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教育的生态位矫正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文华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58,共3页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生态位的偏差,新农村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位矫正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致力于实现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与互惠双赢,其未来图景应是人文、宜居、生态的绿色农村家园和宽区位、错落化、体系化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生态位的偏差,新农村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位矫正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致力于实现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与互惠双赢,其未来图景应是人文、宜居、生态的绿色农村家园和宽区位、错落化、体系化发展的高等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生态 矫正
下载PDF
基于空间生态集合覆盖模型的自学习禁忌搜索算法在保护区空间选址中的应用——以戴云山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嘉航 刘金福 +4 位作者 林志玮 郑世群 何中声 张惠光 李文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9-230,共12页
自然保护区规划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传统保护区规划方法只能识别物种保护的重点区域,无法科学确定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地块选择方法基于数学模型,从规划区域中选择部分地块组成自然保护区,保护特定物种或生态系统,是缓解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区规划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传统保护区规划方法只能识别物种保护的重点区域,无法科学确定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地块选择方法基于数学模型,从规划区域中选择部分地块组成自然保护区,保护特定物种或生态系统,是缓解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现有地块选择法未考虑各单元生态差异,且最优化算法存在计算效率的瓶颈.本文首先构建适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值赋分评价体系,据此计算戴云山生态值并绘制其分布图;然后,结合生态值建立生态集合覆盖模型(ESCP),并基于ESCP嵌入空间紧凑性提出空间生态集合覆盖模型(SSCP);最后,利用寻优性能良好的自学习禁忌搜索算法(STS)搜索各保护目标下的近似最优选址方案,给出福建省戴云山现有建成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戴云山生态值计算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ESCP比原集合覆盖模型(SCP)能产生生态值更高的选址方案;SSCP在ESCP基础上对生态值较高区域有聚集作用,且周长权重越大,聚集效果越明显;建议现保护区可向外拓展136 km^2,并将西北向分布长苞铁杉的地块纳入保护区范围.研究结果为实现戴云山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优化方案,也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自然保护区 地块选择 自学习 禁忌搜索 生态
原文传递
元宵节的生态文化价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明奎 《鄱阳湖学刊》 2013年第2期79-85,共7页
本文从文化文本阐释和生态文明建构的向度对元宵节展开重新描述,涉及以下重要命题:第一,元宵节是一个"过渡礼仪",作为一年四季生产和生活的意向性预设让度着休闲向劳作的心理转换,并为天人合一的心理认同提供宇宙感和神意感;... 本文从文化文本阐释和生态文明建构的向度对元宵节展开重新描述,涉及以下重要命题:第一,元宵节是一个"过渡礼仪",作为一年四季生产和生活的意向性预设让度着休闲向劳作的心理转换,并为天人合一的心理认同提供宇宙感和神意感;第二,元宵节的民俗行为囊括几乎全部文化种类,其多重时空观念的杂合,建构着"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存在域界;第三,元宵节包含着一个核心意象盛筵、一个龙蛇结构和一系列叙事模式,有着广大的文学阐释空间和建构可能;第四,元宵节蕴含着丰富的民生资源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宵节重建 田园感 宇宙感 生态
下载PDF
基于尾长算法的戴云山保护区优化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启禄 林志玮 +4 位作者 刘金福 涂伟豪 黄嘉航 兰思仁 洪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5-136,共12页
【目的】保护区规划设计是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数学模型为工具研究保护区设计成为新趋势。集合覆盖物种模型(SCSP)和最大集合物种模型(MCSP)等传统数学模型,仅考虑以最小代价进行保护区规划及设计,未考虑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导致... 【目的】保护区规划设计是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数学模型为工具研究保护区设计成为新趋势。集合覆盖物种模型(SCSP)和最大集合物种模型(MCSP)等传统数学模型,仅考虑以最小代价进行保护区规划及设计,未考虑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导致选择的保护区区域过于分散,且仅考虑土地市场价格,不能完全体现保护区生态价值。本研究以生态值为衡量指标,结合连续性和紧实性的空间特征,构建有效合理的保护区规划模型,以期为自然保护区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将戴云山区域划分为567个规则地块,每个地块面积为2 km×2 km,且任意地块都包含若干个小班。依据生态值赋分标准和重心算法,先后计算戴云山小班和其所属地块生态值。结合特殊空间特征与生态值,构建基于尾长法的空间集合覆盖模型(SSCP),并探讨不同紧实性权重和物种保护比例组合对保护区规划结果的影响。最后,以传统SCSP模型、系统保护规划工具Marxan模型和Zonation模型的规划结果为对照组,验证SSCP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从空间分布来看,用SCSP模型、Marxan模型和Zonation模型求解的保护区设计结果表现为地块分布离散,破碎度高,SSCP模型的设计结果表现出更好的连续性和紧实性;从选地数量来看,SSCP模型的选地数量与物种保护比例及紧实性权重正相关,即物种保护比例上升,或紧实性权重增大,选中的地块数增加。【结论】研究设计了新型保护区数学规划模型——SSCP模型,并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提出规划建议:向其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扩展,其中西北方向纵向扩展6 km,横向扩展18 km,东南方向纵向扩展9 km,横向扩展8 km。本研究方法的提出为我国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 空间特征 最优解 戴云山
下载PDF
教学生态中的学习能力研究
5
作者 程海萍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5-68,共4页
在教育教学这一复杂多元的体系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生态规律,从教学主体、教学活动两个方面研究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及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用联系和发展的视角分... 在教育教学这一复杂多元的体系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生态规律,从教学主体、教学活动两个方面研究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及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用联系和发展的视角分析研究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各层因子,这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学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能力 生态 教学主体 教学环境
下载PDF
基于生态值的戴云山保护区地块选择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金福 薛凡 +3 位作者 黄嘉航 林志玮 兰思仁 洪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结合空间特征和生态现状要求,提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建议。结合保护区植被多样性特征,应用地块选择算法,将戴云山所属地区共18 762小班进行网格分割,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选取地类、树种组成、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龄组和立地质量7个指标,求得各网格的生态值,绘制戴云山地区生态值分布图,引入改进的nal-Briers优化模型,实现保护区范围的最优化选择。依此方法共选择88个地块(网格)组成5个构建自然保护区的备选区域,其中包含原自然保护区2处备选区域(编号2,3),新增备选区域位于原保护区东部(编号4)、北部(编号1)和东南部(编号5)各1处。考虑保护区设计原则,编号2,3和4备选区域形成的区域可有效减弱边缘效应的影响,为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最优区域组合。选择后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地块数量与生态值间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保护戴云山整体植被多样性。地块选择算法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可能具有适用性,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属性 地块选择算法 戴云山
下载PDF
蒸散视角下护坡植被滴灌技术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辰元 周明涛 +2 位作者 胡旭东 赵同晖 许文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5-92,共8页
为探明以复合型人造土壤为边坡种植土的植物蒸散对于高陡边坡生态恢复评价体系制定及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意义,以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和“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混合草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壤中滴灌技术,通过改进后的Penman-Monteith公式... 为探明以复合型人造土壤为边坡种植土的植物蒸散对于高陡边坡生态恢复评价体系制定及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意义,以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和“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混合草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壤中滴灌技术,通过改进后的Penman-Monteith公式研究草本植物实际蒸散量与作物系数,以此评价壤中滴灌技术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高羊茅的作物实际蒸散量和作物系数最大,黑麦草其次,早熟禾最小,拟合的决定系数不小于0.847;养护初期各植物蒸散量相差较小,均保持在4.2 mm/d左右;养护结束后混合草种的蒸散量最大,早熟禾最小,分别约6.2、5.7 mm/d;养护前20 d,除早熟禾外,黑麦草、高羊茅、混合草种实际蒸散量均差异不显著,养护20 d后黑麦草、早熟禾、混合草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30d后各草种蒸散量均差异不显著;4类草本植物蒸散量差值随时间递增,前期混合草种蒸散量低于黑麦草、高羊茅,后期有明显的提升,50 d起混合草种作物系数大于单草种作物系数。以30 d为界,30 d作物系数相近;生长初期的作物系数变幅最明显,且月增幅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但黑麦草和高羊茅的作物系数在任意时段均相近。边坡模型试验前期,以坡面喷灌方式灌溉的植物生态值较高,植物生长情况优于壤中滴灌方式,但自养护中期开始,壤中滴灌技术在生态效益上凸显优势,比坡面喷灌技术高出40.7%~1 444.0%的生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蒸散 植被混凝土 PENMAN-MONTEITH公式 壤中滴灌 作物系数 植物生态
下载PDF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 被引量:287
8
作者 赵其国 钱海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09-1614,共6页
大气中碳浓度的升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目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出路。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如何减少农... 大气中碳浓度的升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目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出路。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如何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探寻减排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低碳经济这一热点问题谈起,论述了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以及具体措施,旨在为呼应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促进现代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温室气体 生态农业 低碳农业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82
9
作者 蒋和平 郭超然 蒋黎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0年第1期5-14,共10页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从粮食产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新产业新形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业产业集聚等角度,分析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振兴我国农业产业新思路...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从粮食产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新产业新形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业产业集聚等角度,分析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振兴我国农业产业新思路的三个重点:即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树立大农业观念,在全产业链、价值链谋求农业效益提升;构建新型农业供给体系,通过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开放市场竞争。最后提出乡村振兴下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应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构建生态高值功能农业,发展现代绿色高效农业,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城乡要素融合,探索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发展 生态 政策建议
下载PDF
灵昆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56
10
作者 葛宝明 鲍毅新 +1 位作者 郑祥 程宏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37-3043,共7页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的灵昆岛东滩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7门8纲21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高潮带25种,中潮带30种,低潮带14种。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潮带的大型...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的灵昆岛东滩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7门8纲21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高潮带25种,中潮带30种,低潮带14种。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数据进行成对t检验分析,结果认为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布有明显差异,而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对定量取样中获得的21个物种以Shannon-W 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 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沙蚕(N ereis jap on ica)、纽虫和线虫的生态位较宽,均为2.80以上,它们之间的生态重叠值也较高,均为0.90以上。以密度数据四次开方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1个物种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潮间带广布种、中高潮带常见种、狭布种和偶见种,通过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也支持以上结果。3类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均有不同的表现,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相关。研究表明,物种生态宽度、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系统聚类 排序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 被引量:51
11
作者 李洪义 史舟 +1 位作者 沙晋明 程街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75-1480,共6页
利用ETM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土壤亮度、湿度,MODIS地表温度产品提取的热度指数、气象指数及其它地学辅助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野外调查标准兴趣区的遥感本底值评分值作为网络输出,建立一个3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生态环境... 利用ETM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土壤亮度、湿度,MODIS地表温度产品提取的热度指数、气象指数及其它地学辅助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野外调查标准兴趣区的遥感本底值评分值作为网络输出,建立一个3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预测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网络进行训练和研究区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的预测输出,并将预测结果按照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分级评分标准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总体分类精度达87·8%.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进行预测是可行的.采用先预测再分级的方法不仅能很好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能够和区域生态环境类型紧密的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背景 BP神经网络 遥感
下载PDF
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被引量:48
12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1 位作者 王洪法 张宝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17-1928,共12页
2011年4月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5种,筛选获得优势种20种,隶属3门3纲17科。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以运动、有颌、表层沉积物取食者相对丰度较高,占27.6%。对选取的2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 2011年4月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5种,筛选获得优势种20种,隶属3门3纲17科。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以运动、有颌、表层沉积物取食者相对丰度较高,占27.6%。对选取的2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以平均边缘指数(OMI)和耐受指数(TOI)为基础分析了物种生态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1.24—2.15,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有薄索足蛤、蜈蚣欧努菲虫、掌鳃索沙蚕、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刺梳鳞虫和寡节甘吻沙蚕;优势种OMI指数变化范围为0.23—4.95,OMI指数值较高的有拟特须虫和细弱吻沙蚕;优势种耐受指数值变化范围为0.13—3.85,值较高的有深钩毛虫、寡鳃齿吻沙蚕和黄海刺梳鳞虫;优势种生态位之间的重叠值不均一,在0—0.95之间,长叶尖索沙蚕和掌鳃索沙蚕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为0.95;平均边缘指数分析随机置换显著性检验表明:水深、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径、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总氮与长吻沙蚕、细弱吻沙蚕、背蚓虫、角海蛹和浅水萨氏真蛇尾生态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较显著(P<0.05)。对群落优势种进行聚类和多维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20个物种可分为广布种、典型生境种和特化种,主坐标分析反映了优势种在不同资源位点的分布状况,支持聚类和排序的结果。研究表明,优势种生态位的宽度、优势种之间的重叠值与物种摄食功能类群、生活型、资源位上的分布、物种数量及生境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优势种 生态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南黄海
下载PDF
生态阈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3
作者 赵慧霞 吴绍洪 姜鲁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8-345,共8页
生态阈值是指生态系统从一种状态快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某个点或一段区间,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来自某个或多个关键生态因子微弱的附加改变。生态阈值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生态阈值点(ecologicalthresholdpoint... 生态阈值是指生态系统从一种状态快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某个点或一段区间,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来自某个或多个关键生态因子微弱的附加改变。生态阈值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生态阈值点(ecologicalthresholdpoint)和生态阈值带(ecologicalthresholdzone)。在生态阈值点前后,生态系统的特性、功能或过程发生迅速的改变。生态阈值带暗含了生态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稳定状态逐渐转换的过程,而不像点型阈值那样发生突然的转变。后者在自然界中可能更为普遍。在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中,生态阈值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受到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密切关注。其研究已经在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生态因子广泛开展。由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有关生态阈值的性质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联系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加强综合和定量化研究,进一步提高应用生态阈值的能力。在全球变化和生态响应研究领域,生态阈值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管理
下载PDF
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贾婷婷 毛亮 郭正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877,共9页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有效洞穴密度扩增会引起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分的变化。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增加,样方内植物种数逐渐增...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有效洞穴密度扩增会引起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分的变化。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增加,样方内植物种数逐渐增多,但主要是毒杂草,有效洞穴密度超过15个/625m2时豆科植物出现。优势种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的重要值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5个/625m2。有效洞穴密度低于或等于21个/625m2时,优势种高山嵩草生态位宽度位居第一,但有效洞穴密度达31个/625m2时,其生态位宽度降至并列第三,低于小米草(Euphrasia pectinata)和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等同于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和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有效洞穴密度分别为10个/625m2,15个/625m2,21个/625m2,31个/625m2时,与高山嵩草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的物种分别为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agarioides)、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乳浆大戟、条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 lineare)。有效洞穴密度为10个/625m2时,高山嵩草是群落内种群间竞争最激烈的一方,但有效洞穴密度超过或等于15个/625m2时,高山嵩草则退出了种群间竞争最激烈的双方。说明高原鼠兔有效密度增加严重影响了高寒草甸群落组分、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重要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高寒草甸群落
下载PDF
我们的未来农业——功能农业 被引量:38
15
作者 赵其国 尹雪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7期457-468,486,共13页
[目的]功能农业作为农业未来发展的新阶段,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国当前土壤与农业现状,生态高值农业的提出背景与建设内涵,功能农业的创建与意义进行了综述。[结果]土壤安全等... [目的]功能农业作为农业未来发展的新阶段,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国当前土壤与农业现状,生态高值农业的提出背景与建设内涵,功能农业的创建与意义进行了综述。[结果]土壤安全等生态安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生态高值农业"即构建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功能农业作为生态高值农业的延伸,解决了生态高值农业中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矿物质补充形态革新和功能性食品生产的技术瓶颈。[结论]功能农业研发的发展方向与生态高值农业的理念、内涵相一致,功能农业不但是生态高值农业的支撑性技术,它的发展还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农业 功能农业
下载PDF
草坪杂草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谭永钦 张国安 郭尔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00-1305,共6页
调查研究草坪杂草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以及不同种类杂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 ,能够揭示杂草种间生态相似关系 ,能够预测杂草之间相互影响的趋势。利用杂草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可以指导合理地使用除草剂 ,从而达到降低草坪养护成本 ,... 调查研究草坪杂草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以及不同种类杂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 ,能够揭示杂草种间生态相似关系 ,能够预测杂草之间相互影响的趋势。利用杂草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可以指导合理地使用除草剂 ,从而达到降低草坪养护成本 ,保护环境的双重效果。以武汉市区多种不同种类草坪为研究对象 ,对该地区草坪主要杂草进行了系统调查 ,通过七级目测法 ,计算了草坪 2 0种主要杂草的重要值 ,并计测了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 ,看麦娘 (Alopecurusaequalis) ,牛蘩缕(Stellaria media) ,野燕麦 (Avena fatua) ,猪殃殃 (Galium aparine) ,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鼠麴草 (Gnaphalium multiceps) ,毛茛 (Ranunculus arevensis) ,通泉草 (Mazus japonicus)等杂草的实际生态位比较宽 ,它们是本地区草坪的主要杂草。而猪殃殃(Galium aparine) ,婆婆纳 (Veronica persica) ,野燕麦 (Avena fatua)等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杂草生态位宽度大小反映了杂草利用资源的多样化水平或特化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杂草 重要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植被的综合比较 被引量:35
17
作者 宋永昌 阎恩荣 宋坤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本文通过汇总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的植物名录,在规整植物名称的基础上,统计了8大样地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了它们的相似性及其与环境立地的关系。利用生长型和生态指示值,分析了8大样地组成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生境的联系。... 本文通过汇总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的植物名录,在规整植物名称的基础上,统计了8大样地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了它们的相似性及其与环境立地的关系。利用生长型和生态指示值,分析了8大样地组成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生境的联系。从区系组成和生态特征看,8大样地可分为两组,一组包括天童、古田山、百山祖、八大公山,属于典型常绿阔叶林;另一组包括黑石顶、鼎湖山、福山、莲花池,属于季节常绿阔叶林和适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雨林)。另外还讨论了动态观测样地的群落类型划分问题。最后提出的建议是:增加草本和藤本植物调查,重视植物分类和生态指示值及种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长期的协作研究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区系组成 生态特征 生态指示 群落分类
原文传递
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34
18
作者 赵其国 黄季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7-403,共7页
1.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将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光合作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现代育种大变革速度,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 1.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将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光合作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现代育种大变革速度,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分子设计育种将产生突破性品种并催生智能品种诞生,第二代生物质原料生产将成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动物种质资源发掘,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相结合培育新品系是动物遗传育种发展方向,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将进一步取得突破,良种化和健康养殖科技发展迅速;(3)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质量定向培育科技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技术体系和建设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高效新肥料研制和集成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技术;(4)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如支撑食品安全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更加关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科技和食品安全监控技术,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体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科技和种养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将加速发展,精准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向大型和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2.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1)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生产上,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和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刚性下降和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形成的威胁越来越严峻;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许多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与农业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相悖。在市场上,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将提出更高要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贸易自由化使农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科技 发展态势 战略选择 生态农业
下载PDF
稻田饲养动物的生态经济效应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29
19
作者 郑华斌 贺慧 +2 位作者 姚林 刘建霞 黄璜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0-517,共8页
总结和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了饲养动物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经济效应、现有生态种养技术急需克服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展望了饲养动物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前景。稻田饲养动物有利于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的水体和土壤环境和提高... 总结和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了饲养动物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经济效应、现有生态种养技术急需克服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展望了饲养动物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前景。稻田饲养动物有利于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的水体和土壤环境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使整个系统所受的人为干扰减少,自然属性提高。未来稻田种养系统需要加强高位虫害防治和减少生态种养技术的需水量,进一步促进种养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推广和传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模拟模型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 稻蟹共生生态系统 稻泥鳅共生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渔山岛岩礁基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被引量:30
20
作者 焦海峰 施慧雄 +1 位作者 尤仲杰 黄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928-3936,共9页
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渔山岛岩礁基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并获得大型底栖动物85种,筛选出全年取样获得优势种30种,隶属5门7纲24科。对获得的3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 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渔山岛岩礁基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并获得大型底栖动物85种,筛选出全年取样获得优势种30种,隶属5门7纲24科。对获得的3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18—1.94,值较高的有条纹隔贻贝、覆瓦小蛇螺、偏顶蛤、日本笠藤壶、鳞笠藤壶和马氏毛粒蟹,均大于1.00,它们对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在0—0.97之间,它们对群落环境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交叉,潜在的种间竞争压力较大。以密度数据四次开方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结果均表明30个优势种可以分为3大类,即狭布种、泛化种和特有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密切相关,生境相似程度高的物种聚类和排序距离就小,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通过在资源位上的分布、摄食类群和生活型等的差异缓解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