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8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9
1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张星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8-5515,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比传统耕翻分别提高了11%、41%、22%、15%、29%、27%、13%;在测定各个时期内,土壤各营养指标含量整体趋势为NHS>NL>T。(2)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在各测定时期均以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最高,传统耕翻最低。与传统耕翻相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9%、43%;测定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C、N含量均以7月份含量最高、5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3)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高于传统耕翻,整个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4种酶平均活性,分别较传统耕翻增加了57%、82%、93%和25%;春季土壤酶活性开始增强,在7月份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碱性磷酸酶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土壤微生物量C、N及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微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量N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免耕与秸秆高留茬还田对抛秧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2
作者 任万军 黄云 +2 位作者 吴锦秀 刘代银 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13-2918,共6页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剖面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的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其中免耕+秸秆处理上、下土层间的差异大于其他处理....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剖面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的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其中免耕+秸秆处理上、下土层间的差异大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的脲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以免耕+秸秆处理最高,常耕处理最低;下层土壤4种酶活性以常耕+秸秆处理最高,免耕+秸秆处理次之,免耕和常耕处理较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蘖期较低,增加至孕穗期达到峰值,至成熟时又降至低值;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分蘖期较高,拔节期较低;蛋白酶活性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分别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酶 水稻
原文传递
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二龙 李立科 +1 位作者 徐福利 梁连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86-90,共5页
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是陕西旱地小麦高产的第一限制因子。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0~20cm土层含水率平均提高2.58个百分点,0~200cm土层含水率平均提高1.97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0.1%,全N、全P、全... 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是陕西旱地小麦高产的第一限制因子。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0~20cm土层含水率平均提高2.58个百分点,0~200cm土层含水率平均提高1.97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0.1%,全N、全P、全K分别提高0.0093、0.024和0.02个百分点,碱解N、速效P、速效K分别提高3.17mg/kg、0.2mg/kg和23.0mg/kg,6a平均产量6105.0kg/hm2,较传统耕作法高出136.0%,而且减少了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少耕 全程覆盖 水分 小麦
下载PDF
人工降雨条件下秸秆覆盖及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安 郝明德 王荚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8,34,共4页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及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留茬均可延缓径流产生,其中5 000和3 000 kg/hm2秸秆覆盖分别能使初始产流时间延后427%和19%,而30 cm高留茬及15 cm低留茬覆盖则可分别延后初始产流时间1...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及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留茬均可延缓径流产生,其中5 000和3 000 kg/hm2秸秆覆盖分别能使初始产流时间延后427%和19%,而30 cm高留茬及15 cm低留茬覆盖则可分别延后初始产流时间107%和76%。5 000 kg/hm2覆盖量下累积径流量较对照减少了61.72%,土壤侵蚀量减少了86.7%;3 000 kg/hm2覆盖量下累积径流量减少了6.26%,土壤侵蚀量减少了60.1%,实施覆盖能够有效抑制水土流失,且以高覆盖量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30 cm高留茬的土壤侵蚀量较对照减少了62.9%,15 cm低留茬覆盖减少25.6%,留茬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但对径流量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 秸秆覆盖 水土保持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留茬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增产节水效应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凤云 张恩和 +2 位作者 景锐 黄高宝 成雪峰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94-98,共5页
试验设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6 750kg/hm2覆盖(NSB40),3 750 kg/hm2覆盖(NSB20)和传统耕作(CT)7个处理,在节水1 950 m3/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秸秆覆盖量、留茬高度和秸秆处... 试验设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6 750kg/hm2覆盖(NSB40),3 750 kg/hm2覆盖(NSB20)和传统耕作(CT)7个处理,在节水1 950 m3/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秸秆覆盖量、留茬高度和秸秆处理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提高了春小麦的产量,NPS20,NPS40,NS40,NS20,NSB40和NSB20较CT分别增产53.08%,46.59%,40.81%,19.93%,17.33%和4.34%;留茬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提高了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WUE)(NPS20,NS40,NPS40,NS20,NSB40,NSB20分别较CT提高58.02%,43.40%,47.27%,23.78%,20.69%,8.56%),但增加了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支出;不同处理在不同时期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免耕 保护性耕作 节水效应
下载PDF
春小麦留茬处理对复种油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尹辉 张恩和 +4 位作者 王琦 刘青林 刘朝巍 王田涛 俞华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了减少麦茬焚烧、控制麦茬焚烧污染及提高留茬的利用效率,2009年7-10月在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不同留茬处理(焚烧、翻耕和立茬免耕)对麦茬复种油菜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休闲地相比,立茬免耕复种油菜可获得利润3 275元/hm2;焚烧、翻耕(传... 为了减少麦茬焚烧、控制麦茬焚烧污染及提高留茬的利用效率,2009年7-10月在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不同留茬处理(焚烧、翻耕和立茬免耕)对麦茬复种油菜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休闲地相比,立茬免耕复种油菜可获得利润3 275元/hm2;焚烧、翻耕(传统耕作)和立茬免耕处理的油菜籽粒产量分别为1 549、1 331和1 222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5.73、3.81和5.71 kg/hm2/mm,经济效益分别为4 485、2 929和3 275元/hm2;仅从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秸秆焚烧处理达到最大值,这就是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尽管传统耕作的油菜籽粒产量高于立茬免耕,但传统耕作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低于立茬免耕。立茬免耕具有环保、相对较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效果,尤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旱地农作,值得大面积推广。结合大田推广示范研究成果,提出适宜于石羊河绿洲灌区的留茬免耕机械直播复种油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复种油菜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区秋后玉米地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毅 邹洪涛 +1 位作者 虞娜 张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6,共3页
探讨了秋收后玉米地灭茬、灭茬后覆膜、留茬等不同处理方式对春播前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春播前田间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为覆膜>灭茬>留茬,且覆膜和灭茬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延长变化较小,而留茬处理的土壤含水... 探讨了秋收后玉米地灭茬、灭茬后覆膜、留茬等不同处理方式对春播前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春播前田间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为覆膜>灭茬>留茬,且覆膜和灭茬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延长变化较小,而留茬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延长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覆膜
下载PDF
留茬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朝巍 王琦 +3 位作者 刘青林 关小康 杨勇 张恩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8-444,共7页
小麦/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主要间作模式,但传统间作和套种需水量大,使该地区水资源紧张.2010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传统小麦秸秆焚烧、秸秆翻还和秸秆立茬3种留茬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作物籽粒产量、水分... 小麦/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主要间作模式,但传统间作和套种需水量大,使该地区水资源紧张.2010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传统小麦秸秆焚烧、秸秆翻还和秸秆立茬3种留茬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焚烧和翻还的籽粒产量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7.2%和5.1%,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6.2%和5.1%,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4.7%和2.5%,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7.2%和3.3%;与焚烧和翻还的WUE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20.4%和16.2%,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17.9%和14.6%,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16.7%和10.9%,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11.8%和17.0%.就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平均值而言,焚烧、翻还、立茬处理的纯收益分别为10946、11471和13454元·hm-2.从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益等方面考虑,立茬种植方式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割草对典型草原植物营养元素贮量及分配的影响 Ⅳ.土壤—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仲延凯 孙维 +1 位作者 孙卫国 包青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55-63,共9页
内蒙古典型草原割草地的土壤、羊草的根、植物的留茬部分和割取部分 ,其 9种营养元素含量的月变化各有特点。在割草区和对照区 ,土壤中的含量变化较小 ;羊草根部各营养元素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留茬部分和割取部分的变化形式更多 ,而且留... 内蒙古典型草原割草地的土壤、羊草的根、植物的留茬部分和割取部分 ,其 9种营养元素含量的月变化各有特点。在割草区和对照区 ,土壤中的含量变化较小 ;羊草根部各营养元素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留茬部分和割取部分的变化形式更多 ,而且留茬部分的含量多数低于割取部分。9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年平均值在土壤和羊草的不同部位亦有很大差异。在割草区 ,土壤以Mg的含量最高 ,为 3 .41 63± 0 .6772 % ,以 Cu最低 ,为 2 0 .2 6± 8.43 10 - 6 ,其余的依次为 K、Ca、Fe、N、P、Mn和 Zn。羊草根部以 N的含量最高 ,为 0 .75 70± 0 .1 40 0 % ,以 Zn最低 ,为 1 6.1 7±4.4610 - 6 ,其余的依次为 Ca、K、P、Fe、Mg、Mn和 Cu。留茬部分和割取部分亦以 N的含量最高 ,分别为 1 .92 1 0± 1 .0 1 1 0 %和 2 .3 0 40± 0 .8680 % ,以 Cu最低 ,分别为 9.97± 7.7710 - 6和 1 5 .48± 1 5 .8710 - 6 ,其余的顺序相同 ,即 K、Ca、P、Mg、Fe、Mn和 Zn。与对照区相比 ,土壤中 9种元素的含量 ,割草区多数低于对照区 ;羊草根部、留茬部分和割取部分是割草区多数高于对照区。根据 9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严重短缺或一般短缺 ,如 N和 P;二类较为丰富 ,如 Ca、Mg、Fe和 Mn;三类为介于一类和二类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土壤 羊草根部 草原植物 割草
下载PDF
秸秆覆盖和留茬的田间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安 郝明德 +1 位作者 臧逸飞 鲍艳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1,共5页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和留茬在玉米生育期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覆盖和留茬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均可有效减少土壤侵蚀,覆盖的效果更为明显,其产沙量最大可减少75%,留茬的产沙量最大可减少29%。相同秸秆用量下实行覆盖的...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和留茬在玉米生育期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覆盖和留茬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均可有效减少土壤侵蚀,覆盖的效果更为明显,其产沙量最大可减少75%,留茬的产沙量最大可减少29%。相同秸秆用量下实行覆盖的水土保持效应较留茬明显。覆盖结合留茬减弱土壤侵蚀的效果明显,在玉米各生育期的产沙量均有大幅减少,低覆盖高留茬减幅最大为85%,高覆盖低留茬减幅最大为78%;在抽穗期对径流强度也有削弱,低覆盖高留茬的径流量减少23%,高覆盖低留茬减少15%,相同秸秆用量下低覆盖高留茬对水土流失的抑制较高覆盖低留茬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 水土保持 覆盖
下载PDF
变换留茬高度对多年生黑麦草再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学钊 梁祖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3-68,共6页
试验将多年生黑麦草第1、2、3刈留茬高度分别作为试验因素,分高低留茬(10cm、4cm)两个水平,研究了变换留茬高度对再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次刈割留茬高低仅影响所刈当次收获牧草及紧接其后的再生草,各刈留茬高度间不表现... 试验将多年生黑麦草第1、2、3刈留茬高度分别作为试验因素,分高低留茬(10cm、4cm)两个水平,研究了变换留茬高度对再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次刈割留茬高低仅影响所刈当次收获牧草及紧接其后的再生草,各刈留茬高度间不表现互作效应。与低留茬相比,再生长方面,高留茬利于再生,初夏期更明显。品质方面,高留茬当次收获牧草的品质稍好,但再生草的品质显著较差,影响程度随刈次数增加而加大。产量方面,高留茬减少当次收获的产量,增加紧接其后再生草的产量,增(减)产的绝对量随刈次增加而降低,相对量则随刈次增加而提高。就不同处理总产量而言,第1刈低留茬的显著高于高留茬。综合考虑各刈留茬高度的效应,在南京地区多年生黑麦草各刈留茬高度依次以4、7、10、10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再生长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小麦高留茬田间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立强 汪有科 +2 位作者 员学锋 湛景武 汪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1期461-466,共6页
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留茬、灭茬和烧茬三种处理土壤、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比较了三种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小麦高留茬的田间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留茬明显降低了土壤温度,测定日0cm地表温度全天内留茬都处于最低,其... 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留茬、灭茬和烧茬三种处理土壤、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比较了三种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小麦高留茬的田间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留茬明显降低了土壤温度,测定日0cm地表温度全天内留茬都处于最低,其中10时到14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土壤5 ̄25cm平均温度分别较灭茬和烧茬低1.45℃和2.3℃;土壤0 ̄70cm含水量自始至终留茬高于灭茬和烧茬;留茬对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在晚上,麦秆凝结的水汽增大了空气湿度,白天留茬高度内气温低湿度较大,留茬高度外气温高湿度较小(与灭茬和烧茬相比)。留茬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后期,试验结束时留茬株高、茎粗均高于灭茬和烧茬,表现出较大的后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空气湿度
下载PDF
玉米茬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耕层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继兵 杨久廷 +3 位作者 辛宗绪 张景会 孙占祥 张玉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0,共6页
针对朝阳半干旱区春季十年九旱的实际情况,在秋后玉米地设置了玉米地留茬、留茬覆盖玉米秸秆、翻耕、翻耕后覆盖玉米秸秆和翻耕后覆盖地膜5种不同处理方式,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春播前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春播前表层... 针对朝阳半干旱区春季十年九旱的实际情况,在秋后玉米地设置了玉米地留茬、留茬覆盖玉米秸秆、翻耕、翻耕后覆盖玉米秸秆和翻耕后覆盖地膜5种不同处理方式,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春播前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春播前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大小顺序为翻耕后覆膜>翻耕后覆盖秸秆>留茬覆盖秸秆>翻耕无覆盖>留茬无覆盖,其中翻耕覆膜处理土壤含水率为17.03%,比留茬无覆盖处理高4.51%,比翻耕无覆盖处理高2.57%,比留茬覆盖秸秆处理高1.27%,比翻耕覆盖秸秆处理高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翻耕 覆盖秸秆 翻耕覆盖秸秆 翻耕覆膜
下载PDF
留茬对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和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朝巍 张恩和 +4 位作者 王琦 刘青林 王田涛 俞华林 尹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减少高产农田硝态氮累积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留茬方式对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茬方式对作物籽粒、秸秆含氮量影响... 为减少高产农田硝态氮累积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留茬方式对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茬方式对作物籽粒、秸秆含氮量影响较小。间作比单作显著提高了作物的籽粒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2种作物无论间作或单作,立茬土壤0-20cm硝态氮累积显著高于焚烧和翻还,20-60cm则相反,60cm以下受留茬方式影响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残留单作小麦翻还比焚烧和立茬处理分别高11.41%和8.13%,单作玉米焚烧比立茬和翻还分别高26.97%和17.02%;植株总吸氮量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高9.58%和6.10%;硝态氮淋失量小麦/玉米间作平均比单作处理低30.75%,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处理低28.04%和10.23%。综上所述,小麦/玉米间作立茬硝态氮淋失最少,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吸氮量 硝态氮分布 淋失
下载PDF
不同留茬高度及作业方式对沙棘更新复壮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易良 任余艳 +4 位作者 何金军 卢立娜 韩梅 蔺予曼 翟秀春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9期7-10,共4页
以14年生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材料,采用机械和人工方式,对其进行留茬高度为-5、0、5和10 cm的平茬试验,测定平茬后沙棘生长指标、健康状况指标和单株产果量。结果表明:留茬高度以0 cm为最佳;在硬梁地上沙棘留茬高度不应超过5 ... 以14年生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材料,采用机械和人工方式,对其进行留茬高度为-5、0、5和10 cm的平茬试验,测定平茬后沙棘生长指标、健康状况指标和单株产果量。结果表明:留茬高度以0 cm为最佳;在硬梁地上沙棘留茬高度不应超过5 cm;在沙地上,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可以进行-5 cm的平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更新复壮
下载PDF
保护性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室内风洞模拟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振东 王飞 +1 位作者 赵云 严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寻求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设计了砾石覆盖、秸秆覆盖、覆盖与留茬组合的措施和4个风速等变量,研究风速、覆盖物和覆盖度与风蚀量、抗风蚀效率、风沙流结构的关系,比较多种措施之间的抗风蚀效果优劣。结果表明:1)4个设定风速下30%... 为寻求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设计了砾石覆盖、秸秆覆盖、覆盖与留茬组合的措施和4个风速等变量,研究风速、覆盖物和覆盖度与风蚀量、抗风蚀效率、风沙流结构的关系,比较多种措施之间的抗风蚀效果优劣。结果表明:1)4个设定风速下30%~90%覆盖度的秸秆覆盖的抗风蚀效率在54%~92%之间,砾石覆盖为26%~72%,30%的砾石覆盖或30%的秸秆覆盖与3种留茬高度的组合措施下,平均抗风蚀效率均在70%~78%之间;2)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砾石覆盖措施最小可抑制的有效风速值从8.0 m/s逐渐增大到12.5 m/s,秸秆覆盖措施从10.1m/s增加到了14.3 m/s;3)覆盖处理下0~62 cm高度内的输沙量大部分集中在0~26 cm;4)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的输沙量多集中在60 c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覆盖 风蚀 风洞
下载PDF
青贮玉米种植的效益分析与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5期45-46,共2页
对扬黄灌区进行青饲玉米栽培产生的效益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青贮玉米配套栽培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种植 效益 配套技术
下载PDF
不同留茬高度对沙棘补偿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鑫 郭月峰 +1 位作者 祁伟 秦富仓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37,146,共8页
以已处衰退期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法(RDA)研究0、10、15、20 cm留茬高度及未留茬处理(CK)的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沙棘补偿生长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沙棘在不同留茬高度上均发生... 以已处衰退期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法(RDA)研究0、10、15、20 cm留茬高度及未留茬处理(CK)的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沙棘补偿生长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沙棘在不同留茬高度上均发生超补偿生长现象,其中15 cm留茬高度的株高补偿指数(1.48)、生物量补偿指数(1.25)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表明15 cm的留茬高度可较好地促进沙棘植株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不同留茬高度的沙棘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上表现为土壤全氮0.75 g·kg^(-1)、全磷0.39 g·kg^(-1)、全钾21.86 g·kg^(-1)、速效磷8.55 mg·kg^(-1),养分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5 cm留茬高度。综合而言,留茬处理可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使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增强,其中15 cm留茬高度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沙棘 补偿生长 土壤 理化性质
下载PDF
自然生境低温胁迫对留茬巨菌草再生特性的影响及再生能力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德伟 林辉 +2 位作者 罗海凌 林冬梅 林占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7-754,共8页
【目的】为留茬巨菌草在砒砂岩区以及我国中部适宜地区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储备、高产稳产、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留茬巨菌草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自然生境低温胁迫后的出苗时间、出苗率、成苗率、出苗力指数、植株高度、分蘖... 【目的】为留茬巨菌草在砒砂岩区以及我国中部适宜地区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储备、高产稳产、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留茬巨菌草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自然生境低温胁迫后的出苗时间、出苗率、成苗率、出苗力指数、植株高度、分蘖数量、分蘖能力、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数量、地上部分含水量、鲜重、新根长度、新根数量、新根长度/株高的比值等再生特性,综合评价不同自然生境及其不同胁迫温度后留茬巨菌草的再生能力。【结果】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出苗时间增加,出苗率、成苗率、出苗力指数、植株高度、分蘖数量、分蘖能力、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数量、地上部分含水量、鲜重、新根长度、新根数量等降低,新根长度/株高的比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自然生境再生能力强弱为:沟坝地>坡耕地;同一自然生境不同胁迫温度后再生能力强弱为:5℃>0℃>-5℃>-10℃>-15℃。【结论】为了确保其再生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建议在冬季温度不低于0℃(胁迫积温大于-12℃)、土壤具有一定保水能力的地区开展连茬多年生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境 巨菌草 低温胁迫 再生能力
下载PDF
通辽市莫力庙退化土地开发治理示范区治理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焦树仁 张卫东 包军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为了探索风沙地区退化土地开发治理的新途径 ,中国三北 0 0 9项目办公室 ,在通辽市莫力庙乡选设了试验示范区。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土地围封、营造防护林、实行农田少耕、留茬与覆盖等措施 ,使自然植被由 60 %提高到 83.3% ;玉米留秸杆... 为了探索风沙地区退化土地开发治理的新途径 ,中国三北 0 0 9项目办公室 ,在通辽市莫力庙乡选设了试验示范区。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土地围封、营造防护林、实行农田少耕、留茬与覆盖等措施 ,使自然植被由 60 %提高到 83.3% ;玉米留秸杆农田的风速降低 2 1 % ;小麦留高茬农田 ,在冬春季地温提高 0 .3℃ ,土壤含水率提高 0 .9% ;玉米的产量提高 4 8% ,农业的产投比为 1 .83,经济效益达 61 8元 /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土地 开发治理 少耕 覆盖 植被恢复 土地风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