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己安人:中国传统修身之学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海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134,共8页
修身之学是一条自我觉醒、渴望寻求终极真理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为己、由己、求己的觉悟之道。修身是一个自我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真理的自我展开、绽放的过程。道只能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实现自身。在长期的修炼之中,通过诚... 修身之学是一条自我觉醒、渴望寻求终极真理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为己、由己、求己的觉悟之道。修身是一个自我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真理的自我展开、绽放的过程。道只能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实现自身。在长期的修炼之中,通过诚敬守拙、克己慎独、安贫乐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持戒循礼和笃行弘道,改过自新,不断完善自身,逐渐实现固本、正心、明志、致知、正行和利人的目标,最后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一自由之学,含摄丰富的人生哲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和实践哲学,可为当今各民族之思想源泉,以对治时代的症疾,从而构建新的中国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之学 反求诸
下载PDF
孟子关于“天”和“命”的二重理解与区分——从“在我”和“在外”出发的思考
2
作者 钟治民 《科教文汇》 2016年第19期156-157,185,共3页
儒家自孔子开始,便提出"由己"与"由人"的不同。孟子继承孔子"由己"与"由人"的区分,将人间之事作了"在我"和"在外"的两种理解,并进一步从天道与性命贯通的角度为此种区分... 儒家自孔子开始,便提出"由己"与"由人"的不同。孟子继承孔子"由己"与"由人"的区分,将人间之事作了"在我"和"在外"的两种理解,并进一步从天道与性命贯通的角度为此种区分和理解寻求形而上的依据。由此彰显出孟子对"天"和"命"的两种不同理解与区分:"天"有"义理之天"和"运命之天"的不同,而天所赋予于人者为"命",因此"命"就有"义命"和"时命"的区别。"义命"和"时命"的区别又决定了人间事物有"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两种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我 在外 天性 天命
下载PDF
“由己”到“三爱”:陈独秀早年思想的演变
3
作者 陈长松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2-94,共3页
在陈独秀早年的报刊实践活动中,曾先后使用过"由己"与"三爱"两个笔名,其中"由己"是《国民日日报》时期使用的笔名,"三爱"是《安徽俗话报》时期使用的笔名。"由己"到"三爱"... 在陈独秀早年的报刊实践活动中,曾先后使用过"由己"与"三爱"两个笔名,其中"由己"是《国民日日报》时期使用的笔名,"三爱"是《安徽俗话报》时期使用的笔名。"由己"到"三爱"笔名的变化,反映出陈独秀早年思想的走向,即从个人色彩强烈的"由一己之欲"转向启发民众"爱国家"、"爱真理"与"爱人道",不仅预示着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初步形成,也确立了陈独秀的终身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三爱
下载PDF
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理念的身体伦理学论绎 被引量:21
4
作者 金玉柱 王岗 李丽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0-75,共6页
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技击理念迥异于西方格斗项目之技击观,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与生命关怀。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身体伦理学的视野出发,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的"点到为止"体... 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技击理念迥异于西方格斗项目之技击观,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与生命关怀。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身体伦理学的视野出发,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的"点到为止"体现了一种中国人独有的辩证法思想,它遵循着"以身为度"的身体行为规范,深契着"为仁由己"的身体伦理教化,践履着"利用安身"的身体处世智慧;它是"德性与能力"内在交融的修养之方,内矩与外矩相互关联的自在之境,成人与成己彼此交错的高扬之维。它演绎了一种智慧形态的境界,这一境界进一步赋予了意义世界以深沉的价值内涵,习武者的主体性价值在这种"身德互训"的场域之中最终得以真正落实与开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武术 点到为止 以身为度 为仁 利用安身 身体伦理 哲学
下载PDF
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为仁由己”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再林 张慧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以往人们对"为仁由己"的理解多囿于一般道德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其身体之基,这使得"为仁由己"更像是抽象的道德命题而非切身的生命智慧。从身体出发,己与仁不是道德符号化的存在者,而是源于"生生之几"的可... 以往人们对"为仁由己"的理解多囿于一般道德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其身体之基,这使得"为仁由己"更像是抽象的道德命题而非切身的生命智慧。从身体出发,己与仁不是道德符号化的存在者,而是源于"生生之几"的可能性存在。为仁由己在时间维度上是"身德互训"之过程,具有当下性并向未来而敞开;在空间维度上是自我和他者对话和交往的方式,通过礼而实现生命的和谐共在。生命在这种时空统一的境域性实践中彰显出真正的主体性价值和实践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仁 身体 生生 实践
下载PDF
儒家修身方法论及其现实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南方 《管子学刊》 2000年第1期50-55,共6页
关键词 儒家 理想人格 为仁 忠恕之道 能近取譬之道 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与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
7
作者 郑治文 《朱子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76-290,共15页
儒学是成德之学。儒家人文精神的重点落在道德性上,而儒家道德精神的重点又落在主体性上。合而言之,“道德主体”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质所在。自孔子以仁注礼,开创儒学,儒家道德主体精神便由孔子仁学而奠基。“为仁由己”“人能... 儒学是成德之学。儒家人文精神的重点落在道德性上,而儒家道德精神的重点又落在主体性上。合而言之,“道德主体”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质所在。自孔子以仁注礼,开创儒学,儒家道德主体精神便由孔子仁学而奠基。“为仁由己”“人能弘道”“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这种道德主体精神的凝练表达。可惜的是,孔子虽有此种认识,却并未能够予以充分论证和展开。孔子之后,孟子接续其内向化的理论致思,以心性而说仁,开出性善论,将道德价值根源直接内化于人心,从而从根本上挺立了人作为道德主体而存在的意义,并由此从哲学上实现了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后孟子时代”的儒家道德主体精神,尤其是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中的道德主体精神,皆由孟子性善论的心性儒学立场而转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文精神 现代新儒学 为仁 心性儒学 儒家道德 道德主体 主体精神 性善论
原文传递
以“仁”为核心的南轩特色教育
8
作者 李永华 《文史杂志》 2023年第5期120-122,共3页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从孔子开始,儒家主流的价值导向,都认为君子应该克己为公,立足于自我的德性自觉和善良意志,恢复和践行礼制,即所谓“为仁由己”。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被其后儒家所继承和发挥,并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南宋...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从孔子开始,儒家主流的价值导向,都认为君子应该克己为公,立足于自我的德性自觉和善良意志,恢复和践行礼制,即所谓“为仁由己”。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被其后儒家所继承和发挥,并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南宋时期的教育家张栻,对仁学思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仁”即“人心”即“天理”。张栻以理学家谙熟的体用范畴诠解“仁”与“礼”,他认为,礼制秩序可以保持整个社会的安定,仁者自然应当依循和遵守。在张栻的家乡四川绵竹有南轩中学。南轩中学在继承和发扬南轩教育精神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成就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者爱人 为仁 仁雅教育 继承发扬
下载PDF
孟子天命观探析
9
作者 陈鼎 《华夏文化》 2023年第2期9-13,共5页
天命一直以来是儒家关注的重要概念,也是先秦诸子集中讨论的话题。孔子受西周时期天命观的影响,他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拥有绝对权威的力量,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天命一直以来是儒家关注的重要概念,也是先秦诸子集中讨论的话题。孔子受西周时期天命观的影响,他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拥有绝对权威的力量,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主张“畏天”,但个体在面对“天命”时,也并不是无所作为,正如孔子所讲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说明孔子也十分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个体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知天”的目的,但孔子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因此将目光转移到人身上,以上种种观点都对孟子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观 颜渊 富贵在天 为仁 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身努力 先秦诸子 孔子
下载PDF
礼文与仁心
10
作者 李旭 《文史知识》 2023年第1期18-23,共6页
春秋之世,礼教陵夷,孔子尝感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而当门下高弟颜渊问仁之际,孔子复答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此观之,孔门... 春秋之世,礼教陵夷,孔子尝感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而当门下高弟颜渊问仁之际,孔子复答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此观之,孔门仁礼论是往复双向的:一方面,如果没有仁心作为基础,任何仪节都将流为具文;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礼仪的疏导,人又无从体证其自心本具之仁。关于“礼”与“仁”的关联与分际,宋儒尝作性理学的诠释,今人复有历史学、哲学的分析,均具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无意另立新说,而欲重访汉学旧义,借助东汉经师郑玄《仪礼》注释,从具体的礼文细节入手,探求先儒礼教的仁心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礼为仁 仁心 《仪礼》 颜渊 性理学 为仁 天下归仁
原文传递
论儒家的道德自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宁新昌 《现代哲学》 1999年第2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道德自律 道德主体 儒家 “性” 道德本体 性即理 为仁 只存有而不活动 “天道” “诚”
下载PDF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理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秀红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47,共5页
"为仁由己"的道德理路体现出孔子仁治天下的基本脉络,具体表现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之道三个方面:就仁者爱人而言,仁者以"修己"为基点而以"安百姓"为目的,爱人从"爱亲"出发以"济众&... "为仁由己"的道德理路体现出孔子仁治天下的基本脉络,具体表现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之道三个方面:就仁者爱人而言,仁者以"修己"为基点而以"安百姓"为目的,爱人从"爱亲"出发以"济众"为旨归,这是个体道德目标与社会道德目标的统一;就克己复礼而言,克己主张率性而修,复礼主张合理损益,使礼的重心由制度"他律"向道德"自律"过渡,这是道德主体性与社会规范性的统一;就忠恕之道而言,忠恕确立了尽己推己的德治内容,能近取譬明确了推己及人的德治方法,这是德治内容与德治方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仁 道德理路 仁者爱人 复礼 忠恕之道
下载PDF
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泽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3-20,共8页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孔子 主体能动性 思想述评 道德选择 人的本质 道德信念 为仁 伦理思想 对立统一
原文传递
浅析“为仁由己”之主体自由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慧敏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通过道德自律原则体现了一种主体自由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自由既蕴含了一定人道主义和理性精神,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又未摆脱其原始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它仍不失为当代人文精神建... 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通过道德自律原则体现了一种主体自由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自由既蕴含了一定人道主义和理性精神,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又未摆脱其原始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它仍不失为当代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借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为仁 主体自
下载PDF
儒学道德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亚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6-42,共7页
儒学道德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李亚宁孔子首创的儒学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流传2000多年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为国内外思想界所关注。儒学道德哲学是入世哲学,人是与天地并存或天人合一的存在物,因而凸现对人自身的... 儒学道德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李亚宁孔子首创的儒学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流传2000多年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为国内外思想界所关注。儒学道德哲学是入世哲学,人是与天地并存或天人合一的存在物,因而凸现对人自身的绝对肯定。当今西方世界,到处谈论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道德 道德理性 道德自律 孔子 生命哲学 道德哲学 现代新儒学 道德律 为仁 整体论
下载PDF
柔性智慧:中国文化的主线——以《论语》为中心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中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5,共21页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柔性品格不仅是先儒的基本取向,而且依旧体现在孔子思想中并为孔子所发扬光大,从而在后儒中有其长久而明显的表征。可以说...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柔性品格不仅是先儒的基本取向,而且依旧体现在孔子思想中并为孔子所发扬光大,从而在后儒中有其长久而明显的表征。可以说,这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主线。这种柔性智慧主要表现在尚文不尚武、为仁由自不由他、重德不重法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柔性智慧 为仁 尚文不尚武 重德不重法
原文传递
朱熹人生境界理论述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宁新昌 《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 1998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熹的人生境界理论曾有相当的影响。在其境界理论中,他所提倡的为仁由己乃是自律性的,而非他律的。这一自律精神贯穿在居敬穷理的功夫当中,经由居敬穷理就可以走入与理为一的圣人境界。但朱熹反对把这一境界神秘化...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熹的人生境界理论曾有相当的影响。在其境界理论中,他所提倡的为仁由己乃是自律性的,而非他律的。这一自律精神贯穿在居敬穷理的功夫当中,经由居敬穷理就可以走入与理为一的圣人境界。但朱熹反对把这一境界神秘化。朱喜思想的意义在于他把人看成是有理性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就是在对象性的修养认知活动中转识成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仁 道德自律 居敬穷理 圣人与理为一
下载PDF
孔子仁学的内涵与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允生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33-35,共3页
孔子道德政治的起点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追求。道德在孔子那里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仁是它的集中体现。仁,甲骨文、金文中均未出现,仁的概念大约起于西周后期。《毛诗·国风》有“洵美且仁”,《尚书·金滕》载:“予仁若考”。到春秋时... 孔子道德政治的起点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追求。道德在孔子那里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仁是它的集中体现。仁,甲骨文、金文中均未出现,仁的概念大约起于西周后期。《毛诗·国风》有“洵美且仁”,《尚书·金滕》载:“予仁若考”。到春秋时期,仁,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观念。从《左传》、《国语》的记载来看,对于仁,当时有下列几种主要见解:其一,亲亲为仁。《国语·晋语》载:“为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学 论语 道德追求 《国语·晋语》 个体人格 《左传》 “爱人” 为仁 仁者爱人 道德政治
下载PDF
从程颐到朱熹、张栻的“休复下仁”解 被引量:2
19
作者 向世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4-37,共4页
"仁"在《周易》经文和《彖》、《象》中只出现过唯一一次,即复卦六二爻《小象》的"修复下仁"说。程颐将"志从于阳"、"能下仁"与"复之休美"相关联,注重出以公心和"克己复礼为仁&... "仁"在《周易》经文和《彖》、《象》中只出现过唯一一次,即复卦六二爻《小象》的"修复下仁"说。程颐将"志从于阳"、"能下仁"与"复之休美"相关联,注重出以公心和"克己复礼为仁"。朱熹解"下于仁"为"向下依附于仁人",重心在劝导接近仁者而增益德行,并以此为学者最切要的工夫。张栻注意到孔子"此独言仁"而要求揭示孔子的"深旨",克私为公以复归仁不仅仅是道德的自律,也是基于"复"之气化运行的天人的相合。人之"为仁"原本面临的"克"、"复"的艰难性,被阴从于阳、柔顺于刚的"下仁"或"从仁"的必然性所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下仁 为仁 复礼为仁
下载PDF
“为仁由己”的主体性道德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永华 《保定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3-85,共3页
"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属性和品质,它具有成己成物的内在要求,"为仁由己"说明了行为主体"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自律意识以及对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表明了道德实践活动中主体性价值。
关键词 “仁” “为仁 主体性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