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15世纪佛教艺术中的神系重构(二)——以白伞盖佛母为中心 被引量:5
1
作者 廖旸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2,共17页
白伞盖母具有多种化身,对应不同的文本描述,进而可追溯到不同的宗教修行实践。近年来新材料的陆续发现或公布,不断推动着白伞盖信仰的进一步考察。八思巴在《白伞盖母成就陀罗尼念诵法》(1275)中描述了观想千面千手百千俱胝眼、三面六... 白伞盖母具有多种化身,对应不同的文本描述,进而可追溯到不同的宗教修行实践。近年来新材料的陆续发现或公布,不断推动着白伞盖信仰的进一步考察。八思巴在《白伞盖母成就陀罗尼念诵法》(1275)中描述了观想千面千手百千俱胝眼、三面六臂、一面二臂共计三种形象,并归结于观修的[广]、中、略。然而诸化身之间并非简单的省略或增生关系:千面者植根于白伞盖经的简单描述,三面者与一面二臂者则别有渊源,前者部分与无能胜母融通,后者则是伞盖的人格化。11-15世纪跨地区、跨人群的文化交流使得佛教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神系的重构相当普遍且各具特点。不同源头的神灵被聚合到一个名号之下,便是本文总结出的规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伞盖陀罗尼 白伞盖佛母 无能胜佛母 图像志研究
原文传递
清宫大白伞盖佛母信仰探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马云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135,共15页
清代宫廷对白伞盖佛母的崇拜出现了显著的发展,特别在乾隆时期,除在宫中大量制作白伞盖佛母像外,还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寺庙制作供奉精美的绘画和雕塑,甚至专门兴建寺院来供奉白伞盖佛母像。其信奉目的和崇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目... 清代宫廷对白伞盖佛母的崇拜出现了显著的发展,特别在乾隆时期,除在宫中大量制作白伞盖佛母像外,还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寺庙制作供奉精美的绘画和雕塑,甚至专门兴建寺院来供奉白伞盖佛母像。其信奉目的和崇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尚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见诸文献。本文借助清宫档案及现存清代原状佛堂内白伞盖佛母的陈设情况,试图说明清代宫廷是将白伞盖佛母作为重要的福寿保护神来供奉的,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元代的信仰传统而是另有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皇室 乾隆 白伞盖佛母 信仰 福寿
原文传递
人似秋鸿来有信——六世班禅东行前乾隆宫廷与扎什伦布寺交往之实物与史实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跃工 马晟楠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19,107,共17页
本文运用《六世班禅传》等汉藏史料及清宫档案,结合现存实物,揭示了乾隆四十四年以前宫廷与扎什伦布寺在艺术、宗教领域的频繁交往与互动。扎什伦布寺的艺术风格和作品为乾隆皇帝所推崇喜爱,并在宫廷中产生出新的样貌,进而反哺藏地;乾... 本文运用《六世班禅传》等汉藏史料及清宫档案,结合现存实物,揭示了乾隆四十四年以前宫廷与扎什伦布寺在艺术、宗教领域的频繁交往与互动。扎什伦布寺的艺术风格和作品为乾隆皇帝所推崇喜爱,并在宫廷中产生出新的样貌,进而反哺藏地;乾隆皇帝的宗教信仰在扎什伦布寺同样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这些史实揭示了此间汉藏交流更为全面真实的面貌,为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年代明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皇帝 六世班禅 扎什伦布寺 扎什琍玛 七佛 《佛顶首楞严经》 白伞盖佛母
原文传递
白伞盖佛母:汉藏佛教的互动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微 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120,共23页
迄今为止,在1267元世祖忽必烈以佑国所举行的白伞盖佛母仪轨仍然被认为是汉地白伞盖佛母崇拜的起源。但是查阅《大藏经》和敦煌汉文写本可以看出,白伞盖佛母崇拜之主要经典在8世纪已经在中国广为人知。由于白伞盖佛母具有特大的保护力量... 迄今为止,在1267元世祖忽必烈以佑国所举行的白伞盖佛母仪轨仍然被认为是汉地白伞盖佛母崇拜的起源。但是查阅《大藏经》和敦煌汉文写本可以看出,白伞盖佛母崇拜之主要经典在8世纪已经在中国广为人知。由于白伞盖佛母具有特大的保护力量,类似于忽必烈汗14世纪举办的仪式在8—10世纪的敦煌地区已曾在汉人中流传,但这种传统随后在汉地衰落下去了。由于《白伞盖陀罗尼经》组成了《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卷的核心部分主旨也发生了改变。到元代和清代,白伞盖佛母护国的传统在汉地再次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伞盖佛母仪轨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卷 《大白伞盖佛顶咒经》敦煌抄本 驱邪仪式 忽必烈 乾隆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