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相关建议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惠林 胡侦明 +10 位作者 邱贵兴 郝杰 权正学 孟斌 刘渤 王根林 朱雪松 沈皆亮 周军 林俊 欧云生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5期375-376,共2页
1选选择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形术术(PKP) PVP和PKP均能确切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骨质疏松患者疼痛缓解率均超过90%,肿瘤患者疼痛缓解率也在75%-90%[1]。PVP费用较低,操作相对简单;但PVP在高压下注射骨水泥,... 1选选择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形术术(PKP) PVP和PKP均能确切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骨质疏松患者疼痛缓解率均超过90%,肿瘤患者疼痛缓解率也在75%-90%[1]。PVP费用较低,操作相对简单;但PVP在高压下注射骨水泥,渗漏率高达23%-7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患者 治疗 椎体后凸成形 疼痛缓解 PVP 疼痛症状 PKP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寒凝筋脉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2
作者 吴薇薇 李莹莹 石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3369-3372,3377,共5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度、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度、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联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疗程。比较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患侧肩部疼痛,用肩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肩关节功能,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高达90.63%,相比于对照组的76.56%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均有所改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同一时间点比较,以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肩功能活动相关的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反应状态改善更明显,血清中TNF-α、GM-CSF、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5.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利于缓解肩周炎(寒凝筋脉证)患者的痛感,提高肩关节功能活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中TNF-α、GM-CSF、IL-10水平以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损伤有关,且不易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寒凝筋脉证 温针灸 功能锻炼 疼痛缓解 肩关节活动度 血清炎性反应因子 中医内外合治
下载PDF
围术期患者多学科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海静 刘俐惠 +1 位作者 周茁 关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3561-3564,3569,共5页
背景术后疼痛的管理不单纯指药物治疗,更关系到外科、麻醉科、护理、康复科以及患者本身之间的协作管理。多学科疼痛管理(PMDT)为患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疼痛诊疗方案。目的通过对患者术后疼痛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PMDT的改进措施。方法采... 背景术后疼痛的管理不单纯指药物治疗,更关系到外科、麻醉科、护理、康复科以及患者本身之间的协作管理。多学科疼痛管理(PMDT)为患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疼痛诊疗方案。目的通过对患者术后疼痛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PMDT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基于自愿的原则,选取2015年10-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外科行外科手术的患者700例。本次调查问卷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PMDT工作组自制,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术后镇痛治疗情况进行调研,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700份,有效问卷627份,有效回收率为89.6%。术后疼痛治疗满意情况:非常满意366例(58.4%),满意221例(35.2%),一般39例(6.2%),不满意1例(0.2%)。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程度、出现疼痛时,是否有医护人员主动介绍缓解疼痛的方法与患者术后疼痛治疗满意情况呈低度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60,95%CI(1.093,1.692)]、疼痛程度[OR=2.043,95%CI(1.369,3.047)]、出现疼痛时,是否有医护人员主动介绍缓解疼痛的方法[OR=5.531,95%CI(2.396,12.770)]是患者术后疼痛治疗满意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进行疼痛评估;主动地向患者介绍疼痛相关知识和缓解疼痛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高疼痛治疗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手术后 疼痛管理 疼痛测定 疼痛缓解 问卷调查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推拿改善颈型颈椎病员工焦虑状态:疼痛缓解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若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27-931,共5页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通过缓解疼痛从而改善颈型颈椎病企业员工焦虑状态。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员工71例,依据是否自愿接受治疗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10次推拿治疗,对照组期间进行非治疗性保健手法。在治疗...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通过缓解疼痛从而改善颈型颈椎病企业员工焦虑状态。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员工71例,依据是否自愿接受治疗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10次推拿治疗,对照组期间进行非治疗性保健手法。在治疗前、第1、4、7次以及完成全部治疗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AS)评价病人焦虑水平,治疗前后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的疼痛强度。结果:治疗前两组VAS无统计学差异(P> 0.05),焦虑水平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治疗组的焦虑水平随治疗次数增加而显著下降,全部治疗完成后治疗组焦虑和疼痛水平和下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1),且疼痛的缓解在治疗导致焦虑下降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结论:推拿治疗可以通过减轻颈型颈椎病员工的疼痛从而降低其焦虑水平,改善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推拿治疗 焦虑 疼痛缓解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疼痛术后缓解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欧阳一雪 赵红伟 +2 位作者 谢佳佳 赵书娥 孟宪中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对腰椎退变性病变所致疼痛的形成、疼痛的常用测量工具、术后疼痛缓解现状以及术后疼痛缓解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求对其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指导作用,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 对腰椎退变性病变所致疼痛的形成、疼痛的常用测量工具、术后疼痛缓解现状以及术后疼痛缓解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求对其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指导作用,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改善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手术 疼痛缓解
下载PDF
169例骨转移放疗后近期止痛效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侯晓荣 张福泉 +4 位作者 孙帅 何家琳 胡克 沈捷 连欣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分析放疗对骨转移疼痛的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169例的放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放疗方案分为三组:常规分割组:每次1.8-2Gy,每周5次,总量30~60Gy;中分割组:每次3Gy,每周3次,总量30~42Gy;低分... 目的:分析放疗对骨转移疼痛的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169例的放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放疗方案分为三组:常规分割组:每次1.8-2Gy,每周5次,总量30~60Gy;中分割组:每次3Gy,每周3次,总量30~42Gy;低分割组:每次4Gy,每周2次,总剂量20~28Gy。结果:疼痛缓解率CR、PR、MR、NR分别为8%、84%、3.5%、4.5%,总有效率(CR+PR)为92%。不同放疗方案组的疼痛缓解有效率及不同病灶部位的疼痛缓解有效率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放射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疗效明确,可作为骨转移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一些精确放疗技术也可考虑应用于肿瘤的姑息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 放射治疗 疼痛缓解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肩袖损伤产生疼痛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赖圳登(综述) 赵建宁 包倪荣(审校)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1期1230-1232,共3页
肩袖损伤常见于18岁以上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尤其在50岁之后的人群,肩袖撕裂十分常见。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占所有肩关节损伤的5%~40%,而30%~70%的肩关节疼痛均与肩袖损伤有关[1]。肩袖损伤患者的颈肩部疼痛以夜间疼痛加剧白昼... 肩袖损伤常见于18岁以上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尤其在50岁之后的人群,肩袖撕裂十分常见。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占所有肩关节损伤的5%~40%,而30%~70%的肩关节疼痛均与肩袖损伤有关[1]。肩袖损伤患者的颈肩部疼痛以夜间疼痛加剧白昼疼痛缓解为特殊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肩关节疼痛 肩关节损伤 特殊临床表现 肩袖撕裂 信号通路 疼痛缓解 夜间疼痛
原文传递
骨水泥成形辅以放射治疗应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癌:可为临床首选方案? 被引量:17
8
作者 黄引芳 傅深 吴春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83-1487,共5页
背景:骨水泥成形具有即刻止痛和稳定骨折的作用,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用于临床时间尚短,许多学者认为这种技术缺乏远期随访资料和更多病例验证,对复杂部位转移灶的治疗仍值得深入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放射治疗及骨水... 背景:骨水泥成形具有即刻止痛和稳定骨折的作用,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用于临床时间尚短,许多学者认为这种技术缺乏远期随访资料和更多病例验证,对复杂部位转移灶的治疗仍值得深入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放射治疗及骨水泥成形辅以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的效果。方法:2006-09/2009-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纯放射治疗组30例,采用6MVX射线,照射剂量2Gy/次,5次/周,照射4周,总照射剂量40Gy;联合组30例,采用骨水泥成形治疗,并辅以放射治疗。采用VRS法疼痛程度分级和目测类比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骨痛评分,测定起效时间。结果与结论:治疗前两组患者骨痛评分基本相似(P>0.05);治疗后与单纯放射治疗组比较,联合组痛程度显著缓解,骨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单纯放射治疗组共13例患者治疗无效,联合组共8例患者治疗无效,单纯放射治疗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迟于联合组。在10个月的随访期内,单纯放射治疗组共有25例患者死亡,联合组共有21例患者死亡,不同随访时间段内联合组生存患者多于单纯放射治疗组。全部死亡病例中均未发现与骨水泥有关的证据,提示应用骨水泥成形辅以放射治疗骨转移瘤比单纯行放射疗法对疼痛的缓解更为有效,可作为骨转移癌首选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骨转移癌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疼痛缓解 骨水泥 生物材料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Ⅲ~Ⅳ期癌症患者癌性疼痛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9
作者 郭帅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Ⅲ-Ⅳ期癌症患者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山东省胸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2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Ⅲ-Ⅳ期癌症患者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山东省胸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2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5 m L溶于250 m 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两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显著,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率分别为81.97%和5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有效缓解Ⅲ~Ⅳ期癌症患者癌性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癌性疼痛 疼痛缓解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疼痛恐惧的神经机制及其消退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小玲 唐丹丹 +2 位作者 靳晴晴 彭微微 胡理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58-1768,共11页
疼痛恐惧是疼痛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体对疼痛信息产生过度警觉,诱发不恰当的回避行为,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加剧疼痛的现象即为疼痛恐惧。疼痛恐惧可影响个体的疼痛感知以及疼痛相关的注意和回避行为,且在慢性疼痛(如慢... 疼痛恐惧是疼痛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体对疼痛信息产生过度警觉,诱发不恰当的回避行为,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加剧疼痛的现象即为疼痛恐惧。疼痛恐惧可影响个体的疼痛感知以及疼痛相关的注意和回避行为,且在慢性疼痛(如慢性肌骨骼疼痛)的发展、维持个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恐惧的形成与表达涉及杏仁核、海马、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参与。当前的疼痛恐惧消退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可在疼痛恐惧加工的不同阶段(巩固、再巩固和消退)消退个体的疼痛恐惧。然而,由于恐惧记忆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疼痛恐惧记忆消退方法效果较不稳定,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鸿沟。将来研究有必要考虑到疼痛恐惧形成环境的差异以及个体人格特质/心理状态的差异,逐步完善相关消退方法并将其引入临床镇痛,以期帮助患者弱化、擦除甚至改写困扰他们的疼痛恐惧,从而缓解甚至消除病患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恐惧 疼痛恐惧的消退 疼痛缓解 心理-行为方法
下载PDF
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谢静静 王瑾玫 《齐鲁护理杂志》 2017年第14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为临床骨科创伤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疼痛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为临床骨科创伤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疼痛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和3周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创伤骨科疾病患者疼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高效、科学、合理、便捷的特征,对于骨科创伤的临床管理和相关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护理模式 创伤骨科 疼痛缓解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骨转移性癌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伏嫦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8期1391-1392,共2页
人体骨骼在遭到肿瘤细胞大量浸润后,部分结构发生病变,影响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起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骨膜神经受损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骨转移性癌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疼痛综合征,既有骨膜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锐痛,又有局... 人体骨骼在遭到肿瘤细胞大量浸润后,部分结构发生病变,影响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起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骨膜神经受损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骨转移性癌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疼痛综合征,既有骨膜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锐痛,又有局部炎症引发的钝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塞来昔布 骨转移性癌痛 疼痛缓解
下载PDF
子宫切除手术后急性术后疼痛和疼痛缓解的预测因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叶晓轩 刘泽军 +2 位作者 王洋 陈霜鸿 Todd Jackso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检验人口学变量、临床变量和心理变量对急性术后疼痛强度和术后疼痛缓解的影响。方法:共有99个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被试,在手术前24小时(T1)和术后48~72小时(T2)接受两次测量。人口学变量、临床变量和心理变量在T1测量,急性术后疼... 目的:检验人口学变量、临床变量和心理变量对急性术后疼痛强度和术后疼痛缓解的影响。方法:共有99个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被试,在手术前24小时(T1)和术后48~72小时(T2)接受两次测量。人口学变量、临床变量和心理变量在T1测量,急性术后疼痛强度和疼痛缓解在T2测量。结果:研究发现疼痛灾难化和自我效能感都能够显著地预测急性术后疼痛强度。虽然术后疼痛缓解与运动恐惧、疼痛灾难化、手术恐惧和疼痛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相关,但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疼痛自我效能感是唯一能够预测术后疼痛缓解的变量。结论:疼痛灾难化和疼痛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地预测急性术后疼痛强度,疼痛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地预测急性术后疼痛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术后疼痛 疼痛缓解 疼痛灾难化 疼痛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治疗疼痛性转移性骨肿瘤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4
作者 顾坚骏 王悍 +7 位作者 唐纳 华莹奇 杨海燕 裘毅敏 葛仁斌 周颖 王雯雯 张贵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1期3328-3332,共5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FUS)治疗疼痛性转移性骨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对81例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疼痛性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对其中23例18周岁以上,有能力充分理解本研究知情同...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FUS)治疗疼痛性转移性骨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对81例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疼痛性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对其中23例18周岁以上,有能力充分理解本研究知情同意书并表示意愿,疼痛数字量化评分(NRS) ≥4,过去2周靶病灶未接受放疗,以及过去2周未接受新开始的以针对缓解转移骨疼痛为目的化疗方案的患者进行了MRgFUS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标准简明疼痛量表问题(BPI-QoL)、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EORTCQLQ-BM22)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对全部23例患者的23个骨转移病灶进行了MRgFUS治疗,平均每例耗时(88±33) min,治疗每个病灶的聚焦超声脉冲数为(13±8)次.(2)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治疗区域疼痛(3/23),1周内自行缓解;下肢麻木(1/23),理疗后缓解.(3)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NRS分别为:(6.0±1.5)、(3.7±1.7)、(3.1±2.0)、(2.2±1.0)分,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 0.01).(4)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BPI-QoL评分分别为:(39±16)、(27±18)、(26±18)、(21±18)分,术后各时间点的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5)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EORTC QLQ-BM22评分分别为:(52±13)、(44±12)、(42±12)、(39±12)分,术后各时间点的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结论 MRgFUS作为一种可用于治疗疼痛性转移性骨肿瘤的无创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短期疗效确定,术后3个月可持续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介入性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骨肿瘤 疼痛缓解
原文传递
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干预对肛肠疾病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蒋玲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干预在肛肠疾病术后患者疼痛缓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因肛肠疾病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则联合耳穴埋豆及穴位贴敷护...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干预在肛肠疾病术后患者疼痛缓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因肛肠疾病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则联合耳穴埋豆及穴位贴敷护理干预,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1,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95.35%,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肛肠疾病术后患者而言行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埋豆 穴位贴敷 肛肠疾病术后 疼痛缓解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吗啡皮下注射治疗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恒美 鲁桂华 +1 位作者 房树恒 许丽丽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吗啡皮下注射在晚期肝癌介入术后疼痛护理应用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治疗护理的临床资料,对89例芬太尼联合吗啡治疗组和77例吗啡治疗组在疼痛评分、缓解率两方面数据进行比较...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吗啡皮下注射在晚期肝癌介入术后疼痛护理应用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治疗护理的临床资料,对89例芬太尼联合吗啡治疗组和77例吗啡治疗组在疼痛评分、缓解率两方面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各组治疗中的副反应。结果与吗啡治疗组比较,芬太尼联合组疼痛评分,在12h(1.97±0.56 vs 3.23±1.49,P<0.05)以及24h(1.63±0.44 vs 4.19±1.68,P<0.01)均有显著降低。与吗啡治疗组比较,芬太尼联合组介入治疗后疼痛总缓解率,在介入后12h(92.1%vs 76.6%,P<0.05)以及24h(97.8%vs70.1%,P<0.05)均有显著缓解。结论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联合使用吗啡皮下注射+芬太尼透皮贴剂外贴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介入术后72h内的疼痛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治疗 芬太尼透皮贴剂 回顾性分析 疼痛缓解
下载PDF
手术方式的改进在加快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中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欢 周毅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方式的改进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8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0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又根据炎症的浸润程度将实验组...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方式的改进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8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0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又根据炎症的浸润程度将实验组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为单纯炎性肿块期,病变发展为脓肿形成并伴有皮肤破溃者为实验2组。实验组通过运用改进手术方式方法进行治疗,实验1组一期行完整炎性肿块切除术,放置负压引流管行一期缝合皮肤;实验2组一期切除炎性肿块,二期放置负压引流并整形处理。对照1组采用传统切开换药;对照2组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美容效果、患者主观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通过改进手术方式治疗后乳房外形程度的改变小于对照组,在病房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疼痛缓解情况比对照组更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及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改进手术方式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换药痛苦,并且术后乳腺外形影响小,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 改进手术方式 住院时间 美容效果 疼痛缓解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缓解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义伟 宋文慧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1期40-44,共5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同时也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OVC...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同时也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OVCF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虽可以降低骨折的发生率,但仍有大量的OVCF发生,且对已骨折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其微创、安全、见效快已成为治疗OVCF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术后疼痛 骨水泥弥散 疼痛缓解 骨密度值 单侧穿刺 低黏度骨水泥 疼痛缓解程度 双侧穿刺
下载PDF
创伤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晓丹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1420-1423,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以及护理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气胸患者50例,所有患者通过胸膜腔穿刺、X线摄片以及B超确诊。对患者采取以临床观察联合针对性护理相结合的医护方式,临... 目的探讨创伤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以及护理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气胸患者50例,所有患者通过胸膜腔穿刺、X线摄片以及B超确诊。对患者采取以临床观察联合针对性护理相结合的医护方式,临床观察主要包括患者的神志、瞳孔、皮肤与甲床颜色、黏膜情况、四肢末端温度、血压、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尿量等,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负性情绪、并发症预防、引流管插管与拔管等等。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有效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疗效优秀35例,良好14例,较差1例,总优良率为98.0%。护理后的疼痛情况、抑郁评分与焦虑评分、生活质量均明显得到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气胸患者,严密监控其临床指标与生命体征,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控制其负性情绪与疼痛感,使患者更好地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气胸 护理 疼痛缓解 并发症
下载PDF
开髓后行开放引流术与封闭治疗对急性牙髓炎的疼痛缓解效果对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崔勇 张桂琴 +1 位作者 余飞 黄雪梅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1759-1761,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开髓后行开放引流术与封闭治疗对急性牙髓炎的疼痛缓解效果。方法 144例(共201颗患牙)急性牙髓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开髓后行开放引流术,实验组患者开髓后封入失活剂,观察患者治疗24 h后自发性疼痛情况、7 ... 目的对比分析开髓后行开放引流术与封闭治疗对急性牙髓炎的疼痛缓解效果。方法 144例(共201颗患牙)急性牙髓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开髓后行开放引流术,实验组患者开髓后封入失活剂,观察患者治疗24 h后自发性疼痛情况、7 d后患牙叩痛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24 h、7 d后镇痛有效率(88.9%,8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9.4%,5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7 d后出现明显疼痛的患者(Ⅱ级以上)30例(42.7%),与治疗24 h比较呈上升趋势,镇痛有效率下降,实验组治疗7 d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髓后封入失活剂在缓解自发性疼痛(治疗后24 h)和叩痛(治疗后7d)方面明显优于开髓后行引流术,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髓 开放引流术 急性牙髓炎 疼痛缓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