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4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启示——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 被引量:31
1
作者 方可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7-179,共3页
本世纪50—60年代,正是美国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时期。伴随着城郊的迅速发展,美国大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现象。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于1961年出版了她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关键词 旧城改造 城市多样性 基本功 城市环境 布斯 大城市 功用 小企业 生与死 启示
下载PDF
关于生死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5
2
作者 郑晓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5-120,共6页
关键词 生死问题 生死哲学 知识性 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 生活实践 生与死 现代人
原文传递
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探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吉广庆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42-45,共4页
中西方文化迥然不同 ,反映在死亡观上也颇为明显 ,究其根底乃哲学传统与思辩方式的差异 ,这与目前沸沸扬扬的“安乐死”观念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笔者在探讨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异同的基础上 ,对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进行了评判 ,分析了其... 中西方文化迥然不同 ,反映在死亡观上也颇为明显 ,究其根底乃哲学传统与思辩方式的差异 ,这与目前沸沸扬扬的“安乐死”观念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笔者在探讨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异同的基础上 ,对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进行了评判 ,分析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其目的皆在对“安乐死”的立法寻求理性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生与死 死亡 安乐死
全文增补中
关于《夜访吸血鬼》的几种读法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淑茹 《鄂州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40-42,共3页
该文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从生与死,孤独,追寻三个方面解读了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并认为,不管从何种角度解读这篇文章,都是对人类心灵的一次终极性叩问。
关键词 安妮·赖斯 生与死 孤独 追寻
下载PDF
“新闻2.0”的想象与实践——赫芬顿邮报的探索与启示 被引量:8
5
作者 万小广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75-78,共4页
2008年,《纽约客》在一篇题为《绝版:美国报纸的生与死》的文章中,配发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漫画:一个咄咄逼人的女人掐着一个穿着报纸衣服的绅±的脖子,而这个女人背后是一台电脑。
关键词 邮报 实践 想象 新闻 2008年 《纽约客》 生与死 报纸
下载PDF
心灵的重生之旅——《野草莓》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向宁 缪军荣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5期94-95,共2页
年迈的教授伊萨克在去母校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的初恋情人萨拉,并通过搭车的同叫萨拉的女孩与两名男青年的感情纠葛、贝利特夫妇的争吵、梦中自己已故妻子的出轨以及其对自己的控诉等事件的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价值,... 年迈的教授伊萨克在去母校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的初恋情人萨拉,并通过搭车的同叫萨拉的女孩与两名男青年的感情纠葛、贝利特夫妇的争吵、梦中自己已故妻子的出轨以及其对自己的控诉等事件的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价值,反省自己的人生,并力图改变自己自私冷酷的本性。看似一次简单的旅程,却更像是一次灵魂洗礼的旅行,在主人公离奇玄幻的梦境中,情感纠结的回忆与不可逃避的现实相互融合,展现了电影的主题:爱之无能与灵魂救赎、生与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之无能与灵魂救赎 生与死
下载PDF
儒道生死观相略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朝晖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3期78-83,共6页
儒道生死观相略陈朝晖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与人类同龄的文化问题,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可以说,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往往最能体现该民族的特色,并对其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邃的影响。人有生必有死,这是十分... 儒道生死观相略陈朝晖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与人类同龄的文化问题,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可以说,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往往最能体现该民族的特色,并对其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邃的影响。人有生必有死,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事实上,死亡却又是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岸世界 《老子》 儒家文化 人生价值 儒道 庄子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坛经》 生与死
下载PDF
文本 死亡 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文哲 刘立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14,共5页
艾米莉·迪金森一生诗作卷呹浩繁,多达1775首,其中以死亡为题材的诗歌就有600余首之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纵观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迪金森诗歌的研究,要么回避评述其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诗歌,要么简单表述其死亡诗歌是歌唱一种永恒... 艾米莉·迪金森一生诗作卷呹浩繁,多达1775首,其中以死亡为题材的诗歌就有600余首之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纵观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迪金森诗歌的研究,要么回避评述其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诗歌,要么简单表述其死亡诗歌是歌唱一种永恒的、不朽的、亲切而诱人的死亡。笔者认为,对于这位十九世纪伟大的美国女诗人,这种立论未免失之全面,也是不够公允的。本文试图从迪金森诗作的审美时态、抒情视角和语言张力的构建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诗人 神秘色彩 诗歌语言 旁观者 生与死 死亡诗歌 迪金森 题材 审美 内心世界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的死亡哲学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红军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5,共22页
古今哲人对死亡的思考,构成了人对生命和本体的哲学思考。在伯格曼创造性的一生中,把生与死的思考融入流动的影像世界,构成了独特的对死亡哲学的深层灵魂考证。
关键词 死亡哲学 影像世界 生与死
原文传递
哈姆莱特“To be,or not to be”的隐喻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宪军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5,共8页
《哈姆莱特》著名独白的起始句“To be,or not to be”是莎士比亚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发掘该句的深层意义,特别是它所隐喻的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提出“To be,or not to be”是充满了张力的词语,它的隐喻性超越了通常的“生与... 《哈姆莱特》著名独白的起始句“To be,or not to be”是莎士比亚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发掘该句的深层意义,特别是它所隐喻的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提出“To be,or not to be”是充满了张力的词语,它的隐喻性超越了通常的“生与死”的解读,而它的自主性使其颠覆了自身与任何特定释义的确切联系,这种开放性标示了悲剧《哈姆莱特》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To be or not to be” 隐喻性 生与死
原文传递
生死之间“摆渡人”
11
作者 李志浩 《瞭望》 2024年第19期62-63,共2页
作为肿瘤化疗科医生,陈健鹏的职责是救病人于癌痛,远离死亡。但关于死亡的问题却长久困扰他:当生命的逝去难以阻止时,病人“最后一程”如何走得安宁且有尊严?2017年,他创立山东省第一家专注于安宁疗护与生命教育的社会组织——启明星生... 作为肿瘤化疗科医生,陈健鹏的职责是救病人于癌痛,远离死亡。但关于死亡的问题却长久困扰他:当生命的逝去难以阻止时,病人“最后一程”如何走得安宁且有尊严?2017年,他创立山东省第一家专注于安宁疗护与生命教育的社会组织——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帮助临终者及家属“两相安”,在生与死之间“摆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疗护 癌痛 临终者 肿瘤化疗科 生与死
原文传递
天路呢喃
12
作者 邓敦(文/图) 《绿色天府》 2024年第1期66-67,共2页
千年的经幡千年的风,千年的祈祷千年的钟。烈烈经幡,为我喝彩,来时路,九曲十八弯;去时路,坦途平安。马行千年呜咽,驼铃声声梦碎,醉与醒,来与去,生与死,弹指一挥间。行囊和皮囊,均在路上,一刻不得闲。不同的行囊,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皮囊,... 千年的经幡千年的风,千年的祈祷千年的钟。烈烈经幡,为我喝彩,来时路,九曲十八弯;去时路,坦途平安。马行千年呜咽,驼铃声声梦碎,醉与醒,来与去,生与死,弹指一挥间。行囊和皮囊,均在路上,一刻不得闲。不同的行囊,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皮囊,相同的灵魂。藏区的灵魂,无论你是如何的繁花似锦,或心乱如麻,高原秃鹫终归会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时路 生与死 皮囊 坦途
下载PDF
军歌嘹亮
13
作者 杨力 《龙门阵》 2024年第5期50-53,共4页
“参军,保准让他变一个人!”一说到唱军歌,得从父母上一辈说起。1949年,父亲还是南下大军中的一名年轻战士,挺进大西南,他留在地方征粮和剿匪,在已经和平的年代,依然面临残匪的垂死顽抗和疯狂反扑,经历了无数生与死的考验。在那个年代,... “参军,保准让他变一个人!”一说到唱军歌,得从父母上一辈说起。1949年,父亲还是南下大军中的一名年轻战士,挺进大西南,他留在地方征粮和剿匪,在已经和平的年代,依然面临残匪的垂死顽抗和疯狂反扑,经历了无数生与死的考验。在那个年代,即便环境艰苦,父亲也一点都不畏惧,他不但在战斗中得到锤炼,还因为同样的革命志趣认识了我的母亲,而且,两人因为唱军歌结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母亲 军歌 大西南 生与死
原文传递
从“祈生”到“子孙永宝”:商、西周时期家族生命观念的转变与延续
14
作者 李森 《寻根》 2024年第2期8-17,共10页
生与死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谁也无法回避,谁也无法消除。在中国古代,生命的消逝,不仅关乎个人生命的存亡,更是关乎整个家族生命的延续,因此,古人常常带有怀生畏死的思想。为了减少死亡带来的恐惧以及家族生命的延续,古人常常向神灵,尤... 生与死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谁也无法回避,谁也无法消除。在中国古代,生命的消逝,不仅关乎个人生命的存亡,更是关乎整个家族生命的延续,因此,古人常常带有怀生畏死的思想。为了减少死亡带来的恐惧以及家族生命的延续,古人常常向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祈求生命的持存,因此祖先崇拜的发展与变化势必会影响人们生命观念的变化。随着西周取代殷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观念 祖先神 祖先崇拜 西周时期 观念的转变 生与死 发展与变化
原文传递
如幻如戏生与死——再看李嵩《骷髅幻戏图》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卿 《艺苑》 2009年第8期16-18,共3页
关于李嵩《骷髅幻戏图》的画意解释及其内涵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郑振铎、张珩、徐邦达先生认为:“生与死样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十分深刻。也有学者认为李嵩《骷髅幻戏图》将宋代傀儡艺人画成骷髅的形态并且携家带口游走于市井卖... 关于李嵩《骷髅幻戏图》的画意解释及其内涵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郑振铎、张珩、徐邦达先生认为:“生与死样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十分深刻。也有学者认为李嵩《骷髅幻戏图》将宋代傀儡艺人画成骷髅的形态并且携家带口游走于市井卖艺,赋予了画面庄子“齐生死”的观念。还有学者将李嵩的这幅画中的骷髅与傀儡的关系及其来源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可能有着更加实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与死 骷髅 郑振铎 学者 画意 市井
下载PDF
一“睡”万年
16
作者 李华(编译) 《大自然探索》 CAS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夹在生与死之间的第三形态。前不久,俄、德两国科学家联手,在一个小东西身上搞出了个“大新闻”——他们“复活”了一批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中“隐生”了4.6万年的线虫,打破了已发现的动物“隐生”时长纪录。
关键词 冻土层 生与死 新闻 西伯利亚 万年
原文传递
超越死亡:受难与复仇——鲁迅生死观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同庆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2年第12期21-28,共8页
生就意味着死——恩格斯1 柏拉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真正爱好哲学的人,无不追求着死亡和死,这很可能不为他人所理解。”在柏拉图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做人的学问,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柏拉图 鲁迅 世俗社会 哲学家 恩格斯 超越死亡 生与死 文化内涵 《野草》 人生哲学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治理转型”系列报道之三:AI“复活逝者”,引来伦理和法律的双重审视
18
作者 张纯 《民主与法制》 2024年第27期30-34,共5页
“你能想象再次与逝去的亲人对话吗?”近年来,AI“复活”技术引发了广泛关注,它似乎打破了生与死的界限,让人们有机会旧梦重温、亲情再现,与逝者“零距离接触”。
关键词 零距离接触 逝者 治理转型 AI 系列报道 复活 人工智能时代 生与死
原文传递
热爱生命 珍惜生活——评杰克·伦敦的北疆小说代表《热爱生命》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妮妮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14期219-220,共2页
本篇文章以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题材北疆小说的代表作——《热爱生命》("Love of Life")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了北疆小说的根源、象征意义,以及同类小说所体现的生命寓意;最后通过对《热爱生命》("Love of Life&qu... 本篇文章以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题材北疆小说的代表作——《热爱生命》("Love of Life")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了北疆小说的根源、象征意义,以及同类小说所体现的生命寓意;最后通过对《热爱生命》("Love of Life")里的哲学思维的介绍,我们认识到了如何热爱生命、如何与曲折的命运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与死 生命的礼赞 列宁高度赞扬
下载PDF
圆满合一: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中的生与死
20
作者 王之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76-79,共4页
作为近现代知名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二十世纪我国一位全能艺术大师。书迹《悲欣交集》是其晚年圆寂之前的绝笔墨宝,析其理,四字和盘托出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往生离苦得乐的心境,“悲... 作为近现代知名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二十世纪我国一位全能艺术大师。书迹《悲欣交集》是其晚年圆寂之前的绝笔墨宝,析其理,四字和盘托出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往生离苦得乐的心境,“悲”众生迷,“欣”己已悟,“悲欣交集”即生命本身,交集指代了生与死之间的思想冲突,死亡与彼岸之间的融合关系。悲欣本有二元之别,交集之际便融为一体,圆满合一。四字告别绝笔,蕴含了撼人心灵的深刻力量,也是弘一法师一生修行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法师 书法 悲欣交集 生与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