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及其后的生物复苏的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廖卫华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63-667,共5页
距今约3.67亿年前发生的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当时全球浅海壳相底栖生物的影响甚大,它使竹节石全部消失,泥盆纪的生物礁和泥盆纪特征的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惨遭灭绝,腕足动物门中的... 距今约3.67亿年前发生的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当时全球浅海壳相底栖生物的影响甚大,它使竹节石全部消失,泥盆纪的生物礁和泥盆纪特征的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惨遭灭绝,腕足动物门中的无洞贝超科、五房贝超科和三叶虫的3个科和1个亚科以及菊石中的Manticoceras等也难逃劫运. 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一般可分成灭绝期、残存期、复苏期和辐射期等4个发展阶段.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末为生物的集群灭绝期,大量的泥盆纪生物惨遭灭绝;法门期(Famennian)的早、中期为生物的残存期,当时地球上的生物非常稀少而且十分单调;法门期的晚期则是生物的复苏期,这时出现了不少的新生属种.在泥盆纪-石炭纪之交,在生物的演化史上又发生了另一次集群灭绝事件,虽然这次灭绝事件的规模远不及F-F事件,但使不少法门期的生物惨遭恶运,使刚开始的生物复苏的势头又受到了挫折,中断了它向辐射阶段演化的进程. 关于引发F-F灭绝事件的机制目前仍存在着地外(extra-terrestrial)和地内(terrestrial)两种不同的解释,前者是指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后者是指广泛的海侵、海平面升降、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 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生物复苏 海平面升降 黑色页岩缺氧环境 生物演化史
原文传递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对比及其古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2
作者 左景勋 童金南 +1 位作者 邱海鸥 赵来时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3期26-33,共8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已知的平顶山北坡剖面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相似。δ13C值在Induan阶、Olenekian阶底部首先表现为大幅度负漂,随后呈上升趋势。δ18O值除了表现出1Ma的周期性波动之外,与δ13C低值区对应处也具负偏趋势。δ13C、δ18O值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早三叠世海洋环境恶化、生物复苏十分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早三叠世 碳氧同位素地层 古生态环境 取样分析 海洋环境 生物复苏
下载PDF
罗平生物群下部凝灰岩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3
作者 谢韬 周长勇 +4 位作者 张启跃 胡世学 黄金元 文芠 丛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9-164,共6页
二叠纪大灭绝之后到生物复苏经历了漫长的6Ma,大灭绝对生态环境的摧毁和之后环境动荡是使复苏时间推迟的根本原因。在罗平生物群(安尼期)下部发现的火山活动证据——凝灰岩(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绿豆岩),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46.6&#... 二叠纪大灭绝之后到生物复苏经历了漫长的6Ma,大灭绝对生态环境的摧毁和之后环境动荡是使复苏时间推迟的根本原因。在罗平生物群(安尼期)下部发现的火山活动证据——凝灰岩(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绿豆岩),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46.6±1.4Ma,新的年龄数据对罗平生物群年龄下限提供了约束,为生物复苏与辐射提供了精确时间点,且为区域地层对比和划分提供了时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 绿豆岩 锆石U—Pb年龄 LA—ICP—MS 生物复苏
下载PDF
贵阳花溪早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生物复苏的启示 被引量:25
4
作者 罗茂 时国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9-532,共14页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 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 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 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 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遗迹化石产出特征为以水平潜穴为主、浅的阶层分布(<4mm)、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组合和小型化的Planolites,这些特征表明经历了P-T事件之后,华南早三叠世浅海生态环境仍处于缺氧异常环境,这种环境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趋于正常。大冶组遗迹化石发展模式体现出海洋环境群落生态演替特征,造迹生物由早期单一多毛类蠕虫向物种丰富的多毛类发展,再到甲壳纲动物在沉积物中开辟更大的生态空间和定居。这种灭绝后软躯体动物在崩溃生态系中的发展模式与贵州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灭绝界线之上遗迹化石所表现的软躯体动物的演化特征相似。向三度空间开拓发展的复杂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灭绝前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区软躯体动物的复苏比低纬度区要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早三叠世 遗迹化石 生物复苏 生态演替
下载PDF
华南古生代末大绝灭后的生态系复苏 被引量:21
5
作者 童金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3-376,共4页
华南古-中生代之交连续沉积和生物演变序列表明,古生代末大绝灭后中生代初的生态系复苏经历了近10Ma时间,而且各门类生物所经历的复苏过程和复苏所花费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生物复苏是其生态适应和分化的结果。
关键词 生物复苏 生态系 古生代 生物绝灭 华南地区
下载PDF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被引量:18
6
作者 戎嘉余 方宗杰 +6 位作者 陈旭 陈金华 廖卫华 孙东立 詹仁斌 沈建伟 童金南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9-271,共13页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这一热门的前沿领域需要进行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学和科学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并从分析各种级别的分类单元入手,在深入研究居群生物学、群落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3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大绝灭后新生态系建立的背景、过程与特点。笔者强调以显生宙各大绝灭后复苏研究为依据,纵向对比历次大绝灭后生物残存与复苏的时限、型式、环境及其控制因素,是复苏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以古生代3次大绝灭为例,初步探讨其后生物残存-复苏-辐射的基本特征。华南是全球古生代3次大绝灭后复苏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深入研讨华南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绝灭 生物复苏 生物演化 生物
下载PDF
奥陶纪末集群灭绝后腕足动物复苏的主要源泉——论先驱型生物的分类 被引量:17
7
作者 戎嘉余 詹仁斌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3期232-239,共8页
先驱型、幸存型和复活型生物是地质历史中生物集群灭绝后宏演化早期阶段 (复苏期 )的源泉 .研究华南奥陶纪末集群灭绝前后的腕足动物表明 ,先驱型生物因拥有非凡的演化新质而有预适应能力 ,在功能形态、生态和生理上具有成功的幸存机制 ... 先驱型、幸存型和复活型生物是地质历史中生物集群灭绝后宏演化早期阶段 (复苏期 )的源泉 .研究华南奥陶纪末集群灭绝前后的腕足动物表明 ,先驱型生物因拥有非凡的演化新质而有预适应能力 ,在功能形态、生态和生理上具有成功的幸存机制 ,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类型的多样性、分类单元和个体数量等方面 ,都明显超过了另两种类型 :它们是新时期生物演化的主要源泉和大量新兴类型的祖先 .在先驱型生物中 ,进一步识别幸存 先驱型、灾变 先驱型和复活 先驱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复活 先驱型多样性最大 ,适应环境能力最强 ,居群最繁盛 ,在新的生物宏演化过程中作用最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灭绝 生物复苏 先驱型 华南 奥陶纪-志留纪
原文传递
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志澄 杨昊 +7 位作者 李罡 祝幼华 Willems H 罗辉 蔡华伟 许波 陈金华 陈迪舒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69,共18页
文中详细描述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三叠世地层中17个遗迹化石属,它们是:Arenicolites,Bifungites,Chondrites,Didymaulichnus,Isopodichnus,?Monocraterion,Palaeophycus,Phycodes,Planolites,Psammichnites,Skolithos,Taenidium,Teichi... 文中详细描述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三叠世地层中17个遗迹化石属,它们是:Arenicolites,Bifungites,Chondrites,Didymaulichnus,Isopodichnus,?Monocraterion,Palaeophycus,Phycodes,Planolites,Psammichnites,Skolithos,Taenidium,Teichichnus,Thalassinoides,Treptichnus,Uchirites和星状遗迹化石,它们可归属于Cruziana遗迹相。在风暴沉积中,Skolithos出现在主要的风暴沉积层,而Planolites和Palaeophycus常常出现在风暴序列的消减沉积层中。机会的遗迹化石如Treptichnus富集在纹层状灰岩中,指示一种贫氧的沉积环境。文中还探讨了遗迹化石在地层中的时空分布特点与P/Tr生物大灭绝后早三叠世海洋生物复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相 生物复苏 早三叠世 四川广安谢家槽
原文传递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三叠世地层中的时错相沉积及其古生态意义——一个传统地层剖面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志澄 罗辉 +4 位作者 祝幼华 蔡华伟 许波 陈金华 赵媛瑗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80,共8页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和嘉陵江组中含有扁平砾石灰岩、蠕虫状灰岩、叠层石、层纹状灰岩、薄层泥晶灰岩、条带状灰岩和水平分布的遗迹化石等类型丰富的时错相沉积,由下至上时错相沉积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总趋势。早三叠世晚期,...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和嘉陵江组中含有扁平砾石灰岩、蠕虫状灰岩、叠层石、层纹状灰岩、薄层泥晶灰岩、条带状灰岩和水平分布的遗迹化石等类型丰富的时错相沉积,由下至上时错相沉积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总趋势。早三叠世晚期,时错相沉积从正常海洋环境沉积中退出,只是出现在高压力环境的沉积物中。时错相沉积的这种时空分布和发育程度的变化,反映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复苏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错相沉积 早三叠世 生物复苏 夜郎组 嘉陵江组 四川广安谢家槽
原文传递
下扬子地区下三叠统蠕虫状灰岩及其成因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杰 童金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48,共14页
华南下三叠统中上部普遍发育蠕虫状灰岩,宏观上可以分为深色"蠕体"和浅色"基质"。对于其成因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的观点有化学凝聚说、生物扰动说和机械成因说等。笔者通过对下扬子地区5条典型剖面进行... 华南下三叠统中上部普遍发育蠕虫状灰岩,宏观上可以分为深色"蠕体"和浅色"基质"。对于其成因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的观点有化学凝聚说、生物扰动说和机械成因说等。笔者通过对下扬子地区5条典型剖面进行野外详细分层描述、采样、薄片观察以及实验分析,并与中上扬子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对蠕虫状灰岩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将蠕虫状灰岩分为4类:连续成层蠕虫状灰岩、生物爬迹/钻孔蠕虫状灰岩、呈似层状/杂乱条带状排列的蠕虫状灰岩和混染状蠕虫状灰岩,其在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变化规律。蠕虫状灰岩发育的层段少见宏体化石,遗迹化石、微生物的分布与蠕虫状灰岩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早三叠世缺氧、H2S和CO2含量增加、海水呈碱性、喜氧生物匮乏等为蠕虫状灰岩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灰泥在早三叠世特殊的海洋化学条件下开始沉积分异,后经历了同沉积成岩作用和不同程度的宏体生物、微生物作用,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蠕虫状灰岩。蠕虫状灰岩发育时为海洋缺氧、有毒气体释放的后期,海水X(Mg)/X(Ca)值开始降低,碳同位素值回升,随后生物逐渐活跃起来,环境也逐渐改善。因此蠕虫状灰岩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复苏、环境改善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状灰岩 下三叠统 海水化学条件 下扬子地区 生物复苏
下载PDF
贵州独山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后的生物遗迹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层面线性向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发展 ,反映造迹生物有机体的逐渐变大和完善、生活和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F/F生物灭绝 生物复苏 法门期早期 晚泥盆世 贵州独山
下载PDF
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及其生物复苏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粲 陈孝红 +1 位作者 程龙 阎春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9-420,共12页
湖北西部远安县鹰子山、洋坪至南漳县巡检、古井一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三段上部厚约30 m的纹层状灰岩中产有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形成了一个以富产湖北鳄类化石为特点,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 湖北西部远安县鹰子山、洋坪至南漳县巡检、古井一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三段上部厚约30 m的纹层状灰岩中产有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形成了一个以富产湖北鳄类化石为特点,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共同繁盛的南漳-远安动物群。由于该动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的生物类型和化石属、种的分异度已近接近中三叠世生物复苏之后所形成的以海生爬行动物繁盛为特征的罗平-盘县生物群,指示海生爬行动物的首次辐射发生在早三叠世晚期,并由此形成了以食物链顶端的海生爬行动物为主而重建的中生代全新的海洋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漳-远安动物群 生物复苏 海生爬行动物 下三叠统 湖北
下载PDF
黑龙江嘉荫地区古近纪早期古气候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全成 张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5,共6页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在我国范围内最有希望找到确切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地区之一 ,定量研究界线附近古气候变迁有助于了解该界线前后的生物灭绝与复苏过程。本文以乌云组含煤段第 10层所产 2 0属 2 9种木本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为根据 ...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在我国范围内最有希望找到确切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地区之一 ,定量研究界线附近古气候变迁有助于了解该界线前后的生物灭绝与复苏过程。本文以乌云组含煤段第 10层所产 2 0属 2 9种木本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为根据 ,定量研究了嘉荫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之后的生物复苏的环境条件。“叶相—气候多变量程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该区古近纪早期年均温度 (MAT)约 11.4 5℃ ,属暖温带气候类型 ;“叶缘分析”得出年均降水量 (MAP)约为 14 2 4 m 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黑龙江 气候分析 早期 被子植物化石 定量研究 古气候变迁 生物灭绝 环境条件 生物复苏 分析结果 年均温度 气候类型 古近系 白垩系 界线 含煤段 多变量 暖温带 降水量 陆相
下载PDF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晚白垩世Cenomanian-Turonian集群灭绝事件后有孔虫动物群的复苏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文金 万晓樵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9-194,共6页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附近发生过一次与大洋缺氧事件有关的集群灭绝事件。其后 ,随着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逐渐增加 ,海洋中微体古生物 ,尤其是有孔虫逐渐得到了恢复以至繁盛。从Turoni an早期至Santonian晚期 ,有孔...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附近发生过一次与大洋缺氧事件有关的集群灭绝事件。其后 ,随着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逐渐增加 ,海洋中微体古生物 ,尤其是有孔虫逐渐得到了恢复以至繁盛。从Turoni an早期至Santonian晚期 ,有孔虫动物群的复苏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 :残存期、复苏期及辐射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动物群 生物复苏 晚白垩世 岗巴 西藏 集群灭绝
下载PDF
贵州望谟地区新发现早三叠世化石库
15
作者 周长勇 张启跃 +6 位作者 文芠 黄金元 胡世学 刘伟 闵筱 马志鑫 温谦谦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5,共9页
望谟生物群是我国西南部贵州省望谟地区新发现的一个早三叠世化石库,化石主要产自下三叠统罗楼组一段的薄层状泥岩、微晶灰岩之中。该化石库以菊石和节肢动物为特色,伴有双壳、箭石、腕足、牙形类、鱼类、微康奇虫,以及一些分类不明的... 望谟生物群是我国西南部贵州省望谟地区新发现的一个早三叠世化石库,化石主要产自下三叠统罗楼组一段的薄层状泥岩、微晶灰岩之中。该化石库以菊石和节肢动物为特色,伴有双壳、箭石、腕足、牙形类、鱼类、微康奇虫,以及一些分类不明的化石类型,其时代为早三叠世印度期迪纳尔晚期(Late Dienerian)至奥伦尼克期史密斯早期(Early Smithian)。该生物群化石保存精美、数量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显示经历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后,望谟地区在早三叠世已经具有一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更全面了解早三叠世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复苏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谟生物 生物复苏 罗楼组 早三叠世 贵州
下载PDF
贵州西部早三叠世浅水碎屑岩相中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化石的发现及其古生态意义
16
作者 蒋观凡 刘径圻 +3 位作者 陈安峰 吕文博 张航 张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是一种主要营水生固着生活的帚形动物,在奥陶纪至侏罗纪的地层中均有广泛记录。本文报道了产自贵州遵义市播州剖面及六盘水市六枝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泥质岩中保存的微康奇虫的钙质栖管化石及印模化石。该组内的... 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是一种主要营水生固着生活的帚形动物,在奥陶纪至侏罗纪的地层中均有广泛记录。本文报道了产自贵州遵义市播州剖面及六盘水市六枝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泥质岩中保存的微康奇虫的钙质栖管化石及印模化石。该组内的微康奇虫化石数量丰富,保存精美,电镜下可观察到其壳体特有的平行纤维薄层状微晶结构。本文共鉴定出微康奇虫化石共2科2属4种,为该门类生物在华南早三叠世浅水碎屑岩中的首次报道。古生态上,微康奇虫群落呈现出低分异度和高丰度的特征,为早三叠世恶劣海洋环境中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典型生态灾难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复苏 古生态分析 灾难分子 夜郎组 华南
原文传递
集群绝灭与生物复苏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童金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3-38,共6页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把研究重点从生物绝灭转移到大绝灭后生态系的复苏上。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集群绝灭-残存-复苏过程的研究宗旨和研究方法,截止1994年底在显生宙各大绝灭与复苏事件研究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取得的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把研究重点从生物绝灭转移到大绝灭后生态系的复苏上。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集群绝灭-残存-复苏过程的研究宗旨和研究方法,截止1994年底在显生宙各大绝灭与复苏事件研究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绝灭 生物复苏 地质事件 显生宙 历史地质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的灭绝与复苏过程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云飞 童金南 +5 位作者 向烨 肖传桃 宋海军 田力 宋婷 楚道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类、外栖固...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双壳类 生物灭绝 生物复苏 地层学 环境影响
原文传递
古—中生代之交双壳类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云飞 童金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2-933,共12页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双壳类 生物灭绝 生物复苏
原文传递
贵州册亨中三叠统坡段组巨鲕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俊杰 黄云飞 +5 位作者 田力 黄子航 王延达 吉霞 张世岩 童金南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22-2836,共15页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早三叠世,巨鲕作为一种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代表了不利于后生动物生存的极端温室气候条件,在中三叠世早期环境稳定后,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变得十分罕见.然而,贵州册亨坡短剖面中三叠世初巨...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早三叠世,巨鲕作为一种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代表了不利于后生动物生存的极端温室气候条件,在中三叠世早期环境稳定后,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变得十分罕见.然而,贵州册亨坡短剖面中三叠世初巨鲕的发现,是否意味着该时期古海洋环境条件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呢?对册亨坡短剖面坡段组底部碳酸盐岩进行了沉积微相和沉积组构分析,从鲕粒特征、鲕粒含量、生屑含量、沉积微相等角度综合分析鲕粒富集层位的沉积环境.册亨坡短地区坡段组共发现了4种不同的鲕粒,包括普通同心鲕粒、巨型同心鲕粒、多晶鲕粒和泥晶鲕粒,可认为有两个鲕粒富集时期.根据岩石结构和碳酸盐颗粒特征等识别出4种微相类型,包括鲕粒颗粒灰岩、泥晶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和双壳类砾状灰岩微相.沉积微相分析表明册亨坡短地区在中三叠世早期为台地边缘的台缘鲕粒滩与生物碎屑滩交互沉积.这一地区坡段组所发育的巨鲕可能指示海水碳酸盐饱和度仍然十分高,表明该地区中三叠世初仍处于异常海洋环境,暗示着中三叠世全球海洋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可能是中三叠世生物复苏辐射模式复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巨鲕 生物复苏 沉积微相 碳酸盐超饱和 沉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