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3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214
1
作者 侯树勋 李明全 +5 位作者 白巍 商卫林 吴闻文 王韬 史亚民 罗卓荆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13-516,共4页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1~1993年在三家医院行髓核摘除术(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疗的1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1~1993年在三家医院行髓核摘除术(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疗的1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并对放射学资料保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共收到有效回信104封,随访率为10.4%。(1)临床疗效:开窗组(37例)的优良率为83.8%,半椎板组(44例)为77.3%,而全椎板组(23例)为43.5%。开窗组与半椎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窗组、半椎板组分别与全椎板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2)术后恢复工作情况:开窗组的平均恢复工作时间和恢复原工作率分别为4.3个月和84.6%,半椎板组分别为4.6个月和86.4%,全椎板组分别为4.4个月和77.8%。(3)影像学改变:全部病例的施术腰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后9年平均丢失36%,但绝大多数患者未出现局部不稳。结论(1)开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2)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3)髓核摘除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治疗 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术 术后 椎间隙 高度 开窗 病例
原文传递
超声弹性成像原理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67
2
作者 徐智章 俞清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介绍超声弹性成像的物理基础及在浅表器官中的一些初步应用。方法应用商品超声弹性成像仪。用手法引入外力至感兴趣区。收集弹性信息并用自相关综合法分析。结果用超声弹性成像法对103例作试用。一些病例已作外科手术及病理检验获... 目的介绍超声弹性成像的物理基础及在浅表器官中的一些初步应用。方法应用商品超声弹性成像仪。用手法引入外力至感兴趣区。收集弹性信息并用自相关综合法分析。结果用超声弹性成像法对103例作试用。一些病例已作外科手术及病理检验获得最后诊断。超声弹性成像可鉴别硬性与柔软组织。结论新的超声弹性成像法可有效地评估浅部病变的相对弹性(或硬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诊断 软组织 成像原理 病理检验 鉴别 手法 外科手术 病例 成像法
下载PDF
急性毒鼠强中毒161例报告 被引量:169
3
作者 黄韶清 赵德禄 +1 位作者 关福玉 刘荫棠 《急诊医学》 CSCD 1997年第4期202-204,共3页
为加强对毒鼠强中毒的认识,分析了161例经毒物鉴定证实的毒鼠强中毒病人的中毒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所见与治疗。结果表明:中毒途径为胃肠道中毒。毒鼠强中毒的潜伏期较短,多数在进食毒物0.5~1h内发病。主要中毒症状为头痛... 为加强对毒鼠强中毒的认识,分析了161例经毒物鉴定证实的毒鼠强中毒病人的中毒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所见与治疗。结果表明:中毒途径为胃肠道中毒。毒鼠强中毒的潜伏期较短,多数在进食毒物0.5~1h内发病。主要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不安、严重者神志模糊、强直性惊厥与昏迷。一些病例有血清ALT与BUN升高,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ECG表现心肌缺血与损伤。主要治疗措施为清除消化道内毒物(催吐、洗胃、导泻),抗惊厥(肌注苯巴比妥钠),活性炭血液灌流以除去血中吸收的毒物,与其它对症支持疗法。经治疗161例全部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鼠药 毒鼠强 药物中毒 急性 鼠药中毒 病例
原文传递
新式剖宫产术与盆腔粘连的探讨 被引量:154
4
作者 李佳倪 高素清 周凤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29-630,共2页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引致的盆腔粘连情况 ,以期改良现有术式 ,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4年 4月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因妇产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 ,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史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史 10 8例病例...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引致的盆腔粘连情况 ,以期改良现有术式 ,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4年 4月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因妇产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 ,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史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史 10 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比较其盆腔粘连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盆腔均有不同程度粘连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导致的粘连较子宫下段剖宫产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粘连 新式剖宫产术 子宫下段剖宫产 并发症 妇产科疾病 第二人民医院 病例 开腹手术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107
5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4 位作者 陈建庭 江建明 王吉兴 鲁凯伍 张忠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稳定性 脊柱结核 外科治疗 病灶清除 患者 术式选择 后凸畸形 病例 性状 病史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 被引量:76
6
作者 汤欣 黄辽江 +4 位作者 吕德成 孙康 齐志明 李洪敬 曲巍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72-574,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late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1998年10月~2002年5月收治的42例胫骨远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late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1998年10月~2002年5月收治的42例胫骨远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条件均衡。其中一组按AO操作原则及规范行切开复位有限接触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传统切开组),另一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组)。对两组的手术过程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个月。MIPPO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3.4d和8.7 d,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2.17和2.09,P<0.05);MIPPO组手术耗时1.7 h,骨折愈合时间为11.9周,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1.83和1.73,P>0.05)。MIPPO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段骨折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符合美学要求,是一种疗效较好的生物学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经皮钢板内固定 胫骨远段骨折 微创 并发症 切开 美学要求 手术过程 病例 恢复
原文传递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被引量:67
7
作者 江学良 崔慧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8期869-873,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溃疡性结肠炎 病例 发病特点 治疗
下载PDF
2006-2016年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67
8
作者 李贵昌 栗冬梅 +5 位作者 李焱 岳玉娟 刘小波 郭玉红 鲁亮 刘起勇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了解2006-2016年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6-2016年恙虫病病例报告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我国恙虫病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确诊病例仅占4.50%。2006-... 目的了解2006-2016年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6-2016年恙虫病病例报告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我国恙虫病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确诊病例仅占4.50%。2006-2016年恙虫病发病县(区)数量增加了3.15倍,发病数增加了15.41倍。南方地区流行高峰期为6-10月,北方地区为10-11月。男女性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6.73%和53.27%,农民占73.58%,0~6岁学龄前儿童和中老年人所占比例高。结论我国恙虫病发病数上升趋势明显,南、北方地区发病高峰季节不同,应重点在农村地区进行防治,加强恙虫病诊断技术和传播媒介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恙螨 病例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前方牵引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畸形—20例病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9
9
作者 谷岩 A.Bakr M.Rabie Urban Hgg 《口腔正畸学》 2000年第3期118-122,共5页
目的 分析替牙期前方牵引器矫治安氏Ⅲ类错前牙反中骨性和牙性变化。方法 选择2 0例安氏Ⅲ类错前牙反患者 ,在替牙早期使用前方牵引器 ,治疗开始、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一年拍摄头颇侧位片 ,并以Pancherz分析法进行头影测量... 目的 分析替牙期前方牵引器矫治安氏Ⅲ类错前牙反中骨性和牙性变化。方法 选择2 0例安氏Ⅲ类错前牙反患者 ,在替牙早期使用前方牵引器 ,治疗开始、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一年拍摄头颇侧位片 ,并以Pancherz分析法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表明 ,在治疗刚刚结束时 ,覆盖增加 6 5毫米 ,其中 40 %为骨性变化 ,6 0 %为牙性代偿。治疗结束后一年发现覆盖减少 1 2毫米 ,即骨性变化占 2 3% ,牙性代偿 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前方牵引器 代偿 安氏Ⅲ类错He畸形 前牙反HE 下颌 侧位片 头影测量分析 切牙 病例
原文传递
武汉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韩定芬 马骏 +3 位作者 周新 邱晖 方黎 黄姝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13例乳腺癌患者及430例匹配对照进行危险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乳腺良性肿瘤、初潮年龄、绝经年...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13例乳腺癌患者及430例匹配对照进行危险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乳腺良性肿瘤、初潮年龄、绝经年龄、肉类摄入量、油炸烧烤食物摄入、豆类食品摄入、水果摄入、哺乳时间。体重指数、10~19岁胸透次数、精神心理因素等28项因素与乳腺癌的危险性有关。联合多因素及分组多因素条件1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精神创伤、乳腺良性肿瘤史、绝经晚、行经年数和初产前行经年数长、体重指数高、常食油炸烧烤和烟熏腊制食物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初潮晚、哺乳时间长、豆类或水果摄入量高、常饮茶为保护因素。绝经前与绝经后的危险因素种类及效应强度有一定差别。经多因素分析,绝经前主要相关因素为乳腺良性肿瘤、初潮年龄、豆类摄入量;绝经后主要与绝经年龄、体重指数、腰臀比和水果摄入量有关。另外,精神创伤及哺乳时间为绝经前后共同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论 武汉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中,饮食习惯和内源性雌激素暴露等相关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地区 女性 乳腺癌 危险因素 病例
原文传递
肺结核病例的发现(现代实用结核病系统讲座第五讲) 被引量:58
11
作者 王撷秀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肺结核病例的发现(现代实用结核病系统讲座第五讲)王撷秀肺结核病和其它传染病一样,学者们一贯主张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随着防治理论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肺结核病患者早期发现的概念和手段也有许多长足的改进和提高。今日对肺结... 肺结核病例的发现(现代实用结核病系统讲座第五讲)王撷秀肺结核病和其它传染病一样,学者们一贯主张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随着防治理论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肺结核病患者早期发现的概念和手段也有许多长足的改进和提高。今日对肺结核病患者发现的认识比10年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病例
原文传递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56
12
作者 高雪峰 陈咏健 杨丽萍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年第5期66-68,109,共4页
目的 探讨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常见区带及其所产生的遗传效应。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国内中文杂志从 1994年以来报道的 342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进行分析。结果  117例 (34.2 % )为次缢痕区 (p11q12 )的倒位 ,96例(2 8.1% )倒位区... 目的 探讨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常见区带及其所产生的遗传效应。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国内中文杂志从 1994年以来报道的 342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进行分析。结果  117例 (34.2 % )为次缢痕区 (p11q12 )的倒位 ,96例(2 8.1% )倒位区带为 p11q13,由此可见 ,inv(9)主要发生于次缢痕区 ,而且大部分病例都有不同的临床病理表现。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分析 ,许多研究者倾向于inv(9) (qh)并非仅是一种多态性 ,它可能在一定的诱因存在下会对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INV(9) 常见 诱因 临床病理 多态性 病例 区带 研究者 研究资料
下载PDF
北京市1989~2002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监测 被引量:55
13
作者 刘大卫 孙美平 +9 位作者 陈丽娟 邱五七 曾阳 刘爱华 范晨阳 刘东磊 张合润 王玉梅 杨洁 王凌云 《中国计划免疫》 2003年第4期201-204,共4页
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 1989~ 2 0 0 2年共诊断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脊灰 )(VAPP) 2 0例 ,其中首次服苗VAPP 18例 ,接触服苗VAPP 2例。所有病例均 <2岁 ,<6月龄病例占 85 %。男女发病之比为 9∶1。每年V... 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 1989~ 2 0 0 2年共诊断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脊灰 )(VAPP) 2 0例 ,其中首次服苗VAPP 18例 ,接触服苗VAPP 2例。所有病例均 <2岁 ,<6月龄病例占 85 %。男女发病之比为 9∶1。每年VAPP发生率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和地区差异。VAPP总发生率为 1 2 0 / 10 0万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投放量或 1 5 9/ 10 0万剂OPV接种量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13 18/ 10 0万剂首次服苗量 ,接触服苗VAPP发生率为 0 16 / 10 0万剂OPV接种量。监测结果表明 ,北京市VAPP发生的危险性高于中国其它省份和其它许多国家与地区 ;免疫缺陷和 /或肛门周围脓肿可能是VAPP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中国当前尚未改变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的情况下 ,为减少和避免VAPP的发生 ,必须加强接种前儿童病史询问和体检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同时要加强对VAPP的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疫苗 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病例 监测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中关村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51
14
作者 吕岩玉 李子贵 +9 位作者 王利红 肖峰 刘颖 武阳丰 王增武 谢晓桦 樊朝阳 孙谨芳 汪关宝 陈博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社区应用的、规范有效的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方法采取以正常血压值为管理目标,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指导的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对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7例签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6个月后,高血... 目的探索适合社区应用的、规范有效的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方法采取以正常血压值为管理目标,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指导的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对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7例签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6个月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上升(P<0.0001),由原来的50.44%上升到69.84%,整体血压水平显著下降(P<0.0001),收缩压(SBP)下降了3.72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DBP)下降了2.67mmHg,基线血压异常者SBP下降了8.59mmHg,DBP下降了5.26mmHg。患者的危险行为如吸烟、食盐过多、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家庭医生对患者6个月内人均随访次数为7.69次±2.37次,按要求随访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不按要求随访患者的血压控制率(P<0.0001),随年龄、文化程度的增高按时随访率有升高趋势(P<0.001)。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对提高社区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患者按照家庭医生的要求随访有利于血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 管理方案 实施效果评价 中关村 病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北京市 血压控制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高血压患者 家庭医生 管理目标 随访研究 血压水平 危险行为 体育锻炼 文化程度 管理模式
原文传递
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被引量:53
15
作者 林苗 李华 +10 位作者 黄吉城 王凝岚 黄鹂 潘德观 戴俊 宋卫 郑夔 李小波 洪烨 相大鹏 郭波旋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21-223,236,共4页
〔目的〕总结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的发现与有效控制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方法〕在国境口岸,通过检疫查验、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筛查、病人隔离医治、密切接触者跟踪... 〔目的〕总结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的发现与有效控制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方法〕在国境口岸,通过检疫查验、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筛查、病人隔离医治、密切接触者跟踪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口岸发现的发热病人进行登革热、疟疫、基孔肯雅热的排查与诊断,对出现的传染病疫情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诊1名入境发热者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时有效,避免了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扩散。〔结论〕对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成功应急处理,为国境口岸处置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提供了成功模式,为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热 输入性 病例 控制
原文传递
深圳市2002年院前死亡病例普查 被引量:52
16
作者 梁实 江捍平 +6 位作者 贾清旺 庄辉坤 石平 谢若斯 朱虹 赵伟 简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33-736,共4页
目的 查找院前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 ,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照 2 0 0 2年全市 6 0个急救网点院前急救的死亡病历共 112 2例 ,填写调查表 ,用Profox 6 0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1 0... 目的 查找院前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 ,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照 2 0 0 2年全市 6 0个急救网点院前急救的死亡病历共 112 2例 ,填写调查表 ,用Profox 6 0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1 0统计软件用分析。结果 院前出诊患者病死率 2 37%。经 12 0接警的院前死亡以 0 :0 0~ 8:0 0最多 (2 6 4 8% ) ;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平均 (3 4 0± 2 2 7)min ;院前反应时间 (10 98± 6 88)min ;现场急救时间 (2 1 5 0± 18 39)min ;返回医院用时 (6 6 1± 4 2 3)min ;气管插管、电击除颤、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置率均低于 10 % ;交通事故 (2 8 90 % )和其他机械损伤 (14 5 2 % )排在死因前两位。结论 院前急救在时间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死亡 院前急救 普查 急救网络 伤残率 死亡病历 出诊 机械损伤 病例 死亡率
原文传递
质子脂肪抑制序列在四肢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0
17
作者 卢铃铨 许民生 +4 位作者 吴前芝 毛存南 王书智 周星帆 王丽萍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 探讨质子脂肪抑制序列 (PDFASAT)在四肢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1例四肢关节外伤患者在伤后 4 5d内均行X线平片及多序列高场强 (1 5T)MR检查 ,检查序列包括快速SET1WI、T2 WI,PDFASAT等。受伤部位为膝关节 2 1例 ,髋关节 6... 目的 探讨质子脂肪抑制序列 (PDFASAT)在四肢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1例四肢关节外伤患者在伤后 4 5d内均行X线平片及多序列高场强 (1 5T)MR检查 ,检查序列包括快速SET1WI、T2 WI,PDFASAT等。受伤部位为膝关节 2 1例 ,髋关节 6例 ,肘关节 1例 ,肩关节 2例 ,踝关节 1例。结果  31例X线平片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MR检查发现 :2 1例 (2 1/ 31)膝关节受伤病例中腓骨近端隐性骨折 10例 ,胫骨近端 4例 ,股骨髁 7例 ;6例 (6 / 31)髋关节受伤病例中粗隆间隐性骨折 2例 ,股骨颈隐性骨折 2例 ,髋臼隐性骨折 2例 ;1例 (1/ 31)肘关节受伤病例显示肱骨远端隐性骨折 ;2例 (2 /31)肩关节受伤病例显示肱骨近端隐性骨折 ;1例 (1/ 31)踝关节受伤病例显示腓骨远端隐性骨折 ;MR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T2 WI呈细线状、条带状低信号影 ,PDFASAT呈更清晰锐利的细线状、条带状高信号影 ,PDFASAT序列更易认识辨别。结论 MRI能发现早期至慢性期隐性骨折的存在 ,如临床强烈提示骨折可能而X线检查阴性者 ,MR检查的PDFASAT序列是明确诊断的最佳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四肢 隐性 MR检查 脂肪抑制 诊断价值 病例 显示 序列 信号
原文传递
脊柱侧凸椎旁肌肌纤维不对称性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3
18
作者 吴亮 邱勇 +2 位作者 王斌 俞扬 朱泽章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 ,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分三组 ,特发性脊柱侧凸组 :2 0例 ,平均年龄 15 .3岁 ,平均Cobb角为 5 6 .8° ,顶椎位于T7~12 。其中Cobb角 >5 0... 目的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 ,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分三组 ,特发性脊柱侧凸组 :2 0例 ,平均年龄 15 .3岁 ,平均Cobb角为 5 6 .8° ,顶椎位于T7~12 。其中Cobb角 >5 0° 11例 ,Cobb角≤ 5 0° 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 :11例 ,平均年龄 13.9岁 ,平均Cobb角为 6 6 .7° ,顶椎位于T7~12 。对照组 :取 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 ,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 ,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 (P <0 .0 5 ) ,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 >5 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 5 0°的病例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COBB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 肌纤维 对照组 先天性脊柱侧凸 平均年龄 含量 病例 继发性
下载PDF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评价 被引量:40
19
作者 方国恩 陈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87-589,共3页
关键词 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癌 临床应用 根治 适应证 评价 病例 题目 有关问题 实践
原文传递
2010年全国新发现HIV/AIDS病例首次CD_4检测现状分析 被引量:45
20
作者 汤后林 毛宇嵘 +2 位作者 肖瑶 韩晶 许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2年第4期218-221,233,共5页
目的了解2010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例首次CD4检测情况及检测及时性。方法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病例报告卡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12月31日,2010年新发现... 目的了解2010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例首次CD4检测情况及检测及时性。方法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病例报告卡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12月31日,2010年新发现的62 352例HIV/AIDS病中,95.1%(59 281/62 352)在当年完成了随访,其中67.2%(39 832/59 281)进行了CD4检测。接受了CD4检测的HIV/AIDS病例中,51.6%的人是在14天之内检测了CD4。6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CD4检测比例和检测及时性均较低;彝族和维吾尔族的病例CD4检测比例较低,但检测及时性相对较高;同性性传播的病例其CD4检测比例和检测及时性均较高;检测咨询机构发现的病例CD4检测比例较高,但检测及时性相对较低。讨论有针对性地提高新发现HIV/AIDS病例的CD4检测比例以及检测及时性,同时合理分布CD4检测设备,以推动符合抗病毒治疗要求的病例的及时转介接受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现HIV感染者 艾滋病 病例 首次CD4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