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BR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亮 胡筱敏 +1 位作者 于鑫 钱光升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24-29,共6页
针对日益严苛的废水排放标准,必须提高废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和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性能。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膜分离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系统处理效果好、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等优点。文章梳理了MBR... 针对日益严苛的废水排放标准,必须提高废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和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性能。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膜分离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系统处理效果好、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等优点。文章梳理了MBR在废水脱氮除磷及难降解有机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介绍了MBR各种生物强化技术研究现状,为新型MBR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废水处理 脱氮除磷 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电混凝预处理工艺降低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金伟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75-78,86,共5页
简述了铁系和铝系电混凝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同时以铝为例从膜的内部污染和外部污染两方面阐述了电混凝控制膜污染的机理,内部污染的减轻主要是氢氧化铝的网捕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阻止小颗粒物进入膜内部堵塞膜孔,而外部污染的降低归因于... 简述了铁系和铝系电混凝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同时以铝为例从膜的内部污染和外部污染两方面阐述了电混凝控制膜污染的机理,内部污染的减轻主要是氢氧化铝的网捕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阻止小颗粒物进入膜内部堵塞膜孔,而外部污染的降低归因于形成的滤饼与膜之间的化学引力小。铁系和铝系电混凝在控制膜污染方面,铝系优于铁系。另外,电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控制膜污染的工艺,膜污染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在系统中发生的电中和,吸附和电化学氧化反应减少了膜表面的污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铁系 铝系 污染 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电流密度对电强化MBR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香梅 金春姬 +3 位作者 张思敏 张雪 高孟春 郭亮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68-1978,共11页
采用外加电场构建了电强化膜生物反应器(electrically enhanced membrane bioreactor,E-MBR)用以处理海水冲厕水,分析了在不同电流密度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活性污泥特性和膜污染行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流密度由2 A·m^(-2)增... 采用外加电场构建了电强化膜生物反应器(electrically enhanced membrane bioreactor,E-MBR)用以处理海水冲厕水,分析了在不同电流密度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活性污泥特性和膜污染行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流密度由2 A·m^(-2)增大至2.6 A·m^(-2)再增加至3.2 A·m^(-2)的过程中,E-MBR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4)^(+)-N)的平均去除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OD的平均去除率由90.88%增加至94.81%而后降低为86.74%,NH_(4)^(+)-N的平均去除率由95.31%增加至96.37%而后降低为88.33%。由于外加电场产生的电絮凝作用以及菌种对电场的耐受差异,不同电流密度下E-MBR中总磷(totalphosphorus,TP)的去除率均稳定在99%以上,而对照MBR(control membrane bioreactor,C-MBR)中TP的平均去除率仅为20%。E-MBR中混合液悬浮固体质量浓度(MLSS)均高于C-MBR系统,电流密度为2.6 A·m^(-2)时E-MBR中MLSS增长最快,电流密度为3.2 A·m^(-2)时EMBR中MLSS增长最缓慢。随着电流密度增大,污泥粒径逐渐增大,污泥Zeta电位(绝对值)均小于C-MBR系统的Zeta电位。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中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增大电流密度时,跨膜压差(TMP)的增长速率会随之降低,滤饼层阻力在系统总阻力中所占比例减少,说明外加电场可有效缓解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密度 强化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污泥性质 污染
原文传递
电辅助膜生物反应器体系中Co纳米催化膜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安路阳 宋迪慧 +4 位作者 杨爽 张立涛 屈泽鹏 李红欣 柳丽芬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9-1138,共10页
为探究电辅助膜生物反应器(electrical membrane bioreactor, EMBR)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效果、产电性能及抗膜污染性能,以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为前驱体,通过碳化制备具有高催化氧还原(oxygen reduction... 为探究电辅助膜生物反应器(electrical membrane bioreactor, EMBR)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效果、产电性能及抗膜污染性能,以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为前驱体,通过碳化制备具有高催化氧还原(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活性的负载Co纳米颗粒的氮掺杂碳催化剂(Co-NPs),以碳纤维布作为基体组装Co-NPs/PVDF碳纤维基催化膜,并构建催化膜耦合EMBR体系处理实际焦化废水.考察碳化温度、Co/N协同作用、N掺杂含量及形态对ORR活性的影响,探究了催化膜在EMBR体系中处理实际焦化废水的污染物去除效率、抗污染特性和产能效果.结果表明:①Co-NPs的ORR反应为4电子转移还原途径,还原产物为水.②Co-NPs/PVDF碳纤维基催化膜在微电场下保持稳定的高膜通量.催化膜污染在运行初期符合膜孔堵塞模型,后期表现为滤饼层污染模型控制,膜污染以滤饼层污染为主.微电场可以降低滤饼层比阻,能有效解决膜污染问题.③EMBR体系处理实际焦化废水,COD、TN、NH_(4)^(+)-N和挥发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7.2%、43.8%、82.9%和99.8%.④系统最大产电功率密度为823.8 mW/m^(3),库仑效率为8.3%.研究显示,以MOFs为前驱体制备的Co-NPs纳米催化剂,以碳纤维布作为基体制备Co-NPs/PVDF碳纤维基催化膜,耦合EMBR体系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了高效的污染物降解效率、能源转化效率,并且微电场环境可达到抗膜污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生物反应器 金属有机骨架 纳米材料 催化剂 焦化废水
下载PDF
电凝聚强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文希 李亮 +2 位作者 钱光升 孙家君 胡筱敏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6-60,共5页
在传统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膜组件两侧设置以铁为牺牲阳极的电凝聚极板,构建电凝聚-MBR(SMECBR),以高浓度氮磷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连续运行不排泥的前提下,考察传统MBR、电凝聚-MBR(铁电极)和电场-MBR(石墨电极)中污泥... 在传统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膜组件两侧设置以铁为牺牲阳极的电凝聚极板,构建电凝聚-MBR(SMECBR),以高浓度氮磷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连续运行不排泥的前提下,考察传统MBR、电凝聚-MBR(铁电极)和电场-MBR(石墨电极)中污泥特性和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 d后,传统MBR、电凝聚-MBR(铁电极)和电场-MBR(石墨电极)中MLSS分别从5.062,5.177,5.367 g/L变化为3.478,6.467,2.796 g/L,SVI从126.4,135.2,137.9 mL/g变化为237.2,88.2,236.1 mL/g;第1天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2.99%、87.11%和68.11%。电凝聚-MBR中能促进微生物生长,改善污泥性能,提高对磷的去除率。传统MBR与SMECBR的TMP到达40 kPa的时间分别为5.35 h和22.32 h,证明SMECBR能有效减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凝聚生物反应器(SMECBR) 生活污水 脱氮除磷 凝聚
原文传递
厌氧E-MBR反应器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爽 宋迪慧 +5 位作者 安路阳 张立涛 柳丽芬 屈泽鹏 徐歆未 李红欣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27-2441,共15页
【目的】将厌氧的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耦合的厌氧电辅助膜生物反应器(E-MBR)应用于实际工业焦化废水处理。【方法】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反应器进水的培养条件为PO_(4)^(3-)14.3 mg/L、Fe^(2+)0.2 mg/L、Fe^(3+)0.1 m... 【目的】将厌氧的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耦合的厌氧电辅助膜生物反应器(E-MBR)应用于实际工业焦化废水处理。【方法】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反应器进水的培养条件为PO_(4)^(3-)14.3 mg/L、Fe^(2+)0.2 mg/L、Fe^(3+)0.1 mg/L、Co^(2+)0.1 mg/L和Mn^(2+)0.2 mg/L。在此条件下考察了该反应器对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及厌氧污泥的污泥特性、产电性能、胞外聚合物(EPS)、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未优化的培养条件相比,工业焦化废水COD的去除率提高了23%;污泥浓度(MLSS)、比重、沉降速度增加,污泥体积指数(SVI)降低,表明污泥颗粒化及沉降性能提高;污泥中溶解性EPS(SMP)、松散态EPS(LB-EPS)及紧密结合态EPS(TB-EPS)这3种组分中的蛋白质与多糖的比例(P/C)分别降低0.12、0.25和0.16,表明污泥更易于被降解;厌氧污泥的产电性能增强;高通量分子测序结果表明,反应器中污泥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优势菌群突出;经扫描电镜(SEM)对比结果表明,反应器阴极膜的污染情况也得到了一定的减缓。【结论】优化进水培养条件可以达到使反应器污水处理效率提高、清理周期缩短和运行更稳定等效果,对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节能环保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辅助生物反应器 正交优化实验 污泥特性 性能 生物群落结构 污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