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的测算与责任分担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20,共9页
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与世界40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首次提出将贸易利益作为分配因子,对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配。结果显... 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与世界40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首次提出将贸易利益作为分配因子,对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一直显著高于消费侧碳排放,且对多数国家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呈现顺差,中国实际为全球消费承担了碳排放,并非仅为发达国家;中国90.41%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来自制造业,行业碳排放强度较高是造成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以贸易利益为分配因子的共担责任原则下,中国2009年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比生产责任原则下低6.7%,比消费责任原则下高12.9%,按共担责任原则计量中国的碳排放责任更加合理和折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排放 消费排放 贸易隐含排放余额 增加值贸易 FULL-MRIO模型
下载PDF
我国省域消费侧碳排放责任分配的再测算——基于责任共担和技术补偿的视角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文治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6,共14页
目前消费责任原则下的区域碳排放计量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了生产地从商品出口中获取的贸易收益;二是消费地在碳减排技术上的努力无法获得补偿,且生产地缺乏提升碳减排技术的直接动力。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2... 目前消费责任原则下的区域碳排放计量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了生产地从商品出口中获取的贸易收益;二是消费地在碳减排技术上的努力无法获得补偿,且生产地缺乏提升碳减排技术的直接动力。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2017年31个省(区、市)投入产出数据和碳排放数据,设计了“受益原则”下的碳排放责任共担和“反事实条件”下的碳减排技术补偿机制,对各省域的消费侧碳排放责任分配实施调整。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各省域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存在巨大差异,省域间碳转移合计占比高达47.06%,能源富集和重工业省域承接了主要的净碳流入;经过二次分配后的省域消费侧碳排放责任更加折中和合理,体现了“利益大、责任大,减排多、补偿多”的分配原则。基于研究结果建议,以调整后的消费侧碳排放为评估标准,实施差异化的“双侧”碳排放管理和推进省域间碳减排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排放 消费排放 责任共担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文治 《环境经济研究》 2018年第1期19-36,共18页
核准我国各省份的年度碳排放量,是国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核心问题。基于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30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并提出以各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 核准我国各省份的年度碳排放量,是国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核心问题。基于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30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并提出以各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为分配因子,对各省域国内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进行分配,实施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转移非常显著。从地域上看,国内碳排放是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而从区域价值链看,国内碳排放是沿着区域价值链,从价值链的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转移。在共担责任原则下,分配后各省域的碳排放量介于生产责任原则与消费责任原则下的各省域碳排放量,并将各省域商品流动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与应承担的环境成本挂钩,体现了"利益大、责任大"的分配思路。因此,本文提出将共担责任原则作为省域间碳配额分配的依据,同时要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让碳排放净流出的省域对其引致碳排放净流入较大的省域进行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排放 消费排放 排放空间转移净值 FULL-MRIO模型
下载PDF
中国省域净碳转移测算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育宝 何宇鹏 《管理学刊》 CSSCI 2020年第2期1-10,共10页
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是分配地区碳减排责任的关键。在梳理碳转移核算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MRIO模型和最新2012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中国30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进出口隐含碳及省域(区域)净碳转移量,揭示了国内省域(区... 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是分配地区碳减排责任的关键。在梳理碳转移核算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MRIO模型和最新2012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中国30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进出口隐含碳及省域(区域)净碳转移量,揭示了国内省域(区域)间碳转移方向与根源。结果显示:第一,2012年中国各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需求调出(调入)引致碳排放是省域碳转移的主要原因;第二,国外通过国际贸易对中国进行了净碳转移,东部省份通过国内贸易对中西部省份存在净碳转移,其中西北地区的国内净碳转入量最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第三,省域净碳转移的原因主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分工差异、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等相关。最后,提出地区应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省域净碳转移应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共担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生产排放 消费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贸易隐含碳——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视角 被引量:7
5
作者 齐绍洲 张振源 《环境经济研究》 2017年第2期1-17,35,共18页
在贸易全球化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在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在生产侧和消费侧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以及贸易隐含碳出现的原因,并构建了计量回归模型,借助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 在贸易全球化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在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在生产侧和消费侧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以及贸易隐含碳出现的原因,并构建了计量回归模型,借助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得到的结论包括:生产侧碳排放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且增速逐渐放缓;消费侧碳排放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线性正相关的关系;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向)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且随着经济增长,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向)下降的速度会逐渐放缓;贸易隐含碳与本国的经济增长相关度不大,而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关系更为紧密,在整个样本中,"向底线赛跑"效应明显,贸易开放会显著提高一国的贸易隐含碳。我们应该把握经济增长与贸易隐含碳的客观规律,意识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隐含碳问题,运用合理的政策工具,杜绝"向底线赛跑"的现象出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隐含 经济增长 生产排放 消费排放
下载PDF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被引量:7
6
作者 郭玲 宁才晟 王文烂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40,共18页
中国已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加工转移环节,在木材资源大量消耗和低效利用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故有必要针对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章选取中国1995-2018年“木材、木材家具制品和软木”和“纸... 中国已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加工转移环节,在木材资源大量消耗和低效利用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故有必要针对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章选取中国1995-2018年“木材、木材家具制品和软木”和“纸浆、纸张和印刷品”两类木质林产品,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生产侧碳排放量,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考察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95-2010年两类林产品生产侧总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下降,说明国民收入提升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提高;而2011-2018年总排放量逐渐降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上升,关键在于2011年碳交易点的设立间接推动林产品内需排放的下降;1995-2018年纸浆等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木材等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发现比较碳指数大于1,中国林产品出口碳强度一直高于进口碳强度,说明其生产侧承担了较高碳排放量。结构分解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技术效应起主导的抑制作用,规模效应起主导的正向作用,并且贡献率大小接近,很大程度上实现相互抵消;结构效应贡献率最低,但对于总体上占比下降的纸浆、纸张和印刷品来说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负效应。政策启示:在保证中国林产品贸易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调整林产品出口规模,更需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推进林产品产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产品贸易 生产排放 结构分解分析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比较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