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汝建 肖文申 +7 位作者 向霏 陈建芳 高爱国 陈荣华 程振波 李秀珠 韩贻兵 李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9,共9页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及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表现出低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底栖有孔虫为主,丰度低;而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则以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丰度较高。生源组分的分布特征显然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三股太平洋水和大西洋次表层水相关。楚科奇海西侧沿富营养的阿纳德尔流方向的区域呈现出高的表层生产力。而东侧受寡营养的阿拉斯加沿岸流及阿拉斯加西北沿岸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呈现出低的表层生产力。北纬75°以北及加拿大海盆受海冰覆盖影响,也表现出最低的表层生产力。而受北大西洋次表层水的影响,楚科奇海陆架外侧高纬海域表现出较高的钙质生物生产力。表层沉积物中Corg/N比值及其分布反映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以海洋自身来源为主,且主要受生物泵过程控制。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呈现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水团 生源组分 表层沉积物 北冰洋西部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部28ka以来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化的生源组分记录 被引量:13
2
作者 窦衍光 杨守业 +2 位作者 唐珉 刘振夏 余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6-243,共8页
沉积物中有机碳、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等生源组分的埋藏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古生产力的控制,常常被用作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本文利用TOC、生物硅及CaCO_3等生源组分探讨冲绳海槽中部DGKS9604孔(28°16.64′N,127°01.43′E... 沉积物中有机碳、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等生源组分的埋藏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古生产力的控制,常常被用作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本文利用TOC、生物硅及CaCO_3等生源组分探讨冲绳海槽中部DGKS9604孔(28°16.64′N,127°01.43′E;水深766m;柱长10.76m)距今28ka以来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化对海洋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风较强的末次冰期晚期(28~22kaB.P.),长江直接输运大量的陆源营养物质进入冲绳海槽,古生产力较高;在末次盛冰期(LGM,22~18kaB.P.),虽然河口距离海槽区更近,但大陆流域降水匮乏,河流入海径流量偏低导致海槽陆源营养物质明显减少,生产力降低,表现在生物硅和有机碳堆积速率明显降低;冰消期早期生产力与末次盛冰期相比并未明显降低,此阶段气候回暖,大陆流域降雨增加,陆源物质输入相对较高。全新世早期,古生产力快速下降,既反映海平面降低,陆源物质输入减少,还可能与冰消期寡营养盐的黑潮在海槽加强有关。DGKS9604孔CaCO_3含量及堆积速率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有机碳和生物硅相反,表现为末次冰期晚期低,冰消期以来逐渐升高,一方面反映陆源物质输入的稀释作用;另一方面与黑潮加强致使钙质生物生产力增强有关。此外,15~7kaB.P.期间CaCO_3含量及其堆积速率有几次明显降低,可能对应黑潮减弱、陆源冲淡水较强的环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陆源物质 生源组分 古生产力 古环境
下载PDF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海峰 王汝建 +3 位作者 孙烨忱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7,共9页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来源 生源组分 表层沉积物 白令海北部
下载PDF
海南洋浦湾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粒度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海丽 郑玉龙 +1 位作者 龙江平 沈银萍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2005年夏季采集于海南岛洋浦湾的B1168柱状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测试,并利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对其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连续提取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的生物硅(BSi),并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2005年夏季采集于海南岛洋浦湾的B1168柱状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测试,并利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对其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连续提取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的生物硅(BSi),并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测量。通过对上述生源组分与粒度间相关性以及人类影响因子的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含量的影响及生源组分的粒度效应,结果表明:从B1168柱状样品的45 cm处起至表层,人类活动明显影响了生源组分的含量,除此之外,生源组分含量还较显著地受粒度控制,沉积物组分的粒度越小,生源组分的含量则越高,但是当沉积物粒径小于0.5μm的时候,TN和BSi含量与其粒级含量的相关性变弱。φ5粒级与各生源组分的含量均呈弱相关,这一结果与该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与TOC、TN含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浦湾 生源组分 粒度效应 人类影响因子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部赫斯海隆(Hess Rise)晚第四纪以来生源组分与粉尘输入的关系及其变化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由德方 王汝建 肖文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03-1214,共12页
对海洋生产力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大洋碳库的变化,粉尘输入则是影响海洋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对德国SO202-INOPEX航次在北太平洋中部赫斯海隆(Hess Rise)钻取的SO202-37-2孔0~251 cm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RF元素扫描,碳酸钙、生物硅、有机碳、... 对海洋生产力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大洋碳库的变化,粉尘输入则是影响海洋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对德国SO202-INOPEX航次在北太平洋中部赫斯海隆(Hess Rise)钻取的SO202-37-2孔0~251 cm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RF元素扫描,碳酸钙、生物硅、有机碳、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和Globorotalia inflata氧碳同位素的综合分析,以期探讨该区域的生源组分特征及粉尘输入的变化历史。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基于其浮游有孔虫G. inflata-δ^(18)O、G. bulloides-δ^(18)O与H3571孔G. inflata-δ^(18)O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LR04-δ^(18)O的对比。结果显示,该孔XRF-Ti/Ca值所代表的陆源粉尘输入强度变化与生物硅含量显著相关,指示粉尘输入刺激了海洋生产力的提高,并呈现出间冰期增强、冰期减弱的特点。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冰期时西风带南移远离物源区,导致粉尘输出减少,西风急流的经向移动控制了该区域海洋生产力的变化。尽管冰期时全球粉尘输出是增多的,但是西风急流的位置变化使得该区域的粉尘沉积记录与其他地区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赫斯海隆 生源组分 海洋生产力 粉尘输入 西风急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