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初步报告 被引量:100
1
作者 徐林 崔寿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93-195,共3页
从1990年5月起,作者采用高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所致下肢痉挛,初步疗效满意,本组14例病人中,疗效优者10例,良者3例,差者1例,优良率达90%以上,无各种并发症发生。本文较详细的叙述了手术显露、显微外科技... 从1990年5月起,作者采用高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所致下肢痉挛,初步疗效满意,本组14例病人中,疗效优者10例,良者3例,差者1例,优良率达90%以上,无各种并发症发生。本文较详细的叙述了手术显露、显微外科技术及电刺激选择绵方法,同时也讲座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的机理、该手术的优点,以及手术适应症,禁忌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 痉挛性瘫痪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84
2
作者 黄馨云 夏秋芳 +5 位作者 朱慧雯 姜淑云 俞艳 朱润佳 陈晓桐 李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3-478,共6页
目的:比较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比较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行运动针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两组均穴取百会、大椎,患侧T1~T8夹脊穴、天宗、肩贞、肩髃、曲垣等,均每日治疗1次,14d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7、14 d后,比较两组上肢简化Fugl-Meyer(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7、14 d后,两组FMA-U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 d后,两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处MAS评级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改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7、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1)。结论:对于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肘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肌张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且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运动针法 针刺疗法 上肢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泻阴补阳法论治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被引量:60
3
作者 娄必丹 刘伍立 《针灸临床杂志》 2002年第12期1-2,共2页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表现为患侧肢体一侧拘挛 ,一侧驰缓 ,从中医阴阳概念上说 ,属于阴急阳缓。根据中医基本理论 ,提出泻阴补阳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并强调对于拘急侧与驰缓侧应采用不同的刺激手法。
关键词 泻阴补阳法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针刺疗法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被引量:64
4
作者 付露 潘文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137-1140,共4页
中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与脑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一方面与中风早期正确及时的康复治疗有关。中风痉挛性偏瘫一般在发病后3周出现,持续约3个月,是脑中风后恢复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如果失治或误治,患肢的... 中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与脑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一方面与中风早期正确及时的康复治疗有关。中风痉挛性偏瘫一般在发病后3周出现,持续约3个月,是脑中风后恢复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如果失治或误治,患肢的痉挛状态将再难恢复,直接阻碍中风偏瘫的治疗进程。所以,研究和制订中风后痉挛期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应该关注的重点,针灸推拿和康复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 痉挛性瘫痪 针灸 推拿 康复
下载PDF
芒针透刺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被引量:51
5
作者 李佩芳 齐慧萍 +6 位作者 董赟 张友贵 王颖 浦芳 孙培养 王涛 柳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拮抗肌 脑卒中 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8
6
作者 姜桂美 贾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9期812-813,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拮抗肌组与针刺主动肌组,应用Ashworth、CSI及ADL量表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针刺拮抗肌组...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拮抗肌组与针刺主动肌组,应用Ashworth、CSI及ADL量表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针刺拮抗肌组能够明显降低病人的痉挛程度与临床痉挛指数,能够提高病人的ADL,而针刺主动肌组只能提高病人的ADL,没有降低病人的痉挛程度与临床痉挛指数。结论针刺拮抗肌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电针与手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效应差异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岳增辉 李良 +3 位作者 常小荣 姜京明 陈乐乐 朱小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2-586,共5页
目的:比较电针与手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和手针组(31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易化技术康复和药物治疗,均穴取偏瘫侧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留针30min,手针组... 目的:比较电针与手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和手针组(31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易化技术康复和药物治疗,均穴取偏瘫侧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留针30min,手针组在留针期间行手法运针1min,电针组在手针针刺基础上行电针疗法。运用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troke Impairment Assessment Set,SIAS)评定脑卒中后整体功能状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SIAS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电针组优于手针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Glu的含量及Glu/GABA值均降低(均P<0.01),血清GABA的含量均升高(均P<0.01),且电针组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手针组(P<0.01,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0.9%(30/33),手针组为83.9%(26/31),电针组疗效优于手针组(P<0.05)。结论:在手针基础上加用电针可提高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的Glu、GABA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针刺疗法 电针
原文传递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41
8
作者 黄日龙 夏青 +3 位作者 朱宗俊 袁海 陈瑞全 肖洪波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59-6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d,休息1d,每天1次,连...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d,休息1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针刺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瑜 马铁明 +2 位作者 白增华 孙博文 赵洪毅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经筋""脑卒中""痉挛"等相关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2015年)、维普数据库(1989年-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 目的:系统评价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经筋""脑卒中""痉挛"等相关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2015年)、维普数据库(1989年-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1978年-2015年)、万方数据库(1989年-2015年)、PubMed(1980年-2015年)、The Cochrane Library(Issue 4,2015年)。通过Cochrane系统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合计820名患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手册(5.0.2版)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13篇文献均是偏倚风险不确定。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对比,OR合并=3.86,95%CI为[2.67,5.57],合并效应量检验,Z=7.2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筋刺法优于传统针刺法;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比,OR合并=4.54,95%CI为[2.91,7.10],合并效应量检验,Z=6.64,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筋刺法优于传统针刺法;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MD合并=4.18,95%CI为[-0.59,8.94],合并效应量检验,Z=1.72,P=0.0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文献发表性偏倚不明显,对合并效应量的影响可以忽略。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效,总体临床疗效及改善肌张力均优于传统针刺法。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普遍不高,尚待更多高质量、设计规范严谨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刺法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被引量:40
10
作者 盛国滨 卢凤娟 +1 位作者 刘长燕 王薇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第5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单纯应用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 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单纯应用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改良Ashworth评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减轻,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BOBATH疗法 经筋结点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针刺不同角度与方向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影响 被引量:36
11
作者 续龙 井蕾 罗光会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针刺角度与方向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阳经平刺斜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100例。两组取穴相同,上肢取极泉、内关、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 目的:比较不同的针刺角度与方向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阳经平刺斜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100例。两组取穴相同,上肢取极泉、内关、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八邪;下肢取血海、曲泉、三阴交、复溜、照海、髀关、伏兔、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丘墟、八风。阳经平刺斜刺组,采用阴经穴位数量少、局部强刺激,用泻法不留针,少而重刺泻其"阴急";阳经取穴数量多,局部弱刺激,并均平刺或斜刺刺向拮抗肌肌腹(或肌群),用补法留针30min,多而轻刺补其"阳缓"。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行针至得气后留针,平补平泻。两组均每日2次,每周5天,休息2天,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法、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法和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阳经平刺斜刺组总有效率92.0%(92/10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9.0%(79/100),阳经平刺斜刺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治疗4周后阳经平刺斜刺组显效66例,总有效率100.0%(100/100),常规针刺组显效42例,总有效率89.0%(89/100),阳经平刺斜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阳经平刺斜刺可明显降低肌张力,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针刺角度方向 肌张力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5
12
作者 刘兆平 曾满萍 +2 位作者 谢辉 娄必丹 章薇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比较张力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的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每组35例。张力平衡针法组先取伸肌侧穴位三阴交、太溪,行弱化手法,再取屈肌侧穴位解溪... 目的:比较张力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的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每组35例。张力平衡针法组先取伸肌侧穴位三阴交、太溪,行弱化手法,再取屈肌侧穴位解溪、申脉、阳陵泉,行强化手法;常规针法组穴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等行常规针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增加(均P<0.01),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常规针法组(均P<0.05),张力平衡针法组于第2疗程后即改善明显(均P<0.01),且改善优于常规针法组(均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张力平衡针法见效快,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内翻 针刺疗法 张力平衡针法 痉挛性瘫痪
原文传递
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被引量:34
13
作者 廖穆熙 潘海华 +3 位作者 庄礼兴 贺君 毕文卿 林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544-547,共4页
目的观察"靳三针"中"挛三针"为主穴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方法将110例符合诊断标准,发病在14~365 d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挛三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各55例。观察受试者治疗前、治疗7、14 d... 目的观察"靳三针"中"挛三针"为主穴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方法将110例符合诊断标准,发病在14~365 d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挛三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各55例。观察受试者治疗前、治疗7、14 d后四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四肢运动功能评分值均有所提高(P〈0.01)。以治疗组(挛三针组)评分值改善最大(P〈0.05),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改善值相当(P〉0.05)。结论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改善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挛三针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试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机及针灸取穴原则 被引量:27
14
作者 訾明杰 刘志顺 刘保延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65-368,共4页
本文从阴阳失衡、经筋失养、阳气被损、本虚标实等角度分析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为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应遵从平衡阴阳、经筋刺法、温补阳气、扶正祛邪等原则,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瘫痪 病机 取穴原则
下载PDF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5
作者 柳迎春 《江苏中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31-33,共3页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瘫痪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杜蓉 张春红 张新亚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120例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进行治疗,每日治疗1次,28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患者...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120例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进行治疗,每日治疗1次,28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修订的Ashworth量表及修订的ADL-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根据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级法评定痉挛程度,显效33例,有效6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后修订的ADL-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 针刺疗法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认识及针灸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7
作者 史军月 张新亚 张春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3期85-87,共3页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遗症中较难解决的问题,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学者们在该领域的探索认识及针灸在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指出针灸治疗本病研究方法中的一些问题,以期探索规律,开拓思路,提高针灸对该病的疗效。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瘫痪 理论认识 针灸治疗 综述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不同针刺取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杨翊 周光涛 +1 位作者 刘经星 张德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0-371,共2页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痉挛往往是阻碍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针刺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痉挛往往是阻碍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针刺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也很多,选穴方法各异,疗效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痉挛 痉挛性偏瘫 取穴治疗 针刺治疗 疗效 体位 独立生活能力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电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7
19
作者 褚瑰翔 易小琴 《湖北中医杂志》 2009年第8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另加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上、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另加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上、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上肢肌张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肢肌张力记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Fugl-M eyer运动功能记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现代物理训练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单纯物理康复疗法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电针疗法 康复疗法 肌张力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20
作者 盛国滨 于志刚 +1 位作者 刘刚 包瑞 《中医药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电针与艾灸(艾灸为使用电子艾灸仪)结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针灸经筋结点组30例,针刺传统穴位组30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针... 目的:探讨电针与艾灸(艾灸为使用电子艾灸仪)结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针灸经筋结点组30例,针刺传统穴位组30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针灸经筋结点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针刺传统穴位组为5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针灸经筋结点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结点 痉挛性瘫痪 电针 电子艾灸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