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0
1
作者 张招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4-646,共13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近几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争论,笔者列举了ELIP火山喷发的时间、分布范围、高钛和低钛玄武岩、层状岩体与玄武岩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大火成岩省与生物绝灭的关系以及与地幔柱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近几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争论,笔者列举了ELIP火山喷发的时间、分布范围、高钛和低钛玄武岩、层状岩体与玄武岩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大火成岩省与生物绝灭的关系以及与地幔柱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论。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大火成岩省研究的深入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玄武岩 地幔柱 岩浆矿床 生物灭绝 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贵州盘县峨眉山玄武岩系顶部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生物大规模灭绝关系的约束 被引量:61
2
作者 朱江 张招崇 +1 位作者 侯通 康健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43-2751,共9页
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大规模火山活动与二叠-三叠系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在时间上有耦合关系,随后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也显示峨眉... 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大规模火山活动与二叠-三叠系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在时间上有耦合关系,随后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也显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晚二叠世形成的。但是,近些年大量的SHRIMP U-Pb测年结果表明,ELIP大规模火山喷发约在~260Ma;因此有研究认为,ELIP火山活动与中二叠世瓜德卢普期末(end-Guadalupian)的生物灭绝事件在时间上联系更加紧密。至于P-T界线生物大灭绝,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火山强烈活动释放大量气体和火山灰所造成环境变化引起的。最近,我们在ELIP东部的贵州盘县峨眉山玄武岩系剖面中发现顶部发育厚度达近百米的凝灰岩层,其LA-ICP-MSU-Pb法测年结果为251.0±1.0Ma,与浙江煤山剖面中二叠系-三叠系边界处黏土层或火山灰层的锆石U-Pb年龄接近。因此,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结束的时间应该在P-T边界,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主体喷发时间一致。新的测年结果暗示了ELIP火山活动与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P-T边界)可能存在着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 峨眉山玄武岩系 LA-ICP-MSU-Pb测年 二叠-三叠系界线 生物灭绝 贵州
下载PDF
试论峨眉山玄武岩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46
3
作者 刘成英 朱日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69,共18页
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是中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地幔柱成因的大火成岩省。峨眉山玄武岩的主相喷发时间约为260Ma,与二叠纪晚瓜德鲁普期生物灭绝事件的时间相当。地球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地幔柱活动不仅与超静磁带的产生和结束有... 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是中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地幔柱成因的大火成岩省。峨眉山玄武岩的主相喷发时间约为260Ma,与二叠纪晚瓜德鲁普期生物灭绝事件的时间相当。地球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地幔柱活动不仅与超静磁带的产生和结束有密切联系,而且地幔柱活动可能引发生物大灭绝。文中讨论了前人对峨眉山玄武岩的来源、成因以及喷发与持续时间等重要研究进展,并基于新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探讨了峨眉山玄武岩与Kiaman负极性超静磁带(KRS)和二叠纪晚瓜德鲁普期生物灭绝事件的联系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地幔柱 喷发与持续时间 生物灭绝 古地磁
下载PDF
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与泛大陆聚合 被引量:42
4
作者 殷鸿福 宋海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39-1552,共14页
二叠纪末至三叠纪最初期,全球发生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近95%的种、82%的属、一半以上的科灭绝或消失,这是地史上唯一的一次macro或major(巨大的或主要的)大灭绝.这次事件不仅导致大规模生物灭绝,而且破坏了存在2亿年之... 二叠纪末至三叠纪最初期,全球发生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近95%的种、82%的属、一半以上的科灭绝或消失,这是地史上唯一的一次macro或major(巨大的或主要的)大灭绝.这次事件不仅导致大规模生物灭绝,而且破坏了存在2亿年之久的海洋生态系结构,促使其由古生代型生态系结构转变为中生代型生态系结构,同时造成了陆地上出现煤缺失,海洋中出现礁缺失和硅缺失.古、中生代之交的危机是一个圈层耦合的长过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事件序列说明急剧恶化的全球变化和生物灭绝密切相关,且具两幕式特征.多圈层耦合的剧烈全球变化是泛大陆聚合的地球表层效应,包括:泛大陆聚合→高山深盆,风系和洋流的变化;深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出现显生宙最大的海退及浅海消失,其后继以迅速海侵;泛大陆→洋中脊减少及隔热垫效应→大陆火山作用发育;峨眉山玄武岩及西伯利亚暗色岩两阶段火山作用(259—251Ma)→温度升高和生物灭绝;大陆干旱化及纬度风系取代季风气候→植被消亡;风化加强及甲烷释放→δ^13C负偏;地幔柱→地壳上拱→海水进退;伊拉瓦拉磁性反转可能与PTB灭绝有关等.大火成岩省源于地幔柱,泛大陆形成源于地幔对流,冷地壳消减、拆沉、积聚于核幔交界“D”层,将因热补偿而启动地幔柱,并引起外核热对流的变动,后者又引起地磁极反转.这些核幔变动造成泛大陆聚合和两个大火成岩省先后在二叠纪形成,是导致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的地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生物灭绝 泛大陆聚合 圈层耦合 地幔柱
原文传递
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3
5
作者 何冰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42,共20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围绕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隆升剥蚀情况、喷发时限、地幔柱的轴部位置等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围绕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隆升剥蚀情况、喷发时限、地幔柱的轴部位置等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由于地幔柱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加之地幔柱模型的不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在地表的真实响应也许更复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合作,着重研究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玄武岩 隆升 生物灭绝
原文传递
论天然气水合物与海底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关系 被引量:26
6
作者 彭晓彤 周怀阳 +1 位作者 陈光谦 叶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22,共5页
论述了天然气水合物与海底滑坡、全球变暖和海底生物灭绝等地质、气象、生物灾害的关系。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能够减小沉积物的胶结强度,并导致沉积层孔隙压力的过剩,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的发生。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从天... 论述了天然气水合物与海底滑坡、全球变暖和海底生物灭绝等地质、气象、生物灾害的关系。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能够减小沉积物的胶结强度,并导致沉积层孔隙压力的过剩,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的发生。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从天然气水合物释放出来的甲烷可使地球温度升高4℃至8℃,升温的结果一方面可能中和全球变冷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大规模的分解,导致了海底单细胞生物大量灭亡,对海底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构成巨大危害。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的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必须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和技术措施,防止或尽可能减少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造成的各种环境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 海底滑坡 全球变暖 生物灭绝
下载PDF
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郭正府 刘嘉麒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95-604,共10页
综述了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不同岩浆成分及喷发类型的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中酸性普林尼 (Plinian)式火山喷发主要造成气候变冷和臭氧层破坏 ,它导致气候变化的时间较短 ,但空间范围较大 ;大火成岩省造成气候变化的时... 综述了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不同岩浆成分及喷发类型的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中酸性普林尼 (Plinian)式火山喷发主要造成气候变冷和臭氧层破坏 ,它导致气候变化的时间较短 ,但空间范围较大 ;大火成岩省造成气候变化的时空范围及程度均较大 ,它能够导致地表温度、海平面大幅度变化 ,最终引起生物灭绝 ;中小规模玄武质裂隙式喷发主要造成火山盆地内气候较大幅度变化 ,但对气候影响的持续时间较短 ,主要气候效应是导致附近地区温度快速下降和形成酸雨。简要阐述了第四纪火山活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大火成岩省 火山灰 生物灭绝 气候变化 臭氧层
下载PDF
二叠纪地幔柱与地表系统演变 被引量:28
8
作者 徐义刚 钟玉婷 +9 位作者 位荀 陈军 刘海泉 颉炜 罗震宇 李洪颜 何斌 黄小龙 王焰 陈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I0001-I0001,359-373,共16页
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的主要研究进展:(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于~259 Ma,持续时间小于1 Ma,是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为多阶段喷发(~300,~290,280 Ma),持续时... 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的主要研究进展:(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于~259 Ma,持续时间小于1 Ma,是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为多阶段喷发(~300,~290,280 Ma),持续时间超过20 Ma,是孕育地幔柱活动的产物。(2)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发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上下地壳界面"消失"、下地壳增厚且具高波速特征、岩石圈地幔减薄,是地幔柱熔融产物在地壳不同深度底侵和内侵的结果。(3)完善了大火成岩省岩浆矿床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地幔柱成矿系统的基本框架,提出地幔柱结构、岩浆源区特征、结晶分异过程、硫化物饱和、地壳混染和岩浆侵位过程等是地幔柱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4)从相对和绝对时间角度确证了西伯利亚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别对应于二叠纪末(PTB)和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GLB)生物灭绝事件;重建了华南二叠-三叠纪海水温度和p H值的演变历史,使甄别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诱因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二叠纪 成矿系统 生物灭绝
下载PDF
深层气理论分析和深层气潜势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史斗 刘文汇 郑军卫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6-244,共9页
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表述深层气时在"深层"和"深部"名词概念上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费解。就沉积层而言,宜将生油主带(生油窗)作为"深"的界限,从此界限开始到基底以上地层范围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层气&quo... 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表述深层气时在"深层"和"深部"名词概念上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费解。就沉积层而言,宜将生油主带(生油窗)作为"深"的界限,从此界限开始到基底以上地层范围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层气";就整个地球而言,宜将沉积层结晶基底和该基底以下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部气"。当然,还应更多地注意来源于深部"深生浅储"的"深层气"。深层气的形成与地壳烃类形成的垂直分带性有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沉积盆地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对勘探实践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油气地质科研和勘探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中油相消失和气相生成带开始门限指标的局限性。不同盆地有不同深度的生油主带,因而也有不同深度范围生气主带(干气带)。腐泥型有机质的演化需要更高的活化能,而需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深度,其生气主带深于腐殖型有机质源岩层的位置。生气主带有机质演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温度、深度和时间是重要因素,引起深层温度升高的条件有地球动力和深部热流等。古生界以前的重大生物地质事件为深层气形成准备了有机质及其演化条件,从物质基础上讲,深层气有巨大的资源潜势。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及其他新观点为研究深层气提供了新的思路,岩石圈的烃类资源远未枯竭,被发现和开采的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气 油气形成的分带性 油相 干气带 门限指标 显生宙 生物地质事件 生物灭绝 地球动力学 烃圈
下载PDF
湖南桃源郝坪奥陶系五峰组顶部斑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19
10
作者 谢尚克 汪正江 +1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5-69,共5页
为了认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及事件年龄,对湖南桃源郝坪剖面的斑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五峰组顶部斑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42.2±8.1 Ma,该年龄反映了扬子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火山活动的时... 为了认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及事件年龄,对湖南桃源郝坪剖面的斑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五峰组顶部斑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42.2±8.1 Ma,该年龄反映了扬子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火山活动的时代,与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年龄(443.7±1.5Ma)相一致,同属晚奥陶世。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对于探讨晚奥陶世生物绝灭、沉积环境变化与年代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坪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晚奥陶世 火山活动 生物灭绝
下载PDF
中国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事件界线地层中石膏的负硫同位素异常 被引量:14
11
作者 梁汉东 丁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中国煤山剖面二叠系 /三叠系 (P/T)事件界线地层以赋存白粘土和黑粘土著称。本文采用六氟化硫方法经质谱测定发现 ,白粘土中的自形晶石膏、白粘土中的全溶提取石膏和黑粘土中的全溶提取石膏 ,其S同位素均呈显著负值 :δ3 4 SV CDT均值... 中国煤山剖面二叠系 /三叠系 (P/T)事件界线地层以赋存白粘土和黑粘土著称。本文采用六氟化硫方法经质谱测定发现 ,白粘土中的自形晶石膏、白粘土中的全溶提取石膏和黑粘土中的全溶提取石膏 ,其S同位素均呈显著负值 :δ3 4 SV CDT均值依次为 - 9.2‰、- 10 .7‰和 - 15 .6‰ ;δ3 3 SV CDT均值依次为 - 4 .6‰、- 5 .5‰和 - 8.2‰。P/T事件界线地层中硫酸盐 (石膏 )S同位素如此极端负异常在煤山剖面尚属首次发现 ;在其他P/T剖面乃至在与生物灭绝议题相关的全球其他重要地层界线剖面 ,迄今也未见类似报道。本文还测定出与白粘土密切相关并紧邻的似黄铁矿的铁硫化物 (Fe S) ,其S同位素的δ3 4SV CDT均值为 + 1.3‰和δ3 3 SV CDT均值为 + 0 .7‰ ,且研究中未见任何生物或有机成因黄铁矿痕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排除了这里的极轻硫石膏的生物或有机次生来源的可能性。因此 ,本文揭示的显著负硫同位素石膏很可能在自然界中也是罕见的 ,值得进一步积累数据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 ,煤山剖面P/T事件界线层原本富含石膏 ,其极轻硫同位素特征的发现很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突破口 ,有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和探索P/T转折期的灾变与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石膏 硫酸盐 煤山剖面 生物灭绝 地球化学 同位素动力学 分馏
下载PDF
二叠纪末期海洋硫酸化环境灾变事件:煤山剖面岩石矿物证据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梁汉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84-788,共5页
观察和研究了以中国煤山PTB(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第25层白黏土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及相关地层的岩石矿物记录,获得以下结果:白黏土下伏富针铁矿红色微层是PTB灾变事件的自然标志;碳酸盐岩沉积间断作为宏观地球化学标志指示了二... 观察和研究了以中国煤山PTB(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第25层白黏土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及相关地层的岩石矿物记录,获得以下结果:白黏土下伏富针铁矿红色微层是PTB灾变事件的自然标志;碳酸盐岩沉积间断作为宏观地球化学标志指示了二叠纪末期灾变事件发生后的古海洋曾一度遭受严重酸化,海洋酸度达到pH<4.0;典型硫酸盐矿物石膏的形成进一步示踪了古海洋的酸性来自硫酸水合物.进而推论,二叠纪末期全球短暂升温事件和海底短暂缺氧事件可能是海洋硫酸化的派生事件;海洋硫酸化事件本身则很可能直接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海洋生物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期 海洋硫酸化 环境灾变事件 煤山剖面 岩石矿物 生物灭绝 针铁矿 石膏 沉积间断 生物地层学
原文传递
δ^(13)C_(carb)-深度梯度的剧增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 被引量:16
13
作者 宋海军 童金南 +3 位作者 熊炎林 孙冬英 田力 宋虎跃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82-1191,共10页
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与无机碳同位素负偏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使得碳同位素成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研究的热点话题.二叠纪末碳同位素负偏以及早三叠世碳同位素剧烈波动的原因目前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华南三个不同水深的二叠系-... 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与无机碳同位素负偏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使得碳同位素成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研究的热点话题.二叠纪末碳同位素负偏以及早三叠世碳同位素剧烈波动的原因目前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华南三个不同水深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沿沟、煤山和上寺剖面)之间的碳同位素梯度来探讨这一重大地质突变期古特提斯洋海水化学结构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叠纪末大灭绝界线处存在巨大的δ13Ccarb-深度梯度,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由灭绝事件前的正常海洋演变为灭绝后的分层海洋,下层海水缺氧硫化的状态.结合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繁盛的蓝细菌及其主导的强大的生物泵和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洋流循环的减弱或者停滞是维持巨大的δ13Ccarb-深度梯度的主要原因,而陆生植物大灭绝后强烈的陆地风化作用的加强则为蓝细菌的繁盛提供了营养物质.下层海水缺氧硫化,以及氧化还原界面上移到透光带内是导致海洋生物灭绝的直接原因;而早三叠世海洋分层,以及氧化还原界面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大灭绝后不同生态类型生物复苏过程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碳同位素 海洋分层 生产力 生物 生物灭绝
原文传递
Extinction pattern of reef ecosystems in latest Permian 被引量:11
14
作者 WU YaSheng FAN JiaSong +1 位作者 JIANG HongXia YANG W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4期512-520,共9页
Studies of two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sections on top of a Changhsingian reef in Ziyu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indicate that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of reef ecosystems occurred in two st... Studies of two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sections on top of a Changhsingian reef in Ziyu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indicate that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of reef ecosystems occurred in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he extinction of all stenotropic organisms such as calcisponges and fusulinids in the latest Permian (in the Clarkina yini conodont zone). The biota after the first extinction is simple, comprising eurytropic organisms including microgastropods, ostracods, and some small burrowing organisms, or only algal ma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ly Triassic (i.e. the beginning of the Hindeodus parvus zone), the environments became anoxic, and the microgastropod dominated biota or algal mats disappeared, which constituted the second episode of the mass extinction. The biota after the second extinction comprises small spherical microproblematica, some kinds of specialized organisms tolerant of anoxic or oxygen-poor conditions. As the environments became oxygenated, the specialized biota was replaced by a microgastropod-dominated simple biota. Whe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mproved further, the simple biota was replaced by a diverse biota with normal-sized ammonoids, bivalves, and gastropods, representing restoration of normal oceanic condi- tions. Comparison with PTB sections in Dolomites, Italy and Meishan, Zhejiang Province shows that non-reef ecosystems had a similar first episode of mass extinction in the latest Permian. In the case that oceanic anoxia happened, non-reef ecosystems had a second extinction episode similar to that of reef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晚二叠纪 珊瑚礁生态系统 生物灭绝 灭绝类型
原文传递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大火燃烧的地层记录:研究进展回顾与评述 被引量:11
15
作者 沈文杰 张华 +4 位作者 孙永革 林杨挺 梁婷 杨志军 周永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3-623,共11页
黑碳和燃烧源多环芳烃作为大火燃烧的产物有很强的化学惰性及生物惰性,能够在地层中长期稳定地保存,所以成为恢复古代大火历史的最常用指标。近年来世界各地二叠系—三叠系(P-Tr)界线地层中相继发现了黑碳(木炭等)和燃烧源多环芳烃等记... 黑碳和燃烧源多环芳烃作为大火燃烧的产物有很强的化学惰性及生物惰性,能够在地层中长期稳定地保存,所以成为恢复古代大火历史的最常用指标。近年来世界各地二叠系—三叠系(P-Tr)界线地层中相继发现了黑碳(木炭等)和燃烧源多环芳烃等记录,特别是在煤山P-Tr界线地层,黑碳和燃烧源多环芳烃含量在生物灭绝线附近(25~26层)出现极高的峰值,据此首次明确地提出了P-Tr界线大火事件。P-Tr界线大火的规模、性质如何,与P-Tr界线生物灭绝有什么关系等,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大火事件发生在陆地上,通过其燃烧及排放的烟尘等,把陆地、大气和海洋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通过系统的整体观来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变迁。因此,在回顾和总结P-Tr界线地层中的大火燃烧记录基础上,评述了大火事件与生物灭绝及相关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以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为P-Tr界线生物灭绝及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 生物灭绝 大火事件 黑碳 燃烧源多环芳烃
原文传递
黑龙江嘉荫地区古近纪早期古气候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全成 张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5,共6页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在我国范围内最有希望找到确切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地区之一 ,定量研究界线附近古气候变迁有助于了解该界线前后的生物灭绝与复苏过程。本文以乌云组含煤段第 10层所产 2 0属 2 9种木本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为根据 ...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在我国范围内最有希望找到确切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地区之一 ,定量研究界线附近古气候变迁有助于了解该界线前后的生物灭绝与复苏过程。本文以乌云组含煤段第 10层所产 2 0属 2 9种木本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为根据 ,定量研究了嘉荫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之后的生物复苏的环境条件。“叶相—气候多变量程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该区古近纪早期年均温度 (MAT)约 11.4 5℃ ,属暖温带气候类型 ;“叶缘分析”得出年均降水量 (MAP)约为 14 2 4 m 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黑龙江 气候分析 早期 被子植物化石 定量研究 古气候变迁 生物灭绝 环境条件 生物复苏 分析结果 年均温度 气候类型 古近系 白垩系 界线 含煤段 多变量 暖温带 降水量 陆相
下载PDF
地球多级循环及其资源、能源、灾害、环境效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德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系统梳理笔者认识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核心科学问题,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研究思路,探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结合,流体运... 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系统梳理笔者认识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核心科学问题,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研究思路,探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结合,流体运动与固体运动相结合,地球内部过程与外部过程相结合,探索盆山和洋陆的成因及其关联机理,认为热动力是驱动盆山地壳物质循环和洋陆壳幔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开放地球系统存在与盆山、洋陆物质循环有关的水循环、火山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洋流循环,由此产生资源、能源、灾害、环境效应。地球内部热能经过长期的积累之后,以超级干旱-火山-冰冻-地震-洪水-海平面上升组成的全球性巨灾链形式释放,具有时空结构和关联机理的巨灾连发导致生物分批死亡,集群绝灭。地质历史上还有无数规模较小、结构相似、机理相同的热灾害链,不同程度地影响地球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热灾害链贯穿地球整个演化过程。根据下地壳流动规律和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对中国大陆强震进行了预测。强调取热减灾减排不仅能够解决能源危机,而且可以降低灾害强度,推迟灾害发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循环 盆山成因 洋陆成因 地球系统动力学 热灾害链 生物灭绝
下载PDF
广西乐业上岗剖面三叠系底部微生物岩中的介形虫化石组合变化
18
作者 吉霞 黄云飞 +3 位作者 孙鑫 楚道亮 代旭 田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41,共24页
通过对广西乐业上岗剖面三叠系底部微生物岩段微体化石的高分辨率采样和精细处理,共获得4756枚介形虫化石,鉴定出27属96种。群落分析结果显示存在2个介形虫组合,分别是Bairdia wailiensis-Liuzhinia antalyaensis-Bairdiacypris ottoman... 通过对广西乐业上岗剖面三叠系底部微生物岩段微体化石的高分辨率采样和精细处理,共获得4756枚介形虫化石,鉴定出27属96种。群落分析结果显示存在2个介形虫组合,分别是Bairdia wailiensis-Liuzhinia antalyaensis-Bairdiacypris ottomanensis组合和Bairdiacypris ottomanensis-Liuzhinia antalyaensis-Paracypris gaetanii组合。微生物岩段下部属种多样性高,没有明显的优势种,而微生物岩段上部则以Bairdiacypris ottomanensis,Liuzhinia antalyaensis,Paracypris gaetanii为优势种。总体上呈现出生物多样性减少,优势度上升的趋势,可能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介形虫 生物 生物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
原文传递
滇中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组关键金属勘查新线索及地质意义
19
作者 宛胜 刘军平 +4 位作者 孙超 赵江泰 何世军 杨仕潘 张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4-562,共9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典型剖面研究,在滇中禄劝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顶部识别出一套厚约20~50 m不等的Nb、Co、Ga、Zr及REE超常富集层。富集层主要岩性为灰紫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局部夹杏仁状玄武岩。通过对禄劝万鲁布、撒角...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典型剖面研究,在滇中禄劝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顶部识别出一套厚约20~50 m不等的Nb、Co、Ga、Zr及REE超常富集层。富集层主要岩性为灰紫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局部夹杏仁状玄武岩。通过对禄劝万鲁布、撒角海一带的富集层刻槽分析显示,Nb_(2)O^(5)含量在82.4×10^(-6)~120.1×10^(-6),平均值为100.3×10^(-6),大于风化壳型矿床一般工业指标80×10^(-6);Ga含量28.8×10^(-6)~35.6×10^(-6),平均值为32.1×10^(-6),高于现行的Ga矿资源工业指标要求30×10-6;REE含量在360×10^(-6)~510×10^(-6),平均值为440.6×10^(-6),接近风化壳型矿床一般工业指标500×10^(-6);并呈现出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关键金属含量依次升高,与火山灰含量呈正相关的特征,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作用可能造成了关键金属的富集;同时富集层中伴有Co、Zr、Li等关键金属矿化现象;由此,二叠系峨眉山组红顶层是一个关键金属的富集层,鉴于滇中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分布范围较广,是一个极具Nb、Ga、Co、Zr及REE等多种关键金属找矿前景的地区,值得找矿工作者关注。峨眉山组各段玄武岩间富集关键金属的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夹层(10~120 cm)、沥青杏仁体的发现,佐证了峨眉山玄武岩是地幔柱幕式喷发,为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柱演化、喷发时限及其与二叠纪生物灭绝的关系、寻找常规油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峨眉山组 地幔柱 富集层 关键金属 生物灭绝 云南禄劝地区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的灭绝与复苏过程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云飞 童金南 +5 位作者 向烨 肖传桃 宋海军 田力 宋婷 楚道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类、外栖固...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双壳类 生物灭绝 生物复苏 地层学 环境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