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孔径静态干涉成像光谱仪曝光时间控制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杨阳 刘学斌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9-54,共6页
为了克服不带电子快门的CCD成像探测器曝光时间无法控制的问题,提出了改变驱动时序的设计方法.在帧频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在水平读出之后增加电荷释放状态,将一帧之内多余时间段的电荷迅速排放掉,可以有效地控制CCD曝光时间,并克服CCD最... 为了克服不带电子快门的CCD成像探测器曝光时间无法控制的问题,提出了改变驱动时序的设计方法.在帧频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在水平读出之后增加电荷释放状态,将一帧之内多余时间段的电荷迅速排放掉,可以有效地控制CCD曝光时间,并克服CCD最小曝光时间为水平读出时间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大孔径静态成像光谱仪系统的抗饱和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且此方法的非线性度为4.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仪 曝光时间 驱动时序 CCD 电荷释放 电子快门 控制
下载PDF
基于EMTP的并联电容器—放电线圈回路放电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特 罗保松 +3 位作者 金祖山 金涌涛 王少华 周国良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90,共7页
现行标准对放电线圈的放电性能有要求,但目前尚无针对电容器组经放电线圈电荷释放过程精确计算的研究。本文建立了单相电容器组并联放电线圈放电回路的等值电路模型,并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使用EMTP对单相电容器经放电线圈的... 现行标准对放电线圈的放电性能有要求,但目前尚无针对电容器组经放电线圈电荷释放过程精确计算的研究。本文建立了单相电容器组并联放电线圈放电回路的等值电路模型,并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使用EMTP对单相电容器经放电线圈的放电过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放电过程符合较好。利用本文建立的放电回路电路模型,研究了放电线圈参数对放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电线圈一次绕组电阻增大,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端电压、电流的震荡衰减过程加快;放电线圈饱和电感值减小,电压震荡的第一个峰值减小、电荷释放速率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线圈 并联电容器 电荷释放 一次绕组电阻 饱和电感
下载PDF
低气压放电开关沿面闪络触发器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姚学玲 陈景亮 曾正中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7,共5页
脉冲功率技术和脉冲电流试验技术对放电开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较长的使用寿命、宽的工作范围、较小的触发时延及抖动等。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设计了伪火花开关的氧化锌半导体和高介钛酸钡陶瓷介质沿面闪络的触发装置,通过对表面放... 脉冲功率技术和脉冲电流试验技术对放电开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较长的使用寿命、宽的工作范围、较小的触发时延及抖动等。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设计了伪火花开关的氧化锌半导体和高介钛酸钡陶瓷介质沿面闪络的触发装置,通过对表面放电触发器的实验发现:高介钛酸钡陶瓷沿面闪络触发器显示出强而快的电荷释放能力,在伪火花开关工作的气压范围内,触发器能够在20~30ns内释放20~30μC的电荷量,释放的电子数达到1.25×1014~1.875×1014,触发电流的上升陡度可达120~320GA/s。上述两种介质材料制作的PSS,气压7Pa时,自击穿电压28kV,最小工作电压分别为360、130V,放电延时分别为380~106ns和80~35ns,时延抖动分别为85~23ns和22~6ns。研究结果表明:高介钛酸钡陶瓷沿面闪络触发器显示出比氧化锌半导体强而快的电荷释放能力,由其制作的伪火花开关具有极低的放电时延和时延抖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火花开关 沿面闪络 氧化锌半导体 钛酸钡陶瓷 电荷释放能力 放电时延 时延抖动
下载PDF
汽车燃油系统静电荷释放措施
4
作者 翁益明 胡正云 《时代汽车》 2020年第16期10-11,共2页
本文首先概述了汽车在加油过程与非加油过程中,静电荷产生的原理,及其危害;其次分析了释放不同级别的静电荷对燃油系统的要求;最后,重点研究了燃油系统中塑料加油管静电荷释放对结构和材料的要求,且提供了将加油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荷接... 本文首先概述了汽车在加油过程与非加油过程中,静电荷产生的原理,及其危害;其次分析了释放不同级别的静电荷对燃油系统的要求;最后,重点研究了燃油系统中塑料加油管静电荷释放对结构和材料的要求,且提供了将加油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荷接地释放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系统 电荷产生机理 电荷释放措施
下载PDF
高电阻率极板在收集电线焚烧烟尘中的应用
5
作者 林大建 江小华 +1 位作者 朱洪威 周永安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3年第6期3-4,共2页
高电阻率收尘极板是指收尘极板的电阻率远远大于金属极板的极板。高电阻率收尘极板在收集废旧电线焚烧烟尘的应用中 ,收集效率较高 ,能很好地防止烟气中的腐蚀物质对极板的腐蚀 ,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收集 电线焚烧烟尘 废旧电线 高电阻率极板 工艺流程 电收尘器 电荷释放特性
下载PDF
P3HT/PMMA双层聚合物电双稳器件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博 曹亚鹏 +1 位作者 胡煜峰 滕枫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90-1096,共7页
通过逐层旋涂的方法,制备了P3HT(poly(3-hexylthiophene))与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双层器件,并与二者的共混溶液制备的器件进行了性能对比。利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双层器件的横截面形貌;利用电流-电压(I-V)以及... 通过逐层旋涂的方法,制备了P3HT(poly(3-hexylthiophene))与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双层器件,并与二者的共混溶液制备的器件进行了性能对比。利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双层器件的横截面形貌;利用电流-电压(I-V)以及电流-读取次数(I-t)测试,测量了两种器件的开关比以及持续时间特性。其中,双层器件具有更好的开关比,可达1×10~3,同时反复读写测试表明器件性能非常稳定。为了解释电双稳现象产生的机理,对双层结构器件的电流-电压曲线进行了线性拟合,利用器件的能级图进行分析,得出了电荷在器件中的传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电荷俘获释放理论解释P3HT/PMMA双层器件电双稳特性产生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HT PMMA 有机电双稳器件 相分离 电荷俘获释放理论
下载PDF
Eu-Ru共掺NiO-SnO_2复合纳米粒子薄膜的阻变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昌 王玉磊 +1 位作者 徐彬 侯雪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69-1472,共4页
通过低温水浴法制备了Eu-Ru共掺杂NiO-SnO_2复合纳米粒子,透射电镜图像显示纳米粒子粒径均匀,选区电子衍射表明结晶性差,所测晶面间距与SnO_2和NiO相应卡片数据一致,水热机理分析表明纳米粒子由NiO-SnO_2微观p-n结组成.原子力显微镜测... 通过低温水浴法制备了Eu-Ru共掺杂NiO-SnO_2复合纳米粒子,透射电镜图像显示纳米粒子粒径均匀,选区电子衍射表明结晶性差,所测晶面间距与SnO_2和NiO相应卡片数据一致,水热机理分析表明纳米粒子由NiO-SnO_2微观p-n结组成.原子力显微镜测试薄膜表面平均粗糙度约0.25 nm,由于薄膜太薄及样品结晶性差,XRD分析未见明显衍射峰.电学测试表明纳米粒子薄膜具有可重复双极阻变特性,阈值电压约1 V,开关比约500.薄膜高阻态电学输运符合缺陷俘获载流子所致空间电荷限制导电机制,低阻态呈欧姆特性,故阻变机理应为电荷俘获及再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水浴法 NiO-SnO2复合纳米粒子 阻变特性 电荷俘获或释放 Eu-Ru共掺杂
下载PDF
基于电荷俘获-释放机制的电路PBTI老化建模
8
作者 李扬 易茂祥 +2 位作者 缪永 邵川 丁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2-576,共5页
针对传统反应扩散(reaction-diffusion,R-D)机制不适合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集成电路正偏置温度不稳定性(positive 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PBTI)老化效应分析的问题,文章采... 针对传统反应扩散(reaction-diffusion,R-D)机制不适合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集成电路正偏置温度不稳定性(positive 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PBTI)老化效应分析的问题,文章采用电荷俘获-释放(trapping-detrapping,T-D)机制,结合线性分析和数据拟合方法,建立了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ega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NMOS)管PBTI效应引起的基本逻辑门单元的时延退化预测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的电路PBTI老化预测结果与HSpice软件仿真得到的时延预测结果相比,平均误差为2%;关键路径时序余量评估实验表明,与基于R-D机制的老化时延模型相比,在相同的电路生命周期要求下,该模型需要的时序余量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偏置温度不稳定性(PBTI) 电荷俘获-释放 老化 时延退化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