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适宜性的旅游度假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治理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建英 邹利林 李梅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79-288,F0004,共11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引导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界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却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广泛认可的"生态-生产-生活"视角,解析了旅游度假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引导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界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却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广泛认可的"生态-生产-生活"视角,解析了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的内涵,构建了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评价模型及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强度诊断经验模型,并选取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上,将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区划分为无冲突区、轻度冲突区、中度冲突区、强烈冲突区、剧烈冲突区,并将冲突的控制级别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个层次。实证表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用地的空间集聚特征与面积构成差异显著,暗示着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着竞争与冲突。从潜在冲突识别的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冲突区的面积占比依次为17.76%、35.59%、22.37%、23.74%、0.55%。旅游度假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形式及冲突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冲突治理策略也应有所区别,如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空间管制、品质提升、功能显化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识别 模型 生态-生产-生活 冲突 旅游度假区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张传国 方创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1-187,共7页
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3种承载力相互耦合的产物。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主要通过水资源、投资和人口三大核心因子的驱动进行,实现水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3种承载力相互耦合的产物。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主要通过水资源、投资和人口三大核心因子的驱动进行,实现水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决定着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最佳组合方式。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约束下,投资分配的最佳比例取决于单位投资效益的差异。人口通过改变核心驱动因子———水资源与投资的稀缺程度,在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驱动机制中起着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系统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驱动机制 干旱区 相互作用 水资源 投资分配
下载PDF
市县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及核算模型解析 被引量:62
3
作者 方创琳 贾克敬 +1 位作者 李广东 王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198-5209,共12页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综合体,由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于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三部分组成,简称土地"三生"承载力。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分析了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构成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县级尺度作为测度对象,通过多方案比选,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不同层级具体指标的量化辨识方法;进一步优选出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核算的SD情景模型。该研究从理论上旨在为推进国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判据,为开展全国市县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监测预警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核算模型 量化辨识 理论辨析
下载PDF
干旱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情势与演变情景分析 被引量:49
4
作者 方创琳 鲍超 张传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15-1923,共9页
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协调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促进三大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以干旱地区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 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协调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促进三大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以干旱地区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选取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综合测度指标,采用状态空间的理想点法求解出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理想状态值和实际指数值,综合评估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现状情势,进而采用多模型互补对接支持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30a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的总体变化情景。结果认为,在不同生活水平下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目前均处于超载状态,干旱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限制着生产系统承载力的提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低下成为制约生活承载力提高的长期因素,但未来30a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整体超载状况将趋于缓解,自2009年起的整体承载力将处于可载状态,居民生活水平有望达到小康标准,到2054年以后在可载状态下居民生活水平有望达到富裕和现代化标准,但尚须做数百年的长期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 变化情势 未来情景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传国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3期7-12,共6页
构建绿洲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基础。本文在以全新的视角解释绿洲系统生态 -生产 -生活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 ,参照绿洲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国内基础 ,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 构建绿洲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基础。本文在以全新的视角解释绿洲系统生态 -生产 -生活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 ,参照绿洲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国内基础 ,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了一套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由绿洲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构成 ,因此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也由分别反映绿洲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的指标构成。生态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指标构成 ,包括资源利用指标、生态指标和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指标。生产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经济系统承载能力的指标构成 ,包括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增长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生活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社会系统承载力指标构成 ,包括人口发展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和科技教育指标。最后本文对指标体系的综合集成与赋权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系统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集成 赋权 干旱区
原文传递
湿地“三生”空间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分析——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23
6
作者 胡玉玺 吴晓磊 +2 位作者 马世昌 郭啸 刘新儒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3-180,共8页
在系统论视角下,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构建了湿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分析了该复合系统存在的因果特性、多重反馈特性、系统非线性和系统惯性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湿地生态子系统、湿地区域经济子系统和湿地社会... 在系统论视角下,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构建了湿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分析了该复合系统存在的因果特性、多重反馈特性、系统非线性和系统惯性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湿地生态子系统、湿地区域经济子系统和湿地社会子系统共3个子系统。在系统动力学的指导下,分别设计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的因果反馈分析图和系统结构流图,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完成了系统动力学方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分析,为湿地生态、生产、生活的协同耦合问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三生”空间) 湿地生态系统 复合系统 系统动力学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原理及实施重点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志民 余海滨 汪海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441-3447,共7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现已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理念,目前虽已有部分重大工程项目在沙区实施,但一体化治理的科学与技术原理尚不清晰,仍未在这些工程中充分体现。鉴于此,本文就科尔沁沙地一体化治理的挑战、科学原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现已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理念,目前虽已有部分重大工程项目在沙区实施,但一体化治理的科学与技术原理尚不清晰,仍未在这些工程中充分体现。鉴于此,本文就科尔沁沙地一体化治理的挑战、科学原理、技术原理与实施重点进行了论述。在科尔沁沙地,林-田、林-林、林-水、田-水、林-草、沙-水、田-草等要素关系尚不很协调,导致资源失衡、服务功能低下。进行一体化治理应遵循风沙运动规律、草地界面理论、水资源平衡理论、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科学原理与规律。一体化治理技术层面应突出体现水-沙关系协调、景观设计优化、防治技术与模式多方位并重、自然与人为景观兼顾、“三生”空间布局均衡等原理。一体化治理的重点应置于沙丘和防护林功能提升、农田和草地增效、湖泊生态保育、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工程项目生态修复上。本文可为科尔沁沙地以及整个三北地区的沙区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原文传递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驱动机制与模式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传国 刘婷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7,共5页
以全新的视角解释了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内涵 ,从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别以水资源、投资作为驱动因子分析了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驱动机制 ,阐明了人口在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驱动机制中的双重作用。水资源... 以全新的视角解释了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内涵 ,从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别以水资源、投资作为驱动因子分析了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驱动机制 ,阐明了人口在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驱动机制中的双重作用。水资源、投资与人口共同影响着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模式类型与更替机理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模式类型的科学界定 ,对合理开发绿洲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系统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驱动机制 模式 西部大开发 干旱区
下载PDF
“三生”用地格局演变的强度分析及其驱动力——以衡阳市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邓志位 全斌 +2 位作者 祁剑青 彭科 樊雪姣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780,共13页
【目的】分析衡阳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合变化成分和强度分析方法识别1995~2020年间衡阳市“三生”用地变化强度特征,并采用斑块生成土... 【目的】分析衡阳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合变化成分和强度分析方法识别1995~2020年间衡阳市“三生”用地变化强度特征,并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揭示该区“三生”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结果】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为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其呈缩减趋势;“三生”用地变化成分呈现出数量为主转变成交换为主,且各类别变化成分差异明显;1995~2015年“三生”用地变化强度低于2015~2020年,后期呈现更快速的变化;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变化活跃;1995~2020年生活生产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于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其转换强度表明生产生态用地稳定趋向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相反,生态用地稳定避免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结论】衡阳市生活生产用地扩张强度持续上升,主要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素驱动,致使大量生产、生态功能用地被侵占,该区未来应通过规划统筹与政策导向优化“三生”用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 PLUS模型 驱动力 衡阳市
原文传递
基于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推动下的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安梨红 罗增海 王廷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第3期70-72,共3页
本文通过调查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设情况、取得成效,研究分析了青海牧民生态生产生活现状,并针对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推动牧区“三生”共赢。
关键词 草地生态畜牧业 股份合作制 生态生产生活
下载PDF
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临琴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8年第5期6-11,共6页
本文阐述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内涵,从理论、实践、省情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防止污染企业进入农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 本文阐述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内涵,从理论、实践、省情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防止污染企业进入农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碳汇交易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 良性循环 转变
下载PDF
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鲁临琴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71-75,共5页
从理论、实践、省情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客观必然性,提出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防止污染企业进入农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碳汇交易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 良性循环 转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