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石巍巍 席盼盼 张春伟 《地下水》 2018年第2期122-124,共3页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信息系统可有效应用于对地球表层空间的相关数据技术分析进程中,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本文结合GIS技术研究了它在生态环境地...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信息系统可有效应用于对地球表层空间的相关数据技术分析进程中,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本文结合GIS技术研究了它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从它的评价思路、技术路线、评价方法以及综合评价预测等多方面展开分析,证明GIS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技术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 预测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88
2
作者 刘方 王世杰 +3 位作者 刘元生 何腾兵 罗海波 龙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9-644,共6页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提高了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潜能 ;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垦殖率增加 ,引起土壤质量明显退化 ,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强度和速度。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与植被覆盖率、土地复垦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以这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初步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过程 土壤质量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PDF
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165
3
作者 刘春早 黄益宗 +4 位作者 雷鸣 郝晓伟 李希 铁柏清 谢建治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0-265,共6页
采用美国TCLP(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提取重金属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湖南省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沿湘江流域采集72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6种主要重金属的总量、TCLP提取的有效... 采用美国TCLP(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提取重金属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湖南省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沿湘江流域采集72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6种主要重金属的总量、TCLP提取的有效态含量及土壤样品的污染级别.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土壤As、Cd、Cu、Zn、Ni和Pb总含量分别在4.25~549.67、0.13~76.84、11.49~281.69、7.75~7 234.81、5.50~56.65和8.60~2 084.81 mg.kg-1范围之间,TCLP提取态含量分别在0.02~10.97、0.06~28.41、0.04~72.29、0.59~1 152.32、0.07~10.65和0.17~1 165.58 mg.kg-1范围内.TCLP提取的土壤Cd、Cu、Zn、Ni、Pb有效态含量分别与其总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72个土壤样品中属安全水平、警戒水平、轻污染水平、中污染水平和重污染水平所占的比率分别为60.52%、11.33%、5.65%、4.22%和18.38%,说明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LP 湘江流域 土壤 重金属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02
4
作者 徐燕 周华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研究工作 ,是资源开发利用 ,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关的几个概念 ,进而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评述 ,总结了国...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研究工作 ,是资源开发利用 ,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关的几个概念 ,进而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评述 ,总结了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下载PDF
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北省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被引量:46
5
作者 王思远 张增祥 +1 位作者 赵晓丽 周全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26-431,共6页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得出了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图。在定义生态环境背景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基础上 ,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图和土地利...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得出了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图。在定义生态环境背景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基础上 ,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图和土地利用程度图 ,分析了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证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背景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背景指数 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数 湖北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朱晓华 杨秀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年第5期43-46,共4页
在概述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徐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实际开展,论述了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徐州市 人口 环境 污染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4
7
作者 杨建强 朱永贵 +3 位作者 宋文鹏 张娟 张龙军 罗先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面对莱州湾2004年至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域的Ⅰ区和Ⅳ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差"的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较严重,生态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离标准值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其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鱼卵和仔鱼数量急剧下降。在这两个区域要严格控制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新的污染排放,密切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Ⅱ区和Ⅲ区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处于中度扰动状况。总体上,2011年和201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52
8
作者 蒋一军 于海英 王晓霞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31-134,共4页
文章通过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提出在土地开发整理中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引导土地整理向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提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评价原则、工作程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PDF
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郭潇 方国华 章哲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25-1130,1135,共7页
目前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尚未构建一套普遍适用的指标体系。在对工程实例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跨流域调水对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出发,遵循系统性、代表性、科学性、定性定量相结合、独立性和客... 目前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尚未构建一套普遍适用的指标体系。在对工程实例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跨流域调水对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出发,遵循系统性、代表性、科学性、定性定量相结合、独立性和客观性等原则,从物理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方面分别构建跨流域调水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解决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等不同目标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权重分配上所体现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供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参考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AHP法在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0
作者 周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15,共8页
根据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和易获性原则,建立了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用于评价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4个指标的权重确定中,森林覆盖率所占的权... 根据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和易获性原则,建立了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用于评价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4个指标的权重确定中,森林覆盖率所占的权重最大,土地石漠化率的权重居第二,年均降水量居第三,阔叶林面积比重居第四,地表水资源指数居第五,水土流失率居第六,农膜使用强度所占的权重最小.这说明反映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森林和水;广西山地面积大、石山面积多,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是广西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AHP法 权重 广西
下载PDF
海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制图方法 被引量:25
11
作者 胡孟春 马荣华 吴焕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7-474,共8页
介绍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思想为指导 ,以多因素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 ,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 ,编绘海南生态环境评价图的方法。在生态环境制图的基础上 ,对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作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海南省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制图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思远 王光谦 陈志祥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33-139,共7页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算与遥感影像解译,分别生成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数值型的生态环境背景因子,而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反映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图,并对黄河流域近10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遥感技术 GIS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杭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 被引量:31
13
作者 徐鹏炜 赵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4-1038,共5页
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传统评价技术的不足,开展中小尺度区域RS和GIS相结合的评价技术研究.将研究区域和评价单元网格化,由RS和GIS技术获取生态环境空间数据,选取自然环境条件、环境质量、自然景观格局和城市化影响4大类共11个指标为评价指标... 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传统评价技术的不足,开展中小尺度区域RS和GIS相结合的评价技术研究.将研究区域和评价单元网格化,由RS和GIS技术获取生态环境空间数据,选取自然环境条件、环境质量、自然景观格局和城市化影响4大类共11个指标为评价指标,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环境污染常规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同化到小网格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城市热岛效应对比,分级评价结果基本符合杭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网格化
下载PDF
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26
14
作者 吕连宏 张征 +2 位作者 李道峰 迟志淼 尚晓颖 《能源环境保护》 2005年第5期53-56,共4页
煤炭城市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小型城市群体,如何协调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称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结合煤炭城市的具体特点,构建了一套综合的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了... 煤炭城市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小型城市群体,如何协调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称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结合煤炭城市的具体特点,构建了一套综合的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了判断并分类,旨在更科学而合理地反映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矿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煤炭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若干值得商榷的问题 被引量:33
15
作者 叶有华 梁永贤 +1 位作者 沈一青 谢林伸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4-406,共3页
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简称《规范》)中指标使用、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值得商榷的问题。认为《规范》中的湿地除了应包括天然湿地外还应包含人工湿地,同时应将湿地作为水网的重要构成;未利用地中的部分指标在国家... 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简称《规范》)中指标使用、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值得商榷的问题。认为《规范》中的湿地除了应包括天然湿地外还应包含人工湿地,同时应将湿地作为水网的重要构成;未利用地中的部分指标在国家尺度上不具有代表性;将各类水网指标直接相加而不进行权重分配有失客观;归一化方法使用上没有统一。《规范》对于同一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评价没有意义,且不适用于城市内设区的区级行政单位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建议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建立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比性和操作性,在指数计算中应对各指数及其下设指标分别进行权重分配,各指数均应进行归一化,同一区域不同时期各指标的归一化系数应保持恒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指标 计算方法 应用范围
下载PDF
镧对红壤微生物碳、氮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褚海燕 曹志洪 +2 位作者 谢祖彬 朱建国 李振高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8-161,共4页
室内培养试验表明 ,La对红壤微生物碳氮及呼吸强度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并随浓度增加 ,抑制作用增强 ,在 10 0mg·kg- 1 时达到显著水平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La对微生物碳氮和呼吸强度的抑制作用有减少的趋势 ,但短期内抑制作用难... 室内培养试验表明 ,La对红壤微生物碳氮及呼吸强度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并随浓度增加 ,抑制作用增强 ,在 10 0mg·kg- 1 时达到显著水平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La对微生物碳氮和呼吸强度的抑制作用有减少的趋势 ,但短期内抑制作用难以消除。水稻盆栽试验表明 ,在低浓度时 ,La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呼吸强度有少量刺激作用 ,但随着浓度的增加 ,则产生抑制作用并不断增强 ,在 3 0 0mg·kg- 1 时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红壤 微生物 呼吸强度 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稀土复合肥料
下载PDF
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瑞民 沈珍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0-203,共4页
以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评价结果显示,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 以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评价结果显示,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9所占比例最大,约40%;200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中没有一个等级所占的比例非常突出.对比1990和2000年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发现,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比较好,2000年前后生态环境有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河流域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33
18
作者 张沛 徐海量 +3 位作者 杜清 凌红波 张鹏 赵新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6-422,共7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的环境变化状况,以1990、2000年和2010年7—8月的3期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RS、GIS手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方...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的环境变化状况,以1990、2000年和2010年7—8月的3期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RS、GIS手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方法,对比分析了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的特点,得知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在综合治理前处于最差的级别,综合治理后有明显改善。虽然,综合治理遏制了生态退化的趋势,但是流域内生态脆弱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扭转,仍需要进一步地增加治理投入,巩固和增强综合治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生态恢复 土地利用 塔里木河干流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利顶 李俊然 傅伯杰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38,共4页
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加剧、岸边污染带扩大、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在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地区生态环... 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加剧、岸边污染带扩大、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在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进行了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该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聚类分析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张掖市绿洲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刘振波 赵军 倪绍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0-585,共6页
绿洲属于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区,同时绿洲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与人文的诸多组元,因此定量评价其质量优劣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对我国西北内陆区域绿洲生态系统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 绿洲属于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区,同时绿洲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与人文的诸多组元,因此定量评价其质量优劣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对我国西北内陆区域绿洲生态系统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性、实用性、稳定性、地域性、独立性原则,依据绿洲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适用于绿洲这一特殊景观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绿洲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分级量化标准。在此基础上,以张掖市绿洲为例,对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做了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体系 张掖市 内陆 独立性原则 环境质量状况 区域 层次分析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绿洲生态系统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