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
被引量:
35
1
作者
孙翾
顾敦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28-330,34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性卒中组41例和无症状性卒中组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TA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4例患者共存在157支颈动脉狭窄和178个粥样硬化斑块。在症状性卒中组有18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发生率为43.9%,无症状性卒中组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性卒中组不同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风症状者的斑块体积大于一过性黑矇者(P<0.05)。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CT值存在明显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P均<0.05)。157支狭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48支;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主要为脂质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主要为混合型斑块和钙化斑块。结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较高。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硬化的情况,通过CTA检查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及易损性判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易损
性
斑块
症状
性
缺血性
脑卒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段绍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2例(111个斑块)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2例(111个斑块)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取得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回声、表面形态、新生血管形成分级的检查情况;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检出斑块内部回声均匀24个,不均匀87个,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回声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超声造影检出表面规则型18个、表面不规则型和溃疡斑块型93个,超声造影对斑块表面形态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超声造影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0级4个、1-3级107个,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分级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病理检出不稳定斑块破裂85例,超声造影检出不稳定斑块破裂81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6);超声造影诊断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95%、86.75%。结论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症状
性
缺血性
脑卒中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黄淑云
卢健聪
+8 位作者
章成国
李国德
王玉凯
张国华
刘健萍
冯燕韻
张薇平
林碧清
谢海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0-704,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ARWMC)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中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检查及ARWM...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ARWMC)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中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检查及ARWMC量表评估其ARWMC评分,并依据ARWMC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无ARWMC组、轻-中度ARWMC组和重度ARWMC组。每3个月随访1次,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包括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时间。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程度ARWMC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不同程度ARWMC组间发生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结果平均随访48.7个月后,有50例(13.6%)研究对象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重度ARWMC组25例(25.8%)、轻-中度ARWMC组22例(10.9%)、无ARWMC组3例(4.4%)。各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ARWMC组年龄最大、有高血压病史率最高、收缩压最高、临床终点事件及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最短。COX回归分析显示,重度ARWMC组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无ARWMC组提高约8倍[风险比(HR)=9.012,95%CI:2.310~35.154,P=0.002]。结论严重ARWMC多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控制欠佳,是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
脑
白质改变
症状
性
缺血性
脑卒中
发病风险
中老年人
原文传递
题名
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
被引量:
35
1
作者
孙翾
顾敦星
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出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28-330,342,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性卒中组41例和无症状性卒中组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TA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4例患者共存在157支颈动脉狭窄和178个粥样硬化斑块。在症状性卒中组有18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发生率为43.9%,无症状性卒中组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性卒中组不同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风症状者的斑块体积大于一过性黑矇者(P<0.05)。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CT值存在明显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P均<0.05)。157支狭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48支;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主要为脂质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主要为混合型斑块和钙化斑块。结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较高。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硬化的情况,通过CTA检查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及易损性判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易损
性
斑块
症状
性
缺血性
脑卒中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段绍伟
机构
博爱县人民医院体检科
出处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113-116,共4页
文摘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2例(111个斑块)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取得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回声、表面形态、新生血管形成分级的检查情况;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检出斑块内部回声均匀24个,不均匀87个,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回声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超声造影检出表面规则型18个、表面不规则型和溃疡斑块型93个,超声造影对斑块表面形态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超声造影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0级4个、1-3级107个,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分级的检查优于常规超声(P<0.001)。病理检出不稳定斑块破裂85例,超声造影检出不稳定斑块破裂81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6);超声造影诊断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95%、86.75%。结论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效能较高。
关键词
超声造影
症状
性
缺血性
脑卒中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Keywords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symptomatic ischemic stroke
carotid artery
unstable plaque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黄淑云
卢健聪
章成国
李国德
王玉凯
张国华
刘健萍
冯燕韻
张薇平
林碧清
谢海群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影像科
出处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0-704,共5页
文摘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ARWMC)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中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检查及ARWMC量表评估其ARWMC评分,并依据ARWMC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无ARWMC组、轻-中度ARWMC组和重度ARWMC组。每3个月随访1次,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包括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时间。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程度ARWMC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不同程度ARWMC组间发生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结果平均随访48.7个月后,有50例(13.6%)研究对象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重度ARWMC组25例(25.8%)、轻-中度ARWMC组22例(10.9%)、无ARWMC组3例(4.4%)。各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ARWMC组年龄最大、有高血压病史率最高、收缩压最高、临床终点事件及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最短。COX回归分析显示,重度ARWMC组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无ARWMC组提高约8倍[风险比(HR)=9.012,95%CI:2.310~35.154,P=0.002]。结论严重ARWMC多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控制欠佳,是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年龄相关
脑
白质改变
症状
性
缺血性
脑卒中
发病风险
中老年人
Keywords
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
Symptomatic ischemic stroke
Onset risk
Oldster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
孙翾
顾敦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
3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超声造影对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
段绍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黄淑云
卢健聪
章成国
李国德
王玉凯
张国华
刘健萍
冯燕韻
张薇平
林碧清
谢海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