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对Mg-8Zn-4Al-0.3Mn镁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建强 关绍康 王迎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0-283,共4页
研究了RE对Mg 8Zn 4Al 0 3Mn镁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加入RE后降低了合金低温下的阻尼性能 ,但明显提高了其在高温下 (≥ 1 2 0℃ )的阻尼性能。高温下 ,加入 1 0 %RE的合金表现出了最高的阻尼性能。由于高温下合金中相界面... 研究了RE对Mg 8Zn 4Al 0 3Mn镁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加入RE后降低了合金低温下的阻尼性能 ,但明显提高了其在高温下 (≥ 1 2 0℃ )的阻尼性能。高温下 ,加入 1 0 %RE的合金表现出了最高的阻尼性能。由于高温下合金中相界面的软化及粘性滑动 ,四种合金在高温下均存在一个温度内耗峰 ,只是出现的温度不同。RE的加入推迟了温度内耗峰出现的温度。分析认为 ,加入RE后合金的阻尼机制主要是位错机制和界面机制。可动位错密度越高 ,晶粒越细 ,晶界和相界越多 ,阻尼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8Zn-4Al-0.3Mn镁合金 阻尼性能 位错机制 界面机制
下载PDF
铜价态/形态对水中微生物活性及生态系统健康的探针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朝晖 关翔鸿 +3 位作者 韦庚锐 陈啊聪 何旭光 韦朝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64,共15页
铜在自然-社会水循环中充当着多元性的角色.一方面,铜拥有多种价态,参与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涵盖成岩成矿、催化氧化、细胞呼吸等关键功能,尤其对生物新陈代谢的能量摄取、营养转化和有机合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副... 铜在自然-社会水循环中充当着多元性的角色.一方面,铜拥有多种价态,参与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涵盖成岩成矿、催化氧化、细胞呼吸等关键功能,尤其对生物新陈代谢的能量摄取、营养转化和有机合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副族元素,能充当良好的配体,与生物元素螯合,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与此同时,它还充当抑制生物活动的重金属因子.铜功能的转化取决于丰度、价态和形态,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营养流、物质流和经济流.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注重其赋存形态和人类世的背景变化,提高多种形态铜元素的利用水平,释放铜元素的经济和生态潜力,消弭其对生态系统正常活动的干扰.通过对铜元素的环境影响研究与分析,人类要认识到,元素循环的行为有助于揭示水体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可持续性,对环境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发挥重要探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价态 形态化合物 界面机制 电子传递 微生物活性 生态系统健康 环境管理
原文传递
铜/铝/不锈钢三层复合板成形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庞玉华 庄博 +3 位作者 孙列 于亮 米娇娇 廖毅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0,共5页
试验研究了铜/铝/不锈钢三层复合板成形工艺,旨在充分利用各组元的优越性,为应用于散热及炊具等方面用复合板原料提供技术支持。依据轧制复合及热处理工艺理论,主要对铜/铝/不锈钢复合板轧制及热处理成形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研究了铜/铝/不锈钢三层复合板成形工艺,旨在充分利用各组元的优越性,为应用于散热及炊具等方面用复合板原料提供技术支持。依据轧制复合及热处理工艺理论,主要对铜/铝/不锈钢复合板轧制及热处理成形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轧制压下率的增加,复合板的抗拉强度和界面结合强度逐渐增大,杯突值逐渐降低;不锈钢层与冲头接触的杯突值大于铜层与冲头接触的;最优轧制工艺参数:加热温度350℃,保温5 min^10min,压下率33.3%;350℃退火1 h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抗拉强度及界面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不锈钢复合板 力学性能 界面机制
下载PDF
高职学生“生成性交往模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牛笑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4-17,共4页
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人际交往问题上存在着特殊的问题。传统的局限于知识灌输、伦理引领、规范制约的交往模式,既不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高职学生交往理性认知和实践践行的特点。建构"生成性交往"... 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人际交往问题上存在着特殊的问题。传统的局限于知识灌输、伦理引领、规范制约的交往模式,既不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高职学生交往理性认知和实践践行的特点。建构"生成性交往"这一现代交往行为模式,对于发展既符合高职学生现实交往需求、又与未来职业接轨的交往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生成性交往模式 交互界面机制
下载PDF
Al/SiC界面结合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建 潘复生 刘天模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2-54,共3页
对SiC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中Al/SiC界面结合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着重分析了Al/SiC体系的直接结合机制和界面反应结合机制 ,讨论了SiC表面SiO2
关键词 AL基复合材料 界面结合机制 SIO2 SIC
下载PDF
碳/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优化及界面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范同祥 刘悦 +2 位作者 杨昆明 宋健 张荻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32,共17页
依赖于增强相的界面效应和尺寸效应,金属基复合材料不断向综合性能优异的方向发展。由于界面结构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最终的综合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故通过工艺设计实现界面结构的优化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碳材料(金刚石、碳... 依赖于增强相的界面效应和尺寸效应,金属基复合材料不断向综合性能优异的方向发展。由于界面结构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最终的综合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故通过工艺设计实现界面结构的优化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碳材料(金刚石、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由于具有优异的本征力学与功能特性,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碳/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不同优化手段,讨论了不同界面结构对碳/金属复合材料结构和功能性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碳/金属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增强相 金属基复合材料 界面结构优化 界面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Mg/Al合金爆炸焊连接及其界面接合机制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婷婷 王文先 +2 位作者 袁晓丹 刘瑞峰 谢瑞山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2-58,共7页
采用爆炸焊接技术制备以AZ31B镁合金为基板,以6061铝合金为覆板的AZ31B/6061合金的层状复合板。对复合板界面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界面元素扩散行为及界面接合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Z31B/6061合金爆炸复合板接合界面呈波状接... 采用爆炸焊接技术制备以AZ31B镁合金为基板,以6061铝合金为覆板的AZ31B/6061合金的层状复合板。对复合板界面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界面元素扩散行为及界面接合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Z31B/6061合金爆炸复合板接合界面呈波状接合;靠近接合界面处的塑性变形程度最大,以孪晶和再结晶形式为主;在AZ31B一侧靠近界面处出现与界面呈45°的绝热剪切带组织,带内为动态再结晶形成的细晶粒组织;接合界面两侧的显微硬度分布为:随着距离接合界面的增大,AZ31B和6061侧的显微硬度值递减趋势;复合板的拉-剪试验结果表明,界面接合强度达193.3 MPa;复合板界面接合机制为压力焊、扩散焊及局部熔化焊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Al合金 爆炸焊接 界面接合机制
下载PDF
河流相地层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8
作者 纪友亮 周勇 +2 位作者 吴胜和 史长林 岳大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5,共8页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道侵蚀前期沉积物掠夺可容空间并逐渐充填、洪水期形成洪泛泥岩后形成;共有5种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和对比模式,而且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受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供应速率比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地层 单层 界面形成机制 界面识别 方法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陶瓷涂层的界面结合机制和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元春 艾兴 黄传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97-502,共6页
将溶胶-凝胶工艺应用于硬质合金刀片涂层,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陶瓷涂层刀片.涂层完整,无宏观缺陷,并且在初步的切削实验中显示出一定效果,从而为涂层刀具制造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涂层方法.重点研究了涂层的微观结构和界面结合机制,... 将溶胶-凝胶工艺应用于硬质合金刀片涂层,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陶瓷涂层刀片.涂层完整,无宏观缺陷,并且在初步的切削实验中显示出一定效果,从而为涂层刀具制造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涂层方法.重点研究了涂层的微观结构和界面结合机制,并分析了烧结温度对涂层形态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涂层的表面形貌,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EPMA)分析了涂层的表面和界面的成分及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陶瓷涂层 界面结合机制 表面形貌
原文传递
TiAl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的机理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晓军 范群成 +3 位作者 夏天东 陈学定 顾美转 肖国庆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4,共3页
用燃烧波淬熄法研究了大颗粒Ti粉和Al粉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机理.通过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发现:反应过程可用毛细铺展 界面反应机制解释.熔融的Al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首先熔融的Al液通过Ti粉间的毛细管... 用燃烧波淬熄法研究了大颗粒Ti粉和Al粉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机理.通过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发现:反应过程可用毛细铺展 界面反应机制解释.熔融的Al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首先熔融的Al液通过Ti粉间的毛细管作用以薄膜的形式铺展在Ti粉表面,并在接触面生成TiAl3.反应放出的热量有利于加速反应的进行,促使TiAl3与Ti进一步反应生成TiAl.但是生成的TiAl3层阻碍了Al液与Ti粉的接触,制约了反应的进行.最后,在试样中可以同时看到完全反应的Ti粉和未完全反应的Ti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 自蔓延高温合成 反应机理 燃烧波淬熄法 毛细铺展-界面反应机制 熔融
下载PDF
多轴向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破坏特性和损伤机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丹丹 孙耀宁 王雅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1-388,共8页
通过对玻纤增强环氧乙烯基酯树脂(GF/EVE)和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GF/UP)复合材料的多轴向铺层设计试件进行低速冲击、弯曲和剪切破坏性力学试验,分析了不同铺层方式的GF/EVE和GF/UP复合材料冲击、弯曲和剪切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损... 通过对玻纤增强环氧乙烯基酯树脂(GF/EVE)和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GF/UP)复合材料的多轴向铺层设计试件进行低速冲击、弯曲和剪切破坏性力学试验,分析了不同铺层方式的GF/EVE和GF/UP复合材料冲击、弯曲和剪切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损伤及失效模式。结果表明:在铺层设计与工艺相同的情况下,CF/EVE的弯曲强度、冲击韧性均优于CF/UP;[0,90]6试件冲击能量吸收性能优于其他五种铺层方式;铺设角设计、树脂基体类型、铺层厚度对层合板剪切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并基于SEM与超声C扫描成像检测(C-SA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界面脱粘机制及损伤演化行为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纤 树脂 复合材料 冲击损伤 界面脱粘机制
原文传递
Al/SiC界面结合机制的研究现状(续)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建 潘复生 刘天模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AI/SiC复合材料 界面结合机制 界面反应
下载PDF
6063Al/Al_2O_3·SiO_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阻尼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杰 李月英 +1 位作者 曹占义 刘勇兵 《长春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10-13,共4页
利用搅拌铸造法 ,在 6 0 6 3变形铝合金中添加电厂飞灰颗料 ,制备了飞灰含量分别为5 %、 10 %、 15 %、 2 0 %的铝基飞灰复合材料。采用多功能内耗仪 ,利用低频扭摆法和声频衰减法对材料的低高频内耗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 ,在测试的温... 利用搅拌铸造法 ,在 6 0 6 3变形铝合金中添加电厂飞灰颗料 ,制备了飞灰含量分别为5 %、 10 %、 15 %、 2 0 %的铝基飞灰复合材料。采用多功能内耗仪 ,利用低频扭摆法和声频衰减法对材料的低高频内耗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 ,在测试的温度、频率范围内 ,较之铝基体 ,复合材料的阻尼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并且在同一频率、不同温度下 ,随着飞灰含量的增加和飞灰颗粒直径的减小 ,复合材料的内耗值有增加的趋势。另外还发现复合材料的低频内耗值要远大于其高频内耗值。在此基础上还对复合材料的内耗机制进行了探讨 ,认为该复合材料的内耗机制主要有本征内耗、位错内耗的界面内耗 ,而在较高温度下主要是界面内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铸造 铝基飞灰复合材料 界面内耗机制 阻尼特征
下载PDF
CFRP筋粘结式锚固体系界面失效演化机制及粘结强度计算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华 陈耀嘉 +2 位作者 谢斌 王鹏凯 邓朗妮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8-1708,共11页
为研究CFRP筋粘结式锚固体系的界面失效演化机制,以锚具内倾角和锚固长度为变化参数,完成了9组CFRP筋粘结式锚具组装件的静载试验。结合试件的失效模式、筋材的磨损程度和加载端粘结-滑移全过程曲线,对CFRP筋粘结式锚固体系界面失效演... 为研究CFRP筋粘结式锚固体系的界面失效演化机制,以锚具内倾角和锚固长度为变化参数,完成了9组CFRP筋粘结式锚具组装件的静载试验。结合试件的失效模式、筋材的磨损程度和加载端粘结-滑移全过程曲线,对CFRP筋粘结式锚固体系界面失效演化机制展开详细分析,从能量角度探讨了粘结界面能量耗散情况。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粘结强度的敏感程度,通过数学拟合给出了粘结强度回归公式,并与现有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对于CFRP筋粘结式锚固体系,化学胶结力仅在加载初期起作用,界面粘结应力主要由摩擦力和机械咬合力承担;相对弹性变形能受锚固长度和锚具内倾角的影响不明显,相对局部破坏能主要受锚具内倾角影响;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大,试件弹性粘结强度、极限粘结强度和残余粘结强度均有所降低;随着锚具内倾角的增大,未发生剪切破坏的试件极限粘结强度有所增大,但弹性粘结强度和残余粘结强度的变化则不明显。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参数与粘结强度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FRP筋根数>锚固长度>锚具内倾角>CFRP筋间距。本文粘结强度回归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CFRP筋粘结式锚固体系 界面粘结失效机制 粘结强度 锚固性能
原文传递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g/Cu bimetal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compound casting process 被引量:7
15
作者 De-xing XU Chang-lin YANG +2 位作者 Kang-ning ZHAO Hong-xiang LI Ji-shan ZH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233-1241,共9页
Mg/Cu bimetal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compound casting method, and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phase constitution and bonding strength at the interface were investigated.It is found that a good metallurgical bon... Mg/Cu bimetal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compound casting method, and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phase constitution and bonding strength at the interface were investigated.It is found that a good metallurgical bonding can be achieved at the interface of Mg and Cu,which consists of two sub-layers,i.e.,layer I with 30μm on the copper side composed of Mg2Cu matrix phase, on which a small amount of dendritic MgCu2 phase was randomly distributed;layerⅡ with 140μm on the magnesium side made up of the lamellar nano-eutectic network Mg2Cu+(Mg) and a small amount of detached Mg2Cu phase. The averag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the bimetal composite is measured to be 13 MPa.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fabrication proces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g/Cu bimetal composites as th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Cu bimetal composites compound casting interfacial bonding mechanism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interfacial mechanical behavior
下载PDF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制备及界面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乾 齐乐华 李贺军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88,共13页
在碳纳米管增强镁基(CNTs/Mg)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碳纳米管间极易因范德华力团聚,且碳和镁浸润性差,因此,研究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和良好的界面结合对CNTs/Mg复合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增强镁基(CNTs/Mg)复合材料... 在碳纳米管增强镁基(CNTs/Mg)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碳纳米管间极易因范德华力团聚,且碳和镁浸润性差,因此,研究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和良好的界面结合对CNTs/Mg复合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增强镁基(CNTs/Mg)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展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改善界面结合与碳纳米管化学镀层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制,并展望了CNTs/Mg复合材料未来的界面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镁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界面研究 界面增强机制
下载PDF
环糊精超分子自组装包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娟 杨宇 +2 位作者 于海燕 陈臣 田怀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环糊精因具有独特的“外亲水、内疏水”结构,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包合载体对性质活泼、易挥发、易氧化分解的活性组分进行保护,从而达到提高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的效果。本文从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出发,首先对其包合机理进行探究,... 环糊精因具有独特的“外亲水、内疏水”结构,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包合载体对性质活泼、易挥发、易氧化分解的活性组分进行保护,从而达到提高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的效果。本文从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出发,首先对其包合机理进行探究,即分析主体环糊精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包括环糊精单体与客体之间的包合反应、环糊精单体之间的自组装行为以及该行为下所形成的超分子体系与客体分子的包合机制;接着阐述有无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情况下环糊精界面稳定机制、表面活性剂与环糊精自组装形成复合乳化剂协同稳定客体机制等;然后,对环糊精包合物中客体分子的释放机制、缓释动力学模型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最后,从分子模拟及界面稳定机制方面对环糊精在超分子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自组装 包合机理 界面稳定机制 表面活性剂 释放机制
下载PDF
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物弥散强化12Cr钢中氧化物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丽娜 贾成厂 胡本芙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4-129,共6页
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络合剂,采用EDTA络合溶胶-凝胶法向氩气雾化制备的预合金粉末中添加Y2O3,复合粉通过热等静压致密化,锻造后固溶处理,制得化学成分为Fe-12Cr-2.5W-0.25Ti-0.2V-0.4Y2O3(0.4Y2O3/12Cr,质量分数,%)的氧化物弥散强化(... 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络合剂,采用EDTA络合溶胶-凝胶法向氩气雾化制备的预合金粉末中添加Y2O3,复合粉通过热等静压致密化,锻造后固溶处理,制得化学成分为Fe-12Cr-2.5W-0.25Ti-0.2V-0.4Y2O3(0.4Y2O3/12Cr,质量分数,%)的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铁素体钢(12Cr)。采用SEM、FE-SEM、XRD对复合粉末、热等静压态和锻造态Y2O3/12Cr铁素体钢中的氧化物的形成过程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化学法制备的Y2O3弥散强化0.4Y2O3/12Cr铁素体钢中氧化物的形成机制有络合热分解机制、界面反应机制和再析出机制。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和机械分散作用可获得细小均匀的氧化物强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溶胶-凝胶法 氧化物 弥散强化 络合热分解机制 界面反应机制 再析出机制
原文传递
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界面管理的关键因素与联结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易高峰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5,共9页
以长三角地区大学-企业的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构建界面资源整合、界面冲突管理、界面联结机制、企业吸收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界面资源整合、界面冲突管理、企业吸收能力均对协... 以长三角地区大学-企业的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构建界面资源整合、界面冲突管理、界面联结机制、企业吸收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界面资源整合、界面冲突管理、企业吸收能力均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效应。提升校企协同创新绩效,应建立基于互补性、互动性和互享性的资源整合模式,以清晰的知识产权归属为前提、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为基础和完善的分配制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基于制度保障和过程互动的沟通与信任机制和基于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相互协同的组织学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界面管理 界面联结机制 协同创新绩效
原文传递
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文俞 牟善斌 +1 位作者 秦麟卿 张清杰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2,共4页
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表明 ,木兰山蓝片岩中存在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界面区Fe、Al元素的线扫描曲线研究表明 ,(Fe,Al)类质同象替代为连生体界面共晶膜的形成机制。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 ,... 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表明 ,木兰山蓝片岩中存在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界面区Fe、Al元素的线扫描曲线研究表明 ,(Fe,Al)类质同象替代为连生体界面共晶膜的形成机制。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 ,说明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可有效确定光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均相近的微细粒连生体的组成矿物 ,其结果对认识木兰山蓝片岩的变质演化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 连生体 界面形成机制 电子探针 光学显微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