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瑞东 毛家仁 +1 位作者 张位华 姜立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30,共19页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 ,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 ,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 ,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有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 ,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1976 )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 ,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寒武世 宏观藻类 生物地理分区 后生动物 早寒武世 藻类生物
下载PDF
上扬子区Arenig期疑源类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军 袁训来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1-288,共8页
对上扬子区Arenig期疑源类研究表明这些疑源类微化石组合可以和国内外同期疑源类组合对比,并具有古环境指示意义。根据特征分子的出现,早奥陶世时上扬子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生物地理区。
关键词 疑源类 Arenig期 奥陶纪 上扬子区 生物地理分区
原文传递
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的地理分布及组合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邝国敦 《南方国土资源》 1989年第4期9-17,共9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的地理分区、组合和地层分布概况。认为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群落的构成和分布受沉积相和生物地理分区的双重控制。四射珊瑚的分布大致以右江断裂带为界。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北部区的珊瑚群由下到上可划分...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的地理分区、组合和地层分布概况。认为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群落的构成和分布受沉积相和生物地理分区的双重控制。四射珊瑚的分布大致以右江断裂带为界。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北部区的珊瑚群由下到上可划分为7个组合带,西南部区可分为6个组合带。文章还提出造成广西早石炭世珊瑚群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右江断裂带的控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纪 四射珊瑚 生物地理分区 地层分布
下载PDF
青海玛多县长石头山中二叠世■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非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志刚 杨兵 +3 位作者 黄兴 张雄华 熊富浩 蒋红安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2-296,共5页
青海玛多县长石头山广泛出露一套岛礁灰岩,此前由于在本区未发现大量的■类化石,前人认为其归属于阿尼玛卿小区,这次在岛礁灰岩中发现了11属19种■类化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带,自下而上为Parafusulina带和Neoschwagerina margarita... 青海玛多县长石头山广泛出露一套岛礁灰岩,此前由于在本区未发现大量的■类化石,前人认为其归属于阿尼玛卿小区,这次在岛礁灰岩中发现了11属19种■类化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带,自下而上为Parafusulina带和Neoschwagerina margaritae带。由此确定树维门科组岛礁灰岩时代为中二叠世茅口亚世孤峰期。此外,该区■类化石生物群面貌与华南地区■类化石生物群面貌极为相似,因此在中二叠世时该区属于特提斯区。根据■类化石的分布特点及其面貌特征,将长石头山岛礁划归于巴颜喀拉小区(古生物地理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生物地理分区 筵类化石 树维门科组 中二叠世 巴颜喀拉小区 青海
原文传递
拉萨地块白垩纪固着蛤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饶馨 彭博 蔡华伟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3-371,共9页
通过对拉萨地块白垩纪固着蛤进行修订和总结,共识别出7个固着蛤有效种,分别为:Rutonia bangonghuensis Yang et al.,1982,Auroradiolites biconvexus (Yang et al.,1982),Eoradiolites cf. hedini (Douville,1916),Magallanesia rutogen... 通过对拉萨地块白垩纪固着蛤进行修订和总结,共识别出7个固着蛤有效种,分别为:Rutonia bangonghuensis Yang et al.,1982,Auroradiolites biconvexus (Yang et al.,1982),Eoradiolites cf. hedini (Douville,1916),Magallanesia rutogensis Rao et al.,2015,Shajia tibetica Rao et al.,2019,Sellaea sp.和 Monopleura sp.。该固着蛤组合的时代为阿普特期(Aptian)晚期至阿尔布期(Albian),与同层产出的圆笠虫组合指示的时代相符。拉萨地块北部郎山组和南缘桑祖岗组所产出固着蛤组合可相互对比。通过对固着蛤组合的分析,饶馨等(Rao et al.,2015,2017,2019a)首次识别出了白垩纪中期亚洲西南部/太平洋生物古地理分区,其固着蛤类群以区域性属Auroradiolites和Horiopleura haydeni–Praecaprotina–Magallanesia演化谱系为特征型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着蛤 亚洲西南部/太平洋生物地理分区 白垩纪 拉萨地块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