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人复天”、“艺与道合”及其他 被引量:5
1
作者 蒲震元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4,共8页
在中国传统艺术学的潜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这是一种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道”为艺术生命终极本体的东方文艺本体观,极具中国特色。这种本体观首先是“立天定人”,提出文艺“原于道”(主要指大宇宙生... 在中国传统艺术学的潜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这是一种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道”为艺术生命终极本体的东方文艺本体观,极具中国特色。这种本体观首先是“立天定人”,提出文艺“原于道”(主要指大宇宙生命本体之道,包含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伦理之道)及“明道”、“载道”、“观道”、“文从道中流出”诸说;另一方面,则是重视“由人复天”,要求“人”与“天”一、“艺与道合”,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本文侧重论述后一方面。讨论“由人复天”、“艺与道合”的大宇宙生命美学实质及主要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艺术学 “艺与道合” 文艺本体观 生命美学
下载PDF
“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 被引量:3
2
作者 蒲震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25,共6页
本文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中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范畴的东方生命美学特征,并讨论"自然"论美学观对传统文艺创作、作品、接受美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因篇幅较长,经删削后先发表前三节。"自然"论美学观对作品美... 本文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中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范畴的东方生命美学特征,并讨论"自然"论美学观对传统文艺创作、作品、接受美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因篇幅较长,经删削后先发表前三节。"自然"论美学观对作品美学、接受美学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后再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自得 虚静 地之性 身与竹化 趣味
下载PDF
“混沌”之美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志昂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混沌”之美陈志昂司空图列“雄浑”于二十四诗品之首,其词有曰:“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浑”是什么意思?它在美学上的意义是什么?在汉语中,“浑”(或“混”、“昆”)有天地万物、混沌未分、胚胎未成、浑然一体、混同、杂多... “混沌”之美陈志昂司空图列“雄浑”于二十四诗品之首,其词有曰:“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浑”是什么意思?它在美学上的意义是什么?在汉语中,“浑”(或“混”、“昆”)有天地万物、混沌未分、胚胎未成、浑然一体、混同、杂多、混乱、污浊、流转、运行、盛大、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阴阳刚柔 《白雨斋词话》 《诗品》 二十四诗品 莎士比亚 《蕙风词话》 陈廷焯 《介存斋论词杂著》
原文传递
易道与书法——谈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
4
作者 邓宝剑 《东南学术》 2003年第6期125-129,共5页
本文旨在从先秦文化典籍《周易》那里探求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 ,看《易》道在哪些方面启示着中国书法的审美品格。首先 ,《易传》强调易道周盈天地 ,而中国书论所一贯强调的也正是尊崇天地、妙合自然的原道观念。从《易传》中的“乾坤... 本文旨在从先秦文化典籍《周易》那里探求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 ,看《易》道在哪些方面启示着中国书法的审美品格。首先 ,《易传》强调易道周盈天地 ,而中国书论所一贯强调的也正是尊崇天地、妙合自然的原道观念。从《易传》中的“乾坤其易之门”到书法理论中的“书肇于自然”,正是易道向书法艺术领域的贯注与延伸。其次 ,《易》对书法的启示还在于境界之学的内在品质。重视自然形象与人格境界的统一 ,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使得易学自《易传》始成为真正的境界之学。而书学同样是在人的情感境界上实现着从“肇于自然”向“造乎自然”的转换和提升。再次 ,易学中“立象尽意”的理论也启示着中国书法重意趣、重精神的审美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自然 立象尽意
下载PDF
从“立天定人”到“由人复天”——刘熙载书论中“我”的主体意识论
5
作者 张红军 《当代艺术》 2013年第1期45-46,共2页
刘熙载的书论以其辩证的文艺观而为书界好评,在碑盛帖微的时代,刘熙载的中肯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碑学和帖学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刘熙载对书学的别一贡献便是对书家主体意识的强调,有时这一论述不但为论者所忽略,还被过度地理解为... 刘熙载的书论以其辩证的文艺观而为书界好评,在碑盛帖微的时代,刘熙载的中肯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碑学和帖学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刘熙载对书学的别一贡献便是对书家主体意识的强调,有时这一论述不但为论者所忽略,还被过度地理解为对伦理道德的过分关注,这是有失公允的。其对"碑学"、"帖学"矛盾的调和,在于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突破"立天定人"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由人复天"的命题,强调了在学书过程中"我"的存在,重视发挥主体的求变能力,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其整个的书论中,建构了一个以人为本位,将德(道统)、人、天整合为一个有机体,使"我"既不为德所缚,又不纯任于天,成为其独开新径,辨证论书的一个重要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 主体意识书如其
原文传递
“元分”品格——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二
6
作者 陶型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刘熙载重视人品与艺品的紧密关系,从整体上以人品喻指艺品,把人物的三品简括为艺术的三品,并区分了高下:元分品格最上,英杰品格次之,卑猥品格则不入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析了刘氏元分品格论的特质:其一,元分品格论植根于思孟心性说,体... 刘熙载重视人品与艺品的紧密关系,从整体上以人品喻指艺品,把人物的三品简括为艺术的三品,并区分了高下:元分品格最上,英杰品格次之,卑猥品格则不入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析了刘氏元分品格论的特质:其一,元分品格论植根于思孟心性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由人复天"、"天人合一"理念;其二,元分品格体现为既平凡又伟大的"常道",饱含着中华文明以中道理性制约极端思维的精神;其三,元分品格在艺术上标举和而不同的"兼美",体现着中和之美的精髓;其四,元分品格是"品居极上"的本色美,是"无思无为"理想化审美心境的自然流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分品格 中道理性 中和之美 无思无为审美心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