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颉刚疑古史学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振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33,共4页
顾颉刚发起疑古思潮以来,学界毁之誉之,已经有很多论辩。有胡适、郭沫若等人的明确肯定,有冯友兰从信古、疑古、释古的认识论阐释,更有九十年代李学勤先生打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大旗,宣布“疑古”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历史时代①。... 顾颉刚发起疑古思潮以来,学界毁之誉之,已经有很多论辩。有胡适、郭沫若等人的明确肯定,有冯友兰从信古、疑古、释古的认识论阐释,更有九十年代李学勤先生打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大旗,宣布“疑古”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历史时代①。关于古史辨派的研究,多是积聚在这些说法的旗帜下,评价其辨别伪书、史实的功绩或缺失,评价其方法论问题;但这些评价多是将其放在具体的事实性层面上,而对其在学术精神层面的评价,从更高的学术之所以为学术的角度的评价,尚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勤先生 顾颉刚 古史辨派 古思潮 事实性 九十年代 冯友兰 古史
下载PDF
古史辨运动与日本疑古史的关联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鹏 罗福惠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9,共5页
1909年8月,白鸟库吉提出"尧舜抹杀论";1921年3月至1922年2月间,内藤湖南响应白鸟而提出"加上原则"。1923年5月,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运动鸣锣开场。两国疑古史学有何关联?古史辨运动中是否有... 1909年8月,白鸟库吉提出"尧舜抹杀论";1921年3月至1922年2月间,内藤湖南响应白鸟而提出"加上原则"。1923年5月,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运动鸣锣开场。两国疑古史学有何关联?古史辨运动中是否有日本元素?有关此事的争鸣直至目前尚未定论。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我们拟对这一时期的中日两国疑古史学的内在关联加以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 钱玄同 顾颉刚 白鸟库吉 内藤湖南
原文传递
求真与批判:疑古史学的思想遗产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5,共3页
疑古思潮、“古史辨”运动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1992年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疑古史学的是非曲直又成为一个学术焦点。现在看来,“疑古时代”的说法尽管不一定确切,但疑古思潮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 疑古思潮、“古史辨”运动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1992年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疑古史学的是非曲直又成为一个学术焦点。现在看来,“疑古时代”的说法尽管不一定确切,但疑古思潮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一环,是中国历史学的一次革命。直到今日,疑古思潮、“古史辨”运动仍是古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仍关涉到对一系列古书、古史的基本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古史 古史 古史研究 古思潮 走出古时代 思想遗产
下载PDF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爱国 颜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批判疑古史学最为激烈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基于其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谓疑古史学推倒经、子、古史,起到推翻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史的负面作用。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既有其犀利深刻之处,如对其...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批判疑古史学最为激烈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基于其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谓疑古史学推倒经、子、古史,起到推翻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史的负面作用。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既有其犀利深刻之处,如对其史观与方法论的批判,亦有一些失误,主要是苛责太深,如对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 章太炎 文化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20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叙论
5
作者 盛邦和 《思想与文化》 2005年第1期319-338,共20页
"疑古",即对古代历史与古代文本表示怀疑,通过考证确认其"有无真伪",是世界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而此现象在中国与日本表现得特别突出。本文所要探讨的是20世纪10至20年代出现在日本学术界的一场疑古运动。这... "疑古",即对古代历史与古代文本表示怀疑,通过考证确认其"有无真伪",是世界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而此现象在中国与日本表现得特别突出。本文所要探讨的是20世纪10至20年代出现在日本学术界的一场疑古运动。这场运动规模大、参与者多,影响深远,不仅是一场学术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运动,若要研究日本思想学术史,"日本的疑古史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 白鸟库吉 尧舜禹 考信录 津田左右吉 崔东壁 古代历史 思想 崔述 古思潮
原文传递
出土文献的四重维度
6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6期161-161,共1页
郭伟涛在《南京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撰文指出,出土文献哪怕只言片语都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是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源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系统,在可信性方面并非天然就有高低之分,不可笼统地说哪种文献更权威。出土文献与传... 郭伟涛在《南京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撰文指出,出土文献哪怕只言片语都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是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源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系统,在可信性方面并非天然就有高低之分,不可笼统地说哪种文献更权威。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合,并不代表一定就是史实;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左,并不表明传世文献一定就错了。出土文献在史料学意义上的价值和作用,应放在记述时代、生成时代、抄写时代、埋藏时代四个维度之下进行衡量。记述时代与生成时代同步的文献,其可信性和史料价值最高;记述时代与生成时代相距甚远的文献,可以而且应该视为生成时代的资料,反映了生成时代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王国维在1925年提出“二重证据法”,本是针对顾颉刚倡导的疑古史学而发,提及出土文献只是用来证明传世文献的可信性。王国维对待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态度是“互相释证”,也就是平等审视两者。陈寅恪将之概括为“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后世的解读与王国维的表述发生了错位和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顾颉刚 古史 二重证据法 传世文献 南京大 可信性 史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