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绍兴城市局部用地定性“非定论”化探讨
- 1
-
-
作者
孟志军
-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土地管理局
-
出处
《城市开发》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23-24,共2页
-
文摘
绍兴城市局部用地定性“非定论”化探讨●孟志军长期以来,绍兴城市规划过于注重物质空间环境的塑造,而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缺乏理性的评估。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及性质的定位,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之间的错位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对绍兴城市局部用地定性“非定论”化的...
-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
用地定性
城市土地利用
-
分类号
TU984.113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F293.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试论城市用地定性的弹性模式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刘金东
-
机构
宿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出处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27-129,共3页
-
文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维系城市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如何充分利用新机制来有效提高城市土地的价值和利用率?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传统用地定性模式调整为一种能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弹性模式。
-
关键词
城市用地定性
弹性模式
刚性模式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京津冀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 3
-
-
作者
李彤
贾宝全
刘文瑞
张秋梦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9927-9944,共18页
-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AFYBB2020ZB008)
-
文摘
探索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对动态背景下区域生态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用地数据基础,提取2000—2010和2010—2020年间稳定性生态用地,借鉴并应用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予以衡量区域生态用地的时空稳定效应,并利用ArcGIS平台空间统计工具对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地理探测模型对生态用地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差异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稳定性生态用地有所减少,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草原生态区和燕山-太行山山地林生态区。(2)两时期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分别为90.85%和83.86%,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等级结构显示前期极低稳定性和极高稳定性面积占绝对主导,后期极低、高和极高稳定性面积共同主导。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空间格局呈现显著冷热点效应,热点区汇集在燕山-太行山山地林生态区和内蒙古草原生态区,冷点区集中在京津唐城市生态区和华北平原生态区。(3)整体研究区高程、坡度、地貌和土壤类型等地理要素解释力较高;平原区内温度因子解释力度最为突出,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解释力度也均较显著;山区内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和道路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作用更加突出。
-
关键词
稳定性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
冷/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
Keywords
stable ecological land
ecological land stability index
cold/hot spot
geographic detector
-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中国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张秋梦
贾宝全
李彤
刘文瑞
李晓婷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764-5775,共12页
-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CAFYBB2020ZB008)。
-
文摘
生态用地稳定性是生态用地数量与质量双重保护的重要载体。基于2000、2010、2020年的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并应用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揭示中国2000—2020年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格局特征;同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生态用地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如下:(1)近20年中国生态用地面积总体减少了近7.44×10^(4)km^(2),以新疆西北部缩减最为明显;同时,耕地(76.5%)、建设用地(11.3%)的侵占是生态用地缩减的主要原因。(2)近20年中国稳定性生态用地数量变化不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较一致,其中热点面积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侧(42.3%),冷点面积在“胡焕庸线”东南侧(21.2%);以占稳定性总面积53%的高稳定等级的生态用地为主,集中分布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中(24%)、低(23%)稳定等级数量相差不大,多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3)自然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与年日照时数,对生态用地稳定性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相较单一影响因素对生态用地稳定性变化更具解释力。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究,能在动态背景下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国土空间优化配置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全面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生态用地稳定性
冷/热点分析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
Keywords
ecological land stability
cold/hot spot
influencing factors
Geodetector
-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