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田庐(舍)辨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兴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5,共5页
汉唐以来,各家受《汉书.食货志》的影响,从先秦文献中推演出井田制度下农夫的居住形式,即自春至秋居于田间庐舍,入冬回到聚居的廛里。宋代《陈农书》的"居处之宜"将这种先秦农人的生活方式做了进一步的系统发挥。通过对这种... 汉唐以来,各家受《汉书.食货志》的影响,从先秦文献中推演出井田制度下农夫的居住形式,即自春至秋居于田间庐舍,入冬回到聚居的廛里。宋代《陈农书》的"居处之宜"将这种先秦农人的生活方式做了进一步的系统发挥。通过对这种说解形成过程的梳理,及对秦简文字的分析,发现,先秦农人是住在里之中的,他们并没有两处住宅。田间即使会有一些简易的茅舍,通常也是不居人的,偶有住人的时候也都属非正常状况,并有诸多的限制,这样的茅舍就是《汉书.食货志》所谓先秦田庐的蓝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下载PDF
汉代的田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斌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5,89,共7页
先秦之时的田庐是集体居住于里社的农民设立在田地中用于临时休息、存放物品、看护庄稼的小棚屋,初始的田庐面积狭小,形制简陋,不能久居。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代田庐的涵义扩大并逐渐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仍然保留原始的形态,有的还被政府... 先秦之时的田庐是集体居住于里社的农民设立在田地中用于临时休息、存放物品、看护庄稼的小棚屋,初始的田庐面积狭小,形制简陋,不能久居。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代田庐的涵义扩大并逐渐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仍然保留原始的形态,有的还被政府赋予治安警戒的功用;另一部分则逐渐由临时棚舍发展成为较稳定的居住之所,面积和形制都得以扩大,成为新的自然聚落的产生基础,而这一类田庐就成为汉代儒家学者想象先秦井田制下的田庐形制的现实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聚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