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邹孟龙 宁芯 +2 位作者 陈雅璐 杨坤 黄晓燕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1期1635-1639,共5页
目的:探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随机选取有反酸、烧心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80例行24 h食管pH监测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并以酸暴露时间百分比... 目的:探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随机选取有反酸、烧心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80例行24 h食管pH监测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并以酸暴露时间百分比和反流-症状相关性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病理组、敏感组和生理组,对比3组患者Gerd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食管测酸及食管测压相关参数。结果:与敏感组、生理组相比,病理组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立位酸反流时间、卧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明显升高;SF-36评分、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吞咽有效收缩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组相比,敏感组GerdQ评分较高;SF-36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测酸各指标均高于生理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组相比,病理组和敏感组远端收缩积分、下食管括约肌上3 cm处波幅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长度、腹腔内段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下食管括约肌上7、11 cm处波幅以及食管体部蠕动波速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是导致病理性酸反流发生的关键因素,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远端收缩积分、下食管括约肌上3 cm处蠕动波波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生理性反流 理性反流 食管动力 暴露时间百分比 反流-症状相关性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秦荔荣 唐国都 李建英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54-255,共2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24h食管pH动态监测,根据24h食管p...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24h食管pH动态监测,根据24h食管pH监测指标结果,以DeMeester积分<14.7为标准,将43例患者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和病理性酸反流组,比较两组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结果:病理性酸反流组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较生理性酸反流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病理性酸反流与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密切相关,而与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生理性反流 理性反流 食管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