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 Ⅳ.桉树林间种山毛豆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廖观荣 钟继洪 +6 位作者 李淑仪 蓝佩玲 廖新荣 王尚明 杨国清 简明 李宏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440-442,共3页
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增加了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改善了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在一个轮伐期内山毛豆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如下:氮528.37 kg/hm2,磷28.06 kg/hm2,钾66.20 kg/hm2,钙184.96 kg/hm2,镁57.21 kg/hm2;而同期刚果W5桉归还土... 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增加了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改善了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在一个轮伐期内山毛豆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如下:氮528.37 kg/hm2,磷28.06 kg/hm2,钾66.20 kg/hm2,钙184.96 kg/hm2,镁57.21 kg/hm2;而同期刚果W5桉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为:氮85.98 kg/hm2,磷3.94 kg/hm2,钾11.80 kg/hm2,钙36.98 kg/hm2,镁18.30 kg/hm2。由于间种山毛豆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养分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养分支出,系统的各种养分出现了盈余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山毛豆 养分归还量 生物小循环 养分平衡
下载PDF
中国土壤科学复兴之道──献给我国土壤地理工作者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显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和成壤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并在明确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这二个过程的实质,结合我国主要土壤的发生演变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后,发现当前土壤工作中出现一些... 本文对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和成壤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并在明确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这二个过程的实质,结合我国主要土壤的发生演变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后,发现当前土壤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其中较为重大的有:(1)在对待具体土壤性征尤其诊断层(diagnostichoriron)时,强调“统一形成”有余,而对“生物小循环”仅仅是在“地质大循环”轨道中某一比较稳定环节上,在有限深度内进行的实质考虑不够;(2)对于生物小循环中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以有机质、植物残体与腐殖质状态的积累和腐殖质作为“一个自然体的土壤”的基本特征等比较重视,而对矿质元素的生物反馈、淋溶迁移、生物成矿尤其粘土矿物的生物起源等有所忽视;(3)在进行土壤理化试验研究,尤其模拟实验时常将土(earth)代壤(soil)。促使研究工作背离实际,难于反映本质和满足生产需要。当前我国土壤地理工作面临的抉择是: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改弦易辙,在充分发扬我国古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尤其现代先进技术,在充分发挥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和对土壤耕作培肥经验等优势,以及在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形成过程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下载PDF
羊草草原氮素循环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呼天明 《家畜生态学报》 1991年第3期28-35,共8页
氮素(N)是地球表面常见的轻元素之一,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族,原子序数为7.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地位,使它可以有从-3价到+5结合价的一系列化合物,诸如 NH<sub>3</sub>、NH<sub>4</sub><sup>+</sup&... 氮素(N)是地球表面常见的轻元素之一,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族,原子序数为7.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地位,使它可以有从-3价到+5结合价的一系列化合物,诸如 NH<sub>3</sub>、NH<sub>4</sub><sup>+</sup>、NO<sub>2</sub><sup>-</sup>、NO<sub>3</sub><sup>-</sup>,N<sub>2</sub>、N<sub>2</sub>O、NO 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有机氮化物的生成是生命发生的先声,氨态氮的生物转化是生物界繁荣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退化 草地生态系统 氮素循环 氨态氮 结合价 超载过牧 根圈 生态学意义 凋落物层 生物小循环
下载PDF
中华农耕 文化技术起源沿革与应用(2) 被引量:1
4
作者 迟仁立 左淑珍 《高端农业装备》 2014年第5期42-46,共5页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中,禹治水成英雄,鲧治水盗"息壤"被黄帝杀掉,禹自其肋下出,鲧化黄熊而去。我一直很不理解,鲧治水没功劳还有苦劳,为什么被杀?凭什么要被杀!鲧受命治水,《山海经》曰:"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首...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中,禹治水成英雄,鲧治水盗"息壤"被黄帝杀掉,禹自其肋下出,鲧化黄熊而去。我一直很不理解,鲧治水没功劳还有苦劳,为什么被杀?凭什么要被杀!鲧受命治水,《山海经》曰:"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首先谋盗"息壤",表明其重要!尽管是神话传说,但透露出多层信息:一是息壤生生不息,可以自己生长,意涵息壤有生命;二是《周礼》中"土树艺曰壤",表明"息壤"是人工培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起源 黄熊 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 神话传说 凭什么 耕层土壤养分 人工培育 生物小循环 《吕氏春秋
原文传递
关于奋力建设雨养生态农业的绿色纲要
5
作者 李苍林 《当代生态农业》 2005年第Z2期81-105,共25页
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雨养生态农业,既是实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平衡的创新工程,又是保护农业自然生产力资源得以持久和永续利用的根本大计。在一不掠夺自然资源、二不污染生态环境、三不超生人口的前提下,应从一靠天降雨水养、二靠... 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雨养生态农业,既是实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平衡的创新工程,又是保护农业自然生产力资源得以持久和永续利用的根本大计。在一不掠夺自然资源、二不污染生态环境、三不超生人口的前提下,应从一靠天降雨水养、二靠绿色植被养、三靠生物菌肥养的闭路循环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合理结构的生物良种群体与自然环境的光、热、水、气、土等因素的优化组合,确保产品的优质高效生产,并使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生态农业 功能平衡 林草植被 生物菌肥 无机养分 土壤养分 生物小循环 土地荒漠化 有机养分
下载PDF
外界环境条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В.В.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体会
6
作者 韩玉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0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土壤,不仅是整个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而且是在与自然环境长期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一个历史自然体,是联系有机和无机之间的一种媒介。因此,土壤就和整个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环境影响了土壤的发生... 土壤,不仅是整个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而且是在与自然环境长期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一个历史自然体,是联系有机和无机之间的一种媒介。因此,土壤就和整个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环境影响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同时由于土壤的发生与发展,反过来又给整个地理环境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积极地推动了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就是这样辩证统一地向前发展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因素 外界环境条件 地理环境 自然体 中气候 生物小循环 生物因素 植物 成土因素
下载PDF
土、肥、水生态良性循环初探
7
作者 唐敏慧 黄昭贤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大地园林化 水生态 生物小循环 生态良性循环 肥料 地质学 土壤养分 植树造林 无机肥 水分
下载PDF
浅论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8
作者 何耀喜 黄大振 +1 位作者 黄晚意 滕治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76-79,共4页
本文从分析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基本过程入手,论述了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尝试性地运用辩证法原理解释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
关键词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物质运动
下载PDF
土壤地理
9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1994年第1期39-44,共6页
关键词 侵蚀红壤 土壤地理 土壤资源 土壤侵蚀 理化特性 生物小循环 丘陵山区 开发利用 第四纪研究 理化性状
原文传递
推广秸秆还田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10
作者 王朝民 周志方 《现代化农业》 2014年第7期20-21,共2页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外,每年也有2666.7hm2左右进行秸秆还田。每年秸秆还田面积在8333.3hm2左右,占播种面积的51%,到目前为止,1.63万hm2耕地的第4轮还田工作已基本完成。鉴于秸秆还田真正达到了土地基础肥力保持平衡不降的作用,最终使建设农场的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获取了高产高效。8年间累计生产粮豆52.3万t,粮豆单产年均增长5.8%;累计实现家庭农场利润4.9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粮豆 麦类作物 农业生产 播种面积 秸秆直接还田 用养 基础肥力 活性腐殖质 生物小循环
下载PDF
论自然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1
作者 刘培桐 李之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56年第1期161-175,共15页
一、引言二、自然地理学的对象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外壳是一个独特的、巨大而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外壳是一个连续地、相互联系着地、阶段性地发展着的物质体系. 3.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地理要素 区域地理 自然综合体 外在条件 区域特征 生物小循环 一阴 气圈 地理因素
下载PDF
北京密云水源地村级尺度生态安全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艳霞 周连第 +2 位作者 李红 王亚芝 解海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21-226,共6页
区域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对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大都市水源地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北京密云水源地的1个村庄为案例,针对产业发展与环境矛盾突出问题,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从村级... 区域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对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大都市水源地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北京密云水源地的1个村庄为案例,针对产业发展与环境矛盾突出问题,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从村级尺度上阐述了产业发展的农业生物小循环方式是显著提高生态安全承载力的有效方法,但同时还需紧密结合该区域内发展迅速的民俗旅游产业,才能有效解决北京水源地的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将生态安全承载力系统划分为人口、生物循环农业、旅游、废污资源4个子系统,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拟定了9种方案,模拟结果表明:(1)食用菌产业是全村生物小循环系统的纽带,如果充分利用村内的基础设施,同时废菌棒和废水的处理率为50%时,未来10年该村生态承载力较大,生态、经济效益兼顾;(2)村内秸秆、林木废弃物、牛粪、废棒和污水的处理率达60%,为全村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平衡点,此时全村生态经济在未来10年将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物小循环 生态安全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