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生成性教育实践及其培养路径:实践哲学的视角
1
作者 刘炎欣 王靖玉 杨西军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马克思实践哲学以降,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转向生活实践论,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基于实践哲学的视角思考教育的实践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行动,需要确立生成性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 马克思实践哲学以降,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转向生活实践论,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基于实践哲学的视角思考教育的实践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行动,需要确立生成性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生成的过程,既指向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生成,也指向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建构,根本的是指向人的生命生成,这是教育生成人的立足点;胡塞尔的现象学关注人的意识的生成,以面向“实事本身”为实践基础,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来思考实践问题,为教育生成人的实践机制提出了生活实践图景和发展路径。生成性教育实践的培养路径在于回到教育本身,意味着要回到人本身。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以创造性品质的培养为核心,启迪智慧,培育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人的存在的优先性来建构基于主体间性关系的交往实践,培养合作、分享的公共意识和交往实践能力;形成以意义生成为指向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思想培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机制,促进学生的整体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哲学 生成教育实践观 现象学教育 人的生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