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生物耦合技术对偶氮染料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宓益磊 樊金红 马鲁铭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57-1461,共5页
酸性大红GR是一种较难生物降解的偶氮染料,采用一种电场和生物耦合的新型技术处理酸性大红GR模拟废水,并与单纯电化学法和好氧生物法进行试验对照。结果表明:反应6 h后,电化学法、好氧生物法、电-生物耦合技术对酸性大红GR的去除率分别... 酸性大红GR是一种较难生物降解的偶氮染料,采用一种电场和生物耦合的新型技术处理酸性大红GR模拟废水,并与单纯电化学法和好氧生物法进行试验对照。结果表明:反应6 h后,电化学法、好氧生物法、电-生物耦合技术对酸性大红G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5.7%、25.8%和71.2%,电-生物耦合技术能明显提高酸性大红GR的去除效果,起到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在15 mA微电流条件下电-生物技术能克服50 mg/L酸性大红GR对好氧生物处理的抑制作用,为高浓度难降解染料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 偶氮染料废水 生物强化处理
下载PDF
直流电场强化活性污泥法处理木质素废水的效能、污泥特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璐璐 丁丽丽 +2 位作者 贺雪濛 顾卓江 任洪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以溶解态木质素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直流电场条件下活性污泥反应器(R1,无电流,悬浮污泥)、电极生物膜反应器(R2,电流I=10~60 mA,无悬浮污泥)与电极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R3,I=10~60 mA,悬浮污泥)中木质素废水的处理效能、污... 以溶解态木质素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直流电场条件下活性污泥反应器(R1,无电流,悬浮污泥)、电极生物膜反应器(R2,电流I=10~60 mA,无悬浮污泥)与电极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R3,I=10~60 mA,悬浮污泥)中木质素废水的处理效能、污泥生理特性(活菌比、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三磷酸腺苷(ATP)等)、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的外加电流下,R3的木质素去除率均高于R2(p<0.05),其中,30 mA时达到最大值30.19%±0.47%,分别为R1、R2木质素去除率的2.01倍和1.46倍.反应器R2在20~40 mA时的总氮去除效果最好,达到71.96%±5.79%.分析R1、R3悬浮污泥发现,外加电流升高不改变悬浮污泥的活菌比(p>0.05),木质素去除率受LiP酶活影响不大;与低电流(10~30 mA)相比,高电流(40~60 mA)下悬浮污泥中C15∶0 ANTEISO的含量降低,长链磷脂脂肪酸(C19、C20)的相对含量增加;R3悬浮污泥中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和Janthinobacterium等可降解木质素的菌属在10 mA外加电流的刺激下相对丰度均最高.在电极微生物方面,与R3相比,R2阴极微生物中具有反硝化能力的Methyloversatilis成为优势菌属,阳极微生物中存在更多具有电子传递能力的菌属(Pseudomonas、Ralstonia).冗余分析(RDA)表明,悬浮污泥中Mycobacterium(降解木质素的好氧细菌)丰度与电流(I)显著正相关(p<0.05),与不饱和脂肪酸(UFA)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废水 -生物强化 废水处理效能 磷脂脂肪酸 生物 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电-生物强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宓益磊 樊金红 马鲁铭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8,共5页
介绍了电-生物强化技术的机理及该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电生物反应器的发展,总结了该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生物强化 影响因素 生物反应器 废水处理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肌肉强化治疗联合甲钴胺和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甘田 周玉森 李新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9期84-88,共5页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肌肉强化治疗联合甲钴胺和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肌肉强化治疗联合甲钴胺和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降糖、调脂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甲钴胺和胰激肽原酶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肌肉强化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临床症状、肌电学指标、肌肉能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量表(total symptoms scale,TSS)各项目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TSS各项目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峰力矩、双下肢骨骼肌质量、6 m步行速度均显著大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能力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甲钴胺和胰激肽原酶的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肌肉强化治疗DPN,能够在不影响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强患者肌肉能力、改善肌电学指标,从而进一步缓解其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肌肉强化治疗 甲钴胺 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