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胸痹心痛的病名演变
被引量:17
- 1
-
-
作者
杨丽
王彩霞
-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辽宁中医
-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854-857,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1701)。
-
文摘
古代文献中胸痹心痛的病名有: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痹、胸痹心痛、卒心痛、久心痛等。最初的胸痹心痛包括心病、胃脘部疾病和胸腔疾病。《黄帝内经》中胸痹心痛的病名有“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痹”等,将胸腔中疾病统称为“心病”。《金匮要略》首次出现了“胸痹心痛”的病名,将胃病包括在“胸痹”中。《脉经》和《针灸甲乙经》均认为,心病的病位应该在心包络。《诸病源候论》认为,“心痛”“心痹”“胸痹”应属不同疾病,并进行了区分。从宋代开始,有医家主张将真心痛从胃脘痛中分离出来,认为心痛除真心痛外,都是胃脘痛,也有医家认为,心痛就是胃脘痛。明代医家提出了心痛包括心痛与胃痛,心痛中属于真心痛的很少。清代医家开始明确心与胃在解剖本质上的不同,而逐渐将心痛从胃痛中分离出来。《证治准绳》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陈士铎从心痛的病位和症状上与胃脘痛进行了区分。
-
关键词
胸痹心痛
胸痹
心痛
真心痛
病名演变
-
Keywords
chest obstruction and heart pain
chest obstruction
heartache
true heartache
evolution of the name
-
分类号
R256.2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泄泻病名的演变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杨丽
王彩霞
-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
-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262-265,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藏象理论研究(2013CB531701)。
-
文摘
泄泻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病名有:泄、泻、溏、利、痢、肠垢、肠澼、肠僻、注下、遗屎、遗矢、遗粪等。从简帛文字开始,就有泄泻的记载,称为“泄”与“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将其称为诸泄、肠澼、肠僻、注下等,《伤寒论》则称为“下利”。早期文献中“痢”并未专指痢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始将痢疾从泄泻中分离出来。《太平圣惠方》中“泄泻”作为症状出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泄泻”作为病名出现,设泄泻专篇,对泄泻进行了定义。《景岳全书》及《证治汇补》从因机证治上对“泄泻”与“痢疾”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泄泻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内容基本完善。
-
关键词
泄泻
腹泻
痢疾
病名演变
-
Keywords
diarrhea
dysentery
evolution of disease name
-
分类号
R256.3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中医疫病经典防治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周凯男
孙帅玲
马晓北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2-7,共6页
-
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科技创新工程(CI2021A00103)。
-
文摘
中医药防治疫病经典理论的产生形成于历次重大疫情中医家的实践与经验总结。本文对近二十年中医疫病经典防治理论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述评,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古今融合,拓展疫病文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二是研究疫病之中医病名,病证结合确定中医疫病研究之基本路径;三是研究传统中医疫病辨治理论,提出现代中医疫病防治新方案;四是紧扣中医疫病研究的关键问题,实现中医疫病研究的新突破;五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构建现代中医疫病防治理论新体系。中医疫病防治理论研究需在挖掘整理研究中医经典防治理论为核心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传染病研究与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新方法,构建中医疫病防治理论新体系。
-
关键词
中医药
古今融合
病名演变
疫病防治
经典理论
述评
-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Pestile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lassical theory
Comment and review
-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古籍中眼外伤治疗的规律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龙思羽
张伟娜
孙婉钰
赵子德
王军杰
王影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
出处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第3期186-191,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1503453)
北京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zz-2013-16)。
-
文摘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内容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籍中眼外伤的病名演变、治疗思路和特点。方法计算机结合人工检索中华医典、国医典藏、医案古籍知识库、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收集先秦到民国眼外伤相关古籍,并提取作者、成书年代、原文、病名、内服药、外用药等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相关条文75条。其中,内服方95首,外用方13首,2个穴位。(1)病名:古籍中多以病因、症状命名眼外伤,属于“血灌瞳人(仁)”“惊振内障”“惊振外障”“物损真睛”等范畴;(2)内服药:共计用药133味,累计频次699次,用药频次≥8共31味,前3位依次为当归、防风、川芎;以性温307次(43.92%)、味苦364次(31.73%)、归肝经418次(22.77%)药物占比最高;提取31对高关联度药物组合,其中“前胡-当归”“前胡-熟地黄”“前胡-白芍”排前3位。(3)外治法:主要包括敷眼、点眼、针药并用多种治疗手段。结论古代以补虚扶正、行气化瘀、祛风止痛为治则的中药辨证论治是眼外伤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
关键词
眼外伤
古籍整理
治法
病名演变
聚类分析
-
Keywords
ocular trauma
rearrangement of ancient classics
treatment methods
disease name evolution
clustering analysis
-
分类号
R276.7
[医药卫生—中医五官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