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生性与外生性:乡村社会秩序的疏离与重构 被引量:31
1
作者 董运生 张立瑶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107,共7页
传统乡土社会中,政府权力悬浮,乡村秩序依托乡绅、乡约和宗族等内生性力量实现了有效整合。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来临,传统熟人社会逐步走向无主体熟人社会,内生性力量式微,乡土社会呈现出个体原子化、关系陌生化等特征。与此同时,村民... 传统乡土社会中,政府权力悬浮,乡村秩序依托乡绅、乡约和宗族等内生性力量实现了有效整合。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来临,传统熟人社会逐步走向无主体熟人社会,内生性力量式微,乡土社会呈现出个体原子化、关系陌生化等特征。与此同时,村民自治制度和法治规范嵌入乡村,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外生性力量逐渐在乡村占据主导地位。乡村社会秩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置于同一场域之中,一方面,传统的内生性力量不断解构,以隐性在场的状态嬗变与延续,另一方面,外生性力量悬浮于乡土社会,呈现出各种异化现象。内生性力量与外生性力量互相博弈,不断产生张力,形成乡村疏离化困境,社会秩序失去活力。因此,在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的动态图景中,需要从内生性力量与外生性力量融合的视角理解乡村治理架构,激活传统,融入现代,两种力量有机契合,重构乡土社会,推进乡村社区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性 外生性 疏离
下载PDF
“事件——空间”:伯纳德·屈米的设计策略及其实践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榕 《建筑与文化》 2010年第1期96-99,共4页
70年代,西方建筑学科的反思集中在对功能主义和形式匿名性的批驳上。但是,有一批建筑师将探索目标转向了当时少有人关注的大都市的现实问题,伯纳德·屈米就是其中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建筑师。屈米提出了一系列的论点和概念,并付诸... 70年代,西方建筑学科的反思集中在对功能主义和形式匿名性的批驳上。但是,有一批建筑师将探索目标转向了当时少有人关注的大都市的现实问题,伯纳德·屈米就是其中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建筑师。屈米提出了一系列的论点和概念,并付诸于实践。这些观点一方面正视高度复杂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试图以超现实主义的方法重构现实,以打破在建筑空间类型与功能之间的惯例,从而赋予空间以事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空间 分裂 疏离 中间者
下载PDF
“模范少数族裔”理论及其族裔意识形态考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学品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3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和美国种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全面梳理了这一理论的起源、历史演变及其对种族关系的消极影响,分析了“模范少数族裔”理论背后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形成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 “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和美国种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全面梳理了这一理论的起源、历史演变及其对种族关系的消极影响,分析了“模范少数族裔”理论背后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形成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文章最后一部分进一步剖析了“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族裔化”关于亚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均质化”亚裔美国人的内部种族差异以及“疏离化”亚裔美国人与其他族裔间的种族关系的种族主义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范少数族裔 种族主义 族裔 均质 疏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毕飞宇小说英译疏离化倾向研究——以虚拟对话式英译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晓莉 廖冰姝 《东方翻译》 2021年第4期13-19,共7页
毕飞宇善于以创新型视角构建独特的叙事风格,其独创的虚拟对话式叙事视角源于对宋元时期"说书场"情境以及说书人口吻的模仿,体现为叙述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一种虚拟的对话机制。本文基于自建的毕飞宇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聚焦... 毕飞宇善于以创新型视角构建独特的叙事风格,其独创的虚拟对话式叙事视角源于对宋元时期"说书场"情境以及说书人口吻的模仿,体现为叙述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一种虚拟的对话机制。本文基于自建的毕飞宇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聚焦其中虚拟对话式叙事视角的英译。研究发现,译者葛浩文、林丽君对原文的虚拟对话式结构有多种处理方式,其中,保留或转换为第一人称的翻译方式,再现了原文的叙事特色,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而明晰化、模糊化、消隐化等处理方式则削弱了原文的叙事特色,拉远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使小说呈现疏离化的特征。后一种处理方式往往是为了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期待,也与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译者本身的翻译习惯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对话式 疏离 毕飞宇 英译 语料库
原文传递
《长日留痕》的精神生态解读
5
作者 党硕硕 《海外英语》 2020年第21期205-206,共2页
石黑一雄作为当代优秀的日裔英国作家,凭借小说《长日留痕》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作品享誉国内外,并已经被翻译超过三十种语言。作为一名移民作家,在小说《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以公正冷静的态度透视了英国特有的管家文化,并生... 石黑一雄作为当代优秀的日裔英国作家,凭借小说《长日留痕》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作品享誉国内外,并已经被翻译超过三十种语言。作为一名移民作家,在小说《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以公正冷静的态度透视了英国特有的管家文化,并生动地呈现出一位因极端追求事业高度而迷失自我的管家形象。通过精神生态解读,追踪了史蒂文斯所面临的精神失衡困境及最终如何实现精神生态的重建;通过解读史蒂文斯从而启示人类维系精神生态和谐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疏离 无能 精神生态重建 《长日留痕》
下载PDF
试论中语教材文本中审美错位造成的情感张力
6
作者 吴萍萍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第1期6-8,共3页
中学语文课文中常有些许矛盾,有些地方不合情感逻辑,给读者带来不少困惑,但困惑背后往往蕴含巨大的审美空间,亟待读者探究挖掘。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张力并不一定存在于崇高美好的事件中,相反,有些张力是在一种错位和断层的情况下呈现,... 中学语文课文中常有些许矛盾,有些地方不合情感逻辑,给读者带来不少困惑,但困惑背后往往蕴含巨大的审美空间,亟待读者探究挖掘。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张力并不一定存在于崇高美好的事件中,相反,有些张力是在一种错位和断层的情况下呈现,这需要读者能够细细斟酌,感受那份错位背后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崇高 疏离 恐怖 错位 情感张力
下载PDF
基于教育学立场的“公民”概念重构
7
作者 傅淳华 《基础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41,共6页
当前教育学中的"公民"概念呈现出"疏离化"的倾向,这并不利于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为超越此一局限,重新确立"公民"概念的教育学立场就很显必要,即好公民是应"成"的,可"成"... 当前教育学中的"公民"概念呈现出"疏离化"的倾向,这并不利于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为超越此一局限,重新确立"公民"概念的教育学立场就很显必要,即好公民是应"成"的,可"成"的,在"成"的,自"成"的。在此基础上,"公民"概念的多元共生方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概念 疏离 多元
下载PDF
异化的月夜——“疏离化”视角中的《下沉的月亮》
8
作者 龚晓睿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0-63,共4页
在《下沉的月亮》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种种疏离化技巧解构了经典文学中的月亮形象,展现了一幅极端异化的月夜图景。疏离化艺术技巧间离了读者对于月亮的常规感知,颠覆了读者的惯性期待心理,令审美体验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惊异感中获得... 在《下沉的月亮》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种种疏离化技巧解构了经典文学中的月亮形象,展现了一幅极端异化的月夜图景。疏离化艺术技巧间离了读者对于月亮的常规感知,颠覆了读者的惯性期待心理,令审美体验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惊异感中获得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离 《下沉的月亮》
下载PDF
《野草在歌唱》的精神生态解读
9
作者 李春萍 《技术与教育》 2015年第1期26-28 22,22,共4页
通过对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精神生态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种族隔离"制度的重压下,人类的精神生态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精神的真空化、心灵的拜物化、存在的疏离化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变异;人与... 通过对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精神生态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种族隔离"制度的重压下,人类的精神生态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精神的真空化、心灵的拜物化、存在的疏离化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变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严重扭曲;小说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种族隔离"的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摧残,预示了殖民制度行将就木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真空 拜物 疏离
下载PDF
苏恩文疏离化理论来源辨析
10
作者 贺欣晔 《理论界》 2017年第3期118-124,共7页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和布莱希特的间离化理论共同为科幻诗学理论创始人达科.苏恩文的“疏离化”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通过对两大理论来源与苏恩文理论的对比和梳理,可以得出苏恩文在语言形式陌生化和内容间离化两方面塑造出科幻...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和布莱希特的间离化理论共同为科幻诗学理论创始人达科.苏恩文的“疏离化”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通过对两大理论来源与苏恩文理论的对比和梳理,可以得出苏恩文在语言形式陌生化和内容间离化两方面塑造出科幻文学理论独特的疏离特征结论,并且为将苏恩文及其科幻文学理论划归主流理论学派提出理论上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恩文 陌生 疏离 什克洛夫斯基 布莱希特
原文传递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精神污染”
11
作者 胡冰 陈千谦 刘宇茜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揭示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迅猛发展与价值观剧变时期民众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本文基于鲁枢元的“精神污染”理论,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遭遇的精神“真空化”、存... 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揭示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迅猛发展与价值观剧变时期民众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本文基于鲁枢元的“精神污染”理论,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遭遇的精神“真空化”、存在“疏离化”与行为“无能化”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文本细读,本文认为霍尔顿遭受的精神污染分别表现为信仰危机、社会疏离与自我压抑。其中,价值观的堕落与信仰的资本化引发其信仰危机;科技当道、人际隔阂与自我冲突造成其与自然、他人及自我的疏离;自主性、自为性与选择性的丧失导致其自我压抑。基于此,本文指出当今时代的个体乃至社会需倍加关注精神污染问题,共同寻求疗愈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精神的真空 存在的疏离 行为的无能
下载PDF
人际关系理论对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晨舒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第4期63-65,共3页
针对高校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树立与时俱进的师生观,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环境,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校 人际关系理论 关系机械 关系疏离
下载PDF
梦想与现实之间——尤金·奥尼尔《天边外》的精神生态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淋 唐丽君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8-30,共3页
《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力作。本文运用精神生态理论,从剧中人物的精神危机,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和存在的疏离化四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发生冲突,并最终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而表达了... 《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力作。本文运用精神生态理论,从剧中人物的精神危机,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和存在的疏离化四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发生冲突,并最终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而表达了对现代人的警示作用。凸显了剧作家对人类精神生态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危机 真空 精神生态 行为的无能 存在的疏离
下载PDF
电影《路边野餐》的审美疏离化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静岚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12期121-123,共3页
电影《路边野餐》被高度赞誉为"无法被复制的处女作"。得益于导演对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审美疏离化是该影片在影视化叙事上的一大亮点。导演运用非线性叙事、非常规构图、长镜头调度、诗歌旁白等疏离化手段,使影片呈现出诗意... 电影《路边野餐》被高度赞誉为"无法被复制的处女作"。得益于导演对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审美疏离化是该影片在影视化叙事上的一大亮点。导演运用非线性叙事、非常规构图、长镜头调度、诗歌旁白等疏离化手段,使影片呈现出诗意效果,观众由此获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和审美感受。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华语电影市场上,《路边野餐》的出现无疑为华语电影的发展注入了一剂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学 路边野餐 审美疏离 毕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