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 |
张抗抗
|
《文艺评论》
|
1986 |
68
|
|
2
|
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
戴桂玉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3
|
|
3
|
关于“七十年代人”的对话 |
宗仁发
施战军
李敬泽
|
《南方文坛》
|
1998 |
16
|
|
4
|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 |
乔以钢
|
《天津社会科学》
|
1988 |
14
|
|
5
|
女性写作:从身体到经验——兼论当代女作家的创作 |
胡彦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2
|
|
6
|
性别神话的坍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批判 |
王丽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7
|
女人为什么写作? |
陈慧
|
《文学自由谈》
CSSCI
|
1996 |
10
|
|
8
|
重塑“娜拉”:男性作家的期盼情怀、拯救姿态和文化困惑 |
丁帆
陈霖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0
|
|
9
|
《笨花》:女性叙事的隐痛及其艺术解决 |
闫红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6 |
10
|
|
10
|
李清照文学史地位的再认识 |
顾之京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9
|
|
11
|
女性文学和女性意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断想 |
阮忆
|
《文艺评论》
|
1987 |
9
|
|
12
|
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错置——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沙文主义解析 |
赵文书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3
|
《S》:厄普代克对“女性意识”的新探索 |
文楚安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6
|
|
14
|
概念·方法·个案——“女性文学”三题 |
王侃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15
|
凯特·米莉特的《性政治》与“女性形象”批评 |
顾红曦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7
|
|
16
|
血腥的“厌女结”─—对苏童“红粉意象群”颂莲形象的析解 |
杨书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4
|
|
17
|
关于当代作家性别观的问卷调查——十位作家的同题回答 |
张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18
|
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 |
徐成淼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19
|
试论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的妇女形象 |
胡亦乐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1991 |
5
|
|
20
|
论白先勇小说的“女性文学”倾向 |
李夏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