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化特征
1
作者 马欣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5期63-66,共4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要实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之外,还强调要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要实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之外,还强调要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显然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中,注入了绿色的生态化特征。本文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化特征的内在依据、主要标志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 生态化特征
下载PDF
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的特征简论
2
作者 李春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6-58,共3页
在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先进生产力的科技化特征、先进生产力的人性化特征、先进生产力的生态化特征、先进生产力的加速化特征和先进生产力的革命化特征。
关键词 先进生产力 科技特征 人性特征 生态化特征 加速特征 革命特征
下载PDF
试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化特征
3
作者 马欣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先进生产力是适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生产力,是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顾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它内在地包含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生态化特征,其产业构... 先进生产力是适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生产力,是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顾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它内在地包含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生态化特征,其产业构成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环境保护产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生产力 生态化特征 内在依据 主要标志 产业构成
下载PDF
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的生态化特征对现代草原法制建设之启示
4
作者 丁鹏 王丽娟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41-45,共5页
本文介绍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制度体现,分析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成因,进而提出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对现代草原法制建设的启示。指出在坚持草原所有权公有制的前提下,应当重新设计生态化的用益物权制... 本文介绍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制度体现,分析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成因,进而提出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对现代草原法制建设的启示。指出在坚持草原所有权公有制的前提下,应当重新设计生态化的用益物权制度,以此兼顾草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蒙古族 草原保护 生态化特征 启示
原文传递
先进生产力的生态化特征探究
5
作者 马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1期56-58,共3页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生产力”的概念,既然是“先进”,而不是“落后”,说明先进生产力是适合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生产力。那么它就内在地包含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生产力”的概念,既然是“先进”,而不是“落后”,说明先进生产力是适合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生产力。那么它就内在地包含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生态化特征。然而,先进生产力的生态化特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有着特定的形成条件、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生产力 生态化特征 历史背景 理论基础 科技支撑
下载PDF
鱼体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雷志洪 徐小清 +1 位作者 惠嘉玉 邓冠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9-315,共7页
本文以16种鱼的16个元素含量和相应水环境中的元素含量的大量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鱼体内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鱼体内一些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一种元素的含量能较好地用几种其它元素的回归方移表示。鱼体对... 本文以16种鱼的16个元素含量和相应水环境中的元素含量的大量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鱼体内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鱼体内一些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一种元素的含量能较好地用几种其它元素的回归方移表示。鱼体对微量元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12种微量元素在12种鱼体的个均富集系数(鱼体/过滤水)在792-21206之间,文中比较了不同元素的富集水平,以及不同鱼种的富集能力。鱼体和水中的徽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生态化特征 鱼纲
下载PDF
厦门海域鱼体稀土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郭卫东 胡明辉 +2 位作者 杨逸萍 弓振斌 吴玉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1-248,共8页
于 1 995— 1 996年在厦门海域采集了 2 8种鱼类样品 ,用ICP MS法测定了 1 5种稀土元素 (REE)的含量 ,研究了鱼体稀土元素的组成和分布模式及与海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厦门海域鱼体REE总量介于 1 2 4— 5 96 5ng/g ,平均为 (7... 于 1 995— 1 996年在厦门海域采集了 2 8种鱼类样品 ,用ICP MS法测定了 1 5种稀土元素 (REE)的含量 ,研究了鱼体稀土元素的组成和分布模式及与海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厦门海域鱼体REE总量介于 1 2 4— 5 96 5ng/g ,平均为 (77 5± 2 8)ng/g。鱼体明显富集轻稀土 ,同时轻、重稀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分馏作用 ,说明轻稀土的生物学效应比重稀土更为显著。鱼类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总体上与海水REE分布模式接近 ,并且鱼类REE含量与近岸陆架海水REE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说明海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利用遵从丰度规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在 1 0 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鱼体 稀土元素 生态化特征 ICP-MS法 分布模式 海水环境 富集系数
下载PDF
稀土元素在水产生物中的生态化学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劲 周娜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18期2592-2595,共4页
目的研究水产生物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分布模式及对生态环境的意义。方法在厦门市主要水产市场采集水产生物样品5类65份,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15种稀土元素,选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茶叶(GBW10016)进行质量控... 目的研究水产生物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分布模式及对生态环境的意义。方法在厦门市主要水产市场采集水产生物样品5类65份,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15种稀土元素,选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茶叶(GBW10016)进行质量控制。结果水产生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大致为淡水鱼<海水鱼<腹足类软体动物<甲壳类节肢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特征以轻稀土元素为主,La和Ce的含量最高,轻稀土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轻稀土、重稀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馏作用。结论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处理后,水产生物的稀土分布模式与中国黄土、东海大陆架玄武岩和南海北部路坡海洋沉积物的REE分布模式基本相似。水产生物对REE的富集由其种类、自身生活习惯的特点和环境决定,REE富集能力强的花蛤、牡蛎对区域生态环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水产生物 生态化特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原文传递
河口湿地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73
9
作者 王维奇 徐玲琳 +2 位作者 曾从盛 仝川 张林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7119-7124,共6页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以闽江河口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湿地为对象,开展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系统的C、N、P季节动态研究。结...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以闽江河口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湿地为对象,开展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系统的C、N、P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和短叶茳芏植物活体、枯落物和土壤年均C、N、P含量为C>N>P,两种湿地系统C、N含量均为植物活体和枯落物高于土壤,但与土壤P含量大小关系因植物构件差异而不同;芦苇和短叶茳芏植物活体、枯落物和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比表现为C∶P>C∶N>N∶P;芦苇湿地C∶N为枯落物>植物活体>土壤,短叶茳芏为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而C∶P和N∶P均为枯落物>植物活体>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可以反映湿地C、N、P交换过程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 土壤 闽江河口
下载PDF
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6
10
作者 牛得草 董晓玉 傅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5-920,共6页
内稳性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探讨高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内稳性特征以及与生长速率的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地上组织C... 内稳性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探讨高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内稳性特征以及与生长速率的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地上组织C、N、P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家畜采食对植物体内元素内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样地(1)长芒草3-7月地上生物量逐步增加,且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3-5月;3-5月植物体C∶N、C∶P、N∶P显著提高,不符合生长速率理论。(2)长芒草C含量3-5月显著升高,5-9月差异不显著,而N和P含量3月含量最高,5-9月逐渐降低;3-9月,长芒草的C∶N与C∶P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N∶P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生育时期长芒草C含量和N∶P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3.65%和6.60%,表现出较强的内稳性,而N、P含量及C∶N、C∶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放牧样地,(1)长芒草叶片N、P含量均高于围封样地,C∶N和C∶P小于围封草地,且5、7月N∶P高于围封草地。(2)长芒草C含量和N∶P变异也较小,但N∶P变异明显大于围封草地,为21.30%。表明放牧影响长芒草C、N、P计量特征,且C、N∶P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含量 生育阶段 生长速率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内稳性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3
11
作者 洪江涛 吴建波 王小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58-2665,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和陆地植物适应对策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C∶N∶P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光合途径物种元素的影响,以及氮沉降对土壤-植物元素影响的短期和...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和陆地植物适应对策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C∶N∶P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光合途径物种元素的影响,以及氮沉降对土壤-植物元素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等基础上,从植物生理特性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其可能存在的内在机理,以期为研究C、N、P化学元素在土壤-植物之间传递与调节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气候变 陆生植物 碳氮磷
原文传递
天山北坡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地带性 被引量:66
12
作者 谢锦 常顺利 +4 位作者 张毓涛 王慧杰 宋成程 何平 孙雪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4363-4372,共10页
生态化学计量工作专注于植物与土壤的元素比例关系及其环境解释等问题上,还需要分析在连续环境梯度上元素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识。受水热梯度的影响,植被与土壤在天山北坡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为探讨植物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工作专注于植物与土壤的元素比例关系及其环境解释等问题上,还需要分析在连续环境梯度上元素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识。受水热梯度的影响,植被与土壤在天山北坡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为探讨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带谱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天山中段北坡海拔1000—3840m范围内,按海拔梯度对植物和土壤分别采样,测定其C、N、P含量。结果表明:(1)随海拔的升高,植物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变化规律各不相同,C含量随海拔变化保持不变,仅山地针叶林显著低于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垫状植被和山前灌木(P<0.05);N含量、C∶P、N∶P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显著高于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高山垫状植被(P<0.05);P含量、C∶N则是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高山垫状植被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山地荒漠草原、山前灌木和高山草甸显著高于山地草原、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P<0.05)。(2)从生活型角度,乔木、灌木和草本C、N含量、C∶N差异不显著,灌木P含量、C∶P、N∶P显著高于草本(P<0.05);乔木和灌木更受P限制,草本更受N限制。(3)随海拔的升高,土壤C、N、P含量、C∶P、N∶P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中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均显著高于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P<0.05),土壤C∶N表现为一直降低,山地荒漠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4)植物C、N、P及计量比与土壤相关性分析中,仅植物C∶P与土壤C∶P相关性显著,且植物C、N、P含量与土壤相关系数小于植物C∶P、N∶P与土壤相关系数。在垂直地带性上,土壤主要通过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 植被型 垂直地带性 天山
下载PDF
会同杉木器官间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与异速生长关系 被引量:62
13
作者 陈婵 王光军 +3 位作者 赵月 周国新 李栎 高吉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614-7623,共10页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器官的内稳性及其相互关系。以湖南会同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枝、根的C、N、P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探讨了养分元素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元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器官的内稳性及其相互关系。以湖南会同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枝、根的C、N、P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探讨了养分元素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元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C、N、P含量的年平均值均在叶中表现最大,分别为(527.60±15.07)、(10.55±1.89)、(2.13±0.31)g/kg;而C∶N、C∶P、N∶P的年平均值最大的则是根,分别为(78.12±12.54)、(619.46±48.23)、(7.13±3.57);不同器官的年均C∶N∶P排序为根>枝>叶。叶和根的C、N含量及N∶P、叶和枝的P含量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叶、根的C∶N值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叶、枝、根的年平均N∶P比(均小于14)远低于我国年平均水平(16.3);不同器官的C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均低于9%,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异系数较大,均高于30%,其中枝叶的P含量和枝的N∶P变异系数分别高达65.04%和62.41%;根据变异来源分析,器官、月份和器官与月份的交互作用对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异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根的C与N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N-C^(2.777),P=0.008;N-P^(2.574),P=0.002),叶、枝、根的N、P含量表现出正相关性,异速生长指数分别为0.539、0.617、0.721。研究表明25年生杉木的生长更多的受到N元素的限制,养分利用效率在根中最高;叶、枝、根C-P的异速生长关系证明不同器官对于各自的养分分配是具有相似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植物器官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变异系数 异速生长关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优势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8
14
作者 徐沙 龚吉蕊 +3 位作者 张梓榆 刘敏 王忆慧 罗亲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53,共9页
在内蒙古温带草原围封、放牧和割草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测定了大针茅、冷蒿和羊草3种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元素,探讨了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种优势种植物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利用... 在内蒙古温带草原围封、放牧和割草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测定了大针茅、冷蒿和羊草3种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元素,探讨了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种优势种植物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利用方式、不同物种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N、P含量及C∶N、C∶P和N∶P有显著的影响,其中,C含量比较稳定,不同的利用方式对其无显著影响,N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总体呈下降趋势,放牧样地3种植物叶片的N、P含量均高于割草和围封样地,说明放牧增加了植物N、P的含量。植物生长普遍受到N的限制,土壤养分特征在不同利用方式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围封样地表现为更加缺N,而放牧样地更加缺P。放牧样地有机质、C、N和P含量均高于割草和围封样地,说明适度放牧能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不同利用方式 优势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4
15
作者 白小芳 徐福利 +3 位作者 王渭玲 赵亚芳 王玲玲 孙鹏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75,共8页
为阐明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垂直分布特征,以秦岭20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和垂... 为阐明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垂直分布特征,以秦岭20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从5—10月均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季节波动性最大;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季节变化规律没有0-20 cm土层明显。2)0-20 cm土层的C/N、C/P和N/P显著高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各个土层C/N季节变异性最小,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N/P变异性最大,C/P次之,且C/P和N/P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3)土壤C、N和P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C/N和C/P以及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与C/P和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C/P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N/P不相关。表明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是导致C/N、C/P和N/P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秦岭
下载PDF
近30年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被引量:29
16
作者 罗由林 李启权 +5 位作者 王昌全 辛志远 王永豪 宋安军 万傲然 唐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6-733,共8页
基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了紫色丘陵区1981—2012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来土壤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98%、27.27%,磷含量基本稳定。1... 基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了紫色丘陵区1981—2012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来土壤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98%、27.27%,磷含量基本稳定。1981年土壤C︰N︰P比为7.28︰1︰1,2012年C︰N︰P比为16.41︰1.37︰1。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尤以林草地、园地提升最为明显;水田、旱地、园地土壤磷含量基本稳定而林草地下降明显;土壤C/N、C/P、N/P均有提升。30年来表层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氮储量基本稳定而磷储量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林叶-根-土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安娜 王光军 +2 位作者 陈婵 李淑英 李维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27-4036,共10页
以亚热带地区湖南会同5、10、15、20、2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的针叶、细根及土壤(0—15、15—30、30—45 cm)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植物叶、细根、土壤中全N、全P含量的基础上,探讨杉木人工林全生命过程叶-根-土N、P化... 以亚热带地区湖南会同5、10、15、20、2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的针叶、细根及土壤(0—15、15—30、30—45 cm)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植物叶、细根、土壤中全N、全P含量的基础上,探讨杉木人工林全生命过程叶-根-土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其经营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土壤N、P含量及N∶P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土层对土壤N含量影响显著(P<0.01)。各层土壤N、P含量随林龄呈先减后升的趋势,变化显著(P<0.05),土壤N、P含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成熟林、幼龄林阶段,最小值出现在中龄林阶段。土壤N∶P随林龄呈增加趋势,但变化不显著。(2)林龄、器官均对植物N、P含量及N∶P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叶和细根的N、P含量随林龄呈"V"字型的变化趋势,且变化显著(P<0.05),叶和细根N、P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幼龄林、成熟林阶段,最小值出现在中龄林阶段。杉木叶的N∶P随林龄无显著变化,细根的N∶P随林龄显著增加(P<0.05),杉木叶和细根N∶P变化范围分别为11.79—14.86,9.00—22.89。(3)5个林龄杉木叶、细根、土的N、P含量均表现为叶>细根>土,且差异显著(P<0.05)。叶与细根的N、P含量及N∶P均显著正相关(P<0.05)。0—15 cm土壤N与植物叶、细根N无显著相关性,15—30、30—45 cm土壤N与植物叶、细根N在5、10年生时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5个林龄杉木叶、细根、土壤之间的P含量及N∶P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在杉木的生长过程中,植物叶、细根以及土壤中养分不断变化,叶、细根、土之间的N、P化学计量特征显示出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根-土 不同林龄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杉木林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海旭莹 董凌勃 +7 位作者 汪晓珍 邓蕾 李继伟 刘玉林 李妙宇 潘英杰 吕文文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570-8581,共12页
为探讨退耕还草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以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不同恢复年限退耕还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农田(对照)、恢复8 a、15 a、25 a和35 a,测定了植物地上部分和土壤C、N、P含量,并分析了其C∶N∶P... 为探讨退耕还草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以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不同恢复年限退耕还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农田(对照)、恢复8 a、15 a、25 a和35 a,测定了植物地上部分和土壤C、N、P含量,并分析了其C∶N∶P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地上部分C、N、P含量呈现增长趋势,而其C∶N、C∶P以及N∶P呈现降低趋势,其中C含量在恢复35 a时达到最大值(434.95 g/kg);N含量在农田阶段最高(2.29 g/kg),P含量在恢复25 a时达到最高(1.23 g/kg)。(2)土壤C、N、P含量及N∶P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C∶N呈现降低趋势,而C∶P基本保持不变;土壤C、N、P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恢复35 a,其值分别为10.94 g/kg、0.07 g/kg、0.06 g/kg。(3)随着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和C∶N的增加,Shannon-Weiner指数降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和土壤P含量是影响Simpson指数的主要因子,其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负相关,而与土壤P含量显著正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N含量、N∶P、C∶P以及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等因子正相关;Margalef指数与植物地上部分N含量、P含量等因子正相关。研究表明草地恢复中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地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多样性 内稳态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对土壤养分及土壤酶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薛飞 龙翠玲 +1 位作者 廖全兰 熊玲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为探究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地形差异,以及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坡地、槽谷和漏斗3种典型地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形的凋落物和土壤碳(C)、... 为探究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地形差异,以及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坡地、槽谷和漏斗3种典型地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形的凋落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化学计量比以及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典型地形的森林凋落物总有机碳(TOC)含量、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和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C/N、C/P、N/P均存在显著差异,地形显著影响凋落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凋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凋落物TN含量与土壤TN含量、土壤N/P以及凋落物C/N与土壤N/P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凋落物TN含量与土壤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形间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差异显著,且均为槽谷>漏斗>坡地,由于槽谷地形生境条件优越,水热、凋落物、土壤条件良好,土壤中植物根系发达,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因此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TN含量、pH值、C/N、N/P的影响,TN含量为关键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凋落物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酶活性 茂兰
下载PDF
宁夏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5
20
作者 卜晓燕 米文宝 +3 位作者 许浩 张学艺 米楠 宋永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为了阐明宁夏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典... 为了阐明宁夏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典型样地采样及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平原河流、湖泊、沼泽3类不同类型典型湿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SOC、TN含量在垂直剖面上呈"表聚性"分布;TP含量在垂直剖面上变化较小。9个典型湿地从南向北,土壤SOC、TN、TP含量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即中部低,南北高;C/N比和C/P比空间变化趋势一致,整体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中部高南北低;N/P整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即中部低南北高。2)从湿地类型来看,土壤TN、TP含量和N/P比湖泊湿地最高,SOC含量、C/N比和C/P比沼泽湿地最高,河流湿地SOC、TN、TP含量与C/P比和N/P比均最低。河流湿地土壤SOC、TN、TP含量在水平空间上的差异性最大。3)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湿地成因、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和旅游、城市建设、工农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因子的多重影响。土壤C和P含量是决定C/N比和C/P比差异的关键因子,同时土壤C/P比和N/P比受含水量和盐度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宁夏平原湿地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