下人物发生如此纠缠不清的关系,是与“自叙体”的采用直接相关。因此,当我们试图对《丽莎的哀怨》做重新评价时,不能不着眼于“文体”,从自叙体小说的成熟过程来解读这一体式,进而深入于作品文本,以求这部被严重误解以至曲解的作品,从中能得到一些解脱,恢复本有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自叙体小说 作品 新评价 主人公 自我性 文体 白俄 自叙传小说 鲁迅
下载PDF
东省文物研究会与哈尔滨白俄的俄文老档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0期58-59,共2页
俄文老档是上世纪初期经东省文物研究会收藏的旅居哈尔滨的"白俄"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这些文献对今天的哈尔滨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东省文物研究会 白俄 哈尔滨 历史文献
下载PDF
再论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应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2-54,共3页
在革命文学占领中国文坛的年代,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抛开了以往革命文学的写作套路,选择了流浪异乡的白俄贵族妇女丽莎作为书中的主角。而且在改换了人物和题材的同时,还改变了创作手法,这明显与当时的革命文学套路格格不入。在其写... 在革命文学占领中国文坛的年代,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抛开了以往革命文学的写作套路,选择了流浪异乡的白俄贵族妇女丽莎作为书中的主角。而且在改换了人物和题材的同时,还改变了创作手法,这明显与当时的革命文学套路格格不入。在其写作生涯中,这成为他一次大胆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俄 题材 人物 内心世界 哀怨的抒情语言
下载PDF
“诗人”的“变形记”——丁玲短篇小说《诗人》的白俄叙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7,共13页
创作于1932年9月的短篇小说《诗人》,不仅是丁玲第一部以外国人为主人公的小说,也是其写作的第一部乃至唯一一部白俄主人公小说。在这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白俄诗人形象被塑造出来。通过剖析小说中有关罢工斗争的细节描写,并结合... 创作于1932年9月的短篇小说《诗人》,不仅是丁玲第一部以外国人为主人公的小说,也是其写作的第一部乃至唯一一部白俄主人公小说。在这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白俄诗人形象被塑造出来。通过剖析小说中有关罢工斗争的细节描写,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的比勘,可以确定《诗人》的故事背景是1932年8月上海"英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大罢工。这一历史事件在小说中的"文本化"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激发了丁玲由来已久的"反帝"意识,并直接开启了这一以白俄"工贼"破坏罢工为核心事件的白俄叙事。而通过主人公白俄诗人身份的设置,丁玲切入并回归了自己谙熟的革命时代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题域,从而有效地规避了与工农题材相隔阂的叙事风险,赋予了这一白俄主人公鲜活的"中国"生命。丁玲在形塑"诗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一系列"变形",深刻揭示了其作为革命作家坚定的现实主义品格以及经过文化革命实践检验与淬炼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诗人》 白俄 罢工 变形
下载PDF
哈尔滨白俄旧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宁 《文史春秋》 2009年第9期23-28,共6页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它与俄国人的渊源,要从19世纪末算起。1896年,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天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同年,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它与俄国人的渊源,要从19世纪末算起。1896年,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天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同年,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从松花江到达哈尔滨,与当地人做牲畜交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白俄 19世纪末 俄国人 农副产品 松花江 莫斯科 呼兰区
原文传递
伪满洲国时期的白俄 被引量:2
17
作者 房建昌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6期66-70,共5页
关键词 伪满洲国 哈尔滨 白俄 俄罗斯 东正教 拉脱维亚人 爱沙尼亚人 十月革命 伊斯兰教 会员
下载PDF
伪满时期日本人对中国境内白俄的利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博雅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5期168-174,共7页
伪满时期前后,流亡到中国境内的部分白俄分子希望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打回苏联,光复沙皇俄国。于是日本人利用白俄的这种心理,通过拉拢和收买大多受过军事训练、又有丰富军事知识和侦查能力的白俄,使他们成为军警或俄籍日奸,为日本进行的... 伪满时期前后,流亡到中国境内的部分白俄分子希望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打回苏联,光复沙皇俄国。于是日本人利用白俄的这种心理,通过拉拢和收买大多受过军事训练、又有丰富军事知识和侦查能力的白俄,使他们成为军警或俄籍日奸,为日本进行的侵华侵苏活动及战略服务。此外,这一时期,部分白俄还参与敲诈抢劫、绑票杀人,制造了多起震惊中外的大案,可谓罪行累累。在白俄与日本人的相互利用中,白俄实实在在地充当了日本人爪牙和打手的角色,最终则被日本人所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时期 白俄 关东军 特务机关
下载PDF
遭遇“他者”与迷失“上海”——穆时英中篇小说G.No.Ⅷ的白俄叙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慧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4-155,共12页
1936年穆时英在《文艺月刊》上连载了以白俄女间谍丽莎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G.No.Ⅷ。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即穆氏为何选择"间谍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二是形象,即"丽莎"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关... 1936年穆时英在《文艺月刊》上连载了以白俄女间谍丽莎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G.No.Ⅷ。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即穆氏为何选择"间谍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二是形象,即"丽莎"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以及建构过程。形象问题又可细分为二:穆时英为何将丽莎塑造成忠贞的"复国者";用"波兰人"康妮丽替换"白俄"丽莎的逻辑何在。由此可以发现,在穆时英的白俄叙事中,丽莎无疑成为上海半殖民地空间中一个独特的"他者",这不仅在文学社会学意义上折射出彼时"高等华人"的主体性幻象,而且为解读穆时英的文学转向,乃至更为深刻的民族—国家认同危机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时英 G.No.Ⅷ 白俄 间谍 他者
原文传递
哈尔滨的白俄小男孩
20
作者 季羡林 《北方人》 2022年第2期28-29,共2页
我们要在哈尔滨住上几天,置办长途旅行在火车上吃的东西。这在当时几乎是人人都必须照办的。这是我第一次到哈尔滨来。第一个印象是,这座城市很有趣。楼房高耸,街道宽敞,到处都能看到俄国人,所谓白俄,都是十月革命后从苏联逃出来的。其... 我们要在哈尔滨住上几天,置办长途旅行在火车上吃的东西。这在当时几乎是人人都必须照办的。这是我第一次到哈尔滨来。第一个印象是,这座城市很有趣。楼房高耸,街道宽敞,到处都能看到俄国人,所谓白俄,都是十月革命后从苏联逃出来的。其中有贵族,也有平民;生活有的好,有的坏,差别相当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途旅行 白俄 小男孩 十月革命后 哈尔滨 平民 俄国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