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探析
被引量:
12
1
作者
田合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507-513,共7页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拥有两套三阴三阳系统——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和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分别源自《内经》中的《素问·热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属于"天之阴阳",必须"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而知其年运气之变化;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属于"人中之阴阳",用于阐述人体发病及发病部位、疾病发展趋势,其中有阳仪系统、阴仪系统、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别。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客气"而外感六淫;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主气"而脏气法四时。[结论]《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源自《内经》相关理论。明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对于正确理解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具有很好的学术、临床与传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
阴
三阳体系
辨六
病
欲解时
阳仪系统
阴
仪系统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伤寒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之太阳病分三篇意义
被引量:
6
2
作者
李正富
田合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0-994,共5页
通过还原《伤寒论》写作大纲——六经病欲解时系统解读太阳病三篇,明晰张仲景太阳病分三篇的意义。太阳病上篇主要讲太阳阳虚和中风证,用小阳旦汤——桂枝汤补太阳阳气而卫外。太阳病中篇主要讲"病发于阳",包括太阳阳明合病(...
通过还原《伤寒论》写作大纲——六经病欲解时系统解读太阳病三篇,明晰张仲景太阳病分三篇的意义。太阳病上篇主要讲太阳阳虚和中风证,用小阳旦汤——桂枝汤补太阳阳气而卫外。太阳病中篇主要讲"病发于阳",包括太阳阳明合病(有伤寒麻黄汤证和温病葛根汤证等)、并病(邪陷表部之里胸部,有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等)、脾约(麻子仁丸证)三证,以及误治后的变证。太阳病下篇主要讲"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误下导致结胸(大陷胸丸、小陷胸汤、大陷胸汤证等)、痞证(五泻心汤证)以及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证等)、并病(刺大椎、肺俞、肝俞或期门等)和温病白虎汤证等。由此可见,《伤寒论》太阳病分三篇论述其思想构架源于《伤寒论》写作大纲——六经病欲解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合禄
伤寒论
太阳
病
三篇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六经
病
欲解时
五运六气
原文传递
外感病传变规律
被引量:
6
3
作者
田合禄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22期51-54,共4页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
病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卫气营血
邪入膜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薪博
孔琳
《国医论坛》
2007年第1期6-7,共2页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阴”和“阳”应是代表两种不同体质类型,实为揭示不同体质类型对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影响。
关键词
《伤寒论》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体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发生学论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统
被引量:
1
5
作者
田合禄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7期60-61,共2页
本文从发生学角度论述人之三本是心、肺、脾三脏,先天之本是心,不是肾:后天之本是肺和脾,不只是脾,而且肺比脾更重要。《伤寒论》治病二统:"病发于阳"在心肺二本系统,"病发于阴"在脾本系统。
关键词
三本
心
肺
脾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病“发于阳”和“发于阴”之辨证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姜元安
张清苓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445-447,共3页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qu...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关系。《伤寒论》是一部治病之书,仲景所创立之辨证论治方法始终强调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来分析并判断疾病过程中各种不同证候所反映的病机,进而根据病机来确立治法与方药。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来研读仲景之书,方能体会仲景文字之寓意。病"发于阳"与"发于阴"是根据《河图》水火之成数所代表之阴阳来强调治疗疾病之最终目标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和。所以,认识本条不能只在恶寒是否伴随发热上来讨论何谓病"发于阳"或"发于阴",而应该从全书所强调的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高度来看待其所具有的指导全局性的临床辨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辨证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几个问题的探讨
7
作者
丁光迪
《福建中医药》
1986年第1期6-7,共2页
一“不可余药”太阳篇(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仅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文中“不可余药”句,历来注家,见解不一。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说:“伤寒有热,少腹满,是畜血于下焦。若热畜,津液不通,则小...
一“不可余药”太阳篇(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仅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文中“不可余药”句,历来注家,见解不一。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说:“伤寒有热,少腹满,是畜血于下焦。若热畜,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畜,津液行,小便自利者,乃为畜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殃峻之药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往来寒热
少腹满
《伤寒杂
病
论》
寒热往来
藏结
《脉经》
无阳证
病
发于
阴
抵当丸
病
发于
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再论《伤寒论》第131条
8
作者
王林东
张国骏
王东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35-437,共3页
《伤寒论》第131条争议颇多,笔者认为病发于阳可以理解为发热重恶寒轻的太阳病,病发于阴可以理解为恶寒重无发热的太阳病;“痞”字不能理解为心下痞,当理解为藏结;结胸证中的水饮是下法伤脾产生的。
关键词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痞
结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析
9
作者
牛学恩
李振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8-279,共2页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对这句话的认识,尤其是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历来被众多医家所争论,近代《伤寒论》诸多讲...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对这句话的认识,尤其是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历来被众多医家所争论,近代《伤寒论》诸多讲义亦未见统一,归纳一下大致可分为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第7条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辨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学习《伤寒论》痞证辨治的体会
10
作者
杨和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3年第2期26-28,共3页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痞证
泻心汤
心下痞硬
病
发于
阴
心下痞满
误下
胃脘部
心下支结
伤寒中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探讨
被引量:
1
11
作者
徐永禄
《河南中医药学刊》
CAS
2002年第1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伤寒论
病
发于
阴
病
发于
阳
张仲景
学术思想
中医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12
作者
张介宾
《中医药通报》
2018年第3期43-43,共1页
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
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指表里之阴阳言乎?抑指风寒气血之阴阳言乎?抑指三阳三阴经脏腑之阴阳言乎?其言阳证阴证也,抑以阳邪之热为阳证乎?阴邪之寒为阴证乎?如以阴阳为表里之阴阳也,以病发于阳为阳证属表之证,不宜下,误下成结胸,固矣。若以病发于阴为阴证属里之证,正宜下,何云误下反成痞?则知此阴阳,非以表里之阴阳言也。如以阴阳为风寒气血之阴阳也,风为阳,阳邪伤卫,卫主气,气伤反成结胸;寒为阴,阴邪伤荣,荣主血,血伤反成痞气。夫结胸为实邪,为证重;痞气为虚邪,为证轻。岂有阳邪伤无形之气,成结胸之实证;阴邪伤有形之血,反成痞满之虚证乎?则知此阴阳,非以风寒伤气伤血之阴阳言也。如以阳证阴证为三阳三阴经言也,夫三阳经证为属腑,如太阳、阳明、少阳为病在表,当汗不当下,误下则邪入里而成结胸是矣。但三阴经证则属脏,如太阴、少阴、厥阴为病在里,正当下,当下而又言误下遂成痞气,则知此阴阳,非以三阴三阳之脏腑言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结胸
阴
证
阳证
三
阴
三阳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三
阴
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探析
被引量:
12
1
作者
田合禄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507-513,共7页
文摘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拥有两套三阴三阳系统——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和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分别源自《内经》中的《素问·热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属于"天之阴阳",必须"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而知其年运气之变化;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属于"人中之阴阳",用于阐述人体发病及发病部位、疾病发展趋势,其中有阳仪系统、阴仪系统、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别。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客气"而外感六淫;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主气"而脏气法四时。[结论]《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源自《内经》相关理论。明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对于正确理解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具有很好的学术、临床与传承价值。
关键词
三
阴
三阳体系
辨六
病
欲解时
阳仪系统
阴
仪系统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伤寒论
Keywords
the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systems
identifying six-channel diseases
being alleviated
Yangyi system
the system of Yin Yi
disease occurring in Yang
disease occurring in Y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之太阳病分三篇意义
被引量:
6
2
作者
李正富
田合禄
机构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0-994,共5页
基金
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9号)~~
文摘
通过还原《伤寒论》写作大纲——六经病欲解时系统解读太阳病三篇,明晰张仲景太阳病分三篇的意义。太阳病上篇主要讲太阳阳虚和中风证,用小阳旦汤——桂枝汤补太阳阳气而卫外。太阳病中篇主要讲"病发于阳",包括太阳阳明合病(有伤寒麻黄汤证和温病葛根汤证等)、并病(邪陷表部之里胸部,有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等)、脾约(麻子仁丸证)三证,以及误治后的变证。太阳病下篇主要讲"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误下导致结胸(大陷胸丸、小陷胸汤、大陷胸汤证等)、痞证(五泻心汤证)以及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证等)、并病(刺大椎、肺俞、肝俞或期门等)和温病白虎汤证等。由此可见,《伤寒论》太阳病分三篇论述其思想构架源于《伤寒论》写作大纲——六经病欲解时系统。
关键词
田合禄
伤寒论
太阳
病
三篇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六经
病
欲解时
五运六气
Keywords
TIAN He-lu
Shanghan Lun
Three articles in Taiyang diseases
Disease arising from yang
Disease arising from yin
Forthcoming solution of six-meridian diseases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外感病传变规律
被引量:
6
3
作者
田合禄
机构
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22期51-54,共4页
文摘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关键词
外感
病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卫气营血
邪入膜原
Keywords
Exogenous disease
Disease from yang
Disease from Yin
Wei Qi Ying Xue
Evil into the film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薪博
孔琳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出处
《国医论坛》
2007年第1期6-7,共2页
文摘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阴”和“阳”应是代表两种不同体质类型,实为揭示不同体质类型对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影响。
关键词
《伤寒论》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体质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发生学论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统
被引量:
1
5
作者
田合禄
机构
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7期60-61,共2页
文摘
本文从发生学角度论述人之三本是心、肺、脾三脏,先天之本是心,不是肾:后天之本是肺和脾,不只是脾,而且肺比脾更重要。《伤寒论》治病二统:"病发于阳"在心肺二本系统,"病发于阴"在脾本系统。
关键词
三本
心
肺
脾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Keywords
Three basics
Heart
Lung
Spleen
Disease from Yang
Disease from Yin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病“发于阳”和“发于阴”之辨证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姜元安
张清苓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445-447,共3页
文摘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关系。《伤寒论》是一部治病之书,仲景所创立之辨证论治方法始终强调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来分析并判断疾病过程中各种不同证候所反映的病机,进而根据病机来确立治法与方药。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来研读仲景之书,方能体会仲景文字之寓意。病"发于阳"与"发于阴"是根据《河图》水火之成数所代表之阴阳来强调治疗疾病之最终目标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和。所以,认识本条不能只在恶寒是否伴随发热上来讨论何谓病"发于阳"或"发于阴",而应该从全书所强调的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高度来看待其所具有的指导全局性的临床辨证意义。
关键词
伤寒论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辨证意义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几个问题的探讨
7
作者
丁光迪
机构
南京中医学院
出处
《福建中医药》
1986年第1期6-7,共2页
文摘
一“不可余药”太阳篇(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仅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文中“不可余药”句,历来注家,见解不一。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说:“伤寒有热,少腹满,是畜血于下焦。若热畜,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畜,津液行,小便自利者,乃为畜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殃峻之药也。
关键词
《伤寒论》
往来寒热
少腹满
《伤寒杂
病
论》
寒热往来
藏结
《脉经》
无阳证
病
发于
阴
抵当丸
病
发于
阳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论《伤寒论》第131条
8
作者
王林东
张国骏
王东强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出处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35-437,共3页
基金
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7053)
文摘
《伤寒论》第131条争议颇多,笔者认为病发于阳可以理解为发热重恶寒轻的太阳病,病发于阴可以理解为恶寒重无发热的太阳病;“痞”字不能理解为心下痞,当理解为藏结;结胸证中的水饮是下法伤脾产生的。
关键词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痞
结胸
Keywords
disease in yang
disease in yin
lump
blockedup chest syndrome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析
9
作者
牛学恩
李振华
机构
河南省中医院
出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8-279,共2页
文摘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对这句话的认识,尤其是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历来被众多医家所争论,近代《伤寒论》诸多讲义亦未见统一,归纳一下大致可分为3种。
关键词
伤寒论第7条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辨析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习《伤寒论》痞证辨治的体会
10
作者
杨和春
机构
恩施医专附院中医科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3年第2期26-28,共3页
文摘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关键词
伤寒论
痞证
泻心汤
心下痞硬
病
发于
阴
心下痞满
误下
胃脘部
心下支结
伤寒中风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探讨
被引量:
1
11
作者
徐永禄
机构
贵阳中医学院
出处
《河南中医药学刊》
CAS
2002年第1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伤寒论
病
发于
阴
病
发于
阳
张仲景
学术思想
中医理论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12
作者
张介宾
机构
不详
出处
《中医药通报》
2018年第3期43-43,共1页
文摘
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指表里之阴阳言乎?抑指风寒气血之阴阳言乎?抑指三阳三阴经脏腑之阴阳言乎?其言阳证阴证也,抑以阳邪之热为阳证乎?阴邪之寒为阴证乎?如以阴阳为表里之阴阳也,以病发于阳为阳证属表之证,不宜下,误下成结胸,固矣。若以病发于阴为阴证属里之证,正宜下,何云误下反成痞?则知此阴阳,非以表里之阴阳言也。如以阴阳为风寒气血之阴阳也,风为阳,阳邪伤卫,卫主气,气伤反成结胸;寒为阴,阴邪伤荣,荣主血,血伤反成痞气。夫结胸为实邪,为证重;痞气为虚邪,为证轻。岂有阳邪伤无形之气,成结胸之实证;阴邪伤有形之血,反成痞满之虚证乎?则知此阴阳,非以风寒伤气伤血之阴阳言也。如以阳证阴证为三阳三阴经言也,夫三阳经证为属腑,如太阳、阳明、少阳为病在表,当汗不当下,误下则邪入里而成结胸是矣。但三阴经证则属脏,如太阴、少阴、厥阴为病在里,正当下,当下而又言误下遂成痞气,则知此阴阳,非以三阴三阳之脏腑言也。
关键词
《伤寒论》
结胸
阴
证
阳证
三
阴
三阳
病
发于
阳
病
发于
阴
三
阴
经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探析
田合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之太阳病分三篇意义
李正富
田合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原文传递
3
外感病传变规律
田合禄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对《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
杨薪博
孔琳
《国医论坛》
200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从发生学论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统
田合禄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病“发于阳”和“发于阴”之辨证意义
姜元安
张清苓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伤寒论》几个问题的探讨
丁光迪
《福建中医药》
198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再论《伤寒论》第131条
王林东
张国骏
王东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析
牛学恩
李振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学习《伤寒论》痞证辨治的体会
杨和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探讨
徐永禄
《河南中医药学刊》
CAS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张介宾
《中医药通报》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