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爽 张鑫龙 +2 位作者 侯颖 常文千 郑亚男 《中国市场》 2018年第19期33-34,共2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是学者研究的焦点。文章定性和定量分析了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严重不协调、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和高...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是学者研究的焦点。文章定性和定量分析了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严重不协调、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和高级协调四个阶段。2005年至2008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优于城市化的推进;2008年之后城市化发展迅猛,生态环境滞后;2013年以后年达到了高级协调的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基本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化 生态环境耦合 协调度模型
下载PDF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13
2
作者 陈晓红 万鲁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50-1457,共8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受到人类活动高强度干扰,要实现耦合的协调发展与脆弱性的减少需要一定内外力的强力支撑。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协调性与脆弱性是在自然条件与...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受到人类活动高强度干扰,要实现耦合的协调发展与脆弱性的减少需要一定内外力的强力支撑。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协调性与脆弱性是在自然条件与孕灾环境、人口素质与城市文明、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管理科学、系统自身的恢复力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通过挖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之间的的宏观作用机制,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为提高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 脆弱性 协调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被引量:54
3
作者 陈晓红 吴广斌 万鲁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7-1343,共7页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深入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鹤岗、双鸭山、鸡西具有较重脆弱度,并且有向中度脆弱度过渡的趋势;佳木斯以中度脆弱度为主,但是向较轻脆弱度发展比较缓慢;七台河、牡丹江则以较轻脆弱度为主,但七台河重度脆弱度和较重脆弱度所占比重也比较大,牡丹江脆弱度情况明显优于七台河。鹤岗、双鸭山、鸡西协调度等级为中度失调;佳木斯与七台河协调度等级为濒临失调;牡丹江的协调度等级为良好协调。而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比较中,七台河脆弱性趋小值与协调性发展值关系为同时退化发展,但趋势比较缓慢;牡丹江则基本保持现有状态;其它城市均为同时向良好等级发展的趋势,但发展的速率和波动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协调性 脆弱性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
下载PDF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4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2 位作者 刘海猛 刘晓菲 李咏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9-1096,共18页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是当前研究热点,而其动态模拟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基于系统科学与跨尺度耦合理论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本质,即一个非线性的、具有高低阶多重反馈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综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是当前研究热点,而其动态模拟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基于系统科学与跨尺度耦合理论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本质,即一个非线性的、具有高低阶多重反馈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综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可知:①动态模拟成为趋势,相关理论与机理解析不断完善;②动态模拟技术趋向多元化、精细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③应用研究基于多类型案例区、多要素以及近远程与跨区域3个方面。当前研究不足包括:①理论发展与整合不足;②方法集成与数据共享力度滞后;③耦合关系链条和主控要素的动态特征未被完整揭示,远程耦合模拟缺乏定量表达、系统性整合以及与区域联动层面的应用衔接。今后,应以理论为根基,推动多科学交叉融合;以方法为支撑,推动动态模拟技术整合与数据共享;以应用为导向,揭示城市群等重点地区的近远程关系链条与主控要素的动态演化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动态模拟 理论 方法 应用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5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2 位作者 李君 刘海猛 张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5,共15页
按照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将由定量描述转入动态模拟。目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呈现多元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其中4类常见的动态模拟模型,包括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人工智能... 按照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将由定量描述转入动态模拟。目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呈现多元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其中4类常见的动态模拟模型,包括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以及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复合模型。主要结论如下:系统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复杂系统、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单要素耦合的动态模拟之中,但存在空间解释不足以及忽视系统自适应性等问题;人工智能算法(ANN和BN)在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系统或不确定性系统模拟中具有显著优势,并被应用于城市扩张、环境变化、资源需求以及生态脆弱性的识别之中,但应用面相对狭窄且限制条件偏多;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CLUE-S、CA和MAS)局限于从土地城镇化视角模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复合模型实现了各模型之间的优势互补,已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发展趋势。今后,应从技术和理论2个层面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并加强对微观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动态模拟 系统动力学模型 人工智能算法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复合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演变的生态流量阈值适宜性研究
6
作者 王钰 张翔 +3 位作者 闫少锋 刘浩源 邓梁堃 付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5,共10页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考虑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等调控措施及未来天然来水的不确定性,设置9种情景模拟2022—2035年研究区高、中、低3种生态流量阈值下的水资源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均有利于缓解因生态流量阈值增大而引起的区域水资源用户间的冲突问题;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研究区丰水年(P=2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30%~50%,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10%~30%;增大生态流量阈值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出发分析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为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 生态流量阈值 适宜性 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广西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7
作者 何茹 刘洪帅 《中国市场》 2023年第20期25-30,共6页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互为促进且互为制约,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稳定发展起到重要地位与意义。文章基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2012-2020年...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互为促进且互为制约,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稳定发展起到重要地位与意义。文章基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2012-2020年广西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2012-2020年期间,广西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均有显著增长,其中生态环境的增长幅度最大;广西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度从0.9869增加到0.9975,耦合协调度从0.4436增加到0.8962,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逐渐演变为良好协调,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从经济超前型到生态超前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经济 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