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破“刻板印象”: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 被引量:7
1
作者 哈嘉莹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77,共6页
多年来,尽管中国一直在努力地建构国家形象,提升传播实力,但不可否认,中国海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与中国自身的发展始终不完全对位。由于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海外传媒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将中国形象妖魔化... 多年来,尽管中国一直在努力地建构国家形象,提升传播实力,但不可否认,中国海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与中国自身的发展始终不完全对位。由于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海外传媒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或刻板化。如何突破负面的"刻板印象",向世界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渠道、多领域长期不懈地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刻板印象 刻板化 纪录电影 中国纪录片 战争题材 霍夫兰 电影眼睛 英国《卫报》 新闻报道
原文传递
电影史上的“真实”与“真理”
2
作者 杭东 《电影画刊》 2013年第6期30-31,共2页
真实电影(Cinma vrit),为1960年代法国发起之一派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Cinma vrit意为"真实的电影",这个语汇翻译自苏联导演维尔托夫(Dziga Vertov)20年代的系列电影Kino-Pravda,原意为借由并列的影... 真实电影(Cinma vrit),为1960年代法国发起之一派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Cinma vrit意为"真实的电影",这个语汇翻译自苏联导演维尔托夫(Dziga Vertov)20年代的系列电影Kino-Pravda,原意为借由并列的影像(juxtapositions of scenes)获取被掩盖的真实。1922年佛菜赫堤(Robert Flaherty)所导的影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有时被视为真实电影的始祖。该片除了影像和后制加上的配乐外,就只有少量的插卡作为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维尔托夫 纪录电影 写实主义电影 法国电影 系列电影 卢佐 剧情片 电影眼睛 电影制作
原文传递
试论航拍作为新感受力建构的方式和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余权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57,共3页
近年来,航拍在纪录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些甚至成为整部片子的拍摄形式。航拍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各不相同,效果也不尽相同。将航拍理解为电影眼睛,作为基于技术条件所产生的"第四人称单数"的视角,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 近年来,航拍在纪录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些甚至成为整部片子的拍摄形式。航拍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各不相同,效果也不尽相同。将航拍理解为电影眼睛,作为基于技术条件所产生的"第四人称单数"的视角,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实现手段,作为人类新感受力创造和重构的新的方式,航拍将给我们带来更多与这个世界沟通和交流的途径。理解航拍,才能更好地使用航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拍 电影眼睛 第四人称单数 新感受力
原文传递
诗意化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8-30,共3页
完成于1929年的《持摄影机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强纪实性和多义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在19世纪20年代是一部极具实验色彩的先锋派作品。[1]整部作品以定格动画、快速运动、叠化、双屏等多种特效技术手段结合叙事结构倾导演之所有强调了"... 完成于1929年的《持摄影机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强纪实性和多义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在19世纪20年代是一部极具实验色彩的先锋派作品。[1]整部作品以定格动画、快速运动、叠化、双屏等多种特效技术手段结合叙事结构倾导演之所有强调了"电影眼睛"的观点。影片从拍摄视角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眼睛 诗意化 叠化 维尔托夫 先锋派 叙事结构 纪实电影 拍摄过程 构成主义 双屏
下载PDF
从真理电影到真实电影:纪录观念的继承与革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家东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93-96,共4页
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让·鲁什开创了真实电影的电影流派。这样一个电影流派以街头随机采访技巧著称,使在场美学成为当代纪录片拍摄的主要方法。真实电影的实践一般被认为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导演维尔托夫的真理电影,其理论更... 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让·鲁什开创了真实电影的电影流派。这样一个电影流派以街头随机采访技巧著称,使在场美学成为当代纪录片拍摄的主要方法。真实电影的实践一般被认为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导演维尔托夫的真理电影,其理论更继承了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本文试图梳理鲁什真实电影与维尔托夫真理电影之间的渊源,从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等作品中找寻真实电影的技巧与方法,并探讨真实电影对真理电影在纪实美学上的继承与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电影 电影眼睛 纪录形态 纪实美学
原文传递
城市之音——浅析《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的先锋艺术特色
6
作者 赖嘉祎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7期169-171,共3页
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城市交响曲”电影是工业化与电影相遇的产物。《柏林,大都市交响曲》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城市交响曲”电影,其先锋性艺术特色深受未来主义思想和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影响,开创了“城... 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城市交响曲”电影是工业化与电影相遇的产物。《柏林,大都市交响曲》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城市交响曲”电影,其先锋性艺术特色深受未来主义思想和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影响,开创了“城市交响曲”这一电影类型范式。本文从“城市交响曲”电影的产生出发,从工业化背景、未来主义思想和“电影眼睛”理论三个层次剖析《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的先锋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响曲”电影 未来主义 电影眼睛
下载PDF
纪录片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建构——谈《我和电影有个约会》的创作
7
作者 徐思源 《剧影月报》 2015年第5期60-63,共4页
2014年,由作家毕飞宇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推拿》热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影片的创作团队,并将焦点从梅婷、郭晓冬等著名演员那里转移到了以盲女身份本色出演,并力夺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的张磊身上。从剧组返回后,刚刚从盲... 2014年,由作家毕飞宇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推拿》热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影片的创作团队,并将焦点从梅婷、郭晓冬等著名演员那里转移到了以盲女身份本色出演,并力夺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的张磊身上。从剧组返回后,刚刚从盲校毕业的张磊应聘来到了苏州吴江的一家妇幼按摩中心工作,于是我们产生了创作《我和电影有个约会》的想法。这是一部反映盲人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生存现状的纪录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电影流派 主客体关系 台湾电影 毕飞宇 梅婷 弗拉哈迪 电影眼睛 拍摄对象 特殊社会群体
下载PDF
论纪录片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敏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21,共2页
  作为一种概念内涵宽泛的电影形式,纪录片题材内容或形式没有特别限定.这种宽松给予了创作者一种自由思维和行动的空间.许多年来,纪录片编导者们以不同视角阐述了自己的纪录片观念,看似纷杂的观点背后有一点无可争议,那就是:纪录片...   作为一种概念内涵宽泛的电影形式,纪录片题材内容或形式没有特别限定.这种宽松给予了创作者一种自由思维和行动的空间.许多年来,纪录片编导者们以不同视角阐述了自己的纪录片观念,看似纷杂的观点背后有一点无可争议,那就是:纪录片应该真实记录和表达真实生活,一切创作原则均应以此为基础."无论什么电影,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想象自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一样置身于事件发生的现场".显然,纪录片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即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拍摄者 弗拉哈迪 拍摄对象 电影眼睛 主客体
下载PDF
论电影《尼斯印象》中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睿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8-92,共5页
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让·维果一生中只有四部作品,但其影片中表现出的社会批判、诗意精神,为影坛提供了另类探索经验。在纪录片领域,维果提出"纪录的观点",并在第一部作品《尼斯印象》中得以践行,片中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深... 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让·维果一生中只有四部作品,但其影片中表现出的社会批判、诗意精神,为影坛提供了另类探索经验。在纪录片领域,维果提出"纪录的观点",并在第一部作品《尼斯印象》中得以践行,片中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深刻揭露了贫富分化和人的异化问题。影片的表现手法上,维果遵循维尔托夫"出其不意地捕捉现实"理念,并采取摄影的非常规视角对现实进行陌生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维果 超现实主义 观点纪录片 电影眼睛 陌生化
下载PDF
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
10
作者 王怡静 侯鹏华 《东南传播》 2023年第3期15-17,共3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更新换代逐渐拓展着人们的视听感官世界,人们在享受着媒介所带来的狂欢和快感的同时,媒介所构建的景观社会让人们在“隐性凝视”的状态下自我分离,这种凝视不仅是外部投来的凝视,也是媒介发展建构的景观中个体对...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更新换代逐渐拓展着人们的视听感官世界,人们在享受着媒介所带来的狂欢和快感的同时,媒介所构建的景观社会让人们在“隐性凝视”的状态下自我分离,这种凝视不仅是外部投来的凝视,也是媒介发展建构的景观中个体对自身的“凝视规训”即以虚幻的景观为样板进行自我再塑造与再转换。从眼睛、摄像机到数字监控,“电影眼睛”在后现代媒介变化的推动下实现了形式上的变迁,并以时代特征的形式展现出来,媒介的更新加剧了凝视权力的深入,人们精神上痛苦不堪,呈现出“麻醉中痛苦狂欢”的图景,但依然有部分突破和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凝视 电影眼睛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跨文化纪录片的视角差异
11
作者 柯锦煌 《青年记者》 2010年第4Z期40-41,共2页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批西方电影人前来中国,拍摄以中国和中国人为主题的纪录片。不同的创作视角,借助各自的镜头,映照出了同一时代、同一个国度、同一群人不同的历史与不同的真实。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西方电影 安东尼奥尼 创作视角 电影眼睛 默里 拍摄条件 拍摄对象 画骨 勒纳
下载PDF
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12
作者 王芳 《视听》 2013年第7期14-15,共2页
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电影之后所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片子,记录了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可以称为最早的电影纪录片。之后,整个十九世纪在欧洲各国出现了"纪录片运动"、"自由电影"... 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电影之后所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片子,记录了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可以称为最早的电影纪录片。之后,整个十九世纪在欧洲各国出现了"纪录片运动"、"自由电影"、"电影眼睛派"等多个纪录片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 电影眼睛 卢米埃尔兄弟 中国纪录片 剧情片 望长城 话说运河 大型纪录片
下载PDF
把眼睛放在世界中间
13
作者 万轶群 张燕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5-77,共3页
从纪录片创作伊始,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就是捉摸不定的。此后各种风格流派也都围绕这个命题提出各自的理论主张,其中包括维尔托夫提出的将主观客观相结合的电影眼睛理论。但拍摄时机和现实情况都使纪录片的纯粹真实具有不可能性,创作者可... 从纪录片创作伊始,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就是捉摸不定的。此后各种风格流派也都围绕这个命题提出各自的理论主张,其中包括维尔托夫提出的将主观客观相结合的电影眼睛理论。但拍摄时机和现实情况都使纪录片的纯粹真实具有不可能性,创作者可通过再现和架构的方式,以适当的"虚构"来再现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 虚构 电影眼睛
下载PDF
家用投影仪 实用才是硬道理
14
作者 凌慧 《家用电器》 2017年第8期76-77,共2页
"近几年来,投影仪从以往的主攻商用教育市场,开始逐渐转向家用,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技术上的突破,促使投影仪价格持续下降,也让更多家庭用户购买投影仪成为可能。"对于有孩子的家庭,选择购买投影仪则更多的是出于保护孩子视力... "近几年来,投影仪从以往的主攻商用教育市场,开始逐渐转向家用,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技术上的突破,促使投影仪价格持续下降,也让更多家庭用户购买投影仪成为可能。"对于有孩子的家庭,选择购买投影仪则更多的是出于保护孩子视力的考虑。技术升级跨越瓶颈2010年以后,投影仪从以往的主攻商用教育市场,开始逐渐转向家用,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技术方面,新光源的应用、短焦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光源 教育市场 短焦镜头 影机 标准分辨率 投影图像 色彩鲜明 专业品质 液晶屏幕 电影眼睛
原文传递
监控“游魂”和数据库的“挪用者”
15
作者 苏涵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第2期95-97,共3页
从“电影眼睛”到“监控之眼”:影像中的监控“游魂”2007年,作为版画艺术家而声名大噪的徐冰从美国返回国内,偶然在电视上对法制节目中公共摄像头的一瞥,激发了他的电影冲动。徐冰创作的《蜻蜓之眼》或许帮他走出了美术馆,他的实验精... 从“电影眼睛”到“监控之眼”:影像中的监控“游魂”2007年,作为版画艺术家而声名大噪的徐冰从美国返回国内,偶然在电视上对法制节目中公共摄像头的一瞥,激发了他的电影冲动。徐冰创作的《蜻蜓之眼》或许帮他走出了美术馆,他的实验精神得以拥抱主流。得益于电影专业人员的加入,《蜻蜓之眼》如期于2017年入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斩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节目 电影眼睛 声名大噪 数据库 影评人 游魂 洛迦诺 摄像头
下载PDF
论吉加·维尔托夫对中国电影理论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言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1-98,共8页
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两度译介到中国,对刘呐鸥等人的先锋电影理论、袁牧之和郑君里等人的左翼纪录电影理论、丛峰等人的"新纪录电影"理论,都产生了深刻... 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两度译介到中国,对刘呐鸥等人的先锋电影理论、袁牧之和郑君里等人的左翼纪录电影理论、丛峰等人的"新纪录电影"理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吉加·维尔托夫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电影流派和电影人的影响,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论是显在的还是隐性的,不论是正解还是误读,总体上看,都是积极有益的,打开了中国电影人的理论视野,促进了中国现代电影理论,特别是纪录电影理论的发展。如果能将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著作和全部电影作品系统而完整地译介到中国,对中国电影理论与创作,将会产生更加积极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加·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
下载PDF
吉加·维尔托夫与百年中国电影--以《持摄影机的男人》《延安与八路军》《马大夫的诊所》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言坤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0-217,共8页
前苏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及其代表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初译介到中国开始,就对中国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潜隐的,也有显在的。20世纪30年代刘呐鸥所代表的“新感觉派”电影,20世... 前苏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及其代表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初译介到中国开始,就对中国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潜隐的,也有显在的。20世纪30年代刘呐鸥所代表的“新感觉派”电影,20世纪40年代袁牧之所代表的左翼纪录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丛峰等人的“新纪录电影”,都与维尔托夫之间存在比较显在的影响关系。由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的不同,中国电影在电影观念、电影创作目的、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对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及其电影作品的理解、认识与接受也就不同,具有比较明显的主体差异性与历史阶段性。虽然每个历史阶段不同电影人所受的影响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纪录电影形式的关注,对纪录真实的坚持与执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加·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理论 《持摄影机的人》 中国电影 记录电影
下载PDF
纪录电影的可见世界——电影眼睛学派观念在纪录片《天地玄黄》中的新维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海超 王跃 《传播力研究》 2019年第13期4-5,8,共3页
罗恩·弗里克是美国一位传奇式纪录片导演兼摄影师,其代表作品《天地玄黄》以高超的摄影技法、唯美的影像画面、独特的审美风格及诗意的影像语言,探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本文以弗里克的作品为落脚点,从电影眼睛学派的视... 罗恩·弗里克是美国一位传奇式纪录片导演兼摄影师,其代表作品《天地玄黄》以高超的摄影技法、唯美的影像画面、独特的审美风格及诗意的影像语言,探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本文以弗里克的作品为落脚点,从电影眼睛学派的视角解析其纪录电影中有关影像建构、影像风格和影像叙事的特征,以来论证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视角下的电影眼睛派在创作中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玄黄 电影眼睛学派 可见世界 美学表达
下载PDF
世界电影理论文献专栏
19
作者 吉加·维尔托夫(苏) 李念语(译)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9-112,共4页
维尔托夫的这篇宣言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宣言之一,也显示出他与同时期的苏联电影人之间的区别。与未来主义者一样,维尔托夫主张一种纯粹的电影,一种远离了只关注传统戏剧和讲故事的“摄影师”(Cinematographers)的电影,一种为... 维尔托夫的这篇宣言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宣言之一,也显示出他与同时期的苏联电影人之间的区别。与未来主义者一样,维尔托夫主张一种纯粹的电影,一种远离了只关注传统戏剧和讲故事的“摄影师”(Cinematographers)的电影,一种为了创造而不是科学的电影,这种电影使得人类能够成为“电影机器”本身,维尔托夫呼吁电影必须死去才能够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电影眼睛 电影机器
原文传递
世界电影流派一览——电影眼睛派 被引量:7
20
作者 皇甫一川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28-28,共1页
电影眼睛派是指二十年代初期的苏联,在以吉加·维尔托夫为领导的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的电影理论和创作流派,其创作的影片虽然不多,但由于他们对电影蒙太奇手法作了最初的实验,并在理论上主张电影的纪录功能,而影响广泛和深远。
关键词 电影眼睛 电影流派 维尔托夫 电影工作者 电影理论 创作流派 吉加 电影艺术家 电影观念 蒙太奇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