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 被引量:301
1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1 位作者 王磊 金志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稳定,及生活用地快速增加。(2)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470持续降至2010年的0.444,整体质量有所恶化,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面积与比重保持稳定。(3)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同时存在生态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生态环境改善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长江三角洲核心区
下载PDF
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15
2
作者 李玉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4-411,共8页
根据长期田间试验实测数据 ,分析了苜蓿人工草地鲜草产量水平 ,产量随生长年限的变化 ,以及产草量和降水量的关系 ;苜蓿对肥料的敏感性较低 ,但肥料有延长苜蓿经济性生长年限的功能 ;水量平衡法计算苜蓿耗水量时 ,土层计算深度具有重要... 根据长期田间试验实测数据 ,分析了苜蓿人工草地鲜草产量水平 ,产量随生长年限的变化 ,以及产草量和降水量的关系 ;苜蓿对肥料的敏感性较低 ,但肥料有延长苜蓿经济性生长年限的功能 ;水量平衡法计算苜蓿耗水量时 ,土层计算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当采用2m和 1 0m两种不同计算深度时 ,所得耗水量差值巨大 ,特别是在揭露水分生态环境演变趋势上 ,会得到不同结论。 1 0m测深研究结果表明 ,在黄土高原 ,苜蓿草地年蒸散量大于年降水量 ,根系吸水层达 1 0m以下 ,多年连续种植会导致土壤干燥化 ,形成生物性土壤下伏干层 ,从而对陆地水分循环路径发生影响。据此提出黄土高原草地生产要改高产目标为适度生产力目标 ,以减缓或阻止下伏干层的形成 ,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水分 生态环境效应 草地生产力 干燥化
下载PDF
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被引量:184
3
作者 彭建 蒋一军 +1 位作者 吴健生 刘松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8,共11页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土地复垦 生态环境效应 典型技术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 被引量:169
4
作者 岳文泽 徐建华 徐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50-1460,共11页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土壤、水面以及植被等土地覆被类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沥青、水泥以及金属等组成的不透水表面,这个过程导致地表水分蒸腾减少、径流加速、显热的存储和传输增加以及水质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其中最明显的...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土壤、水面以及植被等土地覆被类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沥青、水泥以及金属等组成的不透水表面,这个过程导致地表水分蒸腾减少、径流加速、显热的存储和传输增加以及水质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其中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就是土地覆被的植被减少、城市热岛的出现。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同时又是城市生态学中的关键问题,其研究对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为例,采用Landsat7的ETM+为基本数据源,首先定量反演了每个像元内的陆地表面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I),然后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由于城市土地覆被所形成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到土地利用的图斑中来,按照这个思路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分析LST、NDVI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引入多样性指数(SHDI),讨论了不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合下,LST和NDVI的空间差异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LST和NDV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LST大的区域对应NDVI一般都较小,反之亦然;中心城市LST表现出热岛效应,而NDVI则为低谷效应。通过TamhanceT2post-hoc多重比较发现,LST以及NDVI在两两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不同。从土地利用斑块和类型两种尺度水平上建立了LST和NDVI的定量关系,二者具有明显负相关的线性关系,但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二者关系并不同。其中工业仓储、交通用地与公园绿地、农业用地差异最为显著。它们和SHDI之间的关系揭示,LST与土地利用多样性具有正相关关系,而NDVI则与SHDI呈负相关关系,SHDI越大的地区,LST越大,而NDVI越小。由此,可以将LST、NDVI和SHDI作为三个基本指标,来定量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作为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表面温度 植被指数 城市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53
5
作者 王根绪 李琪 +1 位作者 程国栋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52,共7页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 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与降水的多年数据 ,分析了近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 40a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 ,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季降水和近 15a来冬季降水的明显...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 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与降水的多年数据 ,分析了近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 40a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 ,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季降水和近 15a来冬季降水的明显增加上 ,对植被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夏季降水量却呈明显减少趋势 ;江河源区 2 0世纪 80年代 10a平均气温比 5 0年代高 0 .12~ 0 .9℃ ,大部分地区高于0 .3℃ ,属于青藏高原高温区或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平均升温 0 .44℃ ,明显比全国平均升温 0 .2℃要高出一倍 .在这种背景下 ,与植被生长关系密切的 4、5月和 9月气温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江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对气候的这种变化响应强烈 ,冰川退缩、多年冻土消融加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气温 降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64
6
作者 苏泳娴 黄光庆 +2 位作者 陈修治 陈水森 李智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7287-7300,共14页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愈来愈严重,加速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城市绿地能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作用、隔离阻挡作用、蒸腾以及蒸散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研究主要...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愈来愈严重,加速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城市绿地能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作用、隔离阻挡作用、蒸腾以及蒸散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温、增湿、固碳释氧、降噪、抗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关于城区绿地对6种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善程度、影响范围、机理问题以及不同植被种类生态环境效应的差异情况等,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基于传统实地观测数据进行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部分学者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手段研究城区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的不同着手,主要总结并系统评估了目前关于城市绿地6种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态环境效应 降温 增湿 固碳释氧 降低噪声 抗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36
7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朴世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9-667,共9页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指数分析了长江下游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重要值,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趋向性.研究中还对农田的数量变化特征、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卫星遥感
下载PDF
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状况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47
8
作者 骆永明 滕应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5-508,共4页
土壤污染退化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性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土壤资源污染退化状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土壤污染退化对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原因,提出了防治我国土壤资源污染退化的对策。
关键词 土壤污染退化 食品安全 生态环境效应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被引量:125
9
作者 彭建 王仰麟 +1 位作者 叶敏婷 常青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806,共9页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 ̄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云南省丽江市 生态环境效应 产业发展 结构变化 丽江市 云南省 区域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陕北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124
10
作者 杨述河 闫海利 郭丽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5,共7页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榆林市
下载PDF
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19
11
作者 张桃林 李忠佩 王兴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3-850,共8页
集约化农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导致的以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有害物质积累、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退化,... 集约化农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导致的以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有害物质积累、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退化,给生态系统本身与环境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重威胁。在长期保持高强度利用和过量农用化学品投入的情况下,以非线性响应为特征的土壤生态系统特性有可能出现突变状态,并引起更大的环境风险。目前,应当高度重视集约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形成与演变机理、时空分异规律、以及土壤退化的控制和退化土壤的恢复重建措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集约农业利用 土壤退化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 被引量:95
12
作者 秦丽杰 张郁 +1 位作者 许红梅 刘湘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8-512,共5页
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更为显著 ,导致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 ,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 。
关键词 前郭县 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退化 水质污染 生物多样性 农业 区域经济
下载PDF
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12
13
作者 张杨 刘艳芳 +1 位作者 顾渐萍 丁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80-1285,共6页
利用1996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 利用1996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导致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06年期间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的态势。②1996年~2006年武汉市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51上升至0.468。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平衡,并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并存。③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城市化引起的空间扩张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影响最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武汉市
下载PDF
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5
14
作者 吴丰昌 孟伟 +14 位作者 宋永会 刘征涛 金相灿 郑丙辉 王业耀 王圣瑞 姜霞 卢少勇 储昭升 陈艳卿 王超 华祖林 王沛芳 于志强 傅家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385-2393,共9页
中国湖泊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健康效应复杂,亟需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作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的理论依据,但目前我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从水环境基准的意义、概念、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 中国湖泊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健康效应复杂,亟需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作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的理论依据,但目前我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从水环境基准的意义、概念、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进行了剖析回顾和展望:首先阐述了开展区域性水环境基准研究的迫切性和科学意义,揭示了"科学确定基准"的内涵;然后详细回顾了国内外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湖泊水环境基准的"三性"原则(科学性、基础性和区域性),指出环境暴露、效应识别和风险评估是基准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最后提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强调:阐明中国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特征,需要开展水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建立具有我国区域特点的湖泊水环境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是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解决中国环境管理重大科技需求的重要任务,它既可推动中国毒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又可为湖泊流域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环境基准 生态环境效应 环境管理 区域差异
下载PDF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84
15
作者 欧维新 杨桂山 +1 位作者 于兴修 李恒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6-83,共8页
海岸带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多种资源与生态过程的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不断加剧,耕地和水域是其变化的2个核心。文章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土壤环境、... 海岸带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多种资源与生态过程的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不断加剧,耕地和水域是其变化的2个核心。文章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分析表明,滩涂在合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可使土壤达到淋盐增肥的效果;入海河道污染负荷成倍增加,居民工矿用地扩展是导致盐城海岸带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滩涂开发利用使生境压力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威胁盐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水质 土壤 生物多样性 盐城海岸带
下载PDF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90
16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2 位作者 王庆日 周炼清 严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总体上得到遏制,全国及各省(市、区)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了农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但是,该政策对中国耕地的质量变化的影响却相反,在全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重新审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可行性,以“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替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根据土地资源区域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等对该政策加以调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耕地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耕地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7
17
作者 孔冬艳 陈会广 吴孔森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6-1135,共20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生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特征 生态环境效应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指标 被引量:72
18
作者 张长春 邵景力 +1 位作者 李慈君 崔亚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6-10,共5页
地下水位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与地下水位状况有密切联系的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指标,如土壤含盐量、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矿化度、地下水位临界和控制地面沉降临界水位等,这些生态环境指标随时空动态变化,不同区... 地下水位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与地下水位状况有密切联系的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指标,如土壤含盐量、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矿化度、地下水位临界和控制地面沉降临界水位等,这些生态环境指标随时空动态变化,不同区域其生态环境指标临界值是有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指标 土壤含盐量 土壤含水量 矿化度 地面沉降
下载PDF
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9
作者 张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4,共8页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土地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这不仅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也是经济增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土地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这不仅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也是经济增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前提。针对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几个前沿领域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及持续土地利用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主要研究计划和项目 ,本文对以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效应 持续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59
20
作者 宋进喜 李怀恩 李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35,共4页
城市化发展 ,城市地表水严重污染、地下水超量开采 ,开发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势在必行。雨水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可通过建造雨水贮留设施、就地下渗、回灌、屋面雨水拦截、蓄集、绿化工程等多种途径实现雨水资源化。充... 城市化发展 ,城市地表水严重污染、地下水超量开采 ,开发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势在必行。雨水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可通过建造雨水贮留设施、就地下渗、回灌、屋面雨水拦截、蓄集、绿化工程等多种途径实现雨水资源化。充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 ,而且还会带来诸如 :涵养地下水、缓解和恢复地面沉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强化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环境、改变城市排水系统、防治雨洪灾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雨水资源 生态环境效应 水资源危机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