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9年版) 被引量:199
1
作者 徐列明 +29 位作者 刘平 沈锡中 吴亚云 平键 马红 王晓柠 王融冰 叶永安 邢卉春 吕文良 吕志平 阮冰 孙克伟 李秀惠 杨湛 张华 张超 陆伟 邵凤珍 周大桥 赵文霞 胡义扬 施军平 宫嫚 秦波 袁平戈 黄育华 裘云庆 谭善忠 潘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86-1295,共10页
1概述肝纤维化是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脏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增生与沉积,从而导致肝脏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并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其本质是慢性肝病过程中的一种可逆的肝... 1概述肝纤维化是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脏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增生与沉积,从而导致肝脏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并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其本质是慢性肝病过程中的一种可逆的肝组织损伤过度修复反应,肝纤维化的持续存在,伴随正常肝实质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而ECM不断累积,肝实质逐步被ECM形成的瘢痕组织取代,最终形成肝硬化,甚至门静脉高压或肝癌的发生,导致肝功能衰竭[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 慢性肝脏疾病 慢性肝病 过度增生 瘢痕组织 组织损伤 肝功能衰竭 肝实质
原文传递
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曾慧平 林国徽 刘颂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2,共4页
烧伤是指由各种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放射线等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涉及皮肤和/或粘膜,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或/和粘膜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Ⅲ。严重烧伤后.皮肤及身体状况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需... 烧伤是指由各种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放射线等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涉及皮肤和/或粘膜,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或/和粘膜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Ⅲ。严重烧伤后.皮肤及身体状况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早治疗。较严重的烧伤愈合后,会在皮肤上形成瘢痕组织,而增生性瘢痕则是瘢痕组织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烧伤后 粘膜下组织 科研 康复 瘢痕组织 化学物质 组织损害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淋巴水肿的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丽娟 罗庆华 +3 位作者 张慧珍 李金兰 钟巧玲 唐海林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乳房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对6例单纯乳房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包括个性化皮肤护理,舒缓瘢痕组织,腋窝网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在徒手淋巴引流的同时采用加压绷带包扎等... 目的探讨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乳房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对6例单纯乳房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包括个性化皮肤护理,舒缓瘢痕组织,腋窝网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在徒手淋巴引流的同时采用加压绷带包扎等,每例共进行20次治疗。首次治疗及第5、10、15、20次治疗后分别采用十字测量法测量乳房横径与周径。结果第1次治疗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后松开,患者患侧乳房肿胀明显减轻,同时肿胀部位皮肤有所改善,较以前松软、有弹性、颜色变浅,血液循环改善。治疗20次后,患者不同时间乳房横径、纵径、平均径均呈下降趋势,并趋向稳定;患者腋网综合征消失。结论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淋巴水肿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乳房淋巴水肿 综合消肿治疗 腋网综合征 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 瘢痕组织 十字测量法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机制与修复 被引量:29
4
作者 付晋凤 谭加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4期6-12,共7页
瘢痕组织是人体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广义上说,没有瘢痕形成也就没有创伤的正常愈合。但是瘢痕组织的产生无论在外观或者功能上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病理性瘢痕主要分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 瘢痕组织是人体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广义上说,没有瘢痕形成也就没有创伤的正常愈合。但是瘢痕组织的产生无论在外观或者功能上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病理性瘢痕主要分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两者组织学特点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伴有凋亡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修复过程 生机 组织创伤 瘢痕组织 增生性瘢痕 组织学特点 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提早修补巨大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估 被引量:30
5
作者 唐运涛 刘伦波 +2 位作者 陈宏刚 彭涛 韩杨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修补巨大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9例去大骨板减压所致颅骨缺损病例,分别在第一次手术后4~8周(平均5.2周)颅压正常后实施颅骨修补术,并对局部组织在不同时间的生理修复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目的探讨早期修补巨大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9例去大骨板减压所致颅骨缺损病例,分别在第一次手术后4~8周(平均5.2周)颅压正常后实施颅骨修补术,并对局部组织在不同时间的生理修复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第四周手术者,局部渗血明显,胶原基本成熟。有5/16的病例局部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第6周后手术者,局部胶原成熟,有12/33的病例有轻度异物肉芽肿反应。术后局部无积液35例,8例少许积液,中等量积液5例,大量积液1例为骨水泥修补。全组均在术后7~9d天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无植片移位变形。结论在第一次手术后6周左右颅内压正常时修补巨大颅骨缺损为宜,这对局部组织无不良影响,并有利于脑伤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颅骨缺损 手术 修补术 临床资料 瘢痕组织
原文传递
疝修补材料进展与使用中的问题 被引量:30
6
作者 马颂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463-1465,共3页
补片修补筋膜缺损的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因外源性的人工补片的置人所诱发的异物反应和连续增强的纤维化,形成了以非吸收补片细丝作为机械性密封的成分和其间充满胶原的瘢痕组织,最终形成一个人工腹壁。在应用补片进行疝修补时,要... 补片修补筋膜缺损的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因外源性的人工补片的置人所诱发的异物反应和连续增强的纤维化,形成了以非吸收补片细丝作为机械性密封的成分和其间充满胶原的瘢痕组织,最终形成一个人工腹壁。在应用补片进行疝修补时,要求补片有与筋膜和肌腱相近或一致的密度和坚韧度,有较强的张力强度、抗感染能力以及与宿主细胞的亲和力,同时还要有柔软性和敷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疝修补材料 人工补片 筋膜缺损 抗感染能力 异物反应 补片修补 瘢痕组织 张力强度
原文传递
创伤后瘢痕的临床评估及综合治疗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惠平 张余光 张涤生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关键词 临床评估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病理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瘢痕组织 硅凝胶 复发率 瘢痕形成 加压疗法
原文传递
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旺 蒋游晖 +2 位作者 李友良 林子豪 江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9期3940-3941,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P53基因 基因突变 瘢痕组织 染色体
下载PDF
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改良横切口皮肤美容缝合法对剖宫产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孟莉莉 王晓蕾 +2 位作者 王佳旭 王常娟 陈书英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3期2881-2884,共4页
腹式横切口是产科常用的剖宫产术式,既往剖宫产术后常用腹带保护伤口,以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但有研究发现,腹带的使用可引起术后腹胀、切口脂肪液化、假愈合,甚至裂开,感染后瘢痕组织增生明显,不利于产后的恢复[1]。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 腹式横切口是产科常用的剖宫产术式,既往剖宫产术后常用腹带保护伤口,以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但有研究发现,腹带的使用可引起术后腹胀、切口脂肪液化、假愈合,甚至裂开,感染后瘢痕组织增生明显,不利于产后的恢复[1]。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口 美容缝合法 剖宫产切口 剖宫产术式 切口脂肪液化 瘢痕组织 瘢痕形成 皮肤 剖宫产分娩 膀胱子宫反折
下载PDF
生物补片在疝和腹壁外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富强 申英末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5期364-368,共5页
一、背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疝疾病的治疗日益趋于规范化、专业化,从而开启了普通外科学新兴分支领域-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自1989年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nrioplasty)的概念以来,以聚丙烯材料... 一、背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疝疾病的治疗日益趋于规范化、专业化,从而开启了普通外科学新兴分支领域-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自1989年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nrioplasty)的概念以来,以聚丙烯材料为代表的人工合成补片(synthetic mesh)在疝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人工合成补片修补疝/腹壁缺损的原理是通过诱发宿主的异物反应,从而生成包裹补片的致密瘢痕组织来加强腹壁或修补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疝外科 补片修补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壁缺损 瘢痕组织 复发率 造口旁疝 异物反应 现代医学技术 人工合成
原文传递
瘢痕下组织扩张术 被引量:16
11
作者 蔡国斌 刘柳 +3 位作者 李太颖 张易 王连召 王春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法修复缺损的更为简便、有效的手段。方法在瘢痕组织下埋置扩张器,容量80~500ml。1~2个月扩张期满后取出扩张器,切除瘢痕,通过推进皮瓣或旋转皮瓣等方法修复创面。结果于临床应用203例,扩张均成功,瘢痕... 目的探讨一种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法修复缺损的更为简便、有效的手段。方法在瘢痕组织下埋置扩张器,容量80~500ml。1~2个月扩张期满后取出扩张器,切除瘢痕,通过推进皮瓣或旋转皮瓣等方法修复创面。结果于临床应用203例,扩张均成功,瘢痕全部切除,手术后遗留瘢痕不明显,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瘢痕下埋置扩张器损伤小、安全性高、附加切口和延长切口少、手术设计更为灵活、皮瓣应用更加合理,适合大多数瘢痕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扩张术 瘢痕 瘢痕下扩张 瘢痕组织 组织扩张术 组织扩张法 修复缺损 旋转皮瓣 全部切除 手术设计 扩张器 修复创面
原文传递
辣椒素脂质体在体外瘢痕组织中透皮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白铭 张恒术 +2 位作者 王昆 蔡振雄 蒋良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0,37,共4页
目的探讨脂质体包裹的辣椒素在体外人瘢痕组织中的透皮吸收能力。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技术 ,对通过微流法制备的辣椒素脂质体及其普通商用软膏剂进行透皮扩散。 1 2h后HPLC法测定瘢痕组织中辣椒素的含量 ,并加以比较... 目的探讨脂质体包裹的辣椒素在体外人瘢痕组织中的透皮吸收能力。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技术 ,对通过微流法制备的辣椒素脂质体及其普通商用软膏剂进行透皮扩散。 1 2h后HPLC法测定瘢痕组织中辣椒素的含量 ,并加以比较。结果体外透皮扩散 1 2h后 ,脂质体组瘢痕组织中的辣椒素单位面积透皮药量显著高于软膏组 (1 2 3 3 3± 3 2 )、(3 5 93±2 0 2 ) μg·cm-2 ,(P <0 0 1 )。结论脂质体作为辣椒素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 ,能够提高对瘢痕皮肤的穿透力 ,提高作用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辣椒素 瘢痕组织 透皮扩散 微流法
下载PDF
成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表皮干细胞定位与表达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志力 付小兵 +2 位作者 孙同柱 陈伟 孙晓庆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观察成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定位与 β1整合素和角蛋白 19、14、10 (K19、K14、K10 )的表达 ,探讨两种组织表皮干细胞表达特征的差异。 方法 取 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伤后 1年的增生性瘢痕组织 ,另取 6例健康志愿... 目的 观察成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定位与 β1整合素和角蛋白 19、14、10 (K19、K14、K10 )的表达 ,探讨两种组织表皮干细胞表达特征的差异。 方法 取 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伤后 1年的增生性瘢痕组织 ,另取 6例健康志愿者对应部位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 ,检测表皮干细胞、短暂扩充细胞特异表达的 β1整合素和K19以及分化表皮细胞表达的K14和K10。 结果 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表达 β1整合素与K19的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皮肤明显减少 ,阳性强度降低 ,其表皮中表达K14的阳性细胞仅位于表皮底部 2~ 3层 ,而K10表达阳性细胞则较正常皮肤分布广泛 ;瘢痕组织皮肤的分化过程亦不相同 ,处于有丝分裂后分化阶段的细胞比例降低 ,而终末分化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 结论 瘢痕组织表皮的修复能力下降 ,细胞的分化行为紊乱 ,可能是导致瘢痕组织表皮结构与功能改变、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正常皮肤 瘢痕组织 表皮干细胞 定位 表达 研究 整合素 角蛋白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杜峰 王永 +3 位作者 张亮 刘康 周飞 张瑞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3期402-404,共3页
目的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自 2011年8月~ 2016年8月,我科开展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手术57例,其中研究组32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25例,均采... 目的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自 2011年8月~ 2016年8月,我科开展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手术57例,其中研究组32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25例,均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比较其围手术期指标、疗效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取得相近的良好疗效;但PTED技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显著缩短,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瘢痕组织
下载PDF
关节牵伸器及Ilizarov技术矫治小腿肌挛缩致膝踝关节畸形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建文 秦泗河 +3 位作者 焦绍锋 郑学建 王振军 吴鸿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9期7636-7640,共5页
背景:小腿严重伤害时,肌肉挛缩导致僵硬的膝关节屈曲畸形和马蹄足畸形,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目的:观察Ilizarov技术矫治小腿肌挛缩导致膝及足踝部畸形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 背景:小腿严重伤害时,肌肉挛缩导致僵硬的膝关节屈曲畸形和马蹄足畸形,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目的:观察Ilizarov技术矫治小腿肌挛缩导致膝及足踝部畸形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2-05/2008-01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对象:应用Ilizarov技术牵伸治疗小腿肌肉挛缩导致的足、踝及膝关节畸形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3~31岁,平均19.5岁;左下肢13例,右下肢10例。方法:术前测量畸形角度、大腿和小腿的最大直径以及足的大小。根据肢体的情况,挑选牵伸器组件,组装好有个体化特征的Ilizarov牵伸器大体框架。术中进行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或仅根据畸形部位及情况安装牵伸器。术后缓慢牵伸(0.5~1.0mm/d),逐渐矫正畸形并适当过牵,使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主要观察指标:①畸形的角度及矫正情况。②关节的活动度变化。③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3例中,13例残留畸形小于5°,关节活动度与对侧正常关节比较相差小于10°,没有并发症;8例残留畸形小于15°,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差异,仅有轻微的并发症不影响治疗结果;5例残留畸形小于30°,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大,有影响较大的但是短暂的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但需要后续手术。牵伸过程中,1例发生股骨干的骨折,6例关节轻度脱位,经及时调整牵伸器后最终矫正效果满意。19例平均随访34个月,7例畸形有所复发,其中角度进展大于20°5例,角度进展大于30°2例,均应用支具继续治疗。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及原理,经皮穿刺针在膝关节上下或足踝部安装具有个体化特征的外固定牵伸器,通过缓慢的机械牵伸,可以使膝关节及踝足屈曲畸形得到逐渐的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挛缩 膝关节屈曲畸形 马蹄足 牵伸器 瘢痕组织
下载PDF
局部应用紫杉醇抑制兔气管损伤后瘢痕组织形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利换 张杰 +3 位作者 陈楠 张莹莹 徐敏 岳英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紫杉醇对兔气管机械损伤后的瘢痕形成发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安全性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盐水对照组,低浓度治疗组(0.4mg/m1)及高浓度治疗组(1.0mg/m1),4组均行气管...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紫杉醇对兔气管机械损伤后的瘢痕形成发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安全性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盐水对照组,低浓度治疗组(0.4mg/m1)及高浓度治疗组(1.0mg/m1),4组均行气管切开,阴性对照组气管切开后直接采集气管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余3组气管切开后行机械磨损,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磨损后分别于磨损处局部应用0.4mg/ml的紫杉醇和1.0mg/ml的紫杉醇,作用3min,盐水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作用3rain;术后21d采集气管标本,进行组织学、管腔狭窄程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结果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的管腔狭窄率均较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低浓度治疗组为(27±8)%,高浓度治疗组为(22±7)%,盐水对照组为(59±13)%;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及炎性细胞数量均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低浓度治疗组和高浓度治疗组的肿瘤坏死因子一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均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透射电镜可见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器损害的超微结构表现。结论局部应用紫杉醇对兔气管机械损伤后的瘢痕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局部给予紫杉醇在抑制气管瘢痕狭窄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气管狭窄 瘢痕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透射电镜
原文传递
瘢痕微血管的研究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虎 李小静 +1 位作者 高风山 董继英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42-46,49,共6页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瘢痕组织 血管内皮细胞 组织损伤修复 微血管形成 瘢痕增生 胶原纤维 过度增生 肥厚性瘢痕
原文传递
瘢痕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3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孙晓庆 李建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33-1336,I003,共5页
目的 :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了解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凋亡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肌成纤维细胞在真皮中变化的关系。方法 :瘢痕标本来自烧伤后来我院进行整形手术的病人 ,同时取病人手术供皮区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 ... 目的 :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了解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凋亡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肌成纤维细胞在真皮中变化的关系。方法 :瘢痕标本来自烧伤后来我院进行整形手术的病人 ,同时取病人手术供皮区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 8例瘢痕组织标本 (含 2例愈合较为平坦的瘢痕和 6例增生性瘢痕组织 )被分成增殖期和成熟期两组。运用caspase- 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及TUNEL方法检测瘢痕及正常组织中的凋亡细胞 ,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瘢痕及正常皮肤真皮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结果 :瘢痕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数目与正常组织明显不同。瘢痕内的TUNEL标记阳性细胞数多于正常组织 ;增殖期瘢痕内的细胞凋亡的数目多于成熟期。增殖期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多于平坦瘢痕 ,而成熟期两者无显著差别 ,Caspase - 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TUNEL标记结果具有一致性。随着瘢痕组织的成熟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表达逐渐降低 ,平坦的瘢痕组织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增生性瘢痕中 ,增殖期与成熟期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 :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 ,肌成纤维细胞暂时性的表达 ,可引起伤口的收缩 ,随着真皮再塑形 ,含有α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肌成纤维细胞因凋亡而消失 ,而病理性的愈合结局可能是它持续表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组织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细胞凋亡 肌成纤维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瘢痕疙瘩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龙飞 王晓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表现为瘢痕组织过度增生,超越伤口界限并向局部正常组织浸润生长。因其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及临床表现,也被人们视为一种创伤愈合后形成的皮肤良性肿瘤。南于其发生机制尚...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表现为瘢痕组织过度增生,超越伤口界限并向局部正常组织浸润生长。因其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及临床表现,也被人们视为一种创伤愈合后形成的皮肤良性肿瘤。南于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临床手术切除后又易复发,因此瘢痕疙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给整形外科医生来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放射治疗 皮肤良性肿瘤 瘢痕组织 过度增生 临床表现 手术切除后 皮肤损伤
原文传递
皮肤多重扩张技术对头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瘢痕修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艳萍 蔡亮 洪明志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2期3930-3932,共3页
瘢痕多为创伤愈合后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近年来,因电烧伤、火灾等造成的烧伤屡见不鲜,常使患者遗留大面积瘢痕,给患者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消除患者瘢痕组织意义重大[1]。皮肤多重扩张技... 瘢痕多为创伤愈合后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近年来,因电烧伤、火灾等造成的烧伤屡见不鲜,常使患者遗留大面积瘢痕,给患者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消除患者瘢痕组织意义重大[1]。皮肤多重扩张技术主要通过采用瘢痕周围正常组织对瘢痕处进行修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生理现象 周围正常组织 瘢痕组织 电烧伤 创伤愈合 瘢痕整形 瘢痕修复 头面颈部烧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