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秋意悠远 人间好时节
1
作者 邱俊霖 《工会信息》 2024年第16期41-42,共2页
日升月落,亘古不变,而人却一代代不同。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总是会想着让这个佳节过得更有仪式感。那么,在没有网络,甚至连电都没有的时代,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呢?各式美食花样多,中秋之夜吃月饼,有专家考证,现代... 日升月落,亘古不变,而人却一代代不同。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总是会想着让这个佳节过得更有仪式感。那么,在没有网络,甚至连电都没有的时代,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呢?各式美食花样多,中秋之夜吃月饼,有专家考证,现代月饼的雏形应出现在宋代。至于月饼与“中秋”的结合,大致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的。比如,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见,明代的中秋节不仅吃月饼,而且月饼蕴含“团圆”之义,人们还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亘古不变 中秋节 元明时期 仪式感 中秋之夜 专家考证 团圆
原文传递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2
作者 温长路 《养生月刊》 2024年第4期292-293,共2页
俗语有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意思是说,春三月,把美丽的荠花戴在头上非常漂亮,连妖艳的桃李花也会感到逊色的.文献记载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俗语有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意思是说,春三月,把美丽的荠花戴在头上非常漂亮,连妖艳的桃李花也会感到逊色的.文献记载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清·顾禄《清嘉录》曰:"芥菜花,俗呼野菜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月三日 繁华 桃李 文献记载
原文传递
夜访张宪
3
作者 朱光明 《杭州》 2024年第5期72-73,共2页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九记载:“履泰山之西,为仙姑山、张宪墓。”其西“东山弄口,可通古荡、西溪,灵隐山脉,至此少伏,若断而连”。20世纪以来,林风眠、林文铮等一代绘画名家生活于此.
关键词 张宪 林风眠 西湖游览志 灵隐山
下载PDF
南宋的“回易”以及杭州话的“回”
4
作者 曹晓波 《杭州》 2023年第8期58-59,共2页
《咸淳临安志》的京城图上,在荐桥西侧,有“回易库”的标注。当年的荐桥附近,多有阿拉伯人居住,田汝成的文字称之为“回回”。如今的回回新桥与凤凰寺,都是那时的遗留。这“回易库”,让人想到善做生意的阿拉伯人。
关键词 凤凰寺 杭州话 阿拉伯人 回回
下载PDF
《明史》《明世宗实录》所载田汝成历官勘误
5
作者 刘利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3年第4期103-105,共3页
《明史》和《明世宗实录》对著名文学家田汝成所任官职的记载均存在讹误,并被后世史籍和当今流传甚广的数种文史工具书所承袭。文章依据新出墓志文献和明人文集、方志等史料,勘正了正史对田汝成官职的错误记载。
关键词 《明史》 《明世宗实录》 官职 勘误
原文传递
西湖有志 肇始于此--《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赏析
6
作者 李华丽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1,共2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词佳句不断,世代相传朗朗上口,明代著名文史学家田汝成(1503—1557)汇总历代诗人有关西湖山水的题咏修成的志书《西湖游览志》《西湖游...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词佳句不断,世代相传朗朗上口,明代著名文史学家田汝成(1503—1557)汇总历代诗人有关西湖山水的题咏修成的志书《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就图文并茂详细记录了西湖的山水美景。田汝成自幼在西子湖畔长大,“归田后,盘桓湖山,穷浙西诸名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子湖畔 西湖游览志 图文并茂 诗词佳句 文史学家
下载PDF
明代袁州府推官陈辂墓表墓志考释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利平 姚锦鸿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92,共10页
新出土明代袁州府推官陈辂墓表、墓志分别由著名文学家田汝成、理学家林希元撰写,但均未被现存田、林二人别集收录,亦未见于其他史籍,属新出文献。该文献详载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陈辂押解朱宸濠的具体路线、过程和朱宸濠被擒后之... 新出土明代袁州府推官陈辂墓表、墓志分别由著名文学家田汝成、理学家林希元撰写,但均未被现存田、林二人别集收录,亦未见于其他史籍,属新出文献。该文献详载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陈辂押解朱宸濠的具体路线、过程和朱宸濠被擒后之状态及被处死细节等重要信息,还涉及明中叶十多位重要官员的事迹,可补正史之缺,纠史籍之误,亦可与史、志互证,对研究明中叶历史,特别是“宁王之乱”及陈氏家族史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辂 墓表墓志 宁王朱宸濠 王阳明 林希元
原文传递
杨孟瑛力排群议开浚西湖
8
作者 吕以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74-77,共4页
古都杭州在历史上的繁荣,离不开西湖。杭州和西湖的关系,大文豪苏轼形象地比为“人”和“眉目”的关系。他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接着他又说。“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古都杭州在历史上的繁荣,离不开西湖。杭州和西湖的关系,大文豪苏轼形象地比为“人”和“眉目”的关系。他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接着他又说。“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治,也会象许多古代的其他湖泊一样,沿着治泽化的途径,加上人为的侵占而湮废。当时苏轼就面临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的严重局面。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历代较有远见的统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瑛 中说 涌金门 白乐天 东坡居士 敬仰之情 子瞻 十年 湖上
下载PDF
阿寄事迹考论
9
作者 张世敏 《华中学术》 CSSCI 2016年第1期99-105,共7页
义仆阿寄的故事在明清两代广为流传,按文献类别可分为文集、小说、史志三支,故事的源头不是宁稼雨在《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所说的文言小说《阿寄传》,而是《田叔禾小集》中的《阿寄》一文。阿寄故事正好发生、流传于明初禁... 义仆阿寄的故事在明清两代广为流传,按文献类别可分为文集、小说、史志三支,故事的源头不是宁稼雨在《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所说的文言小说《阿寄传》,而是《田叔禾小集》中的《阿寄》一文。阿寄故事正好发生、流传于明初禁奴与明末奴变之间,通过对文献进行解读,可知在禁奴与奴变之间,还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过渡期,士大夫阶层一方面绕过禁奴政令,已默认了庶民蓄奴的事实;另一方面在主奴关系松动甚至主奴秩序颠倒时,士大夫希望通过树立道德榜样来维系奴仆忠于主人的关系。各种文献中的阿寄故事承载着士大夫们重构主仆关系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寄 禁奴 奴变
原文传递
“细说”纪昀——介绍《阅微草堂笔记·丐妇涉水》
10
作者 竺洪波 《作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3期85-89,共5页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 西湖游览志 滦阳消夏录 文源阁 宛委别藏 袁子才 和珅 槐西
原文传递
论《辽纪》的史料价值
11
作者 时仁达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7-72,共6页
对明代田汝成编纂的《辽纪》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得出了该书非取材于《明实录》的结论。认为它的史料来源于私人书疏和官署册牍,能对明代官书所记载的历史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辨析评估了《辽纪》的史料价值,审慎拣择、博考,以求其是,可... 对明代田汝成编纂的《辽纪》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得出了该书非取材于《明实录》的结论。认为它的史料来源于私人书疏和官署册牍,能对明代官书所记载的历史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辨析评估了《辽纪》的史料价值,审慎拣择、博考,以求其是,可为当代明代地方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纪》 明代 私记
下载PDF
满郭人争江上望——田汝成《观潮》赏析
12
作者 竺洪波 《作文世界(初中版)》 2004年第2期5-8,共4页
关键词 潮神 西湖游览志余 泰山日出 关扑 《武林旧事》 西湖名胜 珠翠罗绮 诗所 教阅
原文传递
从许筠《闲情录》看明代出版业及典籍东传
13
作者 左江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32-51,共20页
许筠(1569—1618),字端甫,号蛟山、惺所、白月居士等,为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学者,一生著述丰富,流传至今的有《惺所覆瓿稿》二十六卷,《蛟山臆记诗》二卷,诗话《鹤山樵谈》一卷,以及用谚文写作的小说《洪吉童传》。在创作之外,许筠还... 许筠(1569—1618),字端甫,号蛟山、惺所、白月居士等,为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学者,一生著述丰富,流传至今的有《惺所覆瓿稿》二十六卷,《蛟山臆记诗》二卷,诗话《鹤山樵谈》一卷,以及用谚文写作的小说《洪吉童传》。在创作之外,许筠还编撰了大量典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筠 洪吉童传 郭良翰 樵谈 三山街 文献通考 眉公 潘埙 胡文焕
原文传递
“三百六十行”大型组雕的创作
14
作者 李三汉 《武汉文史资料》 2016年第1期60-61,1,共2页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开始有关于行业的记载,是在唐朝,把社会上的行业分为三十六行:肉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珠宝行、丝绸行……后来明朝嘉靖年间,文学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一书中,又用了"三百六十...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开始有关于行业的记载,是在唐朝,把社会上的行业分为三十六行:肉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珠宝行、丝绸行……后来明朝嘉靖年间,文学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一书中,又用了"三百六十行"表明明代的各行各业比唐宋时候多,后来"三百六十行"就变成了一个各行各业的统称概称。社会发展到现在,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旧的行业不断消失或濒临消失,人们被现代化潮流所驱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六行 西湖游览志馀 生活智慧 中国传统农业 人物形象 文化发展史 文化遗产研究 张昕 美术学院教授
下载PDF
四川话语词考释(二则)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义方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61-61,共1页
四川地处西南,山高水险.人民多囿于本土,与外地少有往还.语言虽代有嬗变,但相对稳定.所以.今天四川话中仍保留着不少古语、古方言、文言、宗教用语.现就所知者考释如下.(一)巴鼻、不巴鼻说话有据,做事入情入理,四川人就说“巴鼻”,否则... 四川地处西南,山高水险.人民多囿于本土,与外地少有往还.语言虽代有嬗变,但相对稳定.所以.今天四川话中仍保留着不少古语、古方言、文言、宗教用语.现就所知者考释如下.(一)巴鼻、不巴鼻说话有据,做事入情入理,四川人就说“巴鼻”,否则称之.不巴鼻”.如:“这样说还巴鼻”.“他搞那一套全不巴鼻”.“巴鼻”是宋代吴方言.明田汝成《委巷丛谈》:“杭人语,人作事无据者曰没巴鼻.”又:清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若是如此读书,如此听人说话,全不是自做功夫,全无巴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话 知者 四川人 山高水险 朱子语类 辑略 张伯行 魂气 日没
下载PDF
蛀米大虫
16
作者 洪璇 《源流》 2000年第6期63-63,共1页
广州俗语有"蛀米大虫",用以嘲笑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庸人或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吏。米虫,身白头黑,形状如蛆,蠕蠕而动,米储久了便会生虫,损蚀米粮.故名蛀米虫,用以喻人,则称蛀米大虫。自古民间惯用虫来形容令人厌恶、鄙视之人,... 广州俗语有"蛀米大虫",用以嘲笑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庸人或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吏。米虫,身白头黑,形状如蛆,蠕蠕而动,米储久了便会生虫,损蚀米粮.故名蛀米虫,用以喻人,则称蛀米大虫。自古民间惯用虫来形容令人厌恶、鄙视之人,如对脑满肠肥、吮吸民膏的官绅,则比喻为"蠢侵嘉树,蛀耗米珠"的虱子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游览志余 嘉树 米珠 令人 诗云 仗马 景灵宫 弯腰曲背 迎驾
原文传递
田汝成《重刻文选序》有三种结尾
17
作者 范志新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重刻文选序》 结尾方式 明朝
原文传递
左右睦邻 且坐喫茶 记“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喫七家茶——开化龙顶品鉴会”
18
作者 艺田 《茶博览》 2014年第5期77-77,共1页
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5月12日,... 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5月12日,天日晴好,和风惠畅,记者放下案头琐事,来到位于杭州市西溪创意产业园J幢的西溪客厅闲坐吃茶,真正体验了一次田汝成笔下的立夏乐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茶 丁檀 西湖游览志馀 西溪 创意产业园 品鉴 林禽 中国茶都
原文传递
东窗事发
19
作者 隋明 《文史知识》 1983年第5期99-99,共1页
这个典故出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秦桧与妻王氏在东窗下定计,杀害了岳飞,秦桧死后,在地狱受苦,托方士转告王氏'东窗事发'。后常以'东窗事发'说明阴谋暴露。故事虽为因果报应封建迷信,但反映了人民对秦桧的憎恨... 这个典故出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秦桧与妻王氏在东窗下定计,杀害了岳飞,秦桧死后,在地狱受苦,托方士转告王氏'东窗事发'。后常以'东窗事发'说明阴谋暴露。故事虽为因果报应封建迷信,但反映了人民对秦桧的憎恨。【原文】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游览志余 窗下 铁枷 舟中 情恨 婆王 船上 右仆射 放掉
原文传递
牛年话牛
20
作者 吴树德 《前线》 2021年第2期49-49,共1页
六畜之一的牛,原为野生。在距今数千年的陕西半坡和姜寨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中,均挖掘出牛的骨骼。牛在古代家驯后常用于耕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谓之... 六畜之一的牛,原为野生。在距今数千年的陕西半坡和姜寨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中,均挖掘出牛的骨骼。牛在古代家驯后常用于耕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谓之鞭春。制小牛遍关缙绅家,谓之迎春。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以示五谷丰登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寨 芒神 浙江余姚 河姆渡 迎春 中华全国风俗志 西湖游览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