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班田制与中国均田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汝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47-59,共13页
班田收授制是日本律令社会①土地制度的根干。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归国家所有;每个农民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由国家班给一定面积的口分田,向国家交纳租庸调。在他们死亡后,口分田复收归国有。从法令条文上看,班田制及租庸调。
关键词 班田制 口分田 大化改新 部民制 家族公社 收归国有 大宝律令 受田 永业田 畿内
下载PDF
畿内丼氏家族世系補議 被引量:1
2
作者 韓心瀅 《青铜器与金文》 2019年第1期275-283,共9页
丼氏是西周中晚期參與王朝政權的重要世族之一。丼氏家族除以丼伯爲核心外,尚衍生出丼叔、奠丼、豐丼等分支,其代表人物丼伯、丼叔、丼公在王朝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故研究丼氏家族世系對於瞭解西周貴族家族形態與結構具備典型意義。經... 丼氏是西周中晚期參與王朝政權的重要世族之一。丼氏家族除以丼伯爲核心外,尚衍生出丼叔、奠丼、豐丼等分支,其代表人物丼伯、丼叔、丼公在王朝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故研究丼氏家族世系對於瞭解西周貴族家族形態與結構具備典型意義。經過數代學者的努力,加上科學考古發現灃西丼叔家族墓地,使得丼氏家族世系的面貌更加清晰,學界亦對其有較深刻的認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墓地 畿内 西周中晚期 貴族 家族世系 考古
原文传递
虢都上阳城遗址发现记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松林(文/图) 《大众考古》 2020年第4期68-71,共4页
上阳城建于虢国东迁之际,毁于假虞^灭虢之后,是西周晚期重要畿内封国虢国的都城,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被发现的西周时期诸侯国都城遗址之一。上阳城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开始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到2001年5月上阳城宫殿遗... 上阳城建于虢国东迁之际,毁于假虞^灭虢之后,是西周晚期重要畿内封国虢国的都城,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被发现的西周时期诸侯国都城遗址之一。上阳城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开始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到2001年5月上阳城宫殿遗址得到确认,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间,老一辈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城遗址 西周晚期 诸侯国 虢国 畿内 文物调查 宫殿遗址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唐初村落制度的“新史料”——西安碑林博物馆藏《荔非明达等四面造像题名》之再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石野智大 鲍丹琼 《唐史论丛》 CSSCI 2014年第1期149-178,共30页
序论隋文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在整顿作为统治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同时,于平定南朝陈不久后的开皇九年(589年)二月,实施了新的村落制度,即制定了隋代的乡里制度。在此之前的隋开皇二年(582年)令施行期间,实行的是隋初三... 序论隋文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在整顿作为统治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同时,于平定南朝陈不久后的开皇九年(589年)二月,实施了新的村落制度,即制定了隋代的乡里制度。在此之前的隋开皇二年(582年)令施行期间,实行的是隋初三长制。隋初三长制吸收了北魏以来三长制的传统,在畿内、畿外各设置了由族(100家,族正)一闾(25家,闾正)—保(5家,保长)和党(100家,党长)一里(25家,里正)一保(5家,保长)三级构成的村落组织。隋代乡里制没有隋初三长制畿内、畿外之别,省略了相当于三长制中间组织的25家的村落组织,把原来的村落组织重新编成乡(500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长寿 大都督府 村正 碑阳 里正 邑义 畿内 西安碑林 碑面 石刻艺术
原文传递
战国时期秦的“邦”与畿内
5
作者 张西艳(译) 《法律史译评》 2020年第1期-,共30页
前言"邦"存在于先秦时代的汉语世界中,相当于日语中的"国"(state)这个名词。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有以"邦"来记载周室及其诸侯国和"夷(尸)"之群体的实例。在战国时期的简牍资料中,也有众多使用&... 前言"邦"存在于先秦时代的汉语世界中,相当于日语中的"国"(state)这个名词。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有以"邦"来记载周室及其诸侯国和"夷(尸)"之群体的实例。在战国时期的简牍资料中,也有众多使用"邦"字的表述。在以《史记》为代表的传世文献中,先秦时代的国家虽以"国"来记载,但是可以推断,在秦代以前的早期原始资料中,大多以"邦"字来记载。因此,"邦"是构成中国文明的国家观、疆域观之基础的重要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诸侯国 畿内 周室 西周时期 《史记》 简牍 先秦时代
原文传递
初建与发展:略论唐前期关中的畿内政区群
6
作者 顾乃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9-194,共6页
唐开元前,关中的京师与近畿州构成了一个共域性的畿内政区群。功能特殊,行政、监察特异,赋役负担沉重,地域资源分配失衡是这一时期畿内政区的主要特点。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过州郡等第改革及新定次赤县活动,确立了畿内在全国政治核心区的地... 唐开元前,关中的京师与近畿州构成了一个共域性的畿内政区群。功能特殊,行政、监察特异,赋役负担沉重,地域资源分配失衡是这一时期畿内政区的主要特点。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过州郡等第改革及新定次赤县活动,确立了畿内在全国政治核心区的地位,扩大了畿内政区的地域范围,促进了畿内政区的文教与科举优势的发展,强化了畿内的防御及协调管理能力。但农民生计艰难、赋役负担沉重,以及未能建立起足以控御天下的军事力量,是唐代前期畿内政区改革未能解决的两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前期 关中 畿内 政区群
下载PDF
新乡市博物馆藏辉县出土青铜器
7
作者 饶胜 王雪 《东方收藏》 2020年第1期26-33,共8页
新乡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馆,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华北平原南部五十多县市的出土、传世文物数万件(套)。辉县在殷商时期属于畿内之地,西周为共国,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为魏国,在褚邱、琉璃阁等地都有着殷商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发... 新乡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馆,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华北平原南部五十多县市的出土、传世文物数万件(套)。辉县在殷商时期属于畿内之地,西周为共国,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为魏国,在褚邱、琉璃阁等地都有着殷商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发掘。文章撷取馆藏辉县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整理,其中部分青铜器带有铭文,有着较强的象形性,研究者多称之为族徽文字,这些为研究辉县商代的族氏、社会结构以及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时期 博物馆藏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族徽文字 墓葬发掘 畿内 青铜器
原文传递
卫都朝歌的兴衰
8
作者 王之珩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4X期9-10,共2页
卫,本是商的畿内国,殷商末年尚存,其位置约在朝歌东部。商亡之后,除商都朝歌封给武庚之外,畿内被一分为三,设立三监,卫国是其中之一,由管叔鲜驻守,用以防范武庚。公元前1042年,周公二次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选定了自己的幼弟姬封来镇抚... 卫,本是商的畿内国,殷商末年尚存,其位置约在朝歌东部。商亡之后,除商都朝歌封给武庚之外,畿内被一分为三,设立三监,卫国是其中之一,由管叔鲜驻守,用以防范武庚。公元前1042年,周公二次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选定了自己的幼弟姬封来镇抚殷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歌 姬封 管叔 武庚 畿内 康叔 周公 东征 卫懿公 卫惠公
下载PDF
伎乐面 戴上面具跳唐舞
9
作者 瀛洲海客 《中华遗产》 2019年第11期104-109,共6页
穿越丝路的面具舞,日本用明天皇二年(587年),刚刚丧父的圣德太子不得不加入到豪族势力主导的皇位争夺战中。他参加了由崇佛派豪族苏我马子集结的大军,前往河内国(日本古代的畿内行政区,为五畿之一,又称河州,河内国的领域大约相当于现在... 穿越丝路的面具舞,日本用明天皇二年(587年),刚刚丧父的圣德太子不得不加入到豪族势力主导的皇位争夺战中。他参加了由崇佛派豪族苏我马子集结的大军,前往河内国(日本古代的畿内行政区,为五畿之一,又称河州,河内国的领域大约相当于现在大阪府的东部),征讨反对派物部守屋的城寨。大军要进入河内,必经之路是崇山峻岭之间的龟濑道。圣德太子骑在马上,放眼前路,百感交集,不由得吹起了尺八。谁知,尺八悠扬的曲调,竟令山神也禁不住现身,随着乐声翩翩起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德太子 豪族 伎乐 畿内 城寨 河内 大阪府 反对派
原文传递
焦作当阳峪窑系
10
作者 杨喆 亓会锁 刘志钧 《理财(经济)》 2021年第5期12-31,共20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古称“山阳故城”(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夏商时属冀州覃怀畿内地,《怀庆府志》云:“修武县,商畿内地,为宁邑。”西周为周文王子雍伯的封国。《后汉书》云:“周文王子蔡叔监殷,食邑于河内...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古称“山阳故城”(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夏商时属冀州覃怀畿内地,《怀庆府志》云:“修武县,商畿内地,为宁邑。”西周为周文王子雍伯的封国。《后汉书》云:“周文王子蔡叔监殷,食邑于河内,山阳有蔡城,或曰蔡叔邑。”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属三川郡修武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庆府志 畿内 三川郡 蔡叔 《后汉书》 封国 覃怀 河南省西北部
下载PDF
金文所见“■”与西周政治统治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益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1-104,共14页
“ ”( )字金文习见,字又作“ ”( )或“ ”( ),为行文方便,除引文外统一写作“ ”。应关乎周王朝的南土经略和畿内邦国巡守,对西周政治统治及相关制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关键词 (ju) (yi ju) 安州六器 南土经略 畿内巡守
原文传递
西周选官之源与治理之道探究--以“诸侯入为王官”说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先闯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202,共12页
见诸经典注疏中的“诸侯入为王官”说,不仅是经学史上一大论断,而且对理解周代吏治建设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古今学人论辩中大体有三种解读,将此断语中的“诸侯”分别解为畿内诸侯(采邑封君)、畿外诸侯、畿内与畿外诸侯,其中畿内、外诸侯... 见诸经典注疏中的“诸侯入为王官”说,不仅是经学史上一大论断,而且对理解周代吏治建设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古今学人论辩中大体有三种解读,将此断语中的“诸侯”分别解为畿内诸侯(采邑封君)、畿外诸侯、畿内与畿外诸侯,其中畿内、外诸侯皆可入为王官为主流学识。其实,大部分学者认为周王选官不区分畿内与畿外诸侯,并进而误解畿外诸侯常作天子大夫卿士,主要在于习惯举出周初个别诸侯入为王官的现象、事件来推导王官择取的基本制度,且对于某些诸侯入为王官的史事或称谓解读存在讹误,因而难以取信。从西周选官实践以及背后制度运行来分析,“诸侯入为王官”说中“诸侯”,宜当以“畿内诸侯”来解,“畿外诸侯”应不在其中。由畿内众多的采邑封君出任各级王官大夫,而畿外诸侯鲜入朝为官,这是由西周推行畿内、外分治的统治体制所决定的,也是由分封制下两类诸侯的权限、职责、地势不同所致。这是周王合理分配国家权力,进而展示御下之术的良善之法,体现西周统治者治国体系优化的高超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官 畿内采邑 畿外诸侯 统治体制 权责之别
下载PDF
周代二密史事探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先闯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68,共10页
周有二密国,一为西土密须,一为畿内密。二者族姓、地望、政治进路迥异,一度并世共存。泾上灵台姞姓密须曾遭文王攻灭,而于其故地另封姬密则系乌有之事。共世密康公即为姞密后裔。畿内密与周王同姓,政治进路以出任王官为常,密伯供职于成... 周有二密国,一为西土密须,一为畿内密。二者族姓、地望、政治进路迥异,一度并世共存。泾上灵台姞姓密须曾遭文王攻灭,而于其故地另封姬密则系乌有之事。共世密康公即为姞密后裔。畿内密与周王同姓,政治进路以出任王官为常,密伯供职于成周,协助周王巡守并控御外服诸侯,于河南密县领有封国,密叔则于宗周王廷出任高级军官且任册命傧右。透过畿内密大小宗于王室任职经历,似能看出周制世卿世禄外,仍有一定建官用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须 密康公 畿内 政治进路
原文传递
凤翔南指挥西村商周墓地再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汝鹏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9,共9页
本文利用近年来陕西大周原地区商周时期陶器分期编年的新认识,重新讨论凤翔县南指挥西村商周墓葬的时代与墓葬内涵的差别,进而探索西村墓地的形成过程,并观察"新族群"融合的历史经过,透过小型聚落的族群重组以研究周人分封制... 本文利用近年来陕西大周原地区商周时期陶器分期编年的新认识,重新讨论凤翔县南指挥西村商周墓葬的时代与墓葬内涵的差别,进而探索西村墓地的形成过程,并观察"新族群"融合的历史经过,透过小型聚落的族群重组以研究周人分封制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畿内分封 陶器编年 墓地形成过程 族群结构
下载PDF
试论夏商西周畿内防御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昭峰 申颖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夏商西周国家的统治区域可分为畿内和畿外两部分,是故,该时期国家防御体系的核心是构建起以王畿为中心的畿内防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均有效利用了高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夏至早商,畿内防御体系以城址、中心聚落结合山川河流进行构建... 夏商西周国家的统治区域可分为畿内和畿外两部分,是故,该时期国家防御体系的核心是构建起以王畿为中心的畿内防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均有效利用了高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夏至早商,畿内防御体系以城址、中心聚落结合山川河流进行构建,这一基本原则自中商开始不复存在。从晚商直至西周,畿内防御体系在利用天然屏障进行构建外,畿外则“建侯卫”,以屏藩畿内。同时,夏商西周国家运用各种措施构建由外及内多重防御体系并不断完善,特别是重视军队建设,最终达到防御体系的日趋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西周国家 畿内防御体系 畿外防御体系 构建
下载PDF
屈·荒谷·冶父之新判读
16
作者 屈强 屈复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2期48-53,共6页
屈学研究领域内对屈·荒谷·冶父3地望的争议旷日持久。文章以楚国时代背景和统治体系为视角,借助卫星照片分析技术等,对该3地望进行新判读,研究认为,以山川形便命定的3地名同处一地(临长湖地区),并构成紧密的地名证据链;首次指... 屈学研究领域内对屈·荒谷·冶父3地望的争议旷日持久。文章以楚国时代背景和统治体系为视角,借助卫星照片分析技术等,对该3地望进行新判读,研究认为,以山川形便命定的3地名同处一地(临长湖地区),并构成紧密的地名证据链;首次指出3地名相应的地理实体,并编绘历史地图分别注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畿内采邑 屈·荒谷·冶父 地理实体
下载PDF
每逢世纪九三年中原气候异常
17
《新闻爱好者》 1993年第7期27-27,共1页
纵观1300年来的历史,每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中原地区都有气候异常的纪录,并且集中发生在93年。请看——公元693年黄河下游大水,决口漫溢,淹及河南12州。公元893年秋天大旱,殃及陕西、山西、河南大部地区。公元993年黄河决溢,淹及豫东豫北... 纵观1300年来的历史,每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中原地区都有气候异常的纪录,并且集中发生在93年。请看——公元693年黄河下游大水,决口漫溢,淹及河南12州。公元893年秋天大旱,殃及陕西、山西、河南大部地区。公元993年黄河决溢,淹及豫东豫北,民多溺死。7月京师(今开封)大雨十昼夜不止,秋禾多败。公元1093年4月至8月昼夜大雨不息,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南皆大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九三年 豫北 秋禾 请看 皖北 畿内 淮河干流 洪汝河 沐河
下载PDF
甲申350年祭
18
作者 储瑞耕 《乡音》 1994年第2期27-27,共1页
自今上溯350年的1644年,是农历的甲申年,中国发生了一宗大事:明末农民大起义成而又败。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号大顺;二月,攻打北京,明朝灭亡;三月,李白成入京,大顺政权基本控制畿内府县、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四月,清军进入山海关,农... 自今上溯350年的1644年,是农历的甲申年,中国发生了一宗大事:明末农民大起义成而又败。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号大顺;二月,攻打北京,明朝灭亡;三月,李白成入京,大顺政权基本控制畿内府县、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四月,清军进入山海关,农民军溃败,李自成撤离北京两走;五月,清军入京,一面往山西追击李自成,一面攻占山东、河北等地;十月,清世祖福临定都北京。从攻垮一个封建王朝,建立自己的政权到被另一个封建王朝攻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年 明朝灭亡 畿内 清世祖 福临 农民军 年祭 世界史 邓公 历史经验教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