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编织蛋套过立夏
1
《格言(校园版)》 2024年第19期54-57,共4页
“挂蛋”是立夏的习俗之一,人们将煮好的“立夏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挂在孩子的胸前,或挂在帐子中,听说可避免疰(zhù)夏。(疰夏: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病,患者多为小儿,多由排汗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是持续发热,食欲不振,... “挂蛋”是立夏的习俗之一,人们将煮好的“立夏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挂在孩子的胸前,或挂在帐子中,听说可避免疰(zhù)夏。(疰夏: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病,患者多为小儿,多由排汗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是持续发热,食欲不振,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热,天气越热,体温越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发热 皮肤干热 多尿 持续发热 疰夏 编织 立夏 口渴
下载PDF
疰夏从湿论治 被引量:2
2
作者 尹方 陈学忠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41,共2页
夏季常见病疰夏(夏季低热)为感受暑湿之气而发病,从湿论治,采用芳香化湿、清热祛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之法,收效良好。
关键词 疰夏 夏季低热 湿邪 祛湿法
下载PDF
食养结合防疰夏
3
作者 陈燕 《养生月刊》 2023年第8期696-697,共2页
疰夏,也常被称为苦夏,是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胃口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时行热病.人们在夏季得"疰夏"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高温暑湿之气外侵,或者暑热耗伤正气,导致脾胃失调、气血失和,最终发展为疰夏.
关键词 气血失和 脾胃失调 倦怠嗜卧 疰夏 暑湿 正气 外侵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析疑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闻州 华斌 +1 位作者 王丽莉 呼兴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61-861,879,共2页
"煎厥"在中医"厥证"历史沿革中常被提及,但却没有一种厥证与其描述相称,原文记载"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一句,后世争议颇多,做文予以归类分析。
关键词 煎厥 疰夏 眩晕 溃溃乎若坏都 汩汩乎不可止 内经
下载PDF
初夏养生:身清净,心宜静
5
作者 费尔立 顾耘 《大众医学》 2023年第5期18-19,共2页
人在夏季易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胸闷心烦等症状,这便是暑热带给我们的考验一一“疰夏”。“疰夏”又被称为“苦夏”,是夏日的常见表现,孩童、老年人及平时体质虚弱者尤其易受其影响。
关键词 体质虚弱者 疰夏 常见表现 倦怠 老年人 食欲不振
原文传递
薛生白湿热辨证理论体系在疰夏诊治中的应用探究
6
作者 王凤仪 吴靖 杨海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156-159,共4页
疰夏湿象与热象兼备,是为湿热病证。其病因病机、证候特征、临床治疗与薛生白湿热辨证理论体系有共通之处。灵活运用薛氏辨治湿热、重视脾胃、养阴保津理论,未病先防、已病辨治,对现代临床疰夏的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疰夏 薛生白 湿热辨证
下载PDF
炎炎夏日防疰夏
7
作者 毛燕妍 《养生月刊》 2002年第7期310-311,共2页
不管人们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夏天还是到来了。这本是一个万物葱笼,蓬勃向上的季节。可是。
关键词 疰夏 气候变化 增强体质 杭州市拱墅区 尿赤短少 体育锻炼 食欲减退 合理保养 制作方法 自我保养
原文传递
两三岁的宝宝最易“中招”疰夏
8
作者 张姝 阮芝芳 赖正清 《健康博览》 2008年第8期32-33,共2页
小豆子宝宝怎么变成小豆芽了?盛夏时节,豆妈发现,原本白白胖胖、圆鼓鼓如一颗豌豆的小豆子宝宝明显消瘦,面色蜡黄成了“豆芽菜”。最近,不少妈妈都有像豆妈一样的担心,特别是在孩子只有两三岁的妈妈群中尤其集中。炎热的夏天,这... 小豆子宝宝怎么变成小豆芽了?盛夏时节,豆妈发现,原本白白胖胖、圆鼓鼓如一颗豌豆的小豆子宝宝明显消瘦,面色蜡黄成了“豆芽菜”。最近,不少妈妈都有像豆妈一样的担心,特别是在孩子只有两三岁的妈妈群中尤其集中。炎热的夏天,这些宝宝们变得不爱吃饭,没精神,圆嘟嘟的脸颊瘦了一圈,真是急煞大人。专家告诉爸妈们不要担心,宝宝很可能是被疰夏困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疰夏 面色蜡黄 豆芽菜 担心
下载PDF
疰夏治疗宜健脾
9
作者 惠艳妮 《光明中医》 2018年第3期424-426,共3页
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借鉴学习古今医家的学术思想,就疰夏的病名、发病特点、内外因、病机进行阐述,总结出本病以体虚为本,感受暑湿之邪为标的发病机制,提出疰夏的治疗在清暑祛湿的同时要注重健脾的观点,分析健脾法在本病治疗中的... 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借鉴学习古今医家的学术思想,就疰夏的病名、发病特点、内外因、病机进行阐述,总结出本病以体虚为本,感受暑湿之邪为标的发病机制,提出疰夏的治疗在清暑祛湿的同时要注重健脾的观点,分析健脾法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最后举出病案,并进行方药分析,总结指出本病的治疗在清暑祛湿的同时加强健脾是十分必要的,并提出养生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疰夏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健脾
下载PDF
谈谈用单验方辨治疰夏
10
作者 董汉良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第12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单方 验方 辨证论治 疰夏 漆液耗伤型 元气不足型
下载PDF
发痧汤为主治疗疰夏及中暑
11
作者 徐宇杰 王劲 《浙江中医杂志》 2011年第5期335-336,共2页
随着盛夏季节的到来,气温节节升高,疰夏及中暑的发病率也象气温一样不断攀升。笔者在王劲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用民间草药华荠柠(又名发痧草)为主组方发痧汤,加减治疗疰夏及中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疰夏 中暑 发痧汤
下载PDF
胃口差、没精神,寻“饮食方”也可解“疰夏”之忧
12
作者 洪钰芳 赵非一(整理)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2年第6期68-69,共2页
悄然间,天气就越来越热了,雨水变得富足,湿热的环境总让人有种透不过气的闷闷的感觉。最近这段时间,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地有这样一种感受:胃口不怎么好,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整天无精打采的,却又老是犯困。最重要的是,有时候还有点发热... 悄然间,天气就越来越热了,雨水变得富足,湿热的环境总让人有种透不过气的闷闷的感觉。最近这段时间,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地有这样一种感受:胃口不怎么好,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整天无精打采的,却又老是犯困。最重要的是,有时候还有点发热、昏昏沉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疰夏 湿热 环境
下载PDF
立秋药膳
13
《湖南中医杂志》 2020年第8期33-33,40,53,77,共4页
现在正值立秋时节。按照月令,立秋属孟秋,意味着盛夏将要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其实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闷热依旧未退,是不折不扣汗湿沾衣的"桑拿天"。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 现在正值立秋时节。按照月令,立秋属孟秋,意味着盛夏将要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其实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闷热依旧未退,是不折不扣汗湿沾衣的"桑拿天"。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以前没有空调,到夏天疰夏者众多,吃不好,睡不着,因此国内多地有立秋称体重的习俗,看看这期间瘦了多少,然后立秋时摆满一桌时令瓜果大快朵颐以"啃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快朵颐 立秋 疰夏
原文传递
咨询台
14
《健康博览》 1998年第8期44-45,共2页
疰夏者的自我调适我一到夏天即难以适应,乏力、头晕、不思饮食,天气转凉症状全消,请问应如何调适才能使我安度盛夏? 山东嘉祥汪志明汪志明: 你所说的这种现象称为“疰夏”。疰夏的原因是肌体瘦弱,免疫功能低下,对夏季高温的调节能力差,... 疰夏者的自我调适我一到夏天即难以适应,乏力、头晕、不思饮食,天气转凉症状全消,请问应如何调适才能使我安度盛夏? 山东嘉祥汪志明汪志明: 你所说的这种现象称为“疰夏”。疰夏的原因是肌体瘦弱,免疫功能低下,对夏季高温的调节能力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及循环功能失调。疰夏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一、心理调节。炎夏,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失衡,出现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等,以致食欲不振,睡眠不良,若能善于自我心理调适,养成心平气和的良好性格,就能做到“心静自然凉”,收到降温、除烦、助眠的良效。二、增强体质。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人体元气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调适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夏季高温 水盐代谢 新鲜蔬菜 自我心理调适 免疫功能低下 疰夏 体温调节 心理调节
下载PDF
庞安时治“疰夏”
15
作者 姜厚德 《家庭中医药》 2009年第8期17-18,共2页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北宋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幼时随父习医,长而博读医籍,后来以善治杂证闻名于江淮间。据蕲水县志载:"庞安常自少时善医方,为人治病,
关键词 庞安时 疰夏 庞安常
下载PDF
大暑节气防疰夏 立秋之日凉风至
16
作者 郭霞 宋杰 《健康世界》 2019年第7期64-69,共6页
节气生活态度:不急不缓淡泊宁静古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大暑(7月23日)时节,骄阳如烈火,大地上热气蒸腾,阴雨时,天气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人们手摇凉扇,想尽办法来对付炎热。这种酷暑难耐的日子,前后要持续近一个月之久。元气较虚... 节气生活态度:不急不缓淡泊宁静古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大暑(7月23日)时节,骄阳如烈火,大地上热气蒸腾,阴雨时,天气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人们手摇凉扇,想尽办法来对付炎热。这种酷暑难耐的日子,前后要持续近一个月之久。元气较虚的人,最容易出现症(音zhu)夏,即暑天怠惰嗜孤,眩晕乏力,心烦多汗,饮食不思,或出现低热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泊宁静 疰夏 节气 大暑
原文传递
酷暑时节 疰夏多发早设防
17
作者 董芳 《药物与人》 2013年第7期48-49,共2页
酷暑盛夏,气候炎热,正是中暑、感冒、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节。有些体质较弱的人,每到酷暑便会出现胃肠道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中医称作“疰夏”。
关键词 疰夏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多发 胃肠道不适
下载PDF
踢走暑热暑湿——疰夏的预防与食疗
18
作者 景琦 《现代中医药(北京)》 2006年第3期42-45,共4页
夏季酷热多雨,具有阳气壮盛、天暑下迫及地湿上蒸的特征,也是阳阴之气转换之时。古人认为其‘阳气内伏,暑毒外蒸’,最易引发‘阳泄于外,湿蕴于内’的疾病,疰夏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关键词 疰夏 食疗 预防 暑湿 暑热 阳气
原文传递
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奶牛“疰夏”病
19
作者 朱永生 《当代畜牧》 2011年第5期23-24,共2页
疰夏是家畜在炎热夏季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之地。本病发生的内因为患畜禀赋薄弱,脾胃本虚,暑湿内蕴,脾胃受困,运化失职。临床上分为湿困脾胃型和脾胃虚弱型两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奶... 疰夏是家畜在炎热夏季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之地。本病发生的内因为患畜禀赋薄弱,脾胃本虚,暑湿内蕴,脾胃受困,运化失职。临床上分为湿困脾胃型和脾胃虚弱型两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疰夏 季节 湿困脾胃 脾胃虚弱 藿朴夏苓汤 理中益气汤
原文传递
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奶牛“疰夏”病
20
作者 朱永生 《中国动物保健》 2011年第6期57-58,共2页
疰夏是在炎热夏季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之地,本病发生的内因为患畜禀赋薄弱,脾胃本虚,暑湿内蕴,脾胃受困,运化失职。临床上分:湿困脾胃型和脾胃虚弱型两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奶牛的生... 疰夏是在炎热夏季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之地,本病发生的内因为患畜禀赋薄弱,脾胃本虚,暑湿内蕴,脾胃受困,运化失职。临床上分:湿困脾胃型和脾胃虚弱型两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疰夏 脾胃虚弱 藿朴夏苓汤 理中益气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