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彗星试验对4种化学物质诱导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被引量:
1
1
作者
杨东平
张美辨
何继亮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验证彗星试验可否用于检测不同类型化学诱变剂诱发的DNA损伤。方法人淋巴细胞经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拟紫外线诱变剂)、甲基甲烷磺酸酯(MMS,烷化剂)、博来霉素(BLM,拟X射线诱变剂)和丝裂霉素C(MMC,DNA交联损伤剂)染毒3h,再培养0h...
目的验证彗星试验可否用于检测不同类型化学诱变剂诱发的DNA损伤。方法人淋巴细胞经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拟紫外线诱变剂)、甲基甲烷磺酸酯(MMS,烷化剂)、博来霉素(BLM,拟X射线诱变剂)和丝裂霉素C(MMC,DNA交联损伤剂)染毒3h,再培养0h或21h,然后用彗星试验检测这4种化合物所诱发的DNA单链断裂(SSB)。结果彗星试验能立即检出4-NQO、MMS和BLM诱发的SSB,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P<0.01),在21hDNA损伤程度减轻(与0h比较,P<0.01)。MMC诱发的DNA损伤在染毒后21h才被检出,并有剂量-效应关系(P<0.01)。结论虽然这4种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制不同,但彗星试验仍能检测出他们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淋巴细胞
DNA损伤
彗星试验
DNA损伤
4-硝基喹啉氧化物
甲基
甲烷
磺酸
酯
博来霉素
丝裂霉素C
诱变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保红
鲁德强
+5 位作者
金力奋
郑伟
楼建林
邓红平
李晴宇
何继亮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h和21h检测...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h和21h检测1.8GHz微波、4种化学诱变剂及微波联合4种诱变剂所诱发的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所用的指标为尾长(TL)和尾相(TM)。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为2h和3h。结果微波组所诱发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分别与MMC和4NQO的联合暴露组所诱发的DNA损伤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MMC组和4NQ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微波对BLM和MMS所诱发DNA损伤的增强效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GHz(SAR为3Wkg)微波暴露2h并不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但能增强MMC、4NQO的DNA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诱变剂
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损伤作用
甲基
甲烷
磺酸
酯
诱发DNA损伤
DNA损伤效应
4NQO
统计学
丝裂霉素
比吸收率
博莱霉素
硝基喹啉
人外周血
体外实验
彗星试验
暴露时间
微波辐射
增强效应
MMC
氧化物
暴露后
对照组
原文传递
2450 MHz微波对三种诱变剂致DNA损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美辨
金力奋
+2 位作者
何继亮
胡军
郑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 研究 2 4 5 0MHz(5mW cm2 )微波 (MW)与 3种化学诱变剂对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检测淋巴细胞经微波和化学诱变剂单独及联合作用后 ,不同培养时间 (0h和 2 1h)的DNA损伤。微波与化学诱变剂联合...
目的 研究 2 4 5 0MHz(5mW cm2 )微波 (MW)与 3种化学诱变剂对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检测淋巴细胞经微波和化学诱变剂单独及联合作用后 ,不同培养时间 (0h和 2 1h)的DNA损伤。微波与化学诱变剂联合暴露方式有 3种 :微波辐射后化学诱变剂染毒、微波与化学诱变剂同时暴露、化学诱变剂染毒后微波辐射。 3种化学诱变剂是丝裂霉素C(MMC ,DNA交联剂 )、博来霉素 (BLM ,似X线剂 )、甲基甲烷磺酸酯 (MMS ,烷化剂 )。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是 2h和 3h。结果 微波组培养 0h和 2 1h ,彗星尾长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培养 2 1h后 ,当MMC浓度为 30 .0 0 μmol L时 ,MW +MMC组、MW MMC组和MMC +MW组的尾长分别为 (18.0 0± 5 .96 )、(2 1.79± 11.4 7)、(2 2 .32± 8.10 ) μm ;当MMC浓度为 3.0 0μmol L时 ,尾长分别为 (8.99± 3.75 )、(12 .4 0± 5 .35 )、(14 .0 0± 5 .38) μm ,明显高于相应的MMC组[(9.4 2± 3.34) μm和 (6 .5 0± 2 .89) μm],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MW +BLM组和MW +MMS组的DNA损伤与相应的BLM组和MMS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2 4 5 0MHz(5mW cm2 )微波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化学诱变剂
微波
丝裂霉素C
博来霉素
甲基
甲烷
磺酸
酯
原文传递
题名
彗星试验对4种化学物质诱导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被引量:
1
1
作者
杨东平
张美辨
何继亮
机构
嘉兴学院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出处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共4页
基金
科技部中意国际合作项目(国科外字[2000]0120
No1)
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012104)
文摘
目的验证彗星试验可否用于检测不同类型化学诱变剂诱发的DNA损伤。方法人淋巴细胞经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拟紫外线诱变剂)、甲基甲烷磺酸酯(MMS,烷化剂)、博来霉素(BLM,拟X射线诱变剂)和丝裂霉素C(MMC,DNA交联损伤剂)染毒3h,再培养0h或21h,然后用彗星试验检测这4种化合物所诱发的DNA单链断裂(SSB)。结果彗星试验能立即检出4-NQO、MMS和BLM诱发的SSB,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P<0.01),在21hDNA损伤程度减轻(与0h比较,P<0.01)。MMC诱发的DNA损伤在染毒后21h才被检出,并有剂量-效应关系(P<0.01)。结论虽然这4种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制不同,但彗星试验仍能检测出他们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效应。
关键词
人淋巴细胞
DNA损伤
彗星试验
DNA损伤
4-硝基喹啉氧化物
甲基
甲烷
磺酸
酯
博来霉素
丝裂霉素C
诱变剂
Keywords
Comet assay
DNA damage
4NQO
MMS
Bleomycin
Mitomycin
分类号
R994.6 [医药卫生—毒理学]
R361.3 [医药卫生—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8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保红
鲁德强
金力奋
郑伟
楼建林
邓红平
李晴宇
何继亮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所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出处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0434)
文摘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h和21h检测1.8GHz微波、4种化学诱变剂及微波联合4种诱变剂所诱发的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所用的指标为尾长(TL)和尾相(TM)。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为2h和3h。结果微波组所诱发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分别与MMC和4NQO的联合暴露组所诱发的DNA损伤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MMC组和4NQ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微波对BLM和MMS所诱发DNA损伤的增强效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GHz(SAR为3Wkg)微波暴露2h并不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但能增强MMC、4NQO的DNA损伤效应。
关键词
化学诱变剂
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损伤作用
甲基
甲烷
磺酸
酯
诱发DNA损伤
DNA损伤效应
4NQO
统计学
丝裂霉素
比吸收率
博莱霉素
硝基喹啉
人外周血
体外实验
彗星试验
暴露时间
微波辐射
增强效应
MMC
氧化物
暴露后
对照组
Keywords
Microwaves
Comet assay
DNA damage
Mutagens
分类号
R594.8 [医药卫生—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2450 MHz微波对三种诱变剂致DNA损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美辨
金力奋
何继亮
胡军
郑伟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所
浙江大学校医院湖滨分院
出处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6-269,共4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 0 0 43 4)
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 (0 12 10 4)
文摘
目的 研究 2 4 5 0MHz(5mW cm2 )微波 (MW)与 3种化学诱变剂对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检测淋巴细胞经微波和化学诱变剂单独及联合作用后 ,不同培养时间 (0h和 2 1h)的DNA损伤。微波与化学诱变剂联合暴露方式有 3种 :微波辐射后化学诱变剂染毒、微波与化学诱变剂同时暴露、化学诱变剂染毒后微波辐射。 3种化学诱变剂是丝裂霉素C(MMC ,DNA交联剂 )、博来霉素 (BLM ,似X线剂 )、甲基甲烷磺酸酯 (MMS ,烷化剂 )。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是 2h和 3h。结果 微波组培养 0h和 2 1h ,彗星尾长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培养 2 1h后 ,当MMC浓度为 30 .0 0 μmol L时 ,MW +MMC组、MW MMC组和MMC +MW组的尾长分别为 (18.0 0± 5 .96 )、(2 1.79± 11.4 7)、(2 2 .32± 8.10 ) μm ;当MMC浓度为 3.0 0μmol L时 ,尾长分别为 (8.99± 3.75 )、(12 .4 0± 5 .35 )、(14 .0 0± 5 .38) μm ,明显高于相应的MMC组[(9.4 2± 3.34) μm和 (6 .5 0± 2 .89) μm],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MW +BLM组和MW +MMS组的DNA损伤与相应的BLM组和MMS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2 4 5 0MHz(5mW cm2 )微波辐射
关键词
DNA损伤
化学诱变剂
微波
丝裂霉素C
博来霉素
甲基
甲烷
磺酸
酯
Keywords
Microwaves
Comet assay
DNA damage
Mitomycin(MMC)
Bleomycin(BLM)
Methyl methanesulfonate(MMS)
分类号
R114 [医药卫生—卫生毒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彗星试验对4种化学物质诱导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杨东平
张美辨
何继亮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8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
王保红
鲁德强
金力奋
郑伟
楼建林
邓红平
李晴宇
何继亮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4
原文传递
3
2450 MHz微波对三种诱变剂致DNA损伤作用的影响
张美辨
金力奋
何继亮
胡军
郑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