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一个失落的女人》中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守仁
-
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
文摘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华顿的《莉莉·巴特》以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为背景,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都市生活。而威拉·凯瑟则以描写刻画美国中西部大草原的风土人情见称,被文学史家列入“中西部作家群”。凯瑟的第六部小说。
-
关键词
福雷
弗兰克
威拉·凯瑟
叙述者
斯威特
德莱塞
啄木鸟
田园世界
莉莉·巴特
拓荒时代
-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伊甸园之梦——论英国的田园文学
被引量:2
- 2
-
-
作者
丁世忠
杨欣
-
机构
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9-62,共4页
-
文摘
在英国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缅怀古朴的宗法制社会,寻觅梦中的伊甸乐园。英国田园文学多借“牧羊人”意象来阐释作家们对“爱情生活”、“田园世界”和“人品修养”的体悟,寄托他们的人生理想,表现他们对尘世纷争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关键词
爱情生活
田园世界
人品修养
英国文学
田园牧歌
-
Keywords
love
pastoral world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ion
British literature
pastoral
-
分类号
I106.9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论陶渊明藉田园开创的诗歌新美典
被引量:2
- 3
-
-
作者
蕭馳
-
机构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115-167,共53页
-
文摘
本文强调陶渊明对中国诗歌的贡献在创造出足以辉耀整个传统的新美典。文章提出陶氏的社会理想接近“秦汉之际新儒家”,故其对力田和个体生命的态度与孔孟扦格。而陶诗美感的源泉,则在与此生命态度相关的“委运”和“乘化”。本文第二、三节转入对陶诗田园世界和抒情自我的讨论,并以三端概括陶诗新美典:首先,“乘化”的生命态度令诗人自时间面去体悟四季、晨昏的循环,天人一体、身心一体地感知熟稔的土地。由此生出的不设色的田园世界,与诗坛逐渐声色大开的局面形成对照。其次,陶诗解构了屈原开创的抒情自我原型,首次将诗人自我形象白描在日常生活化背景之上。最後,陶诗以彻底的内在主义,为中国诗歌由嵇康开始的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找到了归宿。
-
关键词
陶渊明
秦汉之际新儒家
乘化
田园世界
抒情
自我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重论陶渊明及其田园世界
- 4
-
-
作者
章海生
-
机构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
出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40-45,共6页
-
文摘
本文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重新解读。重点讨论了诗人的生命意识,人格意识,以及诗歌田园世界的文化建构,以求对陶渊明研究中的社会学解读及单一审美视角有所超越。
-
关键词
陶渊明研究
田园世界
田园诗
田园生活
生命意识
文化建构
人格意识
审美视角
古代知识分子
重新解读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闹市里的田园(外一篇)
- 5
-
-
作者
余继聪
-
机构
中国散文家协会
中国散文家协会主办《中国散文家》双月刊杂志
北京《华夏散文》月刊杂志
-
出处
《大理文化》
2010年第11期41-45,共5页
-
文摘
住在雁塔山脚下,总觉得很幸运,很幸福,因为雁塔山顶幸存着一片不大不小的美丽田园,残存着一片闹市内的田园世界和田园风光。这是楚雄城里人的福气,更是我这样寓居城里的乡村人的幸福。
-
关键词
田园世界
田园风光
闹市
美丽田园
幸福
雁塔
池塘
桑葚
洼地
樱桃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创美语文”,且思且行
- 6
-
-
作者
蒋晓飞
-
机构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
出处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第12期104-106,共3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指向高感性智慧的‘创美语文’课程开发研究”(编号:B-b/2020/02/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创美语文”是以审美创造为目标、以四时田园为情境、以阅读写作为任务的教学主张,指向未来、田园、嬉乐,是一种联通田园世界的语文。“创美语文”的两级课程包含指向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以及指向童趣化的活动课程,包含“乡村八项”“绿玩六节”“嬉美二馆”“四时田园”“童嬉六记”等系列活动。
-
关键词
创美语文
审美创造
田园世界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废名小说的美与晦及其深层关联之谜
- 7
-
-
作者
金训敏
-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1991年第1期65-69,共5页
-
文摘
在中国现代小说园地里,废名是一位风格独异、别有拓新的小说家。一向以清淡朴讷的美文,在田园风情的描绘和“梦的真实与美”的追求中,造独有的“意境之美”而著称的,是他的一些小说;可是,一向被认为如镜花水月,扑朔迷离,最为晦涩,最不易被人理解的小说,似乎也数他的一些作品为最。这独造的“意境之美”和独有的“晦涩之病”,在废名的小说世界里,相互交织,多有变异,虽不乏耐人寻味之妙,又不无使人费解之晦。这种奇妙的组合与变异,是废名小说的一个实情,也是多年来废名小说研究中品评不一的一个关节之所在。
-
关键词
意境之美
废名小说
深层关联
小说家
审美理想
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小说
周作人
小说研究
田园世界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陶渊明人生观与人格魅力赏析
- 8
-
-
作者
蔡宏俊
-
机构
镇江船艇学院政教室
-
出处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8-109,共2页
-
文摘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田园诗开拓了中国古典诗词新的境界。陶渊明的诗读来既让人心旷神怡,也引起人无尽的遐思。他可以说是田园诗界的歌手,他挚爱着清新宁静的田园世界。在其中思索人生,进行创作。
-
关键词
陶渊明
中国文学史
人格魅力
田园诗
人生观
中国古典诗词
田园世界
精神境界
菊花
人生态度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乔治·奥威尔小说中的怀旧情结
- 9
-
-
作者
韩利敏
-
机构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0-65,共6页
-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TSSK2015B37)
-
文摘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著作《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中表现出对未来极权社会的巨大恐惧和对人类被独裁奴役命运的深深忧虑,因此,奥威尔的小说似乎总是放眼未来、预言未来的。然而,纵观奥威尔的小说世界,可以发现他在小说中,对人类未来表现出极大关注的同时,也处处流露出对美好旧世界的无限缅怀,即怀旧情结。奥威尔以自己对生态乌托邦的积极建构、对童年回忆叙事的青睐和对田园世界的眷念与向往来完成自己的文学怀旧之旅,折射出怀旧者背后的"文学怀旧"传统和"向后看"的民族心理。怀旧与前瞻相辅并存,共同完成了奥威尔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的政治体察与历史审视,对奥威尔小说中怀旧情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一伟大作家,把握他时代良心的脉搏。
-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怀旧情结
生态乌托邦
童年叙事
田园世界
-
Keywords
George Orwell
nostalgia writing
ecological utopia
childhood recollecting narration
pastoral world
-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古琴弹夜月 淡墨画秋山——读《刘一闻楹联书法》
- 10
-
-
作者
张伟生
-
出处
《美术之友》
1998年第6期32-33,共2页
-
文摘
这是一本从内容到装帧、印制都十分精美的书法集,当它迎着戊寅年和煦的春风问世之际,作为最早的读者之一,我自然为作者在艺术上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刘一闻楹联书法》是作者近年来在广袤的书田中苦心孤诣、孜孜讫讫耕作的一个缩影,其中涵泳着他对传统艺术的体悟...
-
关键词
书法创作
楹联
古琴
审美取向
语言文化
节气时令
书法风格
传统书法
田园世界
艺术载体
-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
-
题名说画畅怀
- 11
-
-
作者
金兆韬
-
出处
《艺术界》
2003年第1期62-67,共6页
-
文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因人而异,我独爱画。喜爱表现具有诗一样魅力的绘画。情深意浓的画,怡情清垢、心存天地、感悟自然,用以寄情畅怀抒志、充实人生、聊以自娱。 画,首先是自己看,然后是别人看。画要纯真、纯情。不要说假话欺骗别人,也不要替别人说话,哄骗自己。要用自己的审美观找寻强化符合自我个性的因素,摒弃其它因素。画是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体验, 一种精神寄托。画是自我的一面镜子,镜子里的形象失去了真实,那是很痛苦的事。找回自己,完善形象,惟须磨练、吸取、融汇古今。绘画是情感劳动,这种心象的轨迹是人格本性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人格化的再造自然。物与神游,境随心迁,借物畅怀,用笔墨传情。修养、气质、天姿有异,理解程度的深或浅。
-
关键词
笔墨传情
再造自然
精神寄托
人格化
理解程度
人格本性
自然流露
说假话
田园世界
感悟自然
-
分类号
J203
[艺术—美术]
-
-
题名巧用程序激活思维
- 12
-
-
作者
张和生
-
机构
常宁县宜阳小学
-
出处
《湖南教育(上旬)(A)》
1996年第9期22-22,共1页
-
文摘
《导学程序》设计精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程序毕竟是固定的。在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巧用程序。 一、巧设导语 在教《采蒲台的苇》第一课时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
关键词
《繁星》
巧用
白洋淀
蔺相如
思维训练
廉颇
抗日战争
《将相和》
激活思维
田园世界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