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道疏浚底泥余水强化絮凝处理工艺优化与机理 被引量:8
1
作者 唐云飞 王荣昌 +1 位作者 马利民 赵建夫 《净水技术》 CAS 2012年第3期93-97,共5页
从三种絮凝剂氯化铁FeCl3、硫酸铝Al2(SO4)3和聚合氯化铝(PAC)中优选出FeCl3用于处理重庆梁滩河疏浚底泥的余水。考察了在混凝剂FeCl3与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不同投加量下,强化絮凝对水中浊度、悬浮固体浓度(SS)以及COD的去除效果。探... 从三种絮凝剂氯化铁FeCl3、硫酸铝Al2(SO4)3和聚合氯化铝(PAC)中优选出FeCl3用于处理重庆梁滩河疏浚底泥的余水。考察了在混凝剂FeCl3与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不同投加量下,强化絮凝对水中浊度、悬浮固体浓度(SS)以及COD的去除效果。探讨并分析了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对疏浚底泥余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余水Zeta电位绝对值接近于零时,采用强化絮凝的处理效果较好;达到同样处理效果,平均粒径较小的河流疏浚底泥余水所需的絮凝剂和助凝剂的投加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絮凝 疏浚 ZETA电位 粒径分布
下载PDF
疏浚余水中悬浮物和铝絮凝剂对鱼类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彭自然 何文辉 《农技服务》 2010年第7期907-908,953,共3页
底泥疏浚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航道疏通、湖库扩容等工程,产生的疏浚余水常含有大量悬浮物和铝。阐述了悬浮物和铝随余水排入天然水体后对鱼类产生的潜在影响:悬浮物对鱼类造成机械损伤,干扰呼吸和觅食,影响天然饵料生物繁殖;悬浮... 底泥疏浚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航道疏通、湖库扩容等工程,产生的疏浚余水常含有大量悬浮物和铝。阐述了悬浮物和铝随余水排入天然水体后对鱼类产生的潜在影响:悬浮物对鱼类造成机械损伤,干扰呼吸和觅食,影响天然饵料生物繁殖;悬浮物吸附的重金属、有机毒物毒害鱼类;悬浮物浓度的变化造成鱼类不适应;铝抑制酶活性、干扰钙吸收、影响胚胎发育。疏浚余水可能对鱼类造成不利影响,有必要制定疏浚余水排放标准,对疏浚工程严格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悬浮物 鱼类
下载PDF
磁性锆铁改性沸石吸附疏浚余水中磷酸盐的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允宝 李怡冰 +4 位作者 刘朝晖 张卿 曾小康 胡文涛 孙士权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9-7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锆铁改性沸石,在研究其对疏浚余水中磷酸盐吸附特性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其结构,探讨吸附磷的特性。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均可以较好地描述磁性锆铁改...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锆铁改性沸石,在研究其对疏浚余水中磷酸盐吸附特性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其结构,探讨吸附磷的特性。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均可以较好地描述磁性锆铁改性沸石对疏浚余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征。当吸附剂投加量为18 mg/L、pH值为7时,疏浚余水中磷酸盐的饱和吸附量为11.4 mg/g(以磷计);当pH值为5~7时,磁性锆铁改性沸石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较好,偏碱性条件下吸附量明显下降;当水温在10~30℃时,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磁性锆铁改性沸石吸附水中磷酸盐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锆铁改性沸石 疏浚 磷酸盐 吸附特性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磁加载混凝处理疏浚余水实验研究
4
作者 张玉明 黄国平 +3 位作者 韩久春 肖源廷 徐得潜 冯景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1027,1034,共8页
文章采用引江济淮工程疏浚泥浆抛泥区中的疏浚余水展开实验,探究9种混凝剂对疏浚余水的处理效果,使用响应面法优化磁加载混凝处理疏浚余水的工艺条件,分析该过程中有色溶解性有机物和氮磷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混凝剂筛选实验结果显示,... 文章采用引江济淮工程疏浚泥浆抛泥区中的疏浚余水展开实验,探究9种混凝剂对疏浚余水的处理效果,使用响应面法优化磁加载混凝处理疏浚余水的工艺条件,分析该过程中有色溶解性有机物和氮磷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混凝剂筛选实验结果显示,以疏浚余水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SS)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时优选混凝剂为硫酸铝。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铝投加量、搅拌G值、磁粉投加量对疏浚余水SS去除率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实验条件下最优工艺条件为磁粉、硫酸铝的投加量分别为260、40 mg/L,搅拌G值80 s^(-1);疏浚余水的有色溶解性有机物以黄腐酸类和腐殖酸类物质为主,磁加载硫酸铝混凝对两类物质有较大幅度的选择性去除;磁加载硫酸铝混凝可实现对高质量浓度疏浚余水(SS质量浓度1 405 mg/L)的SS、Cr元素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_(Cr))、氨氮、总磷达标排放,磁粉的投加显著提高了混凝去除SS的效率。该研究可为疏浚余水高效处理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磁加载 混凝 响应面 悬浮物(SS)
下载PDF
东钱湖底泥疏浚余水中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史云鹏 曹卉 汪冬冬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33,共4页
疏浚工程产生大量的疏浚余水,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悬浮颗粒、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等,将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SS作为余水的主要污染物和表征指标,易于监测和去除。通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对东钱湖底泥疏浚余水中各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分析SS... 疏浚工程产生大量的疏浚余水,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悬浮颗粒、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等,将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SS作为余水的主要污染物和表征指标,易于监测和去除。通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对东钱湖底泥疏浚余水中各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分析SS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余水中的COD、TP、TN和NH3-N与SS显著正相关,通过去除悬浮物可以有效控制余水的出水水质。当SS浓度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70mg/L)和二级标准(150mg/L)时,COD、TP、TN和NH3-N均可以达到相应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钱湖 疏浚 污染物浓度 相关性
下载PDF
人工湿地在疏浚余水处理回用实践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柴培宏 乐绍林 +2 位作者 梁威 路洋 熊伟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51-255,260,共6页
针对疏浚工程工期短、产生的余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直接排放污染严重等问题,依托湖州潜山港底泥清淤工程,开展利用人工湿地进行疏浚余水处理回用施工应用研究。在水量水质分析基础上,进行湿地系统工艺流程、平面布置、功能分区、应... 针对疏浚工程工期短、产生的余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直接排放污染严重等问题,依托湖州潜山港底泥清淤工程,开展利用人工湿地进行疏浚余水处理回用施工应用研究。在水量水质分析基础上,进行湿地系统工艺流程、平面布置、功能分区、应对堵塞及智能控制等方面设计,并通过施工现场水质检测和效益综合分析,验证了人工湿地用于疏浚余水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对疏浚余水的COD、NH_(3)-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为85.05%、90.52%、81.46%、93.29%,出水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和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脱 疏浚 化学方法 人工湿地 再生利用
下载PDF
印染污泥基炭材料制备及其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吸附特性研究
7
作者 吴金亮 何航 +3 位作者 黄佳音 陈益人 张伟军 王东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在65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印染污泥基炭材料(DSC),并采用SEM、XPS、FT-IR和BET等手段表征了DSC的理化性质;将DSC应用于疏浚余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了DSC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质(DOM)的吸附特性,并结合吸附动力学... 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在65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印染污泥基炭材料(DSC),并采用SEM、XPS、FT-IR和BET等手段表征了DSC的理化性质;将DSC应用于疏浚余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了DSC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质(DOM)的吸附特性,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解析其吸附过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PSEC)分析,探究疏浚余水中DOM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印染污泥基炭在热解后获得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吸附点位增多,且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印染污泥基炭表面C—H、C=O结合比降低、C—C、C—O结合比增加,芳香化程度增加,同时印染污泥基炭表面呈现高度疏水性,有利于吸附点位暴露;DSC对疏浚余水中DOM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尤其是芳香类蛋白和富里酸类物质,其最大吸附量达18.53 mg/g;DSC对疏浚余水中DOM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DSC对疏浚余水中DOM的吸附机理主要涉及孔隙填充、氢键结合、π-π共轭效应和疏水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印染污泥后续资源化利用和降低疏浚余水的有机负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污泥基炭 疏浚 热解炭化 吸附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下载PDF
河流疏浚底泥余水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献昆 田志超 +6 位作者 周南 赵志荣 何诗诗 余艳鸽 辜晓原 翟德勤 郑茂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3-132,共10页
河道疏浚底泥在工业化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水,其含有较高浓度的氨氮、总氮、化学需氧量(CODCr)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不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会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设计了处理量50 t/d的多级接触氧化装置... 河道疏浚底泥在工业化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水,其含有较高浓度的氨氮、总氮、化学需氧量(CODCr)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不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会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设计了处理量50 t/d的多级接触氧化装置,对疏浚底泥余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1.21%和59.00%,出水可满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多级接触氧化装置中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napA、nirS、cnorB、nosZ的丰度在前3级反应池中占主导地位,充分保障了系统的反硝化功能,该结果通过16S rRNA群落结果分析以及PICRUSt功能预测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定量PCR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氨氧化细菌(AOB)和完全氨氧化菌(CAOB)可能是系统中的主要氨氧化微生物。AOB主要来源于N. oligotropha分支,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主要来源于Nitrospira lineage Ⅰ,两者均在好氧池中得到了富集。因此,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实现对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增强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疏浚底泥余水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固定化微生物 一体化装置 完全氨氧化菌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